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化筑起新世紀民族精神
時間:2022-06-28 05:15:00
導語:健康文化筑起新世紀民族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國文化思想領域存在的文藝創作、媒體宣傳、文學作品、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引人深思、警醒。文章在立足社會現實基礎上,開拓思想領域新風尚,提出應對措施,樹立嚴謹、務實、誠信、友愛的民族精神,為民族振興樹起思想精神先導。
關鍵詞:文化思想;繼承;發揚;措施
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文化知識日新月益,在物質文化生活極大提高的同時,極大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想相互交匯、滲透、影響、斗爭,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思想文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文化、思想信仰、民族精神的傳承、創新、發展至關重要,事關國家民族的走向、事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價值取向,不得不引起我們當代共產黨人的高度重視和深思。
一、當前思想文化陣地存在的問題
隨著21世紀信息社會的來臨,各類思想文化更新、演變、傳播的速度、廣度、深度都變得前所未所,雖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已在中國大地茁壯成長,但是在思想文化領域確實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信仰呈多元化、實用化,思想更加開放、自由,思想凝聚力逐慚減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主導地位。年輕一代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沒有明確導向;民族傳統文化和美德沒有得到良好傳承;法治理念尚未能深入人心;封建傳統人治思想還有一定的市場等等,我們執政黨要充分的認識到:現在的我們不僅面臨著“資源危機”和“環境危機”,更面臨著“文化危機”和“信仰危機”,這些危機具體表現為:
(一)文藝創作不務實,影響“舞臺”效應
文藝作品是展現文化思想的窗口,具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當前,我們盛行的影視和文藝作品在反映事物的理念、宣傳事物風格、方式、文化底蘊上太務虛,創作的文藝作品不能起到文化導向作用,有很多大型革命歷史教育題材的影視和文藝作品,由于用了不現實、浮夸的手法,使人難以相信,根本起不到教育人的作用,如《楚天都市報》曾報到:武漢洪山公園的施洋烈士雕像與生前形象差別太大,引發了藝術形象與生活真實之爭,藝術家們認為,創作公眾人物形象,就允許藝術再創造,歷史和社會學者則認為,歷史人真實,其實這就是思維意識形態之爭,一個人物的穿著打扮、相貌、氣質等融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構成歷史人物的豐滿形象,如果藝術創作違背歷史事實,就造成史實不真,無法感染人教育人,達不到藝術創作的目的,對現時生活中的事物,特別是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隨便升華,無限夸張,這種文藝創作手段根本不符合人們對事物認知規律,因而無法引起人們內心共鳴,宣傳也就起不到積極作用。
對傳統文化的扭曲,這不是發揚,而是一種倒退,特別是現在很多反映中國古代的劇、戲、影視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染著彩色的頭發,燙著爆炸式的發型,用現代前衛穿著去突出人物,用現代流行的時尚去裝典古劇,以此到達嘩眾取寵的效果,讓小朋友看到以后,一是沒有時代界限,二是沒有知識可學,這是誘害下一代。這不是我們的導演無知,也不是劇本創作誤人,而是一種務虛的思想在不知覺地引導作者、編導、導演走入這一誤區。
(二)媒體宣傳報到不務實
媒體作為文化思想的載體和平臺,對精神傳承、文化宣傳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類傳媒手段日趨先進,有網絡、電視、電影、廣播、報紙、書籍、雜志等等,文化信息傳播速度、廣度、深度前所未有。媒體要真正反映黨的聲音、人民的聲音,及時展現各種思想、見解、理論的真知灼見,就不能作為一種急功近利的傳聲筒。
要確實起到引導人的作用,首先宣傳思想、手段、內容要務實。當前,宣傳媒體在宣傳指導思想上緊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線”不夠,盲目追求時尚、西化;在宣傳內容上虛的多,實的少;夸大的多,講事實的少;在宣傳方式上:反映個別利益集團的多,反映廣大百姓的少。據一項專項分析調查:有人曾對1000名隨意抽取的市民就“現行媒體宣傳報道內容的看法”這一問題進行調查,被訪問者普遍認為有20%的內容不值得相信,有20%的內容是半信半疑;調查人群中有30%的市民和55%的市民不愿看正規的報紙和刊物。如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在案發前就曾經直接指示媒體,為關于他本身的報道“定篇幅”,為其樹立親民勤政的形象“定內容”。媒體成了他個人做秀的工具,成就了他為違紀國法的遮羞布。
(三)文學創作不務實
