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決策氣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3:46:00
導語:新聞媒體決策氣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正逐步演進為“參與性社會”。在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制定中,相關部門開始改變過去“謀”與“斷”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出現了通過施放“決策氣球”來測試民意的趨勢。本文通過回顧“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論等事件,結合公共政策的相關理論,論證施放“決策氣球”是有必要的。對此,新聞媒體應該跳出陳舊觀念的樊籬,充分地運用“平衡”的報道策略,積極地、負責地參與報道。
AbstractAstheeconomydevelopsandthepoliticsimproves,Chinahasbeengraduallymovingtowarda“ParticipatorySociety”.Governmenthasbeentryingtodropthetraditionaldecision-makingmodeofproposinganddecidingatthesametime,rather,itsetsoffa“balloon”totestthepublicresponsebeforefinalizingapublicpolicythatconcernstheinterestsofmostcitizens.Thisessayreviewsseveraldebatesonissueslike“extendingworkingtenures”,analyzesthemthroughrelatedpublicpolicytheoriesandjustifiesthenecessityofreleasing“policyballoons”.Pressandmediashoulddiscardtheoutdatedconception,fullypracticethebalancingstrategyandreportactivelyandresponsibly.
Keywordspublicpolicy,policyballoon,balancedreporting
現代社會是“參與性社會”(participatorysociety),即“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能夠積極地參與決定他或她自身的命運。這是一個討論的社會、學習的社會,試驗的社會和發展中的社會。”[1]它建立在鼓勵和尊重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上。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正逐步演進為“參與性社會”,在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上,相關部門開始認真聽取公眾意見,鼓勵公民積極參與政策合法化的過程,一改過去“謀”與“斷”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為“謀”與“斷”的適當反復,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9月份有關“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就是一例。
對于是否要延長退休年齡,學界爭論已久。早在2000年,就有專家提交《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的報告,建議國家應盡快確定推遲退休年齡方案。目前,在“白色浪潮”對社會養老已形成一定壓力的狀況下,有關政策的出臺并不想一蹴而就;而是先通過新聞發言人之口向媒體披露消息,將考慮制定政策的意圖公之于眾,以此來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這表明我國已出現一個良好趨勢: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有關部門開始施放“決策氣球”來試探輿論。退一步講,即使不是主觀意愿,在客觀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何謂“決策氣球”?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它是在某個公共問題已經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訴求后,有關部門在考慮相關政策制定與否、該如何制定時,盡可能廣泛地聽取輿情民意的一種試探性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新聞媒體傳播有關信息,以激發利益取向不同的公眾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在我國,施放“決策氣球”是一種新穎的做法,贊成者稱道這體現了政治文明的進步;但也不乏反對意見,如認為在一些涉及民眾利益、比較敏感的問題上,不能隨意信息,因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輿論混亂,并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2]對此,我們將通過回顧兩個典型事例——都江堰“楊柳湖工程”停建和“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論,來探討:施放“決策氣球”有無必要?新聞媒體對此該持何種態度?需要具體運用哪些策略?
一、典型事例回顧
1、都江堰“楊柳湖”工程的停建
“楊柳湖”工程距離都江堰世界遺產核心區僅350米,很可能會對文物保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損害。但有關部門事先沒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而是采取了繞過審批程序,先開工、后報批的工程建設模式。為了獲得支持,2003年4月28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就此邀請四川省水利、文物、建設、環保、遺產管理等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到實地勘察并論證。會上反對建壩呼聲強烈,但是管理局仍堅持繼續上馬,并在6月5日,再次組織論證,將持反對意見的專家排除在外。7月9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記者張可佳采寫的報道《世界遺產都江堰將建新壩原貌遭破壞聯合國關注》后,楊柳湖工程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并形成了一個報道的高潮,央視一套的《新聞30分》、《焦點訪談》以及《南方周末》等紛紛前往都江堰調查采訪。8月初,在媒體廣泛報道后,由建設部等單位組成的專家調查組前往都江堰進行調查,并提出質疑。8月26日,四川省發展計劃委員會遞交統計報告,給出兩點意見:該工程不宜上馬,要慎重;在未取得一致意見之前,暫停楊柳湖前期工作。8月29日,在四川省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上,省長當場表態“不能上”,大壩的各項工作暫停,工程論證也同時停止。
