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博客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10 02:46:00
導語:青少年博客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青少年博客發(fā)展
自從1994年,大學生JustinHall開辦“Justin’sHomePage”個人網頁,首次在互聯(lián)網上記錄日記以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帶有個人濃厚色彩的博客席卷全球。喜愛新鮮事物的青少年更是和迅捷、交互、個性鮮明的博客存在著天然的親和力,因此,青少年“寫博”也開始盛極一時了。
CNNIC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的數(shù)據(jù)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shù)已達2.1億。而這其中,24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占50.9%,也就是說,中國一半以上的網民是24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絕對人數(shù)接近1.07億。換一個角度來看,報告中說,中國網民中學生占到了28.8%,也就是說有6000萬學生網民。由此可見,青少年網民成為中國網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青少年網民中,有不少人鐘情于博客。2007年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顯示:青少年學生網絡使用率中有22.6%的人寫博客,而總體網民網絡使用率中寫博客的人有19.1%。青少年中開通博客的人數(shù)比總體網民高出了3個百分點。而《2007年中國博客調查報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國博客空間已達7282萬個,博客作者人數(shù)4700萬。而這一數(shù)字在2006年1月是1642萬人。不到兩年時間,博客作者人數(shù)增加2.86倍。在博客/個人空間應用方面,半年內有33%的青少年網民更新自己博客空間,遠高于23.5%的平均水平。
盡管我國青少年博客數(shù)量還沒有精確的統(tǒng)計,但2006年,中國少年雛鷹網在推出博客頻道的140天內,日記總量突破10萬篇。如今,用戶數(shù)在13萬左右,年齡在10-15歲的“小博客”非常活躍,并呈現(xiàn)急速增長之勢。有關研究者指出,從年齡來看,最小為10歲左右,其中12—15歲人群相對活躍;從上網時間來看,周末上網率最高,一天上網時間集中在晚上6點到8點。[2]
(二)青少年博客類型和風格
青少年博客類型多樣,主要分為青少年專屬博客網站、各大門戶網站開設的青少年博客專欄兩大類。青少年專屬博客網站較為全面地展示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的各個場景,尤其突出和青少年學習生活直接相關的各種內容,比如學習計劃、學習交流、社會實踐等。相比之下,各大門戶網站開設的青少年博客專欄緊緊和門戶網站的風格特點相連,突出展現(xiàn)青少年青春活潑或者時尚另類的一面。
青少年專屬博客網站,以“雛鷹網“、”中國學生網“等博客網站最具代表。如“雛鷹網”分為“文學空間站”、“心靈空間站”、“知識空間站”、“紅領巾空間站”、“動漫空間站”、“游戲空間站”、“DIY空間站”、“媒體聯(lián)盟空間站”、“娛樂空間站”、“小作家空間站“等不同的欄目。“中國學生網”的博客網頁內容分為:隨筆文章、文化知識、娛樂笑話、教育科研、校園生活、成長日記等。“中國學生博客中心”在內容設置上也大同小異,主要圍繞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愛情、興趣、讀書、同學、老師、學校等幾個板塊來構成。而在具體的內容安排上也更加多元化,可以說,心情日記、文學創(chuàng)作、生活情趣、社會文藝、人文社科、幽默搞笑、科幻冥想、域外校園……無所不包。另外,“中國少年博客網”由于開博的博主們年紀都較小,其主頁干脆按照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進行分類,以此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的需求。
和青少年專屬博客網站的強烈細分化特點不同的是,一大批門戶網站也正是看到博客日益提升的影響力,也開始紛紛開設青少年博客專欄。象中博、MSN到后來以名人博客而火起來的新浪,再到如今各大門戶搜索以及社區(qū)網站如搜狐、雅虎、網易、百度、貓撲等紛紛設立自己的博客欄。以新浪的“中國學生博客聯(lián)盟”為例,其主要內容有:精華博文、學生時代、文學情感、學習交流、視覺享受、談天說地等。幾個欄目的設置基本涵蓋了青少年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至于開辦博客專欄,新浪有著自己的理念:““由于中學生生活的圈子相對狹小,亦很少經歷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要從所見的凡人小事中發(fā)現(xiàn)大主題,我們處世相對單純,通過積極的交流易于融入生活的圈子。