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受眾審美現狀思考

時間:2022-09-17 10:45:27

導語:古詩詞藝術歌曲受眾審美現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詞藝術歌曲受眾審美現狀思考

[摘要]古詩詞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中的瑰寶。本文基于接受美學理論,以大學生為受眾研究對象,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從提升文化修養、吟唱詩詞歌曲、體會詩詞韻味、感受伴奏魅力等途徑提高接受者的學習積極性與賞析能力,激發對詩詞藝術歌曲的熱愛和對國學文化的共鳴。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接受美學;現狀;對策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敝袊旁娫~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豐富的內容。古詩詞的學習有利于人們將詩詞中所蘊含的優秀品質內化成為自身的文化內涵,激發對國學文化的共鳴。

一、古詩詞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盛行于歐洲,由浪漫主義奠基人舒伯特創立了藝術歌曲體裁,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伴隨著“西樂東漸”的潮流傳入我國。它是19世紀西方音樂文化的傳入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關于藝術歌曲,《音樂百科辭典》對其闡釋是:“根據文學詩作而創作的歌曲,多為獨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編配的鋼琴伴奏,對演唱技術也有較高的要求,常供音樂會演唱用?!保?]《新哈佛音樂辭典》解釋為:“它在傳統上是為詩歌所譜寫的音樂,歌詞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而且與大多數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藝術歌曲的伴奏由作者制定創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興發揮表演改寫而成。”[2]可見,藝術歌曲具有音樂與詩歌完美結合的特點。古詩詞藝術歌曲則將西方的創作技法與中國古詩詞、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是中國特有的聲樂作品體裁。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我國聲樂藝術中的瑰寶,是聲樂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一個意蘊豐富的藝術世界。

二、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德國,最初的提倡者是康斯坦茨大學的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堯斯。接受美學倡導以“讀者中心論”的觀點,從文本或作者為中心,走向讀者為中心,尊重讀者理解和闡釋的自主權,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接受美學理論提出之前,文學作品以“作品”“作者”為中心進行研究,忽視了對于讀者的研究。當然,接受美學雖充分肯定讀者在閱讀中的主動性,但并不意味著完全忽略作者與作品,只是認為在作者、作品及讀者之間,更突出讀者的能動作用。接受美學概念、原理、范疇等雖是建立在文學創作和鑒賞之上,但運用這一理論來研究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是可行的。文學是語言藝術,古詩詞歌曲的詞也是語言的藝術,是音樂與文學兩種藝術門類的完美結合,它們有著極為相似的內容。從接受者、欣賞者的角度出發,不僅強調欣賞者的重要性,還有利于將作品的思想內容更加淋漓盡致地詮釋出來。

三、古詩詞藝術歌曲受眾的審美現狀

(一)缺乏深入理解作品。古詩詞藝術歌曲是古詩詞與曲的完美結合,其詞集哲學思想、人生感悟、審美意蘊于一體,是一個意蘊豐富的藝術世界。短小精悍的篇幅,寥寥數語卻能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畫面,表達至深的人生情懷。這與現實中大眾的通俗娛樂歌曲的內容有著巨大的差異。以當代大學生為例,他們對古詩詞的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和積累,但文言文閱讀能力大多還是較薄弱的,加之古詩詞離現代生活較遠,其深厚的文學內涵和深邃的意境,為深入理解增加了難度。同時,對作品反映的社會風情、歷史年代、典故出處等也缺乏耐心細致的分析、剖析。這些因素都影響受眾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欣賞興趣。(二)審美偏娛樂化。當前社會媒介商業化、市場化運作,較多地追求經濟利益,以視聽和網絡為傳播手段的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較遠。這使得人們習慣于用瞬間的精神快感去滿足日益浮躁、倦怠的心態,習慣于“速食”娛樂至上的快餐文化。當代大學生欣賞趣味也偏于通俗化、時尚化、娛樂化,選秀節目、綜藝娛樂、流行音樂等對大學生的影響力較突出。他們大多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不夠,缺乏對古典詩詞歌曲的了解,認為唱這些歌曲缺乏激情,缺乏情感共鳴。大學生藝術鑒賞力、審美品位、審美能力受到一定影響,逐漸失去對一種高品質文化欣賞的耐心。(三)被動接受狀態。大學生們積極主動學唱古詩詞歌曲的較少。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音樂理論知識掌握有限,接受古詩詞藝術歌曲這樣的曲風有一定的難度。音樂專業的學生大多出于課程或者教師的要求才學習古詩詞歌曲,往往也只是學唱老師布置的幾首詩詞作品,僅僅把它當作一種演唱風格來嘗試,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專業學生詩詞歌曲在所學歌曲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大多以中國現代藝術歌曲為主。總的來說,學生對古詩詞歌曲及其有關知識的學習不夠積極,不夠主動,忽視了對詩歌語言的體味、意境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等,欣賞體驗難以被調動起來。

