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探討
時間:2022-08-05 11:43:12
導語: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古詩詞歌曲《虞美人·聽雨》為例,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進行探究,并結合自己的一些演唱和教學經驗,期望能夠給讀者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風格;虞美人·聽雨
人類古老文明的輝煌,經歷了用詩歌確立民族共同主題的階段。在人類歷史發展之初,我們的祖先就留下了著名佳作供世人銘記。他們有如此高的精神起點,養成優秀的審美習慣,用最精準的詞語來表達不同的情感狀態。這些詩包含了早期歷史的精華,詩人在詩中寫下了他的憂慮和猶豫,他們雖然改變不了國計民生,卻讓每一個聽到他們的人都低頭思考自己的生活。因此,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古詩詞和藝術歌曲,具有更大的學術價值。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之概況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源朔及概念
中國古代詩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311首詩,從西周到春秋中期。此外,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集《楚辭》開啟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唐宋元代詩歌也為中國古代詩歌作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詩詞的藝術歌曲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以青主、黃自、趙元任為代表,創作了《我住長江頭》《思鄉》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經典作品。中國古代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受到歷史的贊譽,而現代作曲藝術家通過創作獨特的旋律,表達出獨特的詩歌藝術觀,從而讓演唱者曲傳頌,這才是中國古代詩詞被演唱者表現的最重要的本質特征。
(二)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風格特征
1.了解相關背景,剖析歌詞內涵古詩詞是歌唱表達的關鍵,歌者的聲音是歌唱表達的媒介。聲樂藝術的表現體現在聲音上,藝術的本質在于古詩詞的內涵。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的發展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只有了解古詩詞的內涵,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才能正確表達歌曲的意境,體現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價值。例如,《幽蘭操》中的“文王夢熊,渭水泱泱”,很多人不了解歌曲背景,通過字面上的意思就覺得這是一個災難,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在演唱的時候經常表現得愁眉苦臉。其實它的真正的含義是周文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只生有雙翅的熊飛進自己的懷中寓示周文王得天所示,將得賢人輔佐興周滅商,是一個吉兆,是詩人韓愈對自己的一個期盼。所以在演唱時,應帶著欣喜、舒展、開闊的面部表情和氣勢去演唱才能準確表達這一句的正確內涵。2.通過吟誦感受意境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言之不足故有詠歌。1吟誦中國詩歌是中國文化界的一種傳統方式,對中國人來說,這種傳統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吟誦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代代相傳,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所以有著很大的文化價值。吟誦能夠情通古人、自成曲調、修身養性,是一種自娛自樂的學習方法,并且易于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很好的自學方法。詩歌是通過閱讀來表達語言的一種藝術形式,而聲樂演唱是通過一定的技巧為語言提供節奏、旋律和歌唱,它也是一種以語言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兩者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語言的表演藝術,讓我們通過文學的闡述體現讀者情感的同時,還能通過歌唱的表達體現觀眾的情感,從而使文學和藝術達到完美的融合。依字行腔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吟誦的要求最為嚴格。吟誦要求把每個詞的意思都應該表達得最清楚,以便最接近字音。隨著詩詞的平仄、強弱而形成不同吟誦調,以柔和的音調和詩意的力量,突出其節奏緩慢多變的特點。而且,隨著古詩詞發展的延伸,中國古詩詞創作者對詩歌的理解,決定了作品的意境能否得到恰當的表達。字韻是古詩詞朗誦的重點和難點。當你接觸到一首古詩詞時,你應該先反復閱讀,然后,逐句慢慢理解它的押韻(包括音調、語氣、節奏和情感)。練習時,要找到合適的聲調,并加上相應的從屬音進行定制,避免倒裝詞。吟誦的另一個重點和難點是氣口,詞韻的抑揚頓挫都需要我們通過多個實踐階段來獲得語感,才能找到正確的位置,向讀者傳達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這樣的吟誦才可以與歌唱相結合,提高演唱者的說話能力,同時增強文化底蘊。3.運用杌聲營造意境杌聲,指演唱時聲音之搖動。其搖動的形態具有多樣性、不定型的特點,程度比較自由,杌聲多數在相對較長的音上出現,多是本音與其上方或其下方的音反復搖曳的感覺,它是對某一個音的潤飾,不同于行腔中的波音或顫音,它是有意識的搖動。杌聲是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中的一種演唱技法,能夠制造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之感,給本來就有一定文化深度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增添了更加濃厚的意蘊。如吳碧霞老師演唱的《楓橋夜泊》中“霜滿天”的“天”字,就運用了杌聲,夜晚的天空往往是最安靜的,杌聲的搖曳增添了一種動態的聽覺,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營造了一種空曠、凄冷的意境,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恒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獨特韻味。再如漢樂府民歌《長相知》中“我欲與君絕”的“欲”字也運用了杌聲,欲字的解釋是想要的意思,是一個動詞,在這里運用了一個由上往下搖曳的杌聲,突出了語氣的強烈,強調了動詞的力量,讓整句話的信念感變得很強烈,更加精準地表達了詞作者強烈的愿望。