我們要生活的快快樂樂,相信自己。”在這類博客網站中,90后門戶網也是有著獨特個性的。該網站的宣傳口號是:“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創(chuàng)作品,由我們自己記錄90后的成長,讓世界了解90后,90后雜志《光顏》官方網,演繹90后盛世,期待90后的你加入我們,我們就是90后!”正如該網站自己宣傳的,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創(chuàng)作品”,而這些原創(chuàng)作品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90后博客。90后博客從內容上看主要關注90后的生活瑣事、情感記錄、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內容,以突出90后的個性和風格為主旨。
近年來,青少年博客的發(fā)展不僅僅體現(xiàn)在博客數(shù)量的大大增加,而且在內容和形式上也向多樣化發(fā)展。青少年博客不只滿足于文字的簡單呈現(xiàn),而越來越多的博客或者提供富有個人創(chuàng)作特色的圖畫、照片配上文字,或者展現(xiàn)形式多樣的視頻。還有一些青少年開始利用博客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在博客上寫詩歌、寫科幻小說、散文等。而從博客頁面設計上看,這類博客和青少年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力緊密結合,頁面設計生動多樣,充滿了浪漫、卡通、新奇等特色,這樣的頁面設計和青少年活潑、靈動的文字相得益彰。
二青少年為何熱衷博客
很多人將2005年視為中國的博客元年,也正從這一年開始,博客開始成為各大網站的寵兒。“即使無人欣賞,也要努力開放”,博客帶著它特有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融合的特性贏得了人們的矚目。對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本身就是接受新鮮事物的生力軍,而博客作為一個典型的自媒體,實現(xiàn)了人們在一個網頁中“想寫就寫”、“想編就編”、“想畫就畫”的愿望。博客代表的無疑是和青少年反感的“教訓”、“管理”,甚至“支配”等截然不同思維方式,博客使得青少年可以實現(xiàn)情和情、心貼心、手拉手的交流溝通方式。自然,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博客成了青少年的朋友。總的來看,青少年親睞于博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心理需求
博客所追求的是個人化的行為和個性化的思維,彰顯的是個體的興趣和愛好。從這個意義上看,博客的特性首先和青少年求新、求異的心理特征高度吻合。
青少年正處于自我心理意識逐漸獨立發(fā)展的時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要求有自主權,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娛樂時間,甚至生活方式。自我意識的逐步確立和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使得青少年也開始逐步具備了自我評價的能力。一般而言,青少年對自我持較多的認同態(tài)度,也就是說,絕大部分青少年喜歡自己的個性。因此,青少年對那些能夠凸顯自我個性的渠道和方式比較容易產生興趣,而博客就是一個彰顯自我個性的媒介。
同時,青少年也是新鮮事物和時尚的忠實追隨者。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已經超越了物質實際需求的滿足,成為了符號化的物品和“意義”的消費,在這點上,青少年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他們的消費行為往往是在尋找某種“感覺”或者追求某種“意義”。對于青年人來說,博客更多的存在意義或許在于它意味著時尚、跟隨潮流,意味著某種品味。因此,當“今天你博客”了嗎成為一種時尚的問候語之后,無疑對青少年產生了強烈的刺激。
青少年的另一個心理特征就是創(chuàng)造力較強。博客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工具,開發(fā)了各式各樣的功能,這些功能能夠滿足青少年創(chuàng)新的心理需求。比如例如新浪博客開設了“快速通道、文章管理、好友管理、自定義設置、BLOG信息設置、我的播客”六大類功能,每類功能又分為數(shù)量不等的子功能,比如,“文章管理”又細分為“發(fā)表文章、管理文章、管理分類、管理連載、管理評論、管理留言、管理標簽”7類子功能。選擇模板”為用戶提供了“自定義模板”、“快速更換模板”功能,“自定義模板”提供了“模板DIY”界面,博主可以在數(shù)千種變化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風格加以搭配,使其更加個性。“快速更換模板”功能是自動生成的,新浪提供了“浪漫溫馨、活潑可愛、另類空間、魔獸風格、音樂旋風、足球世界、節(jié)日表情”七大類模板共103種。博客網站的多功能化為青少年實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
(二)娛樂需求
