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分析

時間:2022-10-09 10:10:09

導語: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分析

關鍵詞:非遺;民間藝術;傳承;課程體系

一、民間藝術活態傳承概述

2009年國際文化財產修復與保護研究中心(IC-CROM)提出“活態遺產保護方法”(LivingHeritageApproach,簡稱LHA),突出核心社區對于遺產價值認識與闡釋的重要性,成為一支推動遺產文化價值延續的遺產保護理論流派,并初步建立起方法論的框架[1]。文化活態、活態保護、活態傳承也是世界各國在非遺保護與傳承研究中的核心理念。活態概念的提出和早期研究,源于19世紀下半葉,以進化論代表人物泰勒、法國社會學派代表人物杜爾干、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格雷布內爾等為代表。活態保護作為一種保護理念,不是簡單等同于動態記錄,而是保護文化的生命力,保護文化的現實性和成長性[2]。活態保護內涵包含了由傳承持有人到傳承環境再到傳承流變的逐層遞進關系。首先體現在保護非物質文化持有人(非遺傳承人)記憶和技藝上;其次是文化遺產存在必然依賴一定的生活、文化、空間環境,即文化生態場,活態保護同樣體現在對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場的整體性保護上;最后,活態保護更體現在傳承過程中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上。

二、民間藝術傳承現狀與問題

民間藝術傳承主要以親緣傳承、業緣傳承、地緣傳承三種方式進行。第一,親緣傳承。民間藝術在工藝制作上具有縱向性、延續性、系統性特點,不像現代工業分工合作的單一性。民間工藝的傳承多以家庭傳承或師徒傳承的形式存在,但親緣傳承由于學習環境差,現代年輕人愿意去學的不多[3]。同時這種縱向傳承方式缺乏創新,容易與市場相脫離,導致作品缺乏市場性,造成工藝的失傳。第二,業緣傳承。民間藝術行業協會或行業組織,在技藝的比較、提升、傳承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業緣傳承也存在一些問題:行業協會或行業組織,缺乏約束,較為松散,并且缺少未來規劃和可靠資金保障。而且就工藝技巧而言,競爭性、排他性大于融合性和傳承性。第三,地緣傳承。充分利用物質文化遺存的地緣空間,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環境。一些文化遺存區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方式,利用市場經濟的杠桿和配置作用,賦予民間手工藝經濟地位和前景,既讓遺產持有者得到經濟收益,又讓民間藝術得到普及,從而手工藝得以傳承。地緣傳承由于適度經濟原則的把握不準確,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時,容易一味迎合市場。

三、非遺活態傳承機制下高校民間藝術課程體系構建的現實意義

民間藝術根植于民間,伴隨著農耕社會的繁榮而繁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活力。但工業革命和城市化變革的發展,導致民間藝術存在的社會環境改變,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面臨巨大挑戰,因此將民間藝術納入高校課程體系無論是從高校應有的角色定位還是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途徑來看,都是非常重要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中,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4]為此,全國各級教育機構采取了相關措施,這些措施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對于區域非遺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保障民間藝術傳承的流變性

作為非遺的民間工藝美術,其技藝、技巧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口相傳、言傳身教、親緣傳承等。民間藝術師徒傳承環境較差、學習時間跨度長、回報率較低等特點使得民間藝術面臨后繼無人、技藝流失的嚴峻挑戰。鑒于此,可將民間藝術作為一門課程納入高校課程體系中,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整理與記錄老藝人的口述史;將傳承人請進校園,使其走上講臺;通過規范化課程教學,將民間藝術納入現代教育體系中去,讓學生在現代化高校教育環境中切身感受民間藝術的傳統元素,了解其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這些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現實作用。

(二)保障現代藝術教育的融合性

現代藝術是一種社會文化媒介,起著傳承民間文化的作用。傳統民間藝術在造型、色彩、材質、形式等方面為現代藝術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表現元素和符號。將民間藝術融入現代藝術中,實現傳統和現代的有機融合,有助于實現現代藝術的民族化、世界化。因此將民間藝術納入藝術教育體系中,是藝術院校的責任和義務。

四、九江學院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基于傳統手工藝活態傳承機制,九江學院民間藝術類課程做了適應性調整設計,形成了“理論+實訓+考察+成果展示”的課程體系,變現有的實驗教學為實訓教學,采用工作室制、項目化教學。同時課題組將通過與代表性傳承人、行業協會共同努力,將“一般性手工藝技術”變成“共享性知識”,并在高校中進行傳授,使學生對民間藝術產生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第一,根據工藝生產流程進行課程設置。根據工藝生產流程設置課程,實現課程教學以非遺傳承與創新為教學目標。在工藝制作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接課程設置,根據不同工藝和專業核心技能進行課程組合。通過與民間藝術傳承基地對接、工學結合、項目導向、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置身于“工作過程”,逐步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勝任工藝制作崗位的人才。第二,構建與行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深化高校與民間工藝協會組織、工藝傳承人或企業的合作,密切校行企關系。在行業協會指導下,高校牽頭成立由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及民間工藝大師、高校優秀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非遺技藝傳承指導委員會,為民間藝術納入高校藝術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的建設提供咨詢和幫助。第三,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學組織形式。高校非遺工作室制教學組織形式,采用了藝人進教室,學生進基地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給民間工藝傳承人和持有人在高校營造非遺建設環境,創建交流平臺,使其能夠有效發揮技藝傳承人在技藝技能上傳承和創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為技藝傳承人在高校建立工作室,讓學生進入工作室,高校可以在技術型人才培養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五、九江學院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具體設置內容

九江學院民間藝術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模塊、實訓模塊、考察模塊以及展示匯報模塊。理論模塊占整個體系的20%,要求有校本教材的編纂、非遺口述史、非遺“共享性知識”進課堂等內容,課程科目包括民藝概論、藝術史、民間美術、民藝口述史等;實訓模塊占整個體系的40%,要求實現變實驗為實訓的改革,實施項目化教學,按照生產流程導向設置課程結構,實施藝人進課堂,學生進基地的教學模式,課程科目包括工藝基礎、設計與制作、雕塑與陶藝、漆藝、陶藝、剪紙藝術等;考察模塊占整個體系的20%,要求考察傳統工藝品市場和衍生品的設計,課程科目包括非物質文化考察、設計與制作考察、民藝采風等;展示匯報模塊占整個體系的20%,要求進行考察成果展示、工藝品制作展示、衍生品設計展示,課程科目包括民間美術、工藝基礎、設計與制作、陶藝、漆藝等。

六、結語

將民間藝術融入高校課程體系建設,改變傳統的藝術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將民間藝人請進校園、建立工作室,對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要求進行調整,將民間藝術多樣化的色彩、造型元素引進新課堂,既是非遺傳承保障,也是發掘蘊含在藝術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的途徑,使學生在了解我國文化藝術遺產的過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傳承民族文化,成為高校教學現代化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張裕.關于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問題研究綜述[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7(10):181.

[2]高小康.非遺活態傳承的悖論:保存與發展[J].文化遺產,2016(5):1-7,157.

[3]王平.中國民族民間美術通論[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15-18.

[4]何奎.論民間美術進入高校美術課程體系的重要意義[J].雞西大學學報,2011(1):9-11.

作者:何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