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損傷治療論文
時間:2022-07-26 06:48:00
導語:直腸損傷治療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討結直腸損傷的診斷治療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2000年1月以來收治的44例結直腸損傷,其中男性33例,女性11例;年齡3~77歲,平均34歲。鈍性傷27例,穿透傷13例,醫源性損傷4例;傷后直接送至我院35例,由其他醫院外科處理后轉至我院9例。行近端腸道造口7例;外置3例;Ⅰ期修補30例,切除損傷腸段后Ⅰ期吻合3例。結果早期確診41例,3例外院轉運來的患者分別延誤診斷1、7天和2個月。結直腸損傷AIS評分2~5分,平均2.9分;多發傷15例,ISS評分10~43分,平均22.1分;腹盆腔多臟器損傷15例。我院早期救治的35例傷后至確定性手術時間0.75~8小時,平均2.5小時。治愈43例,1例因嚴重骨盆碾壓傷、失血性休克死亡;發生并發癥6例(13%),肺梗塞、結腸修補處瘺、低位小腸梗阻、造口黏膜壞死各1例,腹腔內膿腫2例。結論結直腸損傷診斷主要依靠術中探查,Ⅰ期手術可安全用于多數病例。
關鍵詞:結直腸損傷;診斷;治療
隨著嚴重創傷救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創傷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液體復蘇和抗生素應用、傷后確定性手術處理時間縮短、麻醉技術提高等,近30余年來結直腸損傷的救治水平有了明顯進步,但仍存在并發癥發生率高(15%~75%)、腹膜外結直腸損傷漏診率高、不按照循證醫學證據仍過多選用轉流造口手術等問題,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44例結直腸損傷的診治情況。
臨床資料
一、一般資料
男性33例,女性11例;年齡3~77歲,平均34歲。致傷原因:道路交通傷22例,高處墜落傷11例,刀刺傷5例,腸鏡檢查損傷3例,直腸支架植入導致乙狀結腸穿孔1例,其他損傷2例。鈍性傷27例,穿透傷13例,醫源性損傷4例。傷后直接送至我院35例,其他醫院外科處理后轉至我院9例。
二、診斷和治療
傷后出現腹痛40例,便血12例,發熱7例。直接送入我院的35例中,休克14例,腹膜刺激征27例,直腸指診捫及直腸裂口者5例,4例會陰部皮膚撕脫傷可見傷口。腹腔穿刺有不凝血15例。4例攝腹部立位平片,34例行腹部64排CT。
本組均行手術治療。行修補后近端腸道造口7例,包括回腸造口4例,乙狀結腸造口3例,其中1例結腸脾曲刀刺傷漏診2個月后確診結腸脾曲瘺行近端造口;損傷修補后外置3例;Ⅰ期修補30例,其中4例乙狀結腸修補后腹膜外外置加負壓封閉引流;切除損傷腸段后Ⅰ期吻合3例。結果早期確診41例,伴腹腔內出血15例,失血性休克12例。結腸及腹膜內直腸損傷38例,腹膜外直腸損傷6例;全部病例結直腸損傷AIS2005評分2~5分,平均2.9分。多發傷15例,ISS評分10~43分,平均22.13分;包括顱腦損傷6例次、血氣胸8例次、四肢骨折8例次,骨盆骨折6例次,皮膚撕脫傷8例次。腹盆腔多臟器損傷15例,包括空腸損傷4例次,胰腺損傷3例次,脾破裂5例次,膀胱破裂3例次,陰道撕裂傷3例次。延誤診斷3例,其中1例外院腸鏡檢查后逐漸腹痛,頸部有皮下氣腫,發熱1天后轉入,術中診斷為乙狀結腸系膜緣穿孔;1例院外安置直腸吻合口支架后持續腹痛,低度發熱,7天后轉入我院確診為乙狀結腸穿孔;1例外院轉運來的患者結腸脾曲刀刺傷后7天轉入我院,持續發熱,2個月后傷口流出糞便確診。