追求娛樂、休閑和游戲是人的本性,在這點上,青少年也不例外。德國美育學家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在游戲的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純粹的人。并進一步指出,完美的人生,需要以超功利性的、自由自覺的“游戲沖動”來調節(jié)和統(tǒng)一人身上所具有的本能性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閑暇時間和娛樂活動同樣重要。健康的娛樂活動能夠使青少年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享受文化和藝術所帶來的精神食糧,從中獲取利于個人成長的東西。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不僅具有傳統(tǒng)媒介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娛樂功能上結合地最為完美,它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全息圖像等方式進行組合傳播,提供給人們更具感染力和互動性的娛樂方式。因此,網絡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娛樂方式,更是青少年自我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拓展。
相比其他的娛樂方式,大多數(shù)時候的娛樂是來自外在的娛樂,比如,音樂、電影、電視、網絡游戲等等,但是很少有娛樂是來自人們心靈深處的自娛自樂。而博客卻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們自我娛樂的欲望。可以說,博客是通過語言符號的編碼實現(xiàn)的游戲。一位記者說過,寫博客,第一不想把它當作負擔,因為這是件自愿的事情;第二希望寫一些有趣的東西,因為寫的時候就是放松自己的過程。[3]通過語言符號的編碼和建構,博客就好比是人們搭建的自己的一個院子,在里面可以讓自我的靈魂透透氣,出點汗。青少年通過博客,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自我娛樂的目的。
不僅如此,博客內容相當多的內容都是關于影視明星和知名人物的,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博客的定位策略就是充滿了時尚感和娛樂性的。年輕人本來就是追逐偶像最賣力的群體,自然也就成為了網絡各種論壇和博客使用的主體力量。比如,韓寒、郭敬明本來是以“少年作家”為人們所熟知,然而,在他們的博客中,他們似乎更愿意照片,文字也大多圍繞游樂生活、日常瑣事展開。大多數(shù)關注他們的網民也樂于和人們交流追星的感受,談論的話題也在圍繞這些作家誰更帥寫,誰更有號召力等問題。不難看出,內容娛樂化、偶像化成為博客重要的編碼內容。
(三)群體認同的需求
“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4]在這點上,作為青少年的群體也概莫能外。青少年的博客還不僅僅在于滿足心理上求新、求異和娛樂的需求,從更深的層面來看,青少年同樣是因循既定意義的動物,也需要相互之間的交流。不僅如此,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人際交往需要往往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和迫切。自從網絡出現(xiàn)以后,圍繞網絡對青少年造成影響的研究雖然不勝枚舉,然而,這些研究基本關注的都是網絡對青少年人際交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網絡致使青少年人際關系冷漠,誘發(fā)心理和人格障礙等問題。這些研究誠然有重要的價值,但是不可否認,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試想有一天,網絡上的人際交流也有可能會成為人們生活中日常交流的一種方式,因此,這就提醒我們應該對網絡中的人際交流給予正面積極的回應。
傳統(tǒng)的社會交往所受到的限制較多,交往對象基本以家人、同事、朋友、同學為主。因此社會分化不是太明顯,人際交往的原則可以依靠傳統(tǒng)的人倫道德等基本原則。但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社會分化變得劇烈,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差異也較為明顯,這些都可能導致即使是親人、朋友之間也會出現(xiàn)交流的困難,這就使得人們交流圈子縮小,交流也變得愈加困難。而網絡的自由、開放和平等性,無形當中就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隨心所欲交流看法和觀點的場所,而且這種交往不必背上過多的心理負擔,也沒有過多的倫理道德義務需要承擔。齊美爾將社交作為一種純粹的“游戲”,“在這種游戲中,人們假裝都是平起平坐的;同時每一個人又似乎對其他人予以格外的尊重”。[5]因此,這種較為模式很快受到人們的青睞。
