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理論述語類型研究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3 03:03:00

導語:新聞理論述語類型研究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理論述語類型研究分析論文

[摘要]新聞理論的健全依賴于述語模式的成熟,但我國學者從未有考量過理論新聞學述語形態的創新問題,致使理論概括欠缺深度。特定的述語形態不僅是現實生機勃勃的反映,而且是科學認識類型化的結晶,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新聞理論完善的程度。西方的新聞理論注重用現實的抽象話語演繹新聞現象的本質,達到思維邏輯的內化效果。科學的新聞理論述語形態,一要防止歷史話語的無效重復,二要以抽象的話語體系代替實踐性的經驗話語,其理論結構的闡釋有四種類型。

[關鍵詞]新聞理論;述語形態;理論科學化

述語形態作為一切學科的語言演繹模式,是學科界劃的區別之一,在理論思維中充當實體的表征。理論思維是新聞理論建構的基點,通過特有的述語再現抽象體系,是這門社會科學成立的前提。如果新聞理論是一門學術的話,必須有堅實的述語形式,否則新聞無學的戲說就得到有力的支持。要使戲說徹底破滅,最終有賴于新聞理論述語模式的成熟。

一、理論新聞學述語形態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大多數新聞理論論著的表述方式,呈現直白的通識性語言,新聞理論大眾化一方面可解讀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又可詮釋為淺嘗輒止、“白開水一杯”。由于新聞理論沒有形成特定的述語形態,難以使研究內容達到理論層面,許多新聞學論著登不上大雅之堂,在大型綜合學術期刊上沒有它的地位。像《中華文摘》這類轉載學術成果的著名文獻性期刊不開辟新聞學欄目,在其篇幅中新聞學論文幾乎不見蹤影。我國翻譯出版了多本外國新聞理論著作,其中許多觀點常被引用,而我國這類著作連一本也沒有介紹出去。

多年前,許多學者就看到類似的問題,但并沒有從健全述語形態考量理論新聞學的創新問題。至今每年雖然大體有六七種新聞理論著作問世,論文數以千計地刊載出來,但表述形式的理論化并沒有明顯的升華,絕大多數新聞理論著述很少達到像文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理論那樣抽象的高度。由于闡釋性述語停留在現象層面,致使理論概括欠缺深度,回答新聞工作的任務、原則、要求、責任、效果這類淺層次的內容占有很大比重。而理論要解決的“對象的本質與聯系”、“對象的關系范疇”、“對象的真理體系”、“對象的功能系統”以及由此推導出來的原理卻很少論及。新聞學不在理論層面上揭示研究對象的普遍規律,對新聞特征與屬性的概括五花八門:有的把新聞特征稱為新聞價值要素,有的把新聞價值稱為新聞規律,有的干脆把同一個范疇認定為特征、價值和規律,混亂的程度令人吃驚。更令讀者頭暈的是,對同一個概念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不僅是述語問題,但述語的淺薄卻是“非理論化”的必然結果。如果研究者不用有深度內涵的述語表達抽象思維,大量概念的界定就會長期無法統一,這正是學理膚淺、就事論事、坐井觀天的效應。

許多新聞著述長年相互抄來抄去,羅列諸如公開性、變動性、群眾性之類淺顯的“特性”充實理論空間,陳舊的常識也阻礙了理論探索的述語更新。借用的話說,它們不是生動活潑的東西,而是死硬的東西;不是前進的東西,而是后退的東西。許多新聞理論觀點嚴重脫離今天的實踐,重復幾十年前的套話,使理論表述毀掉了生機勃勃的認識銳氣,思維萎縮的特征十分明顯。

特定的述語形態不僅是學科的風貌,而且是科學認識類型化的結晶,在一定意義上標志著新聞理論成果完善的程度。一個歧義眾多、范疇尚不穩定的學科,在述語形態上是極為混亂的,往往跳不出日常語言的糾纏,俗語、俚語、套話、行話占的比重過大,這不是證明這門理論還沒有形態,就是學術思維的枯竭使探索者們難以進入理性門檻。這并不是說,新聞理論研究在近些年沒有重大進步,而是說它“離達到完整、深刻的理論體系還有相當的路要走”。扶持學者擺脫枯竭的思維,突破以往操作層面上的簡單概括,努力建構其述語系統,不能不是新聞研究在新世紀面臨的關鍵性課題。

