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論信用社利率實證
時間:2022-04-09 03:48:00
導語:論論信用社利率實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運用利率風險的識別、衡量及其管理原理,對通道縣農村信用社連續數年贏利驟然變為虧損的實例,就利率風險角度對信用社虧損原因進行分析,從重新定價風險、內含選擇性風險、基本點風險三方面識別信用社利率風險。研究了造成利率風險的原因。提出了利率市場化下的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的四點啟示是:學會借鑒國際上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的識別衡量技術來做好增收工作,建立農村信用聯社利率風險的內控機制,合理確定信用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銀監會應開展對信用社利率風險的監測分析與檢查。
利率風險是指農村信用社的財務狀況在利率出現波動時面對的風險。基本的利率風險有重新定價風險、基本點風險、內含選擇風險、收益曲線風險.盡管這些風險是信用社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但嚴重的利率風險會給信用社的贏利水平和資本帶來巨大的威脅。本文意在通過對通道縣農村信用社連續十幾年贏利驟然變為虧損的歷史回顧,來分析利率波動對信用社經營成效的影響,以期希望農村信用社在今后復雜的金融市場中,特別是面對不斷深化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能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應對與管理利率風險。
_、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實例
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從1990年到1998年,連續九年社社贏利,年平均贏利26萬元。1999年,突然虧損611萬元。驟然由贏轉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經分析認為: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利率頻繁波動引發經營損失的集中反映,也是長年來農村信用社不重視利率風險管理的結果。我們從以下分析中可以對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進行識別。
識別之一:農村信用社重新定價風險表現在利率敏感性資產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利率下降,收益減少。
從理論上講,重新定價風險又稱成熟期不匹配風險即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它產生于利率變動的時間與銀行現金流動的時間之間的差異,是指某﹁時期內信用社需要重新定價的資產與需要重新定價的負債數量不相等,二者存在一定缺口時,信用社再吸收存款或再次貸款時所承受的風險。當信用社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大于利率敏感性負債,即存在“正缺口”時,隨著利率的上升,信用社的凈利息收入增加;隨著利率的下降,信用社的凈利利息收入減少。只有在信用社資產和負債的平均生命周期(即成熟期)互相匹配時,才不存在此類利率風險。
所謂利率敏感性資產,是指一家信用社的資產(貸款)期限要短于負債(存款)的期限。反過來,如果一家信用社的負債期限要短于資產的期限,則是負債敏感性的。利率上升時,對資產敏感性信用社有利,凈利差收入增加;利率下降時,對資產敏感性信用社則是不利的,損失的。從對通道縣農村信用社資產負債結構情況調查,該縣農村信用社1999年短期貸款占貸款總額75%,中長期貸款比重僅3%,而定期存款占存款總額55%,是典型的資產期限短于負債期限。因此,相對于商業銀行來比,農村信用社利率敏感性資產與利率敏感性負債之間的缺口要大,利率風險敞口就要大得多。遇到利率下調,自然給收益造成很大的制約影響。從“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時資產敏感頭寸分析”(表一)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按執行利率還是實際收付息率計算,利率下降都使1999年利差大幅度減少,按執行利率計算1999年利差減少1.13%,按實際利率計算則減少6.77%。
注:執行利率(加權)按各種類存款(或貸款)基準利率加浮動利率乘以各種類存款(或貸款)比重計算。
因此,1999年虧損不是偶然的。1998年國家三次降低利率,年內有四個利率變動下降的時間段,利率變動時間與農村信用社現金(資產與負債)流動時間之間的差異很大。因為信用社90%的是農業貸款,貸款期限(即合同成熟期)一般一年,農戶到期還本付息,因此,1998年的利息收入主要來自1997年(高利率年份)的貸款合同,1998年利率頻繁下調的實際效果便在1999年得到集中體現。調查得知,1999年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各項貸款利息收入僅為271萬元,比上年減少260萬元;而當年實際計入成本的到期定期儲蓄存款利息現金支付(應付利息科目借方發生額)卻高達532萬元,是迄今為止的最高歷史記錄,其中當年成熟期滿(存期到期)一年以上定期儲蓄存款的利息支出所占比重高達89%。這種“高投入低產出”,說明1999年需要重新定價的負債數量(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與需要重新定價的資產是極不匹配的。運用資產敏感頭寸分析原理可以知道:作為資產敏感性的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在利率連續下降情況下,導致1999年實際凈利差要比1998年降低6.77%,直接減少收益284萬元。
識別之二:因利率下降,貸款客戶提前還貸,信用社只能以新的較低利率重新投放,降低凈利息收入。這是內含選擇風險的一種表現。