從這個意義上說,博客的出現(xiàn),構筑起的就是青少年們想象中的一個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成員提供了共同的溝通互動和意義交流的情景,使得進入到這個共同體當中的人們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種“歸屬感”。就像有孩子在博客中所說的:“有的事情跟爸爸媽媽沒法說,有時他們也沒有時間細細聽我說,在博客上寫出來,期待著網友的回復和討論,很舒服很開心。”[6]在這個新的“共同體”中暢所欲言,讓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總而言之,青少年熱衷博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青少年從最初對博客這種新興的傳播方式的好奇、探尋,到將博客作為娛樂方式的一種,進而發(fā)展到通過博客尋求心理溝通和群體認同,這個過程也是青少年對博客逐步加深了解和運用的過程。
三青少年博客的社會文化意義
要考察青少年博客的社會文化意義,必須先回到傳媒和社會本身的討論上。可以說,傳播方式和傳媒必然與一定的社會發(fā)展相關聯(lián),換言之,社會整體性的發(fā)展還必須依賴于社會生活的實踐和傳媒表現(xiàn)的互動,如果沒有這一互動過程,傳媒只能是外在于社會生活的異物,不具有獨立重組社會的力量。[7]從這個角度來說,博客作為一種新出現(xiàn)的信息傳播方式,也就成了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文化變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或者也可以說,博客的出現(xiàn)可能會與人們的生活發(fā)生生動和豐富的互動關系。因此,青少年博客也就被賦予了較強的社會文化意義。
(一)確認青少年的社會身份
一般而言,對于一個擁有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現(xiàn)代信息傳播手段的社會來說,這些媒介及其負載的信息將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要素,這些新的要素得以生產和迅速廣泛地傳播,使得社會在各個層面都發(fā)生或快或慢的變化。青少年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不僅對新的文化要素有著較強的敏感度和接受力,而且還具備較強的使用新鮮事物的基本能力。而在以往對青少年和媒介關系的研究中,人們較多的關注于現(xiàn)代傳媒對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在面對各種新興媒介和多樣信息時更多扮演的是“沖擊—回應”的被動性角色。
然而,從社會結構的層面來說,現(xiàn)代社會的變動劇烈,各個階層分化明顯,各個層面都可能處于不太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信息在社會中的合理流動,已經成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一個信息傳播系統(tǒng)中傳受雙方是否擁有同等的機會和權利,將成為保障這個信息系統(tǒng)平衡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因此,青少年不僅需要通過各種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樣也需要一個發(fā)表自己聲音的渠道和方式。
從前面對青少年博客的類型分析中就可以看到,青少年博客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最為集中的話題主要包括學習、生活、愛情、興趣、讀書、同學、老師、學校等常見內容,這些內容多為青少年互相傾吐心聲、交流情感之用。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博客內容也力圖發(fā)揮博客“自媒體”的優(yōu)勢,也嘗試自己的聲音和信息。比如新浪“中國學生博客聯(lián)盟”中博客文章“中美《小學生守則》比較”、“中國春節(jié)習俗、文化意義及改革、保護措施!”、“杰出青少年的62個成功細節(jié)”、“地震中的那些感人話語……”等博文,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在利用博客發(fā)表對教育、文化、職業(yè),甚至災難等事件和問題的看法,并努力使自己也成為一個信息的媒體。又如,近年來一個很流行的少年博客“猴哥的快樂生活”,年方四歲的小博主在博客上發(fā)表各種充滿童真的奇思妙想,在“猴哥”的引領下,讀者可以知道“祖孫節(jié)”、小朋友的“上課記”、孩子嚴重的“淑女”等等日常趣事。在博客中,她這樣介紹自己:“活潑好動、口齒伶俐,會彈鋼琴,喜歡唱歌跳舞,認識好多字,會在電腦上玩游戲、聽音樂、學外語,拼音會的越來越多了,博客寫得也越來越快了,但是其他的復雜事情還得靠大人幫忙。”“猴哥”的文字稚嫩單純,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當然,盡管博客一般只能吸引某一社會群體,但是,在某種意義上青少年博客也推進了邊緣性群體和社會主流群體話語交流的平等化趨勢。這點即便在美國也不例外,美國大約有57%的上網少年是內容創(chuàng)造者,這個數(shù)字占到年齡在12歲至17歲的1200萬青少年的半數(shù),他們在網絡中主要從事的活動有:在一個個人主頁上創(chuàng)作或工作;在一個學校、朋友或組織的主頁上創(chuàng)作或工作;分享原創(chuàng)內容,如藝術品、圖片、文章或網上視頻;將網上內容重新糅合成一個新作品。[8]