二、理論新聞學述語形態的歷史范例

早些年,有些學者曾批評新聞“有術無學”的傾向,這里的“學”主要是指理論——剝掉零碎新聞現象的理性思考。說:“不論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這段話通俗地說明理論研究的對象是什么,而且強調了理論的重要。理論往往是描述、推論肉眼看不到的客體的內在聯系,用特定的述語對抽象思維加以精妙的演繹。新聞理論如果用經驗性詞語對新聞活動的性質、關系及其規律進行概括,其述語形態由于遠離內在的關聯性而難以再現規律,必然會有很大的隨意性。

是不是新聞理論的抽象之難,使它無法達到其他學科那樣的理性高度?絕對不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一些新聞理論家們就做出了示范。由于翻譯上的原因,今天我們很難讀到那些精粹的理論闡釋,盡管那些闡釋有許多觀點我們不贊成,但他們的述語格式卻是一種理論樣式。

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的新聞學者阿維因在《宣傳與新聞》一書中第九章“新聞是什么”,對新聞下的定義有一定深度。他寫道:“新聞就是同讀者常態的、司空見慣的觀念相差懸殊的一種事件的報道。”德國柏林大學道比法特教授在他所著的第1版“新聞學”第1卷中,對新聞的定義作出的界定卻是:“新聞就是把最新的現實現象在最短的時間內連續介紹給最廣泛的公眾。”接著他又說,這一最新的現實現象的傳達者就是報道。他對報道的定義又有如下的說明:“報道就是個人以及社會在生存競爭中所發生的新事實的傳達。”道比法特教授在“最新的現象”之間加上“現實性”,意味著“最新的現象”就是“現實的”。可見,他們在闡釋理論問題時,對概念的運用頗費周折,無非是力求選擇恰當的述語再現內在的本質。

1903年德國記者兼學者雷布爾發表了一篇題為“文化與新聞”的研究文章,被德國新聞界譽為近代新聞學的經典文獻。論文指出,“現實性”是報紙內容的本質特點,“報紙的本質內容是直接以現實為基礎,而又處在現在發生的事件狀態,利用意見以及傾向的宣傳來影響現在。這一性質即是本質的內容”。4年后,在科隆大學講授新聞學的布倫富巴先生用“適時性”代替了“現實性”,但在它下邊仍用括號注上“現實性”。法國的輿論學家塔爾德在《輿論和公眾》(1899年出版)一書中,論述了輿論的形成依賴新聞的力量,對“現實性”一詞的意義作了如下的說明:“流行著的東西都是現實的。所以不只限于現在發生著的事實。但即使是最近的事情,如果社會上的注意力轉向他方,現在把它忘卻了,那也不是現實的。”

西方、特別是德國新聞理論,注重對關鍵性概念進行深入的揭示,在抽象層面上論述其基本含義,這是其新聞理論的述語特點之一。論述作為邏輯的推演過程,每一步都在闡述概念與論據如何砌起完整的意義體系,產生一種系統的深化認識。葛洛特在說明雷布爾提出的“要從報紙內容的精神中找統一性,內容有了變化就不可能證明企業的統一性”的觀點時,其語言不僅具有嚴謹的論證性,而且闡述的因果關系、前提條件始終是在抽象層面上向前推進。他寫道:“雷布爾的見解是地道的理想論,雖立足于對記者職業的高深見解,但與實際相矛盾。精神上的統一是所有報紙所要努力追求的理想。任何報紙都應當把自己的內容構成為一個完全加過工的完美的統一體,包括當地零碎的消息在內,并且使政治版、經濟版以及文化版都應當互相配合、互為作用。因此,要有這樣一個信念:在政治方面要用事實和評論的重炮進行戰斗;在文化方面則要用俏皮話和笑話作手榴彈,為爭取戰斗的勝利而進攻。精神上的和工農業上的堅定的根本概念應當支配所有版面并指導所有版面,使之協調。但是,實際上統一這個法寶,并不意味著報紙具有與其不可分割(一般地或徹底地)的本質。在漫長的報紙生命中,不僅名稱、發行方法、版式、內容以及篇幅要發生變化,而且它的發行者也往往要更換。盡管如此,我們也還把它看作是原有的報紙。歷史的發展往往要留下它的痕跡,當歷史和認識證明它有錯誤時,即使是根本見解也為之一變。如果說這一變化是由于受歷史條件的約束,那么責難其變化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樣的情況是可以責難的:它的變化是由于贏利的欲望所致或由于其他卑劣的動機所致,以及它的主張對一切都適合,對各方面都有效。”