直接送至我院患者傷后至確定性手術時間為0.75~8小時,平均2.47小時。其他損傷的手術包括顱內血腫清除術2例,胸腔閉式引流術4例,空腸修補4例,胰腺尾部切除2例,脾切除5例,膀胱修補3例,骨盆外固定架固定3例,四肢骨折內外固定8例。治愈43例,1例因嚴重骨盆碾壓傷、失血性休克死亡;7例造口,6例3~6個月后還納,1例拒絕還納,其中1例結腸脾曲刀刺傷漏診15天后發生肺梗塞,經溶栓、抗凝等治療治愈;3例外置有1例轉為造口,2例10天后還納;33例Ⅰ期手術者發生并發癥5例(15%),1例7天后發生結腸修補處瘺,經近端回腸去功能性造口治愈;低位小腸梗阻、造口黏膜壞死各1例,經非手術治療治愈;腹腔內膿腫2例,經非手術治療治愈。
三、討論
結直腸損傷尚無公認的分類方法,現多結合致傷機制和后果分為鈍性傷和穿透傷。鈍性傷指壁層腹膜完整的結直腸損傷,本組27例,主要包括交通事故傷和墜落傷。穿透傷指壁層腹膜破裂的結直腸損傷,本組13例,主要包括火器傷、刀刺傷和墜落后鐵釬戳傷等。另4例為醫源性損傷。AIS2005是結直腸等臟器損傷公認的解剖評分方法,結直腸損傷評分2~5分,其中結腸損傷最高為4分,指結腸廣泛撕脫傷,伴組織缺損、橫斷或血供障礙;直腸同樣情況則為5分,主要因為伴隨損傷更嚴重,可導致永久性造口,處理更為困難等。本組AIS評分平均2.9分,1例直腸下段、肛管毀損傷及會陰皮膚撕脫傷為5分。
1診斷
結直腸損傷絕大多數在剖腹術中發現,有時仍有一定困難。主要應注意:(1)正確把握剖腹探查指征。由于結腸內容物對腹膜無劇烈化學刺激,擴散慢,故早期癥狀局限而隱蔽;至腹腔或嚴重腹膜后感染出現時,診斷則較容易,但已喪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我們主要根據腹腔內積血(CT或腹腔穿刺結果)、腹膜刺激征、結直腸損傷的直接證據(便血、膈下游離氣體或有直腸傷口)等,本組直接送至我院的35例均早期確診,但有3例在外院延誤手術時機,腸鏡檢查后出現頸部皮下氣腫是系膜緣腸壁破裂的特有表現,應盡早剖腹探查;另1例直腸吻合口下狹窄在其他醫院內科安置支架后即有腹痛,但未重視,轉到我院攝腹部立位平片可見膈下游離氣體而確診。(2)剖腹術中應徹底探查。本組及時剖腹探查的41例(含外院手術的7例)中,僅1例左胸壁腋中線、第8肋間刀刺傷的患者在外院剖腹,術中發現為膈肌穿透、胰尾裂傷、結腸系膜破裂出血、腹膜后血腫,分別處理并安置胸腹腔引流管,術后3天拔出胸腹腔引流管,但術后2天起體溫即達39℃,持續1月余,轉來我院后經上消化道碘水造影、CT及超聲等反復檢查,未發現膈下積液等異常,血培養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生長,持續膿毒血癥,15天后發生肺梗塞,直至2個月后才于胸壁傷口流出糞便而確診,教訓深刻,分析原因傷后剖腹探查時雖然認識到結腸系膜損傷,但未發現結腸脾曲的損傷,且術后引流管拔除過早,導致術后即有高熱,故剖腹術中應強調全面、有序地探查全結腸,尤其要注意探查腹膜后、結腸系膜緣、脾曲和肝曲等隱匿部位,要充分考慮傷道、彈道軌跡的各種可能,對全部腸道探查兩次是安全
的方法,以免因漏診而產生災難性后果。
2治療
結直腸損傷屬嚴重創傷,早期因出血、后期因腹腔內嚴重感染而危及患者生命,故患者到達急診室應按高級生命支持程序評價,確保氣道控制、呼吸和循環功能維持。在手術中,首先控制出血,本組1例骨盆碾壓傷,入院后直接送至手術室,在傷后35分鐘手術,但終因傷情嚴重、失血過多而死亡,最終直腸毀損傷未作任何處理。
除腹膜外直腸黏膜層損傷外,結直腸損傷均應急診手術處理,本組43例均手術治療。結直腸損傷的手術可分為Ⅰ期手術和Ⅱ期手術兩類。裂傷超過50%周徑、節段性腸壁缺損或系膜去血管等AIS評分在3分以上者通常采用分期手術,本組14例。Ⅱ期手術的方式包括近端改道的切除術、修補或切除吻合后的近側腸道造口、損傷修補處外置術和損傷處直接外置等。本組行造口和外置分別有7例。雖然結腸損傷已不再常規造口,但我們認為其仍是結腸損傷的重要處理方式,主要適用于:(1)結直腸AIS3分以上者;(2)直腸腹膜外損傷者,或合并會陰部皮膚撕脫傷者;(3)傷后至確定性手術時間過長,形成糞便性腹膜炎者;(4)嚴重創傷,為避免病人進入低體溫、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礙的死亡三角,采用損害控制外科策略者等。但要避免轉流造口手術率高的問題,后者主要見于處理結直腸損傷經驗少、非結直腸外科和創傷外科醫師中。損傷結腸外置術是Ⅰ期修補和改道手術的結合。但腹壁外外置約21%~50%外置腸襻轉變為造口,遠遠高于臨床上期修補后腸瘺的發生率,可能因素包括外置腸道干燥、腸腔曲折、靜脈回流障礙和提出腹壁存在張力等。
