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性評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10:35:00

導語:新聞特性評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特性評論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中國與世界交往日趨頻繁的形勢下,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也越來越強,新聞評論作為人們直接表達自己意見的有效形式,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如何定義新聞評論,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并根據定義提出了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即新聞評論依賴事實的新聞性,新聞評論傳播的時效性,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新聞評論內涵的思想性,新聞評論傳播知識的有益性。

關鍵詞:新聞評論定義新聞評論特性

一、新聞評論定義新解

什么是新聞評論的特性,一直是新聞評論研究者關注的問題。自然,從來也沒有統一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各持己見,我以為也屬正當之事。但是,了解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找出其中的差異,我以為是有好處的。

新聞評論的特性是依新聞評論的定義所產生的——

原《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范榮康先生認為:“新聞評論是就當天或最近報道的新聞,或者雖未見諸報端但確有新聞意義的事實,所發表的具有政治傾向的,以廣大讀者為對象的評論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則表述為;“新聞媒體或作者個人就新近發生的事件、當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或思想傾向、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等闡述自己觀點、立場的新聞文體?!?/p>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聞評論教程》中給出的定義是: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最新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發議論、講道理,有著鮮明針對性和引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述評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⑵

時代是在發展的,特別是當網絡媒體迅速發展之后,我們是否可對新聞評論作一番新的定義(“定義”實為不定之義,作為“表述”可能更準確):所謂新聞評論是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新聞評論在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文字、或聲音、或音像結合、或圖文并茂,在新聞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定義是從兩個方面界定的,第一,從新聞評論的內涵著眼,即新聞評論與其他新聞形式的區別、它的生產過程、它的內容要求等;第二,是從新聞評論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聞評論在當今時代有哪些表現形式。外延是從內涵引申而來的,但是,這種引申在新的形勢下又有特別需要強調的意義。所以,在此定義里,這兩者是相互聯系,共為一體的。

提出這樣的定義是想強調以下幾方面意見:

第一、如今的新聞評論大都是借助于大眾傳媒來實現的,這里的作者不僅僅是寫家,他更是一位傳播者。傳者與寫家是有很大區別的。作為一位現代傳播者,他不可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坐在家里“閉門造車”,而是需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學習和接受廣博的知識與信息,同時他還需要掌握和了解大眾傳播的一般規律。只有這樣,他的生產產品才能做到“適銷對路”。這和舊時的文人已經截然不同了。本定義中特別提到“借用大眾傳播工具”,這是因為,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表意見,但這些私下議論是不能算做新聞評論的。只有那些在大眾傳媒上公開發表的意見(通過一定的文字、聲音、音像等信息符號表現)才算得上是我們所研究的新聞評論。這是當今傳媒時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聞評論是一種傳者意愿的直接表達,或代表傳媒單位,或是代表傳者個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種有形意見的表達:反對什么、批評什么,贊成什么、表揚什么,都是主觀反映于客觀的一種直接的真實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報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動人說服人。這是新聞評論的本質屬性使然。

第三、新聞評論必須依賴于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問題或現象,它有別于小說家的創作和理論家的演繹。新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問題和現象是第一性的,新聞評論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對前者的一種思想反映。新聞評論的寫作不能同于文學藝術的創作,它不能杜撰事實,也不能夸大或縮小事實,丁是丁,卯是卯,在新聞評論依賴的事實上來不得半點虛假。同時,它也不是理論家純粹的邏輯演繹和推理,僅僅研究和傳播一種理論。新聞評論需要有理論作支撐,但是,它必須反映事實反映時代,以活生生的社會生活為依托,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針對性。這是新聞評論有別于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根本所在。

第四、新聞評論是一種說理的傳播知識的表現形式,在現代傳媒發展的形勢下,它的表現形式也日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了。新聞評論早先是從報紙上的政論文開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書都把新聞評論稱作“政論文”,它是一種文字的書面表達形式。一般來說,這種認識是不錯的。但是,時生了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新聞評論走出了報紙的版面。廣播里有它的聲音,電視里有它的音像,網絡里更是有眾多的網民發議論、跟帖子,新聞評論已經成為一種傳者和受眾相互交流思想、傳播知識、溝通有無的論說形式了。這種形式的廣泛多樣性變化,對從事新聞評論事業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門來說,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在內容和形式、設備和技術上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是時代對新聞評論發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

