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贈劉景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6:2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詩贈劉景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贈劉景文描寫的是秋末冬初的季節?!顿泟⒕拔摹肥撬未K軾的詩作,全詩為: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根據“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币痪淇梢钥闯?,荷花已經凋謝了,連那擎雨的荷葉也已經枯萎,只有那開敗了的花枝還傲寒斗霜。據此推斷,是在秋末冬初的季節。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趣味式欣賞
趣味,就是讓學生為美而陶醉,為美而震撼。
1.引領學生抓住詩句中的“詩眼”、點睛之筆去欣賞
抓住了“詩眼”,即抓住了“綱”,“綱”舉了,“目”便張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講、句句講。如:欣賞“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指導學生去感悟“鬧”“綠”的妙處,了解作者的創作過程及后人的評價,這樣整首詩的意韻、情感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2.引領學生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通過引領學生走進詩人描繪的具體情境,實現情感遷移,意念遷移,進而感悟詩句的弦外之音。
3.引領學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處
如:“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教師啟發學生想象,進而感悟比喻的生動形象。
二、應用式欣賞
學生感悟到古詩詞濃濃的美后,會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沖動,這時,教師應及時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大顯
身手。
1.舉辦古詩詞誦讀沙龍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深情朗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再讓學生互相評一評、議一議,演繹出自己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
2.讓學生詩畫互配
(1)讓學生為名畫配名詩
畫配詩,既能激發學生讀古詩詞的興趣,又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會。如:宋代名畫家鄭南的《》圖,讓學生配上詠的詩句;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可配上柳宗元的詩《江雪》。
(2)讓學生自己為詩詞配畫
學生欣賞了古詩詞后,為詩附畫,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學生或許涂一抹云霞,或許勾一泓清溪,或許描三兩青峰,那都是學生欣賞的收獲,是一種美的放大與提升。
(3)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景配詩
古詩詞中有大量描寫四季景色、山水樹木、花鳥蟲魚的詩句,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根據學生的所見所聞引導學生吟誦相關的詩詞。如:見時吟誦《詠菊》《贈劉景文》;賞月時,吟誦《靜夜思》《春江花月夜》。學生見識多了,積累厚實了,則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們“詩興大發”,久而久之,學生便“腹有詩書氣自華”了。
(4)作文中主動運用詩句
鼓勵學生作文時引用相關詩句,不僅可以為文章增色,同時還能賦予學生成就感,增強學生閱讀古詩詞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賞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愛唱愛跳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唱古詩、隨音樂舞蹈,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首先,學校為學生營造了濃郁的古詩韻氛圍:走進校園,你會看到一個立體的古詩詞“雕塑”――花園里、櫥窗中、教室內都呈現著斑斕的古詩詞;走進校園,你會聽到悅耳的童聲古詩詞歌曲演唱――學校的鈴聲就是童聲古詩歌曲演唱。其次,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師生古詩詞朗讀比賽,師生古詩詞繪畫比賽等等。再者,讓古詩詞欣賞切切實實走進教材,音樂課唱古詩詞歌曲;美術課給古詩詞配畫;各科課堂前兩分鐘誦讀古詩詞。
篇3
wú tóng shù cán yáng shuāng jiàng tán qín hā qiàn wěi yuán qiān guà nào zhōng zǐ xì gē qǔ 二、給下面的字組詞。(10分)
{藍( )籃( ) {娃( )洼( ) {炸( )作( ) {祥( )樣( ) {聞( )鬧( )三、給下面帶點的字加拼音。(6分)
1、有的落到水里,小魚游過去,藏在底下,把它當( )作傘。
2、我想請媽媽猜一猜:三個小朋友當( )中,哪一個是我?
