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腐敗的防治措施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3 02:13:00

導語:新聞傳播腐敗的防治措施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腐敗的防治措施探討論文

【摘要】新聞傳播中的腐敗現象正日益突出。產生這種腐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新聞傳播作為一種社會資源的稀缺性,以及新聞傳播活動中強制制約制度的缺乏。腐敗嚴重影響著新聞媒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潛在地誘導著社會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加強政治思想教育、調整新聞媒介整體結構、實行新聞傳播資格準入制、鼓勵社會公眾監督將是治理新聞傳播腐敗的重要措施。

【關鍵詞】新聞傳播;制度缺陷;腐敗治理

改革開放20余年來,我國的新聞事業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新聞媒介的急劇增多,新聞從業人員的快速膨脹。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各類新聞媒體4800余家。從業人員也有數十萬。新聞媒體的快速增長,對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為這些成績感到歡欣鼓舞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新聞傳播活動的腐敗現象日益突出,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損害了新聞事業的聲譽,降低了新聞工作者在受眾中的威信,也影響著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健康發展。

一、新聞傳播活動中的腐敗表現

作為執政黨的各項事業的一部分,新聞宣傳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這種重要性,成了新聞媒體出現腐敗現象的物質基礎。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新聞從業人員中的腐敗行為開始出現。腐敗(Corruption),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其定義為:“腐敗是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人的利益。”具體到當今新聞傳播領域,腐敗行為已經遠遠超出前幾年單純以錢稿交易為特征的“有償新聞”范疇,呈現出以新聞傳播為手段,通過多種形式謀取私利的特點。其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編輯記者個人采寫有償新聞,并對其百般包裝,直接獲取現金與實物回報;集體(報社、電臺、電視臺或其某一內部機構)出售版面、節目時間、刊播毫無新聞價值的內容,“有錢就報道,沒錢不報道,錢多多報道,錢少少報道”;與有關權力部門勾結,違規辦理諸如建筑工程發包及其他項目的審批手續,充當“掮客”、“媒婆”,通過權錢交易,牟取非法利益;與黨政機關中的心術不正分子結盟立誓,幫助其拉幫結派,上下勾結,買官賣官,跑官要官;違規報道,片面炒作帶有明顯傾向性的新聞,打著“輿論監督”的幌子,干擾司法公正,甚至代人訴訟,包打官司;無視正常業務聯系,軟硬兼施,強迫有關單位宴請、旅游、娛樂,甚或家人吃藥看病、購物坐車費用也讓有關單位報銷;以刊播新聞稿件相威脅,強迫被報道對象刊登廣告,或直接進行敲詐勒索;采訪作風浮飄,高高在上,架子十足,非車接不去,非星級賓館不住,非名酒不喝,加重被采訪單位負擔;刊播廣告不顧社會效果,不管內容是否適合傳播,一概按廣告主意愿刊登,甚至明知廣告內容虛假而照登照播不誤,甘當坑人幫兇;有時以新聞形式刊播廣告,欺騙受眾;為圖出名,嘩眾取寵,不惜炮制聳人聽聞的假新聞,制造所謂“轟動效應”,迎合低級趣味。

以上各種表現,不僅激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也引起海外新聞同行的“矚目”,造成了極壞的影響。1993年4月23日,美國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刊登署名文章《大陸記者生財有道》,詳盡描述作者昔日的記者朋友們,或津津樂道炒股發財,或專事廣告業務,或以稿子的“含金量”自詡身份了得。這使作者感慨深長:“像這樣不論三七二十一,拿新聞像豬肉似地換錢的做法,在全世界恐怕不多見。”同年5月10日,香港《聯合報》也刊登文章《記者不耐清貧,“金元新聞”風行大陸》,對中國大陸有償新聞的泛濫進行了批評。

二、新聞傳播活動中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影響

每一種社會現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探究當今新聞傳播活動中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應當從新聞媒介的自身特征、外部環境影響、政治思想教育、社會制約機制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在當前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作為執政黨員各項事業一部分的新聞傳播,其有限的版面、節目時間滿足不了來自政治、經濟、社會諸多方面的宣傳需要。這無形中使新聞傳播成了一種稀缺的社會資源。圍繞這一稀缺資源的分配,產生了激烈的供求矛盾。一些單位或個人為得到這種資源,就開始與新聞從業者進行交易,用物質或金錢來換取新聞傳播權。

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崇尚物質利益的觀念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作為社會一部分的新聞傳播機構不可能置身于這種影響之外。受錯誤價值觀念的誘惑,新聞機構從業人員價值取向出現異化,拜金主義、利己主義思想抬頭,開始以手中的報道權尋求獲取額外的物質金錢利益。

同時,一些社會影響小、傳播范圍有限的新聞機構為了生存,強調所謂“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公開或私下鼓勵采編人員從事廣告經營,甚至直接分配廣告經營任務,根本無暇對從業人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導致一些人惟利是圖。

缺乏有效的制約機制,是新聞傳播中產生腐敗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新聞工作的特殊性幾乎使其掌握了全部的“話語特權”,新聞媒介可以對其他行業和個人的不良現象進行抨擊和批評,而廣大受眾即使對新聞傳播中的腐敗現象有強烈不滿也無處表達。另一方面,我國的《新聞法》至今尚未出臺,對“官”“民”身份兼具的新聞從業者腐敗行為的懲治措施也無法可依。