由于對新聞評論的定義不同,因而對新聞評論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范榮康:“新聞評論是一種具有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等顯著特征的評論文章。……離開了新聞性、政治性和群眾性,都不成其為新聞評論?!雹?/p>

秦圭、胡文龍:“新聞評論的主要特點為:鮮明的政治性、強烈的新聞性、廣泛的群眾性和嚴格的科學性?!雹?/p>

于寧、李德民:新聞評論“應該有這樣四個特點,即:鮮明的黨性、較強的時間性、明顯的指導性、廣泛的群眾性?!雹?/p>

邵華澤:“黨報的新聞評論,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這么五條。第一條是導向正確,第二條是有的放矢,第三條是講究科學,第四條是平等待人,第五條是簡短生動?!雹?/p>

吳庚振:“新聞評論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新聞性、政治性、群眾性和指導性?!雹硕》ㄕ略谒男轮飳⑿侣勗u論的特性歸納為三點,即論題的新聞性,論理的思想性和論說的公眾性⑻。

看看上面關于新聞評論特性的種種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因受著時代的影響,因受著自身工作媒體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認識,產生差異是很自然的事。所謂新聞評論的特性,實際上就是要找出它與其他新聞形式的本質屬性上的區別或需要特別強調的地方。這種特性要從新聞評論一般的廣泛的表現形式來講,而不能只講刊登在黨委機關報上的社論或評論員文章的特性;這種特性要從新聞評論論題的廣泛性來講,而不能只舉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評論員文章。已經出版的許多新聞評論的著作,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它們更應該取名為“黨報社論、評論學”,因為,它們主要是針對黨報的評論而論述的,對于其他媒體,特別是大眾評論談及較少。而本文要強調的卻是十分廣泛的新聞評論,它既包括黨報的社論也包括其他媒體的評論,既包括代表媒體的評論,也包括大眾參與的個體評論。于是,新聞評論的特性也由此產生。

在這些特性中,我以為有兩點是不能作為新聞評論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導性。

關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性,是一種時代的產物,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產物?,F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然提新聞評論的政治性,我以為是不妥當的;把政治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性,是將新聞評論狹隘理解的表現?,F在的評論不僅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且,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眾的議題涉及越來越廣泛,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學習、生活等議題需要評論。在這些評論文章里是很少或完全沒有政治性的;把政治性作為新聞評論的特性,是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要求與刊播評論混為一談。新聞工作者要講政治,但并非新聞工作者所做的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這也是與我們的時代所不符的。

關于指導性。新聞評論的指導性,是長期以來我們新聞報道中“一面宣傳”的結果。好像報紙上刊登的文章特別是評論文章,都是黨的聲音,都是上級的批示,都是完全正確的,它是指導人們行動的“燈塔和旗幟”,受眾是絲毫不能有半點懷疑和遲鈍的。這種將受眾作為“靶子”的傳播方式是與我們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在我們的報道中,不僅需要有“一面宣傳”的文章,同時也要有“兩面宣傳”甚至是“多面宣傳”的報道。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信息的多元化,受眾自主意識的增強,我們的媒體提供受眾選擇多樣信息的可能性將會越來越多。在我們的媒體上,有很多評論,不僅沒有指導性,而且也沒有多少引導性。它只是一種意見、一種觀點、一種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去行動。在很多情況下,它只為受眾提供一種談資,一種想問題的思路,僅此而已。此時此刻,再提新聞評論的“指導性”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對于黨報和主流媒體的社論和評論員文章來說,還是要強調政治性和指導的,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這是另外一個范疇的問題。