3、孩子如果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 )家。
4、小剛今天遲到了,因為( )他生病了。
5、元元背( )著書包上學去了。
6、天氣很熱,他的后背( )都濕透了。
四、給字加偏旁變新字再組詞。(12分)
彎 ( ) 白 ( ) 工 ( ) 甬 ( ) 尺 ( ) 申 ( ) 五、照樣子寫一寫。(9分)
黃澄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許許多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二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照樣子做題。(6分)
例: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的金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___________。
例:李小青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覀儼嗟膭趧游瘑T是李小青。
1、北京是我國的首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游記》是我最喜歡的動畫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我會填。(16分)
1、我會寫有關秋天的詞語( )( )( )。
2、“陸”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畫。“箭”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再查( )畫。
3、藍天下是( )的稻田。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 )。
4、草坪邊上的楓葉開始飄下幾片( )的落葉,他們像( )。??!原來是秋風讓( )。
5、蒲公英媽媽準備了( ),把她送給自己的娃娃。
6、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您( )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師----滿樹盛開的花兒,那是( ),感謝您時時把我們( )。
八、將古詩補充完整。(8分)
山行 贈劉景文
__________石徑斜, ________ 擎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傲霜枝。
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橘綠時。
九、閱讀短文,完成文后練習。(23分)
(一)葡萄園里葡萄架一個接一個,架上覆(fù)蓋著綠茵(yīn )茵的葉片,就像長長的涼棚。架下掛著各種顏色的葡萄,青的、綠的、紅的、深紫的、玫瑰色的、墨色的、白色的……好像走進了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這里盛產國際市場歡迎的中國綠珍珠、 馬、玫瑰 、喀(kā )什(shí)喀爾以及瑣(suǒ)瑣等葡萄。
1、找出描寫顏色的詞,寫在橫線上。(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葡萄架一個接一個”是指園里葡萄架的數量( ),“五彩繽紛”是說葡萄的( )各種各樣。(2分)
3、用“ ~~~”畫出文中的一個比喻句。(3分)
(二)螞蟻整天辛勤的勞動,沒有一個偷懶的。它們很團結,見了面就相互搖著觸角打招呼。我很喜歡它們,有時候捉蟲子給它們吃。
1、這段話中的“它們”指的是_______ 。(3分)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感悟;小學語文
曾經,我為了追求教學手段的“創新”,將聲、光、電統統搬進課堂,使課堂成了眩目震耳的“聲像視聽室”。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優美的語段、精彩的表達未指導,卻使用電教手段造勢,把語文課堂變成了多彩的景物展覽;首先欣賞秋天田野的美麗景色圖片,接著用幻燈片一張張出示圖片及介紹“葡萄、橘子、蘋果等等各種水果,然后欣賞“仙子”動人的舞姿。一節課下來,學生全部的時間都付諸應接不暇的聽與看,根本沒有精力去感受文章中的字、詞的精確使用,句子、段落的獨特表達。如此廣用媒體“滿堂灌”的課堂,學生收獲的到底是什么?
曾經,我們為了貪求課堂“精彩”,為了刻意體現學科整合,只要學的內容能與思品、社會、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想關聯,就毫無選擇地將其內容搬進語文課堂,是語文課堂成了大雜燴。聽過一位教師上一年級下冊《畫家鄉》,還沒有接觸課文,就讓學生動手畫自己的家鄉;一位教師教二年級上冊《回聲》,整節課給學生做回聲實驗,講回聲原理;二年級上冊《活化石》從化石的概念講到環境的保護。語文課堂是“豐富”了,學科間似乎實現了融合,可語文的東西沒了,語文味道沒來,這樣的語文灌輸意義何在?