所謂“內含選擇風險”是指當利率出現波動時,信用社由于客戶行使存款或貸款期限的選擇權而將承受利率風險。當利率下降時,貸款人將以低利率的重新融資提前償還高利率時期所獲得的貸款;當利率上升時,存款人會提前支取存款,再以較高的利率存入。這都會降低信用社的凈利息收入。從“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時內含選擇性風險分析”(見表二)可以看出:由于國家連續降低利率,1999年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存放于農業銀行的約定存款平均余額已由1998年的月平977萬元減少到110萬元,農業銀行為了減少在信用社的高息“貸款”(約定存款)利息支出,行使了提前償還約定利率為9%的“選擇權”,信用社不得不以2.69%利率(加權數)將資金轉存中央銀行,僅此一項,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就直接減少收益76萬元。
再從通道縣農村信用社的“調劑拆出”資金看,1999年調劑拆出資金月平余額為2854萬元,比上年月平增加1142萬元,但由于客戶行使選擇權,提前歸還高息拆借,再重新簽訂低息合同,使得利息收入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比上年減少26萬元。這些都是利率風險的具體體現。
識別之三:農村信用社基本點風險表現在貸款與存款之間的利差縮小。
基本點風險又稱利率結構風險,它源自不同期限的利率關系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存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不一致的情況下,存貸利差縮小所導致的信用社凈利息收入減少的風險。我們從《通道農村信用社1998年一1999年利率變動對利差影響》(見表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利率調整,不管是從國家基準利率,還是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后的加權利率,還是信用社實際存貸款收息率來測算,通道農村信用社1999年比1998年的存貸利差都是縮小的。從基準利率看,1998年初到1999年初,貸款利率由8.64%調到6.39%.下調2.25個百分點,存款利率由5.67%調到3.78%,下調1.89個百分點,貸款比存款多下調0.36個百分點,這說明國家政策壓縮了銀行業的贏利空間,降低了銀行業贏利水平。
注:①從1998年10月31日起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為50%;
②基準利率變動幅度以年初利率計算。③基準利率以一年期為準。
從加權利率看,根據存貸實際結構,在貸款利率上浮50%基礎上,貸款利率由1998年的10.05%下調到1999年的7.03%,下降了3.02%,按1999年平均貸款余額4638萬元計算,理論上要比1998年少收利息140萬元。從實際貸款收息率看,由1998年的12.65%降至5.84%,下降了6.81%,實際1999年要比1998年少收利息261萬元。因此,利率變動的結果,使1999年實際利差減少6.77%,導致實際存貸款利率倒掛,虧損不可避免。
事實上,我國從1996年到1999年連續四年七次下調利率,每次下調都對農村信用社的收益產生負面影響(見表四:利率下調對通道農村信用社凈收益影響)。從表中了解到,自1996年中央銀行第一次下調利率開始,通道縣農村信用社的生息資產凈收益便由1996年的3.19%逐年下降,直到1999年的-0.29%;利潤由1996年的贏利15萬元,逐年減少到1997年的10萬元,1998年的5萬元,到1999年虧損611萬元。因此,作為資產敏感性的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國家每下調一次利率,收益都會減少。
二、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原因
原因之—:缺乏利率風險防范意識,不按規定提足應付未付利息,加大了利率風險缺口。
農村信用社認為:幾十年以來,我國利率始終是管制利率。嚴格的利率管制,對信用社來說,其負債成本(各項存款的利息支付)是確定的,貸款的收益也是確定的,有一個較為有利的利差,由此認為因利率變化引起的利率風險便不存在。因此,被動地接受利率風險,各級農村信用社的經營管理幾乎不涉及利率風險管理。從利率敏感性分析,筆者發現1996年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間農村信用社都是保持正的資金敏感缺口,說明我國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的意識十分薄弱,即便意識到了利率波動對業務產生的不利影響,依然不知該如何控制和管理風險.如農村信用社的“應付未付利息”科目,是根據“責權發生制”的會計原理用來核算反映應計入當年成本而在以后年份實際支付的定期存款利息,計提的依據是按當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標準與定期存款余額。這應是利率風險管理的一個基本內容,但信用社卻沒有做好。根據《通道縣農村信用社歷年應付未付定期儲蓄利息計提情況》(見下表五)分析,可以看到,從1988年到國家第_次調低利率的1996年,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在連續多年贏利的同時累計少提應付未付定期儲蓄利息925萬元,也就是少計入成本925萬元。而在1999年,實際計提應付未付利息565萬元,計提率達9.339%,可當期應計入成本的計提率(根據當期各檔次定期儲蓄利率加權計算)只為2.38%,多計提6.959%金額421萬元。這說明,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防范意識非常薄弱,因為信用社在多年的核算中,不是逐年依據當年定期存款利率計提應付未付利息,而是根據存款實際到期日支付的利息額來計提,即現付現提,只是形式上通過應付未付科目核算,沒有起到“應付未付利息”科目的“儲備糧”、“蓄水池”作用,遇到利率連續下調,后期要支付前幾年高息,只好臨時根據需要計提增加應付未付利息余額,年復一年,越欠越多,總有﹁朝會入不敷出。1999年的驟然虧損,正是這種矛盾的集中體現,當年實際支付儲戶到期定期存款利息532萬元,為歷年之最,而當年按規定比例僅能計提應付未付利息144萬元,因此,多提應付未付利息421萬元是造成當年虧損的主要原因。