新聞傳播中的腐敗現象,對新聞傳播本身、社會及受眾都產生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

首先,它直接影響著新聞傳播的質量。新聞作為客觀事實的報道,不能為任何人、任何團體、任何利益所左右。當新聞被當作普通商品去交換時,作為特殊精神產品的新聞也就完全成了金錢的附庸,新聞就會變味、變質。

其次,它嚴重影響著新聞傳播機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新聞媒介都被看作是公正公平的象征,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守護神”。新聞媒介所傳播的信息是廣大受眾認識身邊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已被廣大受眾賦予了充分的信任感。受眾一旦發現自己所信任的新聞媒介竟然大量出現虛假新聞、“廣告新聞”,將會對新聞媒介的所有新聞和信息嗤之以鼻。

第三,它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效率。當新聞傳播從業人員把更多時間用于搞腐敗時,本職工作必然受到影響,新聞的時效性會隨之延緩,創作優秀新聞作品的機率也會大為減少。

第四,它妨礙著新聞傳播中的公平原則。腐敗使一些單位或個人的一般性內容得以更多地被公開報道,而使另外一些單位或個人值得報道的內容不能,出現報道數量上的“有意識歧視性刊播”。

第五,它潛在地誘導著社會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雖然新聞媒介被稱為“第四種權利”有些夸張,但它在廣大受眾中有著權威地位,如果受眾看到具有監督社會功能的新聞媒體本身就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必然會嚴重挫傷他們對社會公平、公正的信心,使受眾在精神上對社會和國家未來發展產生絕望情緒。

三、新聞傳播活動中腐敗的治理

在朝著市場經濟轉型的當今中國,在各項前提條件都已發生很大變化的改革開放年代,新聞傳播中的腐敗難道就無藥可治?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筆者認為,要想有效解決新聞傳播中的腐敗問題,必須借鑒古今中外有益經驗,從以下幾方面作努力:

1.加強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質,嚴厲禁止有償新聞。美國現代新聞之父普利策說過:“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嚴謹追求真理的熱望,最正確的豐富知識,以及最忠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將新聞事業從商業利益的臣屬,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會利益的敵對上拯救出來。”

2.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資格考核,實行準入制,嚴格控制新聞從業者的數量,切實提高其素質。新聞傳播作為一種職業,并不是各色人等都能勝任的。應該借鑒衛生、會計、律師等行業的資格考核準入制,對進入新聞媒介的從業人員進行政治思想、業務水平的綜合考試,合格后頒發上崗證。

3.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社會制約機制。有論者指出:當今新聞界“道德規范遠未達到可以由他律轉到自律的程度。道德主體自身的意志約束尚不成熟,外在的道德要求無法轉化為心中的道德規范。那么此時就不可要求新聞界在內心為自己立法,而應由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加以規范”。由于新聞道德教育對新聞從業人員只有精神上的“軟約束”,沒有法律層次上的強制性規范,所以新聞傳播活動中的腐敗屬于制度性缺陷腐敗。正因為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懲罰將降低腐敗發生的機率。要針對產生腐敗的原因和動機,以立法形式對新聞腐敗問題實行“硬治理”。

4.加強行業自律。近年來,我國的新聞主管部門、行業組織以及各級媒介機構大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自律和他律措施,如1991年全國記協頒布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等,使新聞界違反職業道德的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行業不正之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糾正。但由于我國新聞記者協會的功能與西方新聞自律組織有明顯的差異,不負責對有分歧的新聞報道、新聞糾紛的審理,以及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而僅限于服務與公關,因此對治理新聞傳播中的腐敗能力有限。在這個方面,應予以加強,提高行業自律的權威性。

5.治理新聞媒體本身,調整結構,控制總量,防止小報小刊小臺泛濫。當前傳媒市場競爭激烈,一些小報小刊小臺為生存考慮,不惜鋌而走險,違規進行煽情、反動的新聞報道和廣告經營,以吸引受眾和廣告客戶,賺取維持生存的資金。對于此類于社會無益的“垃圾媒介”,應該堅決予以關停。公務員之家

6.發動全社會監督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構建“新聞反腐長城”。早在1997年1月,全國記協就公布了《關于建立新聞工作者接受社會監督制度的公告》,并為此設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公布了舉報電話。各級新聞媒體也應建立自己內部的監督監察機構,歡迎社會對本單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監督;改變過去對違規現象只在內部處理的做法,有勇氣把查清的事實公開披露,增強社會各界監督新聞單位的信心,從而使新聞從業人員不想腐敗、不敢腐敗。

注釋:

①戴元光等主編:《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

②轉引自胡鞍鋼主編:《中國:挑戰腐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

③轉引自高金萍:《有償新聞透析》,《新聞知識》,2001年1期。

④高金萍:《正氣與銅臭的較量——論有償新聞對記者職業道德的影響》,《新聞記者》,2000年11期。

⑤盛情:《對新聞媒介某些現象的倫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