其實,這種理論演繹并不是罕見的思維形式,在其他理論學科早已達到純熟的程度。在馬克思的新聞理論著述里,理論抽象表現出的范例更令人驚嘆,幾乎每一段都出現經典性語言,把新聞現象的內在聯系揭示得一覽無余。前人的范例告訴我們,從具體抽象出真理的確定性,是用一套抽象的話語模式掠取現象的必然性,在思維形式上達到邏輯的內化,否則新聞理論就不夠格。

三、述語形態與新聞理論的科學化

新聞理論達到理論規格,并使其真正科學化,不能不是個巨大的創新工程。一方面需要改變形式上就事論事的表述方法,另一方面要克服內涵上的“時事報告”和“思想教育”的“日常話”內容。對記者的時事報告和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的,但它不是理論素養的有效構成,只有用特定述語闡明原理及其確證方法,才是新聞理論研究的主要任務。

理論層次的科學認識,是從客體的內在聯系反映客體,通過對經驗知識的理性加工再現這種聯系,“把可以看見的、僅僅是表面的運動歸結為內部的現實的運動”。在理論知識中,感性的東西雖然已不同于經驗,但它仍然是理論抽象的基礎,必須提升到理性高度。正因為如此,新聞理論離不開經驗,離不開嶄新的趨勢為它提供的豐富思想,但也不能環繞經驗認識表達體驗性的話語,事實上,一些新聞理論著述中的觀點遠遠落后于今天新聞實踐的發展,所謂“經驗描述”根本不具有現實性,而是遠離科學的歷史話語的無效重復。絕大多數“經驗”成為時代的棄物,理論的科學化就成了“空殼”。科學的理論新聞學既要概括人類廣泛、豐富、長期的新聞實踐活動,又要經受最新實踐的檢驗,用一系列抽象的述語揭示普遍規律;即使特殊規律也要在理性層面上加以確證,提供現實經驗無法提供的東西,這就需要用同時代吻合的嶄新的話語體系表述理論建構。

新聞理論包括知性與理性、知識和原理。知性一般是指“有什么”、“是什么”,理性則是指“為什么”,“何為是非”。知性和理性有時并不統一,二者的統一才形成科學理論。黑格爾認為,知性的特點是堅持固定的特性和各種特性間的區別,憑借理智對具體的對象持分離的觀點,把人們知覺中的多樣性內容進行分解,使它們變成簡單的概念、片面的規定、稀薄的抽象。知性達到的只是新聞活動的具體性,不能反映事物的整體、本質和內在聯系,給理論概括只是提供了基礎。這類經驗述語把個體性和特殊性統攝于自身時,卻拆散了事物多樣性的統一,使內在聯系變成松散的外在關系。排斥知性是錯誤的,但以知性冒充理性也會導致簡單化和概念化的傾向。科學理論作為系統化的理性體系,是讓若干知性與事實內在地聯系在一起,把新聞活動的經驗層次提升為公設并獲得抽象話語的深化,使理論最終得以在實踐中獲得驗證。