作為青少年的群體無疑是處于社會結構中的邊緣性群體,從常規(guī)來看,他們往往都是在被動地接受來自外界的信息。社會的不同力量都在對青少年的一言一行進行規(guī)約和限制,而人們也較少直接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fā)來制訂社會規(guī)約或游戲規(guī)則,因而青少年在信息和媒體資源占有上顯然處于弱勢的地位。然而,隨著社會向多元化方向的發(fā)展,勢必使我們要考慮到這個社會中任何一個群體的要求和特點。青少年博客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使得社會邊緣性群體對信息資源的占有了改變。雖然說,青少年博客畢竟是少數(shù),但是,“當少數(shù)與多數(shù)保持一致時,少數(shù)是無足輕重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少數(shù);但是當少數(shù)以自身的重量凝聚在一起時,便不可抗拒”。[9]青少年博客發(fā)揮的正是青少年的“集體智慧”,它們在網上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傳播生態(tài),甚至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傳播力量。
進一步而言,青少年對博客的使用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信息傳播系統(tǒng)不平衡的狀態(tài)。但是,這種改變也許并不一定是青少年積極自覺的行為,他們使用博客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通過博客確認自己的社會身份,并尋求能夠“理解”自己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就好像是一個無形的空間,提供給人們相互依靠、懺悔,甚至同情、傾聽等不同的感受。而且,這個“共同體”會告訴身處其中的人:在我們悲傷失意的時候,總會有人緊緊握住我們的手。而這樣的心理感受,正是青少年自我身份得以確立,共同群體得以建立的基礎。
(二)建構青少年的文化符號
格爾茨曾指出,文化“是指從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xiàn)于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由象征符號體系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人們以此達到溝通、延存和發(fā)展他們對生活的知識和態(tài)度。”[10]顯然,文化具有傳承性,然而,在不同的社會中,文化傳承的方式有所不同。傳統(tǒng)社會中的文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前喻文化”,即經驗文化或老年人的文化,老人是這一文化類型中的主要角色,年輕人只能是聽眾。在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的階段,文化表現(xiàn)為“并喻文化”,這時老年人和年輕人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而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成為“后喻文化”,這時年輕人成為文化的主角。“后喻文化”又稱為“青年文化”,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世界性社區(qū)的出現(xiàn),整個人類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個能夠共享信息資源、交流看法的社會中。現(xiàn)代化的通訊傳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一切。”[11]無疑,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后喻文化”的時代,原來那種自上而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社會的文化傳遞機制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可否認,在“后喻文化”的形成中,現(xiàn)代傳媒和信息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由于信息交往的日益頻繁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老一輩人在新的信息時代和科技方面越來越趨于弱勢,接受新的知識更加趨向于被動。相比之下,年輕人更能積極主動地尋找新的信息和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并且能有效的利用這些信息與手段來改變自身的環(huán)境。因此,年輕人在積極吸收新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網絡作為“后喻文化”中一個典型的代表,使得年輕人對文化的習得和認識不再僅僅來源于老一輩人或者“傳統(tǒng)”。網絡和博客正是年輕人積極利用身邊資源和條件,以獲得自身更大發(fā)展空間的一個例證。
