多媒體技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1 05:57:00
導語:多媒體技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現代科技的結晶--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以下舉例一二,談談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識字教學。
一、看視頻,賞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之不如知之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就開了一個好頭。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正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之一。通過多媒體技術,烘托場面,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加深對生字的印象,創設樂學的情境。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秋天》是一篇看圖學文,抓住秋天景物的特點,描繪秋天的田野美景。課中先播放一段視頻(課前結合課文內容特別攝制田野景色,配之活潑的鋼琴聲),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學生對秋天的美景有初步的感知。如先出示藍天白云圖,讓學生說出畫了什么?接著問:“高高的藍天上,飄著朵朵白云”中的“飄”怎樣寫?從看圖說話、學文自然過渡到識字教學,學生興趣濃厚,印象深刻。
二、看動畫,教筆畫,正確識字書寫。
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利用動畫教學筆畫,分析結構,運筆示范,把比較抽象的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直接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趣,易于理解筆畫、結構等特點,便于記憶摹仿。一般生字學生都能自己“析形索義”,遇到難寫、不易理解的字,則可以充分發揮電教優勢,化難為易,使學生正確識字書寫。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中“鳥”字的筆順和第四筆“”不易掌握,就制作一個寫“鳥”字的動畫,一筆筆寫出來,配之筆劃聲的音樂,讓學生認識筆順,“”這個筆劃學生難寫到位,顯示這一筆時,動畫速度較慢,學生看了動畫,留在記憶里的痕跡就深。又如“鷹、辯、摔”等字多筆畫的難寫字,可讓學生跟著動畫,完成書寫一個個部首,再整合在一起。又如一些易寫錯字,閃動筆畫或偏旁,加強刺激。
三、多形式,巧練習,鞏固識字教學。
一個漢字在學生的腦中扎下根,還必須通過反復練習,及時反饋,來強化記憶。多媒體技術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交互性。設計了程序,計算機可以成為能反饋練習的老師。這一點在學生自學時優勢很大,可是我國目前尚主要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我想談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幾個例子。
(1)出示聲旁,繁衍新字。
針對低年級學生識字記憶較快、回生也快的特點,教師可采用舉一反三的練習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出示“巴”、“青”等字,分別讓學生以這些字為母體,繁衍出另一字。屏幕顯示兩個文字框,上面是母體字,下面是新產生的字。設計動畫,等學生說出新的字,移去形旁,電腦給予鼓勵:“太棒了,還有嗎?”學生熱情高漲,思緒活躍。“巴”繁衍出“爸、爬、把、吧”等字,“青”繁衍出“請、清、睛、晴、”等字。這樣的鞏固練習,擴大了識字量,又促進了自學能力的形成。
(2)相近字比較。
漢字中許多相近字,小學生用字不分語言環境,不管字義,隨便就用,所以必須通過練習,強化記憶,形成正確的用字習慣。如“渴、喝”兩字,極易混淆。教學中可這樣設計,先隨圖出示“喝”字,讓學生明白喝水要用口來喝,閃動偏旁“口”,加深刺激,再讓學生組詞。接著隨圖出示“渴”字,讓學生明白是缺水了,是“”旁,閃動“”,讓學生組詞。最后出示幾句話,讓學生結合語言環境,說說要用“喝”字還是“渴”字。這種由圖到字,再應用的學習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并能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習慣。
(3)尋找錯別字。
中低年級學生在寫話、作文中錯別字的數量多得驚人。尤其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字。小學生寫錯字,有一些字是因為還不會寫,另外就是受其它字的影響,如草寫成(受木影響),桌寫成卓(受早影響),挖寫成(受九影響),念寫成(受令影響)。小學生寫別字,多用音近字或聲旁相同的字來代替。針對小學生犯錯的原因,設計改錯題,讓學生做尋找錯別字的“啄木鳥”的過程中,正確書寫、合理用字,如出示幾句話或引導學生,找出后放大錯字或將別字移至別處,閃動錯的筆劃或用錯的形旁。換之正確的字,返回原處。
多媒體技術是將多種媒體形式組合的技術,具有各方面的優勢,如能早日掌握這門新興技術,定能在日常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技術并不排斥常規手段,使用什么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 上一篇:學習動力應用于經濟學英語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料庫應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