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恰逢柳暗花明又一村。《新課標》的確立讓我欣喜不已。在學校的教研活動,與同事的研討交流,平時的自我學習中,我都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我的課堂教學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在今年,我有幸參加了11月18日、19日在博樂市第三小學舉辦的國培計劃、送教下鄉活動,聽了兩位專家的課,給我陽春白雪,春風化雨之感。在課后的講座研討過程中,兩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課標》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特別是兩位老師著重提到的“語用點”給我深深地啟發。那么怎樣在課堂中達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一要求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應以誦讀積累范文語言為前提。
《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其中第一學段閱讀要求背誦優秀詩文50篇。古詩詞積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二年級古詩《贈劉景文》和《山行》這兩首古詩時,為達成“熟讀成誦”這一目標,我就特意安排了一個教學環節:以課本上的這兩首古詩為起點,以故事為引線,把學生的興趣引向我國博大精深的古詩詞文化當中,讓學生在背誦中,不斷地去探索,去學習,最終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情趣。
以下是我的課堂教學片斷:“同學們,這兩首詩為我們描繪出兩幅秋景圖,寫得真美。你們知道嗎?古人們大多是用詩來表達他們對美景的贊美之情。關于古人寫詩,還有很多故事呢?我給大家講兩個,好不好?”“好──”于是,我盡量用兒童語言給學生們講了兩個關于古詩的佳話,一是《騎驢推敲》,一是《王安石煉字》。學生們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卻個個興趣盎然,都嚷著、喊著再講一個。我把話題一轉,“老師還有好多關于古人寫詩的故事呢,以后,慢慢給大家講。現在我有個想法,先和大家說說?!薄翱煺f啊,老師。”“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褪钦f,你要讀熟了很多詩,要是看到很美的景色,你就是不會寫詩,也能通過背誦別人寫的詩把那景色描繪出來了。咱們試一試吧?”“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去田野里玩,王俊龍呀,就看到樹上橘子綠綠的,橙子黃黃的,掛在枝頭,高興地說:‘真美啊,這個時節出來玩真是好時候,我要做首詩。嗯……嗯……’他嗯了半天也做不出來,誰來幫他?”“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焙⒆觽兏呗暤凝R聲背誦。我立刻贊揚:“孩子們,你們太棒了!看,你們不會寫詩也會吟詩了吧。從剛才我們講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為了寫詩,費盡了心思,寫出的詩句才流傳千古的。我們一是為了不會寫詩也會吟,二是為了古人寫詩那么不容易,我們多背些詩好不好?”“好──”“那我們就約定好了,咱們一起每周背兩首自己喜歡的古詩,到時候啊互相檢查。”“好!”同學們信心百倍地喊。
二、熟悉范文語言形式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
語文教學要重視詞語的教學,使學生不僅能夠依據文本理解詞語的意義,而且能夠依據例子發現詞語的正確用法,豐富自己的詞匯。根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和掌握各類常用句式和修辭手法。要注意文章怎樣前后照應,怎樣開頭結尾......
如在學習《草原》一文時,體會作者是怎么表達出蒙漢情深這一情感?我就引導學生抓住“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中的“飛”字來體會。這段中連續運用幾個“飛”字,“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歡呼著,飛馳著”“車跟著馬飛過小丘”。抓住“飛”字,通過前后聯系、對比,引導發現,開始我們的車是“走”的,現在是“飛”了,由此體會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們急切心情,進一步體會到蒙漢民族的情誼。透過三個“飛”字,學生就能觸摸到文章的情脈,引領學生結合文章的意脈和作者的情脈,通過著力理解感悟“飛”多次重復使用的動詞,從而領悟作者巧妙運用動詞傳情達意的方法和奧妙,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學習運用范文語言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起點。
篇5
【關 鍵 詞】 古詩;學習方法;自學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重視小學生對中華古詩文的誦讀,強調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要求小學生在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還具體規定每個學段的背誦篇數和誦讀要求: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的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钡诙W段(三、四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钡谌龑W段(五、六年級)的學生“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不僅如此,《語文課程標準》還專門附錄了小學階段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每一冊的語文課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詩,可見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呢?多年來,我致力于探索古詩教學的模式,探索古詩的學法指導。新修訂大綱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蔽蚁耄汗旁姷慕虒W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古詩的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益。于是,我打破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嘗試“以詩解詩”來提高古詩教學的質量。
古詩語句含蓄凝練,意味雋永,又常?!把越歼h”,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詩教學中過多的理性分析往往沖淡了詩句的靈性,失去了詩的神韻。怎樣才能在解讀詩句的同時,保留古詩的獨特韻味呢?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以詩解詩”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所謂“以詩解詩”,就是以相關的詩文為中介,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古詩的藝術形象,體味詩美,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美妙的古詩意境。
一、在學習古詩的同類型引入相關詩句――互相生發