綜上所述,從新聞評論涉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生活、國內、國外等廣泛內容上看,從新聞評論傳播的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的多種形式上看,我以為,新聞評論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幾點,這就是新聞評論依賴事實的新聞性,新聞評論傳播的時效性,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新聞評論內涵的思想性,新聞評論傳播知識的有益性。

(一)新聞評論依賴事實的新聞性

新聞評論,顧名思義就是評論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實具有新聞性,這也是區別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的根本屬性。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襲擊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各個地方,各個部門,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最終取得抗擊非典戰斗的勝利。但是,在抗擊的過程中,卻有以借口抗擊非典而耽誤了日常工作的現象發生。為此,新華社記者寫了《不要借口非典誤了日常工作》的“新華時評”文章。評論所依賴的事實是:記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機關辦事,沒想到,偌大機關大門緊閉,傳達室竟鐵鎖把門、空無一人,只有兩名武警和一名干部模樣的人戴著口罩守在門口。因為要找的人不在,記者要求進辦公室送份材料,對方以“非典時期、嚴禁外人進入”為由予以拒絕。記者問是否可以將材料暫時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樣的人一臉冷漠地拒絕:“我們沒這個責任和義務?,F在單位都幾乎不上班了,等你聯系好了人改天再來吧?!睙o論記者怎樣請求都被拒之門外。

針對這樣有普遍意義的事實,評論員文章指出:“非典時期事難辦,眼下已成了許多到政府機關辦事人的共同感受?!薄胺婪堑涫侵陵P重要,但防非典不能變成機關唯一的事,中央現在一再提倡‘兩手抓’,咱們政府機關怎么能抓了非典,忘了生產呢?”據記者了解,雖說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機關,真正抓非典具體工作的領導干部微乎其微,機關大多數工作人員既不上街查崗、打藥,又不入街區宣傳,仍然呆在辦公室,表面謹慎防非典,內心卻逍遙自在起來。份內的、該干的事可干可不干,還一邊打著防非典的旗號推諉責任,將前來辦事的人拒之門外。時評文章指出:“到底誰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門作風’在作怪?”(據新華社石家莊2003年5月13日電)

這個評論所依賴的事實是在非典期間發生的,沒有非典,就不可能有這樣的事實,沒有這樣有代表性事實發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評論文章。先有事實,后有評論,這是新聞評論的根本屬性所決定的。

新聞評論所選用的事實還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這樣才有針對性,才有說服力。本篇評論中所舉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個部門機關的所見所聞,是“這一個”。但是,在抗擊非典期間,像評論中所列舉的“這一個”現象在其他地方和部門也同樣存在著。正因為如此,作者才撰寫這篇評論,新華社才向全國播發這篇評論。選擇有典型意義的新聞事實作評論,是寫好一篇評論文章不可少的基本前提。

新聞評論依賴的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類:新近產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發現的事物、新近變動的事物、新的經驗和新的問題等。

不論是新近發生的事實還是新近發現的事實,我們在確定選題時都要從讀者市場的需求來判斷。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可予考慮:①受到這一事件影響的人數。不論是自然事件不還是社會事件,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一部分人或大多數人。那么,我們在選擇評論的事件時,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評論者首先考慮的選題。如火災、水災在一個城市來說,都會涉及不少人,選擇這樣的話題做文章,就會受到讀者的歡迎。②關心這一事件的人數。有些事件影響的人數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惡劣或特殊,人們關心的很多,這樣的事件也應予以考慮。如惡性車禍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臨人間等。③和大眾利害關系的密切程度。生死存亡是這種關系的最高表現,其他涉及人們生活、享受和發展的事件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如環境污染問題,售假打假問題,吸毒販毒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這些問題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利益關系密切,是評論的好選題。④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新聞評論作為一種社會輿論它總要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種作用越大,它價值就越大,這種評論就越有意義。對于那些預示的一種社會方向,代表著一種時代進步趨勢的事物,新聞評論應予關注。⑤最后,在決定某一事實是否予以評論時,還必須考慮它的宣傳效果。這是我們的新聞傳媒性質所決定的。

這里講的大都是新聞工作的一般規律,凡是新聞人都不能例外,做新聞評論也該遵守這一法則。

[page_break]