腸壁挫傷、血腫,或裂傷<50%周徑者,即AIS評分為2~3分者在清創后通常Ⅰ期修補。本組36例AIS評分為2~3分者中30例采用Ⅰ期修補。多數學者主張對所有結腸非毀損傷性損傷無選擇地行Ⅰ期手術。但結直腸損傷行Ⅰ期手術是建立在傷后迅速送入醫院,在最短的時間內行確定性手術的基礎上,本組未采用Ⅰ期手術的6例主要就是因為救治較晚,已出現明顯感染(腹膜炎或腹膜后感染),全身處于高代謝狀態。為避免外置后高的造口率和Ⅱ期手術,又最大限度降低修補處漏發生后腹膜炎的危險,我們提出“腹膜外外置”的概念,即利用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位于側腹壁,其前方、外側、后方修補處可用側腹膜將其置于腹膜外,即使發生漏也可避免腹膜炎的發生,提高非手術治療治愈的機會,本組4例乙狀結腸損傷Ⅰ期修補后采用本法,同時結合負壓封閉引流,進一步提高了傷口愈合的機會。
結直腸損傷手術后的并發癥主要包括傷口感染、腹腔內膿腫、吻合口或修補處漏等,總并發癥率可高達61%。避免感染并發癥的主要策略包括:(1)盡可能縮短受傷到手術的時間,結直腸損傷雖然少有因大出血早期致死者,但延后手術可增加感染的機會,故同控制出血一樣應盡早手術控制污染,本組傷后確定性手術時間平均2.5小時,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2)盡早應用廣譜抗生素;(3)腹腔內大量液體沖洗,對于糞便污染的處理方法只能是稀釋,不能滿足于沖洗水清亮,而應有將細菌數量降到最少的意識;(4)合理選擇引流。Ⅰ期或Ⅱ期手術方式不影響感染并發癥的發生。本組并發癥率為13%,其中1例因直腸支架導致乙狀結腸破裂者手術時但已是晚期腹膜炎,且腹腔內破裂口因支架支撐、組織水腫等無法修補,也無法置于腹膜外,只能沖洗后留置雙腔引流,但之后仍然并發盆腔膿腫,處理困難。
【參考文獻】
[1]WooK,WilsonMT,KilleenK.etal.Adaptingtothechangingparadigmofmanagementofcoloninjuries[J].AmJSurg,2007,194(6):746-749.
[2]WilliamsMD,WattsD,FakhryS.Coloninjuryafterbluntabdominaltrauma:resultsoftheEASTMultiInstitutionalHollowViscusInjuryStudy[J].JTrauma,.2003,55(5):906-912.
[3]TzovarasG,HatzitheofilouC.Newtrendsinthemanagementofcolonictrauma[J].IntJCareInjured,2005,36(9):1011-1015.
[4]NavsariaPH,EduS,NicolAJ.Civilianextraperitonealrectalgunshotwounds:surgicalmanagementmadesimpler[J].WorldJSurg,2007,31(6):1345-1351.
[5]張連陽.重視嚴重多發傷救治中的損害控制外科細節[J].中華創傷雜志,2008,24(2):1-3.
[6]SingerMA,NelsonRL.Primaryrepairofpenetratingcoloninjuries:asystematicreview[J].DisColonRectum,2002,45(12):1579-1587.
[7]BulgerEM,McMahonK,JurkovichGJ.Themorbidityofpenetratingcoloninjury[J].Injury,2003,34(1):41-46.
- 上一篇:脛骨骨折固定器論文
- 下一篇:曲安奈德肌肉注射治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