2、關于“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
2004年9月8日,《北京晨報》最先發出報道,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正在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首要是女性的。由于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這則新聞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反響強烈。在新華網發展論壇,在8日早上的7點59分,就有網友上首貼,截至到當天晚上的11點27分,已經有330條回復,絕大部分持否定態度。[3]此后數天,對這則消息,全國媒體都在跟蹤報道、展開討論。以時評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9月9日就有4篇,如《信息時報》的《“推遲退休”只會加重社會負擔》、《中國青年報》的《延長退休年齡的隱憂》、《南方都市報》的《延長退休年齡不是減壓妙方》、《南國早報》的《延遲退休別按下葫蘆浮起瓢》。由于公眾輿論對延長退休年齡主要持反對態度,9月13日晚,在中央臺的《經濟信息聯播》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表示“退休年齡,在研究,這個問題很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沒有最后的抉擇”。隨后幾天,討論仍在進行。9月17日,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對此正式表態說,“延長退休年齡并不是當前中國立即需要實行的政策”,同時透露正在吉林、黑龍江開展試點。
二、施放“決策氣球”是必要的
在哲學意義上,公共政策所主張的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主體與客體相適應的過程。任何高效益的政策都是以一個良好的政策制定系統為基礎的。重視這一過程,是公共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回顧,參照現代公共政策的特征、基本價值標準和制定的基本準則,筆者認為在許多政策制定過程中施放“決策氣球”是必要的。
1、現代公共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化
現代公共政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策問題具有相關性。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任何因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任何系統都與其他系統密不可分。據此,公共政策的價值標準,就不能只考慮現實的、直接的、直觀的政策后果,還必須同時考慮未來的、間接的、潛在的政策影響。二是政策目標具有多重性。現代社會是多元的,公共政策的目標選擇也隨之具有多重性。不同的政策目標在理論上可能會出現悖論,在實踐上也不乏沖突的存在,進而形成公共政策的選擇困難。三是政策問題具有動態性。節奏明顯加快、價值多元化和動態變化性是現代社會的三大特征,公共政策問題相應地形成了較強的動態性。
2、公共政策的政治公正標準和社會可行標準
從宏觀上說,任何公共政策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價值標準中,都包括政治公正標準和社會可行標準。政治公正標準主要有以下兩個內涵:一是除法律特別規定保密外,現代公共政策講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透明度,講求公眾發表意見的合法途徑,講求新聞監督。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公開性,公民及公民團體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眾的利益。二是公共政策必須符合利益普惠的原則,即“公共政策由其性質所決定,其目的在于為全體公民謀取利益,而不是為少數人或特殊利益集團謀取利益”。[4]社會可行標準主要是指,一項公共政策在政策宣示后可以較為順利地推行。具體說來,即指既定政策有良好的國民基礎,至少不會遭到社會普遍的或一部分人的強烈抵制;同時也不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現實問題或歷史遺留問題。
[page_break]
3、公眾輿論是公共政策決定的重要準則
政策決定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將決定政策執行、反饋、修正的難易程度。影響政策決定的因素很多,如個人價值觀、黨派認同、選區或地區的利益、公眾輿論、傳統或慣例等。其中,“公眾輿論確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圍和方向”[5],尤其在那些與公眾發生直接關系的政策中。這是因為從“應然的”意義上來說,由于政府的公共權力和公共事物管理的被授權、被委托的地位和職能,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質,政策決定理當尊重民意。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聰明的決策者都明白,在公眾已形成明確、集中而強大的價值傾向的情況下,順應民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參照以上的理論,事先“延遲退休年齡”的消息來試探民意是有必要的。現代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如退休年齡的延遲不僅僅只關乎養老金的支付,還會涉及到年輕人就業、普通職工的生活狀態、現行《勞動法》的修改等一系列問題,它們之間不乏沖突的存在。利益取向不同的群體對此事就態度迥異,部分公務員、科教人員非常肯定;而大齡“藍領工人”、下崗職工等則強烈反對,如果貿然出臺政策,其公正程度和社會可行性將會大打折扣。
“楊柳湖”工程的停建,很大程度上則得益于公眾輿論的反對。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但“楊柳湖”工程可能會違反“都江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唯一性原則”。消息一經披露,眾多專家、廣大公眾的一致反對,全國180多家媒體都介入了報道,最終公眾力量直接影響了決策,該項工程被叫停。試想,如果在工程立項之前試探一下民意,會這樣虛耗人力物力么?