更進一步來看,文化不僅能夠沿襲傳承,還能夠進行新的符號意義的建構。在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平衡穩(wěn)定的傳播系統(tǒng),不能使信息在該社會中合理地流動,那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社會整體和個體等各個方面可能會趨于緊張的狀態(tài)。博客在這里起到了一個中間緩和地帶的作用。博客通過自己的“解碼”和“編碼”方式,將來自外界的各類信息經過篩選、加工和處理,用自己的方式發(fā)揮出其文化符號的基本功能。
可以說,青少年博客作為青少年群體價值觀及其創(chuàng)造力不斷推陳出新的外化表達,逐漸成為流行于青少年文化群落的一種符號和裝飾,而青少年也試圖以此標新立異,引人矚目。一份調查表明,一些“學生們在網上寫博客,他們的文字可能被好幾億人看到,而他們想做的卻無非是吸引幾個同桌的注意力!”[12]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寫博客就意味著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博客就像一只水晶鞋,任何一個人穿上它都可能成為時尚的寵兒”。[13]博客是一種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方式,通過博客的獨特個性去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是一種自我欣賞的表現(xiàn)和被觀望的期待。正是在這樣的心理欲求中,通過制作博客,青少年能夠增強對自我的關注,提高自我形象,并深切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注視。于是,寫博客逐漸演化為了青少年一股流行的風潮,并漸漸成為代表青少年時尚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三)形成青少年新的消費方式
按照功能主義的傳播理論,一般把傳媒看作是不偏不倚的傳播工具。然而,隨著當代社會的整體結構的變化,社會中媒體的組織、性質及傳播方式都和傳統(tǒng)社會中的媒體有著根本的不同。當代媒體的無所不在使它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各種媒體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眾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到2008年7月24日,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公布,我國網民達到2.53億人,數(shù)量居世界第一。可以想象,媒體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方式。隨著各類媒體的廣泛普及,當代社會中的消費也發(fā)生著變化,消費活動已經不完全等同于古典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的消費,既不屬于一般商品經濟生產的過程,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而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因此,媒體不再僅僅只是傳遞信息的載體和工具,媒體本身也成為了一種消費品。這種消費品實質上就是一種文化消費,人們消費的是這類產品中的“意義”和“感受”。
由此,博客的出現(xiàn)對于青少年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意義還在于形成了青少年一種新的消費方式。互聯(lián)網中,每個人都有著雙重的身份,既可以生產信息,又可以消費信息。這個特點,在博客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比如人們在自己的博客空間里隨意地書寫自己的感情,或者一些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無疑,在這個空間里媒介接收者也就等同于信息生產活動,他們生產著一些適合這個空間消費的媒介產品;同時,作為信息的接受者的博客作者,也在互聯(lián)網這個媒介空間里,尋找著適合自己口味和興趣的媒介信息,并且對這些信息進行著自己的不同的符號的解碼,從而使這些媒介信息產品真正的成為一個完整的產品。
當然,博客作為一種消費行為,必定伴隨著一定的消費支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上網開通博客的青少年一般都生活在城鎮(zhèn)家庭中,而這樣的家庭基本都能夠支付日常上網的費用。但是,但是,這個支出還不是首先由金錢來決定的,還有時間上的支出。盡管大多數(shù)開博的青少年可能沒有計算過上網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價值,但是,從他們的價值觀來看,通過博客得到的一種享受和自由,本身就是一種獲得。而提供博客這種消費方式或消費產品的網絡設計者和網絡運營商也就利用使用者的這種心理來獲得經濟利益。
