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會回避攻略

時間:2022-06-14 11:06:00

導語:新聞會回避攻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會回避攻略

新聞會,又稱記者招待會,是一個社會組織直接向新聞界有關組織信息,解釋組織重大事件而舉辦的活動。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負責人、特殊公眾人物,常利用這種形式主動與新聞界進行溝通。新聞發言人(者)面對有備而來的各路媒體咄咄發問時,難免遭遇兩難,既要保證內容的真實可信,又不想損傷自身的利益。那么,在新聞的時候,如何做到說真話與堅持立場兩不誤,本文以經典的問答案例,就新聞會的回避技巧略作探討,愿與大家共享。

一、會口徑的分類

新聞會對媒體的影響直接且重大,為把握好這種影響力,產生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發言人首先要對即將的信息進行分類,確定內容的分寸和口徑大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第一類:全告知性信息。這類信息符合國家政策、法律,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不相違背,與發言人代表的集團(個人)利益不相沖突,其無害于社會的穩定團結?;卮疬@類問題,新聞發言人無須回避。第二類:半告知性信息。現實情況的復雜,使這類信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如果全部公開透明,將會給某些主體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信息本身還處于不斷地變動當中,新聞者對信息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對一些細節和內幕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如果貿然將手頭不全面的信息出去,可能使者陷于被動,甚或誤導輿論,影響事件正常進程,干擾社會正常有序的運轉。對于這類信息,新聞者要掂量好分寸,什么能,什么不能,怎么,應小心把握好尺度。第三類:略告知性信息。這類情況往往屬于趕鴨子上架,勉強應付媒體。比如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穩定的一些國內外重大突發事件的新聞,事件本身影響巨大,為把握輿論主導地位,搶占先機顯得非常重要。但由于或尚未了解事件全局,或未掌握確鑿的材料和證據,或公開事件與者代表的集團利益相沖突,或事件與法律及社會道德存在抵觸,與公共利益和現行方針相左,而民眾又迫切想要了解真相時,可以選擇簡略告知的方式,對媒體的提問只做簡單回答。第四類:隱匿性信息。這類信息,往往因違背憲法法律或者涉及到黨政軍的機密或關系社會穩定或易引發不必要沖突等原因,不宜公開報道。新聞發言人只能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加以隱藏,不過,回避及隱藏必須順理成章,不宜使用諸如“無可奉告”等僵化、不通情理的回絕方式。發言人面臨后三類情況時,如何順應情理回避記者提問呢?下面,讓我們來剖析一些經典個案,分享五種實用的技巧。

二、回避記者提問技巧初探

(一)幽默式回避

在新聞時,面對一些無法正面回應的提問,幽默詼諧有時可以幫上大忙。如,1960年,中國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偵察機,一外國記者在記者招待會上問副總理:“最近中國打下了美制U一2型高空偵察機,請問中方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同志雙手在空中做了一個向上捅的動作,俏皮地笑笑:“記者先生,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記者聽后哄堂大笑,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這個問題涉及國家軍事機密,顯然不能老實作答?;乇芮擅睿坏粫鸱锤校€能贏得記者的理解和欣賞。副總理幽他一默,用一個全場人員會心的玩笑躲開了這一敏感問題,既不失國家領導人的風度,又活躍了會現場的氣氛。這種應答方式青睞那些富有急智,擅長幽默的人士,平日拘謹嚴肅的人不要勉力為之,以免使用不當,貽笑大方。另外,新聞會畢竟屬于嚴肅的正式場合,此方式可偶爾用在重要關頭,不可頻頻使用,否則既顯得缺乏信息的誠意,又有流于油滑的嫌疑。

(二)轉義式回避

鄧小平同志91歲壽辰時,適逢外交部例行的新聞會。有記者問新聞發言人陳建:“今天是鄧小平9l歲誕辰,關于他的健康狀況的說法是不是還是那樣沒有變化?”陳建不慌不忙回答道:“變化當然是有的,他又長了一歲?!庇浾咛釂栔姓f到的“變化”,本意是針對外交部就小平健康的已有說辭,如何回答關系到國內外維穩大局,發言人故意偷換概念,利用壽辰時機,將記者的提問目的轉義為一般意義上的“長一歲”這種變化。這種答問技巧需要新聞發言人有著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鎮定自若的良好心態,才能在急難時另辟蹊徑,找到答問的突破口。再如,一次對外記者招待會上,一位美國記者挑釁地問:“中國人口那么多,不知道總理先生能否告知我們,中國修了多少座廁所?”不慌不忙地回答:“兩座,一座男廁所,一座女廁所?!敝袊鴰小岸嗌佟弊?,這個問題有著明顯的刁難意圖,身為一國總理若當眾被問倒也難免有失身份,進而有損國家形象。同志巧妙地避開了令人犯難的“量”的統計而轉向簡單的“類”的羅列,化險為夷,令人在松一口氣的同時不得不佩服總理的靈活與智慧。