在古詩學習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別詩:《贈汪倫》《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有的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春曉》《春夜喜雨》《江畔獨步尋花》等;有的都是描寫夏天的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懷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寫冬天的古詩:《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們教學某一首古詩時可適當引用同一類型的詩詞名句,有助于擴大閱讀效果,有利于讓學生立體地多頻道地接收。如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以目送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最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借景抒情,詩中的“孤帆”“碧空盡”“唯見”等詞無不浸透著詩人與友人的情意。這給缺乏這方面情感經歷的學生帶來了理解上的困惑。這時,教師可引入學生已學過的送別詩,以歌送別詩,如《贈汪倫》;以物送別詩,如《別董大》;以酒送別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組織學生進行反復吟誦,這樣,埋藏在學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煥發。一旦煥發,再讓學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心中便有了幾多的感觸。學生體會到的,除了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錦,愿兩人的友誼地久天長,恰似那一江春水向東流……
因此,我們可引導學生平時注意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優美的古詩,注意同類型古詩的比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詩的意境時引入相關詩句――降低難度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于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但是體悟古詩的意境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古詩的意境在很多時候只可意會,這時,與其生硬地解說、灌輸,不如引入相關詩句去體會其意境。如在學習《春日》這首古詩時,詩中沒有一句對春天景象的具體描繪,有的只是朱熹在賞春之時所產生的一些個人感受――“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這種感受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呢?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讓學生來想象“泗水河邊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課外的詩句來描繪這些景物,當學生想到“山”時,就引入“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滿眼不堪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當學生想到“水”時,不失時機地引入“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學生想到“花”時,引入“一夜好風吹,新花一萬枝”“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當學生想到“草”時,及時引入“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當學生想到“樹”時,又恰到好處地引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然后讓學生把想到的這些景物整合起來,感受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春天,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朱熹所描繪的萬紫千紅的意境。
三、在體會情感的獨特處引入相關詩句――顯而易見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詩人借詩句所抒發的情感,是最個人化的東西。即使面對同一景象,由于個人的經歷、心境等不同,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獨特感受。同樣是寫秋景,王維的《山居秋暝》用樸素而清新的語言,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呈現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麗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描寫了秋天悲涼的景色,抒發的則是出門在外的游子孤寂苦悶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見一絲傷感的痕跡,有的只是真摯的愛戀(“停車坐愛”),有的只是熱烈的贊頌(“霜葉紅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對大自然的熱愛(“白云生處有人家”)。這獨特的視角,更表露了詩人積極振奮的熾熱情感。學生在學習《山行》一詩時,無須“架空分析”,只要通過與《山居秋暝》和《天凈沙?秋思》進行比較,學生就能走進詩人獨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詩文作為情感中介,必須遵循“有關”“有用”“有度”的原則,不能為“引入”而“引入”。所引詩句必須與解讀課文有密切的聯系,對理解詩文有幫助,要淺顯易懂。
在“以詩解詩”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培養一種觸發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書時,對于書中的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的某一處有關系,是觸發。學新古詩時,覺得與先前學過的某一首詩有某種相似之處,這也是觸發。教師在教學古詩時要經常去錘煉學生觸發的本領。如學生學了《贈劉景文》這首詩后問:像這樣描寫秋天雖然蕭條冷落,但仍給人帶來生機和活力的古詩還有很多,你能找到這樣的詩句嗎?杜牧寫的《山行》深秋并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也跟杜牧和蘇軾一樣,對秋天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鼓勵人們像鶴那樣振翅高飛,大展宏圖。這樣學詩像滾雪球似的,以一帶幾,久而久之,練就了觸發的真功夫。
實踐證明,“以詩解詩”的古詩學習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古詩的閱讀、鑒賞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詩句。這種古詩學習方法的掌握,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 周仁濟. 古詩賞析及教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篇6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因材施教,懂得因個體差異的不同,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滿足學生學習的不同心理需求,教師應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提升新時期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教學的最終戰略目標。