既然是消費,必定和情感的體驗緊密相連。對于消費者而言,消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某種需要,或者是生理上的,也或者是心理上的。對于青少年來說,開通博客并不一定帶有非常明確的目的,事實上,相當比部分青少年寫博客最初的動機某過于趕時髦,比如一個已經有著將近三年寫博經歷的16歲高中生認為:“我是2005年3月開始寫博客的,當時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因為好奇就注冊了一個,發(fā)現(xiàn)很有意思。”[14]而在很多寫博的年輕人看來,不寫博客似乎就意味著落伍。可以看出,博客的消費方式帶有一種炫耀式的成分。青少年的炫耀消費是一種虛榮消費,注重的是商品的符號價值而非使用價值,消費的意圖不在于物質的使用性,而在于商品中所象征的人的關系和差別性,從而達到一種心理的滿足,以此尋求他人和社會的認同及肯定。
四結語
青少年博客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展示真實自我,發(fā)揮個人特性的渠道,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了青少年一種新的文化符號。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青少年過多地沉溺于網絡和博客,會減少與家人和朋友共度的時光,導致他們心理健康程度下降,而虛擬的網絡交流給人心理滿足的程度遠遠不及實質性的交流。甚至有專家認為,青少年們在博客上寫下紛繁蕪雜的東西,可能會給別人帶來不良影響。不僅如此,有人利用博客在網上引誘青少年進行犯罪,這是最令人擔心的。一名網絡安全專家警告,當青少年們在網上寫博客或者貼自己的照片時,他們并不知道有多少犯罪分子在網上游蕩。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這些犯罪分子很可能會通過電子郵件引誘青少年見面。
不可否認,由于網絡的匿名性等特點,很難保證網絡平臺不被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所利用。因此,博客要真正承擔起健康積極的文化影響職責,還有賴于健康有序的網絡文化,甚至媒介文化的培育,而在這點上,任重而道遠。
[注釋]
[1]孫信茹:云南大學新聞系講師,人類學博士;楊星星:云南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2]陳磊《青少年對博客的心理依賴易致現(xiàn)實感缺失》,《科技日報》北京2006年,3月13日。
[3]蔣原倫、張檸主編,《媒介批評》(第二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
[4](日)綾部恒雄編,《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52頁。
[5](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譯,《日常接觸》,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地6頁。
[6]江嫣,《青少年寫博教育新空間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國教育報》。
[7]參見潘忠黨,《電視•時空•流行現(xiàn)象》,馬戎、周星主編《田野工作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0頁。
[8]劉津著《博客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頁。
[9](美)梭羅,《公民的不服從》,《美國讀本》,林本椿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65頁。
[10](美)格爾茨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頁。
[11]夏建中著,《文化人類學理論流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頁。
[12]江嫣,《青少年寫博教育新空間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國教育報》。
[13]蔣原倫、張檸主編,《媒介批評》(第二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頁。
[14]江嫣,《青少年寫博教育新空間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國教育報》。
關鍵詞:青少年博客社會身份文化符號消費方式
[摘要]:
近年來,博客成為青少年表達自我的一種重要渠道,社會各界也對青少年的博客使用行為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但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博客對青少年所帶來的負面或消極的影響上,而對博客帶給青少年的社會文化影響卻關注較少。事實上,在這個社會急劇變遷的時代,青少年對博客的接受和使用并非是全然被動的。面對海量和信息和類型龐雜的媒體,青少年也不再只是充當簡單的“沖擊—回應”的被動性角色。青少年同樣可以運用網絡和博客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確立自我身份的認同,進而塑造屬于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