原因之二:利率政策調整是信用社利率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利率頻繁調整。在1978—1999年X年時間內,銀行1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從3.24%上升到10.98%,以后又降至5.11%,利率調升用了約17年的時間,利率下降用了約4年的時間。從1989年起,利率調整的頻率逐漸加快,幅度逐漸加大。從1996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8次下調商業銀行人民幣存貸款利率。以一年期存款利率為例,它已經從1996年開始下調前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下調幅度達80%以上,下調頻率之密、幅度之大都是建國多年來從未有過的。利率變化頻率、波動幅度以及預測把握難度的加大將提高利率風險,加劇銀行間在存貸款市場的競爭。競爭一方面縮小了銀行存貸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使銀行業面臨整體利差縮小和經營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可能會由于競爭地位的不平衡,使相當一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在存貸款市場的份額急劇下降,經營更加困難,甚至會被擠出市場。而不計成本和收益的惡性競爭甚至會扭曲利率的市場信號,造成信貸資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費,這在前些年亂抬利率的不良競爭中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與西方國家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相比,我國的利率風險更多地表現為體制性風險。在西方,中行只是通過調整基準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走勢,商業銀行是根據當時市場利率情況相應調整各自的借貸利率。而我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結構的調整都集中于中央銀行。國家利率政策的調整是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產生的直接原因。
原因之三:農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風險管理方法與手段,競爭環境不公平,業務單一。
長期以來,由于利率管制,我國缺乏利率風險管理的金融工具。加上諸如國有商業銀行的國家信用及壟斷地位、郵政儲蓄的“零風險”經營、城市商業銀行的地方保護、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性負擔、外資銀行的超“國民待遇”等等不平等的金融競爭,使得農村信用社經營風險成為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最大的現實問題。這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競爭的絕對優勢是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中不可攀比的,僅保值儲蓄補貼一項,通道縣農村信用社前些年就要比當地國有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多負擔利息支出187萬元。再加上農村信用社較大的不良資產和低下的資產質量、沉重的歷史“包袱”、落后的經營方式和手段、整體素質不高的員工隊伍、搖擺不定的經營體制,決定了對于利率市場化不能適應。不僅缺乏利率風險管理機制,更缺乏有關利率風險管理的系統軟件,利率風險管理的基礎數據很難采集,信息加工處理很難正常運作。利率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滯后,導致了農村信用社對宏觀經濟政策以及央行貨幣政策的變化反應遲鈍,一旦遇到利率的頻繁調換,便對突如其來的利率風險無所適從。
從業務發展來看,農村信用社多年來基本沒有中間業務收入,資產結構單一,投資渠道少,承受利率變化能力弱,應對措施缺乏,在利率變動頻繁情況下,出現經營風險,導致虧損是不可避免的。如在利率降低情況下,由于資產客戶行使提前償還貸款選擇權,通道縣農村信用社的富余資金都不得不“投放”到低息的中央銀行,1999年存放中央銀行月平余額達2135萬元,占總資產的21%,月平余額比1998年增加1300萬元。
三、啟示:利率市場化下的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
黨的十六大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因此,直面利率市場化將是農村信用社的必然現實。任何一家縣級農村信用聯社都應建立一套能夠識別、衡量、監視和控制利率風險的管理過程。
啟示之一:要學會借鑒國際上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的識別衡量技術來做好增收工作。
如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在預測未來某一期限內將會發生利率調整從而導致資產負債業務重新定價的情況下,計算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規模之間的缺口,并對利率變動因該缺口的存在而可能給銀行帶來的損益情況進行評估;其基礎是對所有資產負債業務的合約期限進行分組,并對不同合約期限的缺口進行衡量。
因此,通過對利率敏感性分析,我們可以這樣防范:對資產敏感性信用社,如果預測利率是上升趨勢,就可以人為地多吸收期限較長的存款,可以增加利差;如果預測利率是下降趨勢,則可以有意識地多宣傳動員短期存款。也就是說:對一家銀行,是資產敏感,還是負債敏感,是可以調整的。預測利率是上升的,就要想辦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以保持資產敏感性較大,增加收益;預測利率是下降的,則要想辦法保持負債敏感性來增加利差。因此,在國外許多銀行把利率風險管理重點放在重新定價風險上,根據預測利率升降情況,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增加利差。