(三)攻擊式回避

當提問者居心不明,發言人不便據實答復時,不妨先金蟬脫殼,再反守為攻,反客為主,找出可以借題發揮的背景,義正詞嚴,維護自己的立場形象。例如,記者曾問外交部發言人孫玉璽:“據報道,俄于17日發射兩枚核導彈,俄海軍表示此舉針對美國的,你對此有何評論?”孫玉璽回答:“關于俄導彈試驗的具體情況,我并不清楚。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企圖修改反導條約,發展NMD其直接后果將是破壞戰備穩定,并可能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最終結果是損人不利己。”提問涉及到美蘇二國最新軍事情報,身為第三國的發言人,倒向任何一方立場,發表未經深思熟慮的評論,都可能引發國際關系緊張。孫玉璽虛晃一槍,以不清楚“具體情況”,避開險境,避免對俄羅斯發射核導彈事件直接發表評論,再合理發揮,找到與我方有重大關切的正義立場,去攻擊他方不義之處,旗幟鮮明聲明我國政府對美國企圖修改反導條約的強烈反對態度。這樣做,既繞開了不適合回答的問題,又保持住發言人氣勢優勢,可謂步步為營。

(四)回絕式回避

有一些記者喜歡提一種假設性問題,也就是事情本來不存在或者不確定是否存在的情況,當遇到這種提問時,新聞發言人一旦大意,順著記者的思路作答很可能身陷泥潭。對此,發言人完全可以拒絕回答。不過如何加以拒絕,答話本身仍可顯示出發言人言辭的水平和政策把握能力。例如,記者曾問美前副國務卿阿米蒂奇:“你剛才提到美國政府不支持,但如果有一天臺灣海峽兩岸人民都同意,美國政策會發生什么變化?會繼續堅持不支持的政策嗎?”阿米蒂奇回答道:“用詞是很重要的。在我們說不支持時,這是一回事。這與說我們反對臺獨是不同的。如果海峽兩岸人民達成解決的辦法,很明顯美國是不會反對的。因此,我們使用‘我們不支持臺獨’這一詞。這是應由兩岸人民解決的問題。”面對這種假設式提問,阿米蒂奇完全可以回答“記者先生,對于您這種‘如果有一天如何如何’的假設,我不便隨同妄加猜測?!碑斎唬⒚椎倨鏇]有給出這樣簡單的答復,而是非常敏銳的抓住“不支持”和“堅持不支持”的用詞差異,用“反對”一詞來替換“堅持不支持”,把記者原本繞口令式的問題轉化回到慣常的政策用語范圍。然后,再得心應手地套用外交辭令,重申美國政策只是不支持臺獨而不是反對臺獨的立場,強調臺灣是否獨立最終應是兩岸人民自己的事情。遭遇假設性的提問,是展現新聞發言人的機敏頭腦、純熟政策素養有利時機。不過,最穩妥也最基本的回答仍然是“對不起,我們不回答假設性的問題?!币悦獍l揮不當反而陷入困境。若嫌這種回答過于僵硬,也可化被動為主動,選用以下的回答方式:“我不知道您所說的這種假設是否會出現,我所知道的是……”;“我不會對此妄加猜測,您應關注的是……”;“請允許我來解釋一下……”;“您的假設非常富有想象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等等,將話題引導到發言人所想闡述的內容和立場上來。

(五)推脫式回避

推脫式回避是新聞發言人面對記者的問題出于種種考慮無法正面作答或者本身并不了解記者詢問的事態具體情況,從而采取的一個不得已的策略。運用這種回避技巧時,發言人或者示以謙遜誠懇的態度,承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表明日后將對不足加以改進;或者含糊其辭,籠統的就事情大體給出一個說法;或者以情況仍在調查為由推脫;甚而所答非所問。比如布什總統的第二任新聞發言人麥克萊倫在就任后的第一次新聞會上,先后有數名記者就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發問,麥克萊倫總是搪塞一句:“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有人數了數,他竟然把這句話說了9次。當然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回答:“事情現在還在調查當中,具體情況我們會在調查完成之后公布”;“這類情況各國(地方、企業、團體、人)都有,我們這里也可能存在,但是我還沒有得到證實”;“我們的工作難免會有缺陷,謝謝記者的提醒,日后我們將全力改進?!薄皳宜闆r與您所描述的不太相符?!边@種不具體應對的策略,我們稱之為推脫式回避。由于這種方式含糊其辭,沒有下文,有侵害公眾知情權的重大嫌疑,所以,不到萬不得已,發言人盡量不要使用這種有害自身公信力的做法。一旦使用,主持會的人員要及時補場配合,迅速引導下一個提問,盡快轉移現場的注意力,不要讓發言人過久停留在這種尷尬的氣氛中。

三、結語

新聞會雖號稱“說真話的制度”,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新聞發言人不愿或不便直面作答的情況仍然俯拾皆是。尤其是觸及到意識形態和集團利益的敏感問題,發言人更應謹小慎微考慮如何回避作答的技巧,無論如何,我們最根本的原則仍然是“不想說的話可以不說,但如果說出來的就一定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