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通過轉變教學觀念、營造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等手段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夠引導學生成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的求知者,而且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提高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創新意識,形成具有一定創新思維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我國傳統教學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老師是在教學過程中長期處于中心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傳授什么,學生就接受什么。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創造型的社會,故步自封的教學模式無法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創新型、實踐型人才,這種教師模式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相違背。
例如在《坐井觀天》一文教學中,傳統課堂中教師往往是反復機械化的告訴學生,坐在井底的青蛙眼界狹窄,看到的天也只有井口那么大,同學們不要將自己關在有限的空間的,要多與外界接觸,開闊思維。但這樣的灌輸式教學忽視了讓學生自行體會的過程,學生既無法真切理解小鳥和青蛙由于視野上的差距導致認知上出現偏差,也無法深刻認識這則寓言故事的哲理。因此,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明確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后,教師要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導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但是有部分教師在提出問題導入教學內容時,并未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在提出問題后就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將答案給出,或是在學生回答以后輕易否定學生思考的成果。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也是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教師在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要認識并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引導者的作用。在學生回答錯誤時,教師可以對其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的行為給予語言上的表揚,鼓勵其再接再厲。在探究、思考和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通過鼓勵教育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學校是一個既令人感到好奇又令人感到畏懼的地方。低年級的小學生結束學前教育,第一次接觸到系統的語文學習,第一次走入正式的課堂,如果教師不能對這些好奇且畏懼的情緒進行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畏懼將有可能轉變為恐懼,更甚者會轉變的抵觸心理和厭學情緒。為此,教師可借助眼神、語言和行為進行鼓勵教育,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在小學二年級上冊兩首古詩(《贈劉景文》和《山行》)的學習中,對于剛進入小學階段不久的學生來說,想要領會文中的詩意、體會詩中的情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時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直面詩詞學習中的困難。同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利用圖文、動畫等方式展示詩中描繪的畫面,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
三、通過引導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產生對未知知識的求知欲望,在主動探究中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掌握自主學習技能和方法。
在學習《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大海里魚兒的美景”這一課題,在多媒體上展示大海中魚兒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理解課程,以此導入新課《淺水洼的小魚》。然后根據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進一步挖掘學生對魚兒的認知和感情,“同學們,我們剛才看到了很多大海里的小魚,你們喜歡嗎?如果現在有一條魚不小心掉進淺水洼里你怎么辦呢?如果淺水洼中的小魚有一百條、一千條甚至更多,你喜歡嗎?”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自我探究來學習這篇課文,將最真摯的感情自然引入到課文內容中,與文中小男孩的感情產生共鳴。學生通過一步步思考與探究,結合自己情感上的共鳴,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漸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并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以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活動機會,激發小學低年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請兩名同學分別扮演小柳樹和小棗樹,并從外形和性格方面進行自我描述。學生在描述時,既可以課文內容為基礎,也可以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所看到的柳樹和棗樹為基礎。通過生動形象的表演,小柳樹驕傲得意和小棗樹不懂禮貌的形象活靈活現的展示在大家面前,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輕松有趣,進一步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結語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而“不教”的唯一途徑是教會學生“怎么學”。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要理解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現代化的素質教育,全面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自主動手解決問題。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在長期學習中潛移默化形成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堅持“以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課堂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實踐活動的主體,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