(二)新聞評論傳播的時效性

所謂新聞評論傳播的時效性,包含以下兩方面意思:

一是新聞事實與新聞評論寫作之間的時間最短,也就是說,當新聞事實出現后,寫作者要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評論寫作。大千世界,社會現象紛紜復雜,變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現象和問題是可以和需要評論的。但是,只有那些最近發生或發現的事實才是新聞評論需要寫作的對象。只要是條件允許,新聞評論都要追求這種最快的新聞事實。

二是新聞評論寫作與傳播之間的距離最短,也就是說,作者寫出的作品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傳播出去。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現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十天或一周內搶印出來成為暢銷書。新聞傳媒更需要在時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少的報紙都開辟了“新聞熱線”等直接與讀者聯系的欄目,盡快將新聞出去;廣播、電視更是開辟了現場直播等節目,將正在發生的事實告知大眾。中央電視臺于2003年5月開播新聞頻道,有不少評論就是在新聞事實發生后及時予以評說的。

2001年7月13日,是中國人民等待申請舉辦2008年奧運會結果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辦失敗的經歷,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心情是十分復雜的。為此人民日報當天發表評論:《今晚,讓我們靜靜地等候》。文章說:“今晚十點,一個世界矚目的時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數十億雙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黃皮膚、黑頭發的中華兒女。與1993年申奧相同的是,我們期待著成功。不同的是,不管是作為申辦城市北京的千萬市民,還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關心申奧的中國公民,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冷靜、坦然和從容。人們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課,馬路上依然車暢人行,池中的蓮花依然在悄悄開放。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雖然大家談論很多,氣氛熱烈,但情緒平靜,言語自然?!?/p>

作者在闡述中國人的平靜出于一種自信心后,接著說明了它的成熟:“我們已不再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簡單地同一場大型體育賽事相連。即使我們暫時不主辦奧運會,中國一樣可以取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一樣可以實現現代化,一樣可以提高民族的總體素質。我們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機會來向世界證明自己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著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邁進。北京此次將申奧同為市民辦實事、改善城市設施結合起來,也是一種務實的表現。不論今晚的投票結果如何,北京都會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現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報》)

7月13日是一個令國人上下關注的日子,盡管是平靜,但也少不了幾分緊張和激動。正是在這樣的時刻發表這樣的評論,與新聞事件聯系更緊,與人們的心連得更緊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新聞評論的時效性,既要寫得快,更要發得快,當然適時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屆奧運會在希臘雅典舉行,除了消息報道是現場直播外,有許多評論也是即時發表的。正是這些即時報道和現場評論,才吸引著那么多的體育愛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堅守在電視機前。

(三)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

新聞評論常被人們稱為新聞傳媒的靈魂和旗幟,足以說明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媒體通過有效的新聞評論,闡述黨的方針、政策,幫助人們把分散的、個別人的議論,化為系統的、集中的、科學的意見;把人們創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認識、執行和推廣,從而形成一種能聯系和調動全體人民奮發向上的社會輿論,為人們的改革實踐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動員群眾,團結群眾,掃清一切阻礙人們前進的思路障礙,提高人們對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覺性、積極性,將改革順利地推向前進。

我們說新聞評論的重要,并不完全是因為它代表傳媒的立場和態度。不可否認,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傳媒,甚至是國家、地區、部門的立場和態度的,但是,也不可否論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個人的意見(當然是得到傳媒認可的)。新聞評論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據現實中反映的問題,運用一定的理論知識,采取論理、分析的方法來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見(即通過對事實的分析、說明、論證。揭示事物的本質,解決現實所提出的問題,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提出希望、意見和要求),達到明辨是非,釋疑解惑,相互交流,為讀者服務之目的。而消息報道,則是依靠事實,運用感性、敘述的方法,來反映作者的無形意見(即思想觀點包含在事實的敘述之中)。相比之下,新聞評論文章的理論性和深刻性要強于一般的消息報道。