三、新聞媒體應該采取的態度和具體措施
如上文所言,施放“決策氣球”這一新穎做法值得提倡。對此,筆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積極參與報道,引導公眾討論,力求成為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基于以下兩點原因。
1、新聞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
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類主體通過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介入了制定過程。新聞媒體屬于其中第三類——社會非法權主體,即“在正式的法律規定中其行為屬于非政策行為,但實際卻可以影響甚至深深影響政策決定的社會主體”。[6]新聞媒體主要是通過傳播社會輿論來介入的,它負有為那些“缺少聲音”的公眾講話的責任,成為一個能充分容納民意表達的平臺。因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權利雖是憲法原則之一;但實際中,作為個體的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機會很少,民意很難通過正式的制度渠道進入到公共事務的決策和裁判中去。
2、改善我國公共政策報道狀況的需求
“新聞是人們對其生活作出合理決策所需的信息。”[7]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爾文﹒曼切爾在總結新聞定義時提出的原則之一,著重強調新聞的決策功能性。對此,西方的一些主要媒體做得很好,它們歷來以公共政策的權威報道為己任。而囿于一些過時的觀念(如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有利于維護政策的權威;以為政策制定的由頭、制定中遭遇詰問和反復修正等過程一旦被公眾知曉,會影響政策的嚴肅性),我國的公共政策報道,尤其是針對決策過程的報道,在傳媒實踐中并未得到充分實現。有論者認為,目前媒體“較低水準的公共政策報道,常常不能滿足主流人群的關注與興趣”[8]。
對“決策氣球”的報道,新聞媒體要解放思想,跳出陳舊觀念的樊籬。同時,在具體操作實踐中,還須講求一定的報道策略,將可能潛在的負面影響消弭于無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施放“決策氣球”是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應該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媒體在報道時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不能為了搶新聞而捕風捉影。如2004年12月28日,有媒體報道科技部一位官員在的留學人員代表座談會上透露,為吸引更多優秀海外人才,中國正在考慮效仿印度,為海外專才實行“雙重國籍”的優惠政策。后經核實,這是記者對該官員講話的誤解所致。該官員在會上并未談及中國考慮“雙重國籍”的問題,其原話為: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境外留學人員的吸引,例如印度采取了“雙重國籍”的方式,而我國是采取“永久居留權”作法——也就是所謂的“綠卡”。此外,媒體的報道要有權威的信息源。關于雙重國籍這個問題,有決定權的是公安部和人事部,所以對雙重國籍問題放“決策氣球”的不可能是科技部。記者如果事前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就不會從改變雙重國籍的角度報道該官員的談話。其三,“決策氣球”的報道要留有回旋余地。如此次有關“延長退休年齡”的報道最早出現在《北京晨報》上,信息源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為了避免絕對化,新聞中著重強調發言人“并沒有透露政府何時會對公民的退休年齡作出調整,只是說這個工作是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正在著手研究。”
其次,在報道新聞時應遵循“平衡報道”的原則。“平衡報道”源出于西方新聞學,是西方新聞報道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1980年出版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就指出:“新聞報道應當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觀。”在中國大陸,孫旭培在研究我國報道方法演變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的報道經驗,也于80年代就提出了新聞報道的平衡的概念[9]。運用“平衡”的報道方法,可以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因素時,還能顧及其他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意見時,還能點出其他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這樣就能更準確地反映事物及其內外聯系,寓傾向性于全面、客觀、公正之中,使人更加信服。同時也可以較好地對輿論進行調控,因為通過平衡報道,社會各方面的意見都能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會加強各群體之間的交流,避免極端意見的出現,有利于社會諒解和社會整合。
“重大的事情讓人民知道,重大的問題經人民討論”。回顧“楊柳湖工程”的停建、“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等事件,可知一項公共政策尤其是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其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有利于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增進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施放“決策氣球”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媒體對此應該持肯定態度,并采取慎重和有效的策略進行報道;而廣大民眾應該積極參與討論,理解和包容可能會出現的某些偏差。
注釋:
[1]【美】赫伯特.阿特休爾:《從彌爾頓到麥克盧漢》,紐約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頁
[2]陸高峰:《“延長退休年齡”新聞的反思發言人不能亂發言》,《信息時報》,2004年9月21日
[3]新華網發展論壇2004年9月8日關于“延長退休年齡”的討論
[4]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頁
[5]轉引自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頁
[6]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頁
[7]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頁
[8]轉引自孫旭培:《中國傳媒的活動空間》,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頁
[9]孫旭培:《論新聞報道的平衡》,《新聞學新論》,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248頁
- 上一篇: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聯系論文
- 下一篇:行為財務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