當前,在現行利率管理體制下,農村信用社要加強對存貸款利率定價的評價分析。對存款利率的評價,信用社(特別是利率改革試點社)應注意分析影響存款利率變化因素的趨勢;如目前存款利率經過8次降息已到低水平的趨勢,以及國家今年來控制通貨膨脹的趨勢等。對貸款利率定價的評價分析:在細分客戶市場的條件下,應以貸款利率定價為突破口,實行貸款成本認定制。正確評價分析和考慮貸款的時間、規模、選擇和競爭等因素,尤其應當注意分析、發現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一些長期受政策保護、開放程度較低、受強烈沖擊的行業給經營局勢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增強市場議價能力。
啟示之二:要建立農村信用聯社利率風險的內控機制。
防范利率風險的關鍵措施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對于如何識別因現有或新的產品或業務活動面產生的利率風險,信用社內部要建立相應的責權制,設立專門的利率風險監督控制
部門,直接對理事會或經理負責,制定明確的利率風險管理及監控規程,劃分利率授權權限和責任。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我國農村信用社特別是在完善改革措施后應該積極主動地參照巴塞爾委員會l四7年9月通過的《利率風險管理原則》的有關規定,制定穩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則,結合信用社實際進行自身的利率風險內控制度的建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能夠反映與本社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頭寸相關聯的利率風險計量系統;做到分類和歸總信用社當前及未來將面臨的各種利率風險,包括再定價、收益曲線、基準與期權風險等,并追溯其全部來源;在科學進行利率風險計量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信用社可承受的利率風險總額。
啟示之三:要合理確定信用社內部資金轉移價格。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信用社省級聯社的成立,農村信用社自主定價的范圍將不斷擴大,直至覆蓋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的各個項目。因此,建立科學的內部利率機制,對于信用社保障自身經營效益,鞏固競爭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內部利率是指信用社聯社內部資金核算使用的利率。這種內部資金包括縣聯社與基層信用社之間、縣聯社與上級聯社之間、縣聯社之間的各種往來資金核算。通過確定反映市場變化同時兼顧各部門利益的內部利率,引導資金向高收益、低風險的項目集中,降低總體風險,實現聯社戰略發展意圖。
內部資金價格轉移定價可從資金供給社、資金需求社和上級聯社三方面進行,從“成本收益比”的大小入手,充分考慮各社當年的經營目標、存貸款期限結構、資金成本、存貸款費用、實現目標利潤的存貸規模及存貸款利率等因素,根據系統內部資金供求形勢和有效貸款的擴容空間,確定合理的內部資金轉移價格,做到既確保內部資金價格轉移過程中需求雙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又兼顧信用社系統整體盈利的最大化,從而增加資金的流動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現行資金運作模式下,處于貸款低效高險的社,應在增加存款和壓縮低效貸款上下功夫;貸款高效低險的社,可適度增加借用資金或減少上存資金而擴大有效貸款,實現規模效益。
啟示之四:銀監會應開展對信用社利率風險的監測分析與檢查。
監管當局應成立專門負責包括農村信用社在內的銀行業利率風險的監管部門,以全面落實“管風險”理念與職能。從監管當局到銀行到信用社,建立一套符合我國銀行業實際情況的利率風險監管體系,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利率風險監管的法制化。
監測利率風險應著力分析客戶的信用風險的大小、存貸款期限長短的匹配,以及信用社籌集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的分攤等因素。包括:①對資產負債期限差額和數量差額引起差額風險的評價。由于信用社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造成了利息損失,形成的利率風險。②對收息資產利率和付息負債利率變動幅度的差異引起利差風險的評價。央行利率變動引起的存、貸款利率計息時間不統一產生的利差風險。③對借款客戶提前償還未到期貸款或存款客戶提前支取未到期存款引起的潛在選擇權風險的評價。④對中央銀行利率管理有關規定的改變,使信用社承受利率管理政策性風險的評價。⑤業務品種單一,投資組合能力不足,對利差收入影響較大的利率水平的評價。
監管機構對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的檢查,主要是要確定一家信用社利率風險管理過程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利率風險的水平和趨勢,以及由風險管理過程所決定的資本金的充足程度。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①由資產、負債和表外活動所反映的利率風險的水平和復雜程度。②理事會和管理層對利率風險監督的充足和有效性。③管理層對識別和管理各種利率風險來源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④內部對利率風險進行衡量和監督以及管理信息系統的完善程度。⑤對利率風險限額進行控制的有效性。⑥內部是否對風險的管理過程進行充分的檢查和稽核。⑦風險管理實踐和策略是否被過去和預測的財務業績證明是充分和有效的。⑧相對于收益、資本金、風險管理系統而言,信用社的利率風險水平是否適當。
- 上一篇:論網絡銀行監管對策
- 下一篇:商業銀行改革動態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