四、提高古詩詞藝術歌曲受眾審美能力的策略

如何提高受眾對古詩詞藝術歌曲欣賞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提升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鑒賞能力,體會古詩詞作品中的正義感、愛國情、親情,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審美觀、價值觀,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一)提升文化修養,挖掘作品內涵。古詩詞歌曲具有極高的文學內涵,欣賞時須調動自己所有相關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積淀?;镜奈幕摒B是進行審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對大學生而言,除具備夯實的專業技能,更須拓寬文化視野,加強將各種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綜合能力。在欣賞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要弄懂詩中每個字的含義,結合作品歷史文化背景,深刻地解讀詩詞情感與內涵,把握情感的表達。這樣才能深入理解詩詞的含義,準確地詮釋作品,發揮想象力體會其表達的意境,從而產生情感共鳴而獲得審美體驗。如歌曲《我住長江頭》表達的是女子對待愛人的思念之情,表現的是男女之間堅貞的愛情,但由于所處特殊年代,作曲家青主將自己憂國憂民之情和對殉難戰友的懷念之情又融入其中。因此,拓寬文化視野,提高綜合能力,才能深入理解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內涵。(二)吟唱詩詞歌曲,感受作品韻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以詩為歌詞,在字數、格式上都有明確的規范,講究詩體的平仄格律。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上、去、入三聲被統稱為仄聲,平聲調被稱為平聲。四聲起伏的規律為平仄詩韻奠定了音韻基礎。平仄有規律的交替和重復為詩詞的格律形成提供了律動節奏與抑揚變化,語音和語調也就富有音樂性和韻律感。除此之外,現代的作曲家在保留古詩詞歌曲原本的韻律特點上進行創作和改編,旋律講究韻律。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藝術歌曲的詞本身充滿了古詩詞的格律美,作曲家又在創作中注重西洋技法與中國詩詞平仄韻律的結合,使旋律具有抑揚特點,音韻綿延悠長。欣賞精簡短小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要遵循詩詞的格律,可用古人詩詞吟唱的手段,帶著情感和表情朗誦,從節奏和語調中體驗情感,并將誦讀的韻律感運用于歌唱當中。把握詩詞藝術歌曲結構規整、格律嚴謹的美學特征,在文學中感受音樂的韻律美,潛移默化地受詩詞音韻美的感染與熏陶,自然而然地提升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力。(三)體會作品意境,感受伴奏魅力。古詩詞歌曲有其典雅優美、清靜淡雅的意境。鋼琴伴奏運用了一些民族性調式音樂織體,表現力較豐富,有些是意境的創造,有些是情緒的鋪墊。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通過對落月、烏啼、漁火、鐘聲等自然景物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內心深深的愁思。作曲家黎英海在鋼琴伴奏方面,用形象的音型表現了詩意中寒山寺的鐘聲和江水的流動,襯托出歌曲深沉、悠遠的意境。正如黎先生說的:“我寫的歌曲《楓橋夜泊》的鋼琴部分承擔了聲音造型、景色描繪、形象刻畫、情緒渲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比绺枨蛾P雎》,其一字一音的伴奏形式像是動心的男子在慢慢對淑女訴說;緊湊的十六分音型伴奏營造出忐忑的氛圍,表現出詩句中“輾轉反側”的心情。伴奏是詩詞藝術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者可通過伴奏感受作品的意境。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彰顯了傳統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其詩詞優美、內涵豐富,有著鮮明的民族音樂風格,是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從接受者的角度,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古詩詞歌曲的學習與賞析,豐富自身文化底蘊,提升其文化內涵、音樂修養和藝術審美能力,增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注釋:

[1]繆天瑞.音樂百科辭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706.

[2]新哈佛音樂辭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61.

作者:劉丹 單位:長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