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農民樹立七種意識 加快實現角色轉換
時間:2022-02-12 10:40:00
導語:引導農民樹立七種意識 加快實現角色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正在進行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主體是廣大農民。農民對結構調整總體規劃是否認同,發展目標是否明確,參與態度是否積極,對調整成敗關系重大。省農業廳菜籃子辦公室主任劉成祿分析認為,加快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引導農民加快角色轉換,由生產者轉變為生產經營者。而實現農民角色轉換,可從樹立七種意識入手。
經營首位意識。悶著頭生產,“產下來再說”,已經不行了。面臨農產品供大于求,甚至價跌賣難,生產者必須學會運用營銷管理改變生產結構和開拓市場,這就是先要有市場定位和營銷戰略。生產者還必須考慮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方面主要是培植規模優勢和提高專業化水平。只有規?;?、專業化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區域分工條件下的優勢產業區、產業帶,才能推進以主導業為核心的產業體系的形成,最終提高產業整體效益。廣大農民應徹底改變只顧生產不問經營和先生產后經營的傳統觀念,把經營貫穿于生產活動的全過程。
土地增值意識。作為農民來說,自己不能把土地僅僅視為生存保障,而是要千方百計把土地作為增值的資源看待。實踐證明,產品品種不同、生產方式不同、科技含量不同,土地的貢獻是不一樣的。如壽光的蔬菜產業在全縣農民收入中的貢獻高達70%以上,其經驗就是走出了一條數量擴張??設施栽培規?;??品種引進??提高優質化安全化水平??企業化品牌化多功能化經營“步步高”的發展路子。在壽光,農民強化經營理念,厚待土地,獲得了逐年遞增的豐碩回報。
目標生產意識。農產品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后,基本特點是“三多三少”,即大路產品多,名優產品少;一般產品多,專用產品少;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而消費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差異化、優質化的趨勢。因此,農民安排生產,應首先考慮生產什么、為誰生產、怎樣生產、生產多少,即確定市場目標、消費層次目標、預期收益目標等,也就是在生產決策時,先給產品找婆家。
品牌經營意識。應該說,現在大家賣出去的農產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到商店里去買東西,它都有商標、產地、生產日期等各種標識,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在這些標識中,對農產品來說最重要的是品牌。品牌的意義,一是形象的標志,二是質量的標志,三是信譽的標志。
聯合經營意識。分散經營的農戶,在市場中根本不具備平等談判的地位,經常受制于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闖市場。通過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可以在保持農戶經營不變的前提下,提高地位,降低成本,減少風險,建立誠信形象。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仍在探索階段,沒有統一模式,應因地制宜大膽創新,可以是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企業會員制,也可以是股份合作制、訂單合同式聯合、各類中介組織等。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成本經營意識。傳統農業的一大弊端,是生產者不計算成本?,F在應該是把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導入農業生產的時候了。從生產環節來看,降低成本有兩條途徑,一是科學合理投入,降低總體投入成本。二是在同樣投入下,提高單產,降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從經營環節看,農戶分散經營,與大市場、大流通不對稱,經營成本過高,如信息缺失、談判地位不平等、生資等投入品受多層次加價及假冒偽劣威脅、沒有處理糾紛的實力等。現實的對策是,是提高組織化水平、培育壯大市場營銷主體和發展訂單農業。
人力資本意識。目前,農村經濟中有一個突出矛盾,就是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構成了嚴峻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過低,并沒形成勞動力豐富的優勢。農村勞動力素質低帶來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主要從事臟累差、收入低的工作,自身權益容易受到侵犯;在家務工務農勞動力,從業范圍窄,勞動回報率不高。加快由“體力經濟”向“智力經濟”的轉化,一是加強農村教育支持力度,支持貧困學生就學;二是發動農民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教育,獲取科技知識和信息,提高就業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