新聞評論告知大眾的不是改造社會的具體方法,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思維,一種思想,一種觀念。比如,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還在探索之中;面對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沒有碰到過;如何有效地擴大內需,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教科書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國家也無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發揚創新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結合本地的實際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探索,在這個不斷努力的運動之中成熟起來,成長起來。

新聞評論為人們提供鑒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思想準則,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響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和整個社會的風尚,又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實,視野開闊,情操凈化,進入新的境界。新聞評論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種理論要能說服人,必須講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強迫人們接受。為了說服人,就要使理論符合實際,理論自身更加科學、更加完善。

新聞評論具有其他新聞體裁沒有的優勢。它著重從思想、政治、倫理的角度分析新聞事件和社會現象,又以說理為主要手段,兼有邏輯的力量和嚴密的論證,在以確鑿事實為論據的基礎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確的結論,從而達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它的論說要有科學性,即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在論述時遵守論說的一般規律;二是它的論說要有理論根據,而這種理論也是經過歷史的檢驗,是科學的。對此,范榮康先生深有體會:“努力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中得出必要的結論,而決不允許對所要評論的問題作主觀、唯心、隨心所欲的分析。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黨報的性質所決定的。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要求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問題、解答問題。這樣的分析,才是科學的分析。這樣的解答,才是有力的解答?!雹托侣務撜f的理論,不僅包括革命導師、經典著作里的科學理論,同時也包括經過人類社會的實踐檢驗被認為是正確的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理論和人類思維科學理論。新聞評論論說的理論性,不僅對是對黨報新聞評論的要求,對其他的新聞評論也該有這樣的要求。

(四)新聞評論內涵的思想性

我們常說新聞評論是媒介的靈魂。所謂靈魂就是思想意識,在一篇文章、一塊版面、一個媒體中起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的東西。一篇新聞評論哪怕它的新聞性再強,它的時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無物,沒有思想或思想觀念錯誤,干癟無味,也是沒有益處甚至是有害的。干新聞工作的,時常想抓一些有深度的報道,什么叫有深度,說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見地,能夠一語中的,能夠技高一籌。在新聞評論中就是要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會說別人不會說的話,善于說別人說不好的話。評論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號的大小,而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思想性和這種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報》發表了該報資深評論員劉根生寫的一篇評論《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號想到的》。文章由新華社發表的消息談起。消息的內容是:上海主要領導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號。所有工作重點就是結合上海實際,貫徹落實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評論指出:“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在發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中期、長期規劃和目標,即發展藍圖。繪制發展藍圖是基礎,實施藍圖是關鍵。要把發展藍圖變成發展現實,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發展藍圖,‘一以貫之’去干。上海今年不提新口號,無非是為了集中精力在落實大政方針上下功夫,把‘一張藍圖繪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為‘落實之年’,原因也就在此?!?/p>

文章在論述中闡明了這樣一種觀點,天天有新精神,就證明我們不成熟,我們的經濟建設沒走上正軌。經濟建設有其固有的規律,新精神多了就說明那個地方沒有按客觀規律辦事。越是大政方針成熟,經濟建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越是不會動不動就提新口號。

“口號,是文字簡短、具有鼓動性的標語。好的口號,往往凝結著人們共同發展目標和愿望,易于記憶和傳誦,能振奮人心,鼓舞斗志。問題是在現實中,有些地方提口號實在過多過濫,幾乎開一次會就要誕生幾條新口號,根本不管能不能做到;一事當前,不是先考慮怎樣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口號。好像口號越響越多越新,干勁越大、氣魄越大、行動越快、跟得越緊、越有創造性。調子過高過虛,綱領脫離實際,所以許多工作都是‘落實難’?!?/p>

評論接頭指出濫提新口號帶來的消極后果:一是變化頻繁,隨意性強,基層無所適從,難以應付。二是"一個將軍一個令",決策失去了穩定性,很難把"一張藍圖繪到底"。三是失信于民??谔栕儎宇l繁,花樣翻新過濫,也讓老百姓覺得領導說話沒個準頭,最后也就漸漸失去了跟著干的勁頭。