二、以古詩詞藝術歌曲《虞美人·聽雨》為例分析
《虞美人·聽雨》由南宋詞人蔣捷所作,著名作曲家白棟梁譜曲,是近現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因其旋律婉轉動聽,余音環繞,深受聲樂愛好者的喜歡,經常被學生和老師在各大音樂院校及地方藝術院校傳唱。
(一)歌曲背景介紹
《虞美人·聽雨》的作者蔣捷,生于宋、元換代之時,后來中了進士,沒過幾年宋朝就亡國了。他的一生是顛沛流離,在殘酷的年代行走受苦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自己一生的自闡。整首詞以“聽雨”為媒介,貫穿全文,表達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情感。詞人以獨特的“聽雨”視角,通過時空的飛躍,先后呈現出三幅“聽雨”的畫面,貫穿并融合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樂。第一幅畫表現了青春只能追隨快樂和陶醉的形象。用這樣一個開朗的青春形象,和自己后面的不盡人意的處境進行對比;第二幅畫表現的是詩人,他經常獨自在廣闊無限的大地上四處游蕩,漂泊無依、形只單影的形象中蘊含著種種離愁與憂傷。第三幅畫是他這個年紀的自我寫照。這樣一幅單調的畫面,表現了畫中人的極度孤獨和極度陰郁。整首詩在結構上有時空的飛躍,這首詩概括了作者一生的經歷,最后幾句寫他在寄居僧院再加上自己滿鬢白發,已經讓作者達到了痛苦的頂峰,而結尾處“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則越過這個頂峰,展現了一個新的情感意境,是值得深思熟慮和細細品味的。
(二)歌曲演唱分析
歌曲以聽雨為基調,營造了一種幽靜、惆悵的氛圍,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時,必須得通過強大的氣息控制來支撐聲音的變化。1.音色變化少年時的天真爛漫,在音色上要求輕盈、干脆,想象自己在能聽得見雨聲的環境下進行歌唱,這樣所表達出來的聲音會給人一種心靜的感覺,奠定了全曲幽靜的基調。時空穿越到中年,隨著閱歷的增長,人的常態會變得相對滄桑,再加上作者常年漂泊孤苦,聽到雨聲還是會觸景傷懷,所以在音色上要求渾厚和寬廣,帶著嘆氣的感覺去表達作者的無奈。接著一段銜接的旋律,連接了中年和老年的情緒,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段主要以哼鳴為主,持續綿密的鋼琴伴奏像極了綿延不斷的悉數雨聲,與連貫的主旋律相互襯托。到了老年的時候也就是回到現狀,在音色上要求深沉、滄桑。回憶人生中不同時間段的感受,原本麻木的感情,由亡國傷愁加上一生的漂泊孤寂,再加上門外的雨聲,不由得掀起了陣陣波瀾。2.強弱對比強弱對比是歌唱的重難點,也是讓一首歌唱得更好聽的關鍵,更是演唱者樂感的體現。強弱的對比需要強大的氣息做支撐,演唱者才能自如的進行轉換運用,越是弱聲處理反而越需要氣息的控制才能實現。《虞美人·聽雨》是一首整體上需要弱聲控制的歌曲,開頭以P開始,營造安靜氛圍的同時,給人一種娓娓道來的訴說感,對于歌曲畫面感的描繪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潮時“悲歡離合”需要強烈的氣息和聲音的爆發來推動情緒的感染力,但是在演唱時需要注意,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它的節拍強弱規律是強、弱、次強、弱,而這一句的節奏是后附點,重音在后面,所以我們在演唱的時候不要以“遇高則強”的偏見去演唱,應根據四四拍的節拍規律以及節奏的強弱特點去看譜歌唱。歌曲的尾聲以pp半聲的聽覺效果結束,制造了一個人漸行漸遠的畫面感,對整首歌曲的意境起到了點題的作用,讓人意猶未盡,回味無窮。3.杌聲運用杌聲的運用突出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氛圍感,也很好地營造了歌曲的意境。歌曲開頭“少年聽雨”的“聽”字運用了由上往下的比較短的杌聲形式,讓歌曲增加意境的同時又體現了訴說感,讓“聽”字順著字音發聲更加輕松。歌曲在中間銜接時,運用了大量的由上往下的比較短的杌聲,在聽覺上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人聲像古琴聲,而每一次杌聲的出現,就像撥琴時的頓挫感,意蘊深長。歌曲的最后“到天明”的“天”和“明”都陸續在字頭運用了杌聲,另外“明”字在字尾還運用了由緩至急的杌聲處理,迎合了歌曲的旋律走向,給人綿延悠長之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在音樂文化和文學文化的發展和傳承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詩詞藝術歌曲不管是流行領域還是聲樂領域,都已經成為一種創作的趨勢,近年來盛行于各大音樂院校及高校藝術學院,甚至在很多全國的大型聲樂比賽中要求為必唱歌曲風格之一。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修養身心,增強文化底蘊,還可以增強演唱技能。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歡唱古詩詞藝術歌曲,使得其在繼承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傅雪漪.中國古典詩詞樂曲教學札記[J].中國音樂,1986(04):43-46.
[2]邱林.以古代唱論探究民族聲樂的語言藝術[J].民族音樂,2010(05):33-35.
[3]張曉飛.長相知共和諧——論聲樂藝術指導與聲樂教學的協同作用[J].大舞臺,279(08):93-94.
[4]崔瑩瑩.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藝術[J].藝術評鑒,2017(09):51-53.
[5]張貴.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特點及風格——以《楓橋夜泊》為例[J].四川戲劇,2019(12):96-99.
作者:李琰
- 上一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行為養成教育對策
- 下一篇:高職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