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跨國并購效率綜述

時間:2022-12-06 10:42:23

導語:銀行業跨國并購效率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跨國并購效率綜述

摘要:銀行業跨國并購不僅可以改善銀行效率、提高收益率,而且通過跨國并購可以擴大并購方規模,實現協同效應,對被并購方金融機構進行重新整合,存在提高經營和管理效率的潛能。本文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對國內外關于銀行業跨國并購效率及其評價方法的研究進行了述評,并總結了近年來銀行業跨國并購的研究重點和趨勢,在此基礎上對未來國內外相關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銀行業;跨國并購;效率

《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3年全球跨國并購凈額為2970億美元,到2017年該數值增長為8034億美元,全球跨國并購凈額15年間增長了2.7倍。另外,2017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下降23%,其主要原因是跨國并購交易減少22%[1]。對于銀行業的跨國并購而言,改善銀行效率、提高收益率是銀行跨國并購的動機之一,國內外學者已經對此做了大量研究。本文通過梳理文獻發現,雖然目前關于銀行跨國并購效率的研究從并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結論,但仍可以在差異中發現一些共性和變化。

1銀行跨國并購效率理論

1.1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基于現代企業理論。近年來,研究考察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形成機制和影響機理。Dijkstra[2]估計了2002—2011年歐元區銀行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并試圖揭示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來源。研究表明,在危機年份,規模經濟對大型銀行來說是正面的,但在危機之外,規模經濟較小,有時甚至是負面的,而范圍經濟對所有年份都是積極的,并在危機年份有所增長,且任何試圖限制銀行業規模和范圍的政策措施將增加銀行成本。陳建勛等[3]發現跨國并購交易結構設計對銀行效率的影響機制和效應存在差異性。跨國并購交易價值、地理距離、持股比例、目標銀行相對規模都對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產生不同效應。嚴佳佳和張婷[4]研究了四大國有銀行國際化程度的規模經濟效應,認為規模經濟是“門檻效應”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大銀行目前已經跨越U型曲線的臨界門檻,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有助于提高銀行績效。1.2X效率:銀行業經營微觀視角。Berger和Master[5]使用20世紀9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數據,研究顯示成本的X效率有大量改進。但Peristiani[6]對發生在1980—1990年的并購案例研究發現,并購并沒有提高銀行的X效率。Akhavein等[7]的研究發現跨國并購后的X效率不僅沒有明顯改善,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關于銀行跨國并購是否改善銀行X效率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原因:一是銀行X效率的影響因素眾多,包括宏觀和微觀因素,如交易類型、支付方式、環境、制度、市場集中度、銀行競爭力、并購策略等,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和效果難以準確衡量,可能導致結論的偏差。二是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評價體系、樣本差異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盡管如此,X效率的存在性不可否認,且是銀行跨國并購效率理論基礎之一。1.3協同效應:銀行業跨國并購的效率動機。在銀行跨國并購績效理論范圍內,協同效應理論也是其核心理論之一(陳建勛等[3],2017)。銀行并購的協同效應具體包括管理協同、經營協同和財務協同三個方面。但當協同效應大于零時,銀行跨國并購效率未必提高。MaarkSirower曾給出一個判斷并購價值的公式:并購戰略的價值=協同效應-溢價,因此,溢價過高是企業難以實現協同效應最直接的決定因素。許多并購項目根據溢價水平就可以判斷出并購是否成功,當溢價過高時,利用銀行并購提高的效率值不足以彌補溢價支出,最終的并購價值效應為負,這就是所謂的協同效應陷阱(楊世坤[8],2009)。由于協同效應陷阱的存在,銀行跨國并購實現協同效應的條件變得苛刻,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大量跨國并購未能實現預期效率值,甚至最終以失敗告終。因此,銀行在實際的跨國并購中要注重衡量并購動機,主動規避理論、管理者自大等非效率動因,構建科學的目標估值體系,制定合理價格區間,最終實現協同效應。

2銀行跨國并購效率實證研究評價

基于銀行跨國并購的效率理論,學者進行了廣泛的效率評價研究。常見的效率評價方法有事件研究法、會計指標分析法和前沿效率分析法,這些方法對效率評價的側重點不同。2.1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場效率評價Beltratti和Paladino[9]考察了金融危機期間,歐洲銀行業收購方對公告和完成收購的股票市場反應。總體上發現,在收購公告前后沒有顯著的超額收益,但收購完成時有正的超額收益。并進一步發現,公告收益主要由收購方銀行特征來解釋,而完成收益主要取決于并購目標、并購金額等不確定性因素的降低。相反的,Nnadi和Tanna[10]對1997—2007年間歐盟銀行的跨境并購研究認為,跨國并購給收購銀行造成了巨大的股東財富損失。國內研究中,孫國申[11]在考察美國銀行業并購的股東價值時,對傳統的事件研究法進行了修正,忽略股票市場的短期市場表現,而是選取標準普爾500銀行業指數作為基準,考察并購銀行在長期相對于該指數的市場走勢,結果顯示并購沒有明顯增加股東財富。劉瑞波和趙洪茜[12]運用事件研究法對金融危機期間我國發生的8起銀行海外并購事件對股東財富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認為多數銀行并購能夠增加股東財富,并購時機的選擇尤為重要。從文獻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事件研究法中,由于樣本選取對象、考察的事件窗口區間不同,實證結果就可能存在差異。事實上,在實證考察中,應該追求的是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結論的一致性,率評價體系。其次,關注打開銀行跨國并購的“黑箱”。將跨國并購作為單一影響影響因素是不夠的,實踐證明跨國并購是銀行實現規模擴張的有效方式,而并購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并購前準備和并購后整合,因此跨國并購要關注跨國并購交易過程的研究,如交易方式、跨國并購整合、并購時機選擇、并購中的文化距離、風險暴露等,致力于解決跨國并購難題,為加快我國銀行業的跨國并購提供更多參考。最后,研究對象的選擇注意區別收購方和目標方。一些學者認為跨國并購對并購方和目標方銀行效率的影響不一致,效率評價應當將兩者區分開來。從我國目前已經完成的跨國并購交易額來看,相比于發達國家動輒上百億的交易額,中國銀行業跨國并購交易體量尚小,與其資本量級相比較,可以認為跨國并購對收購方的影響很小(朱凱[23],2014),而國內幾乎沒有關于目標方銀行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對并購交易中的目標方銀行效率進行考量。

作者:楊達利 單位: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