評論最后從上海今年不提新口號與中央“求真務實”的要求聯系起來論述——

“今天一個新口號,明天一個新口號,恰恰是不"真"不"實",而是在出虛招、求表面熱鬧。這是浮躁,是形式主義。我們提倡創新,但創新絕不等于是不斷提新口號。原則性和創造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講原則性,就是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一以貫之"地去落實大政方針,實現既定目標;講創造性,就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斷解放思想,研究和解決新問題。講兩者統一,就是要在堅持基本路線、堅持正確方向前提下求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更好實現發展目標。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領導者沒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不行?!绻紤]沒有成熟,不斷有新的主意出來,往往會天下大亂。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壞事的’。這段話飽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強針對性,我們當切記?!?/p>

評論發表后受到廣泛的好評。南京市委書記批示,認為此文寫得好,有針對性,有思想性,可供廣大干部參考。他還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不在長,有魂則行。這個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眾的力量。好的時評起的作用,比開一次會議還重要,希望多發表這樣的好評論。

這篇評論沒有列出改革發展的具體措施,但是,卻從上海沒有提新口號的報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不僅對南京,對全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這就是評論的力量,這就是評論中內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聞評論傳播知識的有益性

新聞評論以理論以思想凸現它的特性,這是它有別于消息和通訊報道的根本所在。與此同時,在當今信息傳播迅猛發展的時代,新聞傳播還有責任和義務在自己的工作中傳播知識、傳播有益的知識。這是時代對新聞評論提出的新要求。

植樹造林是中國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項“保留節目”。如何把這件事做好,常是新聞評論中的話題。有篇評論在闡述植樹造林重要性時,除了講述道理外,還講了一個有關“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曠野上行車,有時猛然發現地平線上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楊柳,排成一溜,參差錯落,昂首挺立,給戈壁沙漠增添一片濃濃的綠蔭。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指揮大軍赴新疆作戰時,在東起潼關,西到新疆,沿途數千里路上,他讓土兵們遍植楊柳。至今,在平涼、阿克蘇等地,還能看到幾個人合抱的柳樹。人們為銘記左公光復疆土,屯墾戍邊的功績,便將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屬所植的楊柳稱為“左公柳”,并有詩贊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紅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接著,作者又介紹了這樣一個知識:“有一位科學家曾經用多種公式對古樹的價值作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棵生長五十年的老樹,一年對人類的貢獻相當于十幾萬美元的價值,其中包括產生的氧氣、防止大氣污染、防止土壤侵蝕、增加肥力、涵養水分等等?!保?002年3月25日《人民日報》)植樹造林,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學家作出的結論,給人們以深刻的啟迪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驟增的時代,各種信息、知識撲面而來。這是一種機遇同時也是一種挑戰。新聞傳媒有責任有義務將一些現代的或過去的,自然的或社會的,人類的或思維的知識信息有選擇地傳播給大眾。特別是在新聞評論中,我們常說“事實勝于雄辯”,這些事實有很多就屬于知識的范疇。上面的這篇評論,用了一個過去的故事,一個可能被人們遺忘的故事或一個對很多人來說不曾聽過的故事,說明了植樹造林的重要性;同時又舉了一個現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說明植樹造林的好處。這些知識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識驟增的時代,新聞評論在選用知識實例時,一定要慎重,不可將那些已被實踐檢驗是錯誤的東西誤傳給大家,也不要將道聽途說未經認可的東西論說給大家。知識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聞評論一定要選擇那些有益于大眾,有益于社會,有益于長遠的知識作為自己的論據,精心選擇,有效使用,同時加強自身的知識修養。這是時代對新聞評論的新要求。

注釋:

⑴⑶⑼范榮康:《新聞評論學》,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第96頁。

⑵⑻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頁,第28頁。

⑷秦圭、胡文龍:《新聞評論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頁。

⑸于寧、李德民:《怎樣寫新聞評論》,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0頁。

⑹邵華澤:《新聞評論探討》,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第4頁。

⑺吳庚振:《新聞評論學通論》,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