像任何理論學科一樣,新聞理論有確定的結構,作為反映理論成分(即概念和相應的判斷、推論)關系的理論結構,使其成為明達真理的闡釋體系,抽象化述語滲透在這一結構的各個部件中。沒有結構或結構不合理的新聞理論,不僅內容凌亂,而且也會支解知性與理性的聯系,如果述語浮動在常識層面,這種聯系根本無法再現,理論結構勢必會發生斷裂。就一般而論,科學化的新聞理論結構在述語形態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具有概念述語體系。理論是由概念組成的,概念決定它的思想成分,成為理論展示的構件。概念內涵不確定或錯誤,整個理論大廈就建立不起來。近些年的新聞理論著述中出現許多新的概念,但很少給予清晰的界定,給論著中的觀點帶來許多不確定性。比如新聞資源配置、新聞本體、普及性符號、新聞增值等等,這類新概念不釋義或界定不嚴密,讓人無法了解上下文說的是什么。理論結構是概念和論斷嚴整、連貫的系統,借助述語的邏輯可以從一些判斷獲得另一些判斷。概念(術語)是述語形態的基本話語單位,理論新聞學準確地闡釋概念的內涵,也為其他新聞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科學思維的基礎。

(二)具有推論的述語體系。理論的邏輯結構帶有演繹的性質,借助特定的抽象述語從少量真實的前提得到大量新的必然結論,是新聞理論體系的推演過程。如果演繹具有可靠性,那么在新聞理論的體系中從一些被看作原始的真實判斷中,可以衍化出所有其他的真實判斷。但假設的真理性并不能由邏輯結構本身來保證,必須在體系之外,用實踐的方法、通過觀測實踐才能確立。因此尋找原始的理論前提實際也是一個創造過程,演繹首先從豐富的經驗中提出基本假說,然后從假說述語中導出各種推論,進而構造整個理論大廈。

(三)闡明定律或原理。從形式上說,闡釋一種新聞現象或對該現象的描述,需要從已有定律的陳述中合乎邏輯地推導。同時,闡明一條定律或原理,需要說明該定律或原理是從其他一些定律和經驗中推導出來的。從內容上說,揭示新聞活動的本質、設法闡明規律,必須提供一個更為深入和精確的術語群,使述語形態能夠完整地論述一組原理。名為《新聞學原理》的論著,應把著力點集中在原理的概括和闡述上,總結出的原理不僅覆蓋廣闊的新聞活動領域,而且具有原理的語言表述形式。公務員之家

(四)建立各種科學解釋的述語類型。這些類型是:(1)因果解釋。用特定語言闡發制約某些現象發生、某種規律存在的原因。(2)概率解釋。揭示現象遵循著怎樣的統計規律。由于不確定性(偶然性)是事物的性質之一,不確定因素在哪種條件下才是確定的,要在概率上給出確切的描述。(3)結構解釋。論證理論系統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以抽象性述語解釋系統的某些屬性、特征及其聯系形式,揭示新聞現象的本質。(4)預見性解釋。科學的新聞理論還具有預見功能,測度最近和未來發展規律的可能性。預見和原理依據同樣的述語、按照同樣的邏輯,從前提和先決條件中演繹出來,推導出有關未知事實的結論。這些事實或者已經存在但不為人們所知,或者暫未存在但能夠在將來發生。新聞理論的預見主要表現為前者。也就是說,一個好的理論必須通過預見還不知道的規律與現象來擴展人們的知識和理解,提供超過經驗的洞察力。這樣,許多前瞻性述語被創造出來。如果新聞理論提供的原理和定律幾乎所有的記者憑親身體驗就能感悟出來,它就不再是理論而是一般常識了,它的表述形式必然是路人皆知的語言。

注釋:

①:《反對黨八股》,《選集》(合訂本)第3卷,第788頁,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

②《新聞理論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展望》,《新聞出版社》2000.3.1。

③《選集》第1卷,第163頁。

④均引自(日)小野秀雄的《新聞學原理》,第18-20頁、第141-143頁,1947年初版,1957年修訂版,中譯本藏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