中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如《孫子兵法》、《三國演藝》、《水滸傳》、《紅樓夢》等婦孺老小皆知的巨著,這些作品曾影響世界和子孫后代。但是目前,中國沒有一部作品得到過諾貝爾文學獎,原因之一是走不出傳統思想的束縛。為什么現在我們的文學表述方式、創作邏輯、表達思想不能打動世界?西方近代文學史上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托爾斯泰等影響著世界的哲人,而中國就是產生了一大批造“神”者,主要表現在文化創作上就是造“神”,造一個“神”讓別人相信,自己卻不信。其次在繼承上有問題,一種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精髓繼承的少,糟粕繼承的多,如京劇逐步沒落,相反所謂的“酒文化”、“煙文化”等“馬屁文化”大行其世;另外一種就是盲目攀學外國文化,如現在的年輕學生特別熱衷過圣誕節、情人節,對中國的一些有幾千年傳統的節日卻不知道;還有一種就是抄襲的多,創新的少,諸如當前的學術造假成風,每年上報的科研成果淋瑯滿目,真正值得推廣價值的成果又不多,參與市場競爭的更少,造成學界術的腐敗和漂虛的作風。再次是不尊重中國歷史文化,在我們民族文學創作歷程上,有許多不尊重文化的歷史,如古代有“焚書坑儒”、文字獄,現代有等等,再如歷史上的文學巨篇都經歷過很多磨難才接觸到世人,曹雪芹的“紅樓夢”,司馬遷的“資治通鑒”,都是作者在經受無數坎坷后才面世見人。文學發展到今天,文學創作艱辛無比,經濟效益微薄,全憑個人愛好和專長創作,導致文學作品版面追求經濟效益和趣味性,作品層次和價值取向不高,就更談不上引領一股思潮。
(四)最值得憂慮的是新生代的精神思想沒有支柱
我們得為我們下一代的著想,這種擔憂不是能不能為他們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也不是他們能否撐起民族的明天,而是他們代表著民族的明天,代表著民族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從調查當前80%成年人對新生代的看法,普遍認為: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一代,在身上體現為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更沒有精神信仰。具體表現為高知無能,感情脆弱,自制力和毅力差,表現在生活態度上是不愿吃苦,也不想去吃苦,抽查80%的年輕人,調查他們理想是得知:女孩長大就是想嫁給一個有錢的老公,男孩就是想當官,沒有一個想過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勞動吃苦耐勞去獲取財富。沒有精神具體表現在,對什么都崇拜,又對什么都不相信,沒有自己的深刻見解。
(五)家庭文化導致教育方法扭曲
在當前思想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和觀念值得引起我們充分重視,我們家庭對小孩只有溺愛,沒有培養;只有滿足,沒有輔導,只是把小孩當“小祖宗”、“小黃帝”,不想也舍不得讓他們去動手實踐,灌輸的思想是希望自己以后不動手就有很多錢,最好是空手套白狼,在這種思想下教出的孩子既沒有實踐能力,又沒有實踐精神。80年代、90年代出生一代人也已到結婚生育的年齡,既便有了自己的小孩,有的人也不愿花費自己的精力在下一代身上,直接把小孩交給自己的父母帶,甚至很有一部分年輕人不愿要小孩。由此循環下去,后代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父母愛,缺乏家庭感、社會責任感,更沒有團結協作精神和奉獻精神。有報紙曾報道,有幾家學校在組織夏令營活動時,把中國小孩送到美國家庭去住一段時間后,“小黃帝”的好吃懶惰的惡習得到了根除,這不是笑話嗎?中國家庭還培育不好自己的小孩,看來是中國家庭文化在做怪。
二、應對當前社會思想文化格局,需采取的應對措施
西方反華勢力曾這樣計劃:要和平演變中國,在新中國第一代、第二代人身上是不可能的,要從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下功夫,難道我們第三代、四代人好欺負嗎?不是,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好欺負!因此,要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還需從“人腦”入手,搶占中國文化的高地,樹立緊貼時代特色、“綠色”環保、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支柱。民族確實需要的文化來引導!
(一)用正確精神培養,鑄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信仰
政府要從戰略高度重視精神領域的鑄造,不論是文化思想、社會風尚、文化教育、文學創作等領域,要培養一種能夠引領民族健康發展的思想文化,而不是頹廢的、蒼白無力的、沒有生命力的思想口號。從各個領域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首先要使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真正成為民族哲學的理論基礎,培養全社會共同遵循的、信仰的精神理念,把虛偽的、沒有活力的思想信仰作為擾亂發展的思想予以收束,避免弱化我們的精神。要重視宗教問題,劉亞洲同志曾評價我們中國其實沒有宗教,“佛、道、儒”三教里的“神”離人民生活無比遙遠,不能給解除精神上痛苦,只能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具。隨著人民的文化程度增高,在發展精神信仰自由的同時,我們要引導精神信仰方向,不能還是用這些精神上的“神”為愚弄廣大群眾,我們黨宣傳自己的綱領和目標同時,要把綱領細化、具體化成各個領域的精神信條,隨著社會進步而進步,使廣大老百姓容易接受,使之具有生命活力。要培養一種風尚、形成一種風氣、鑄造精神理念,重要典型的作用,典型作用正如明星作用一樣,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就要把典型培養成我們的明星,培養精神上的明星,學術上的明星,如同演藝明星一樣,讓世人從心中接納。當前,我們社會文化就是把演藝圈的演員捧紅成我們明星,而我們捧紅的演藝明星到底有多少精神內涵是值得觀眾崇拜呢?又很值得商榷。如引發香港“艷照門”事件的主角陳冠希,顯然是一個不很光彩的明星,競然還會引起無數年輕學生去崇拜,與之相比的是,美國有很年輕學生崇拜前總統克林頓先生,絕對不是崇拜其與“萊溫斯基”的艷聞,而喜歡以良好形象引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氣概,兩者相較,相去甚遠,不能說我們的年輕學生錯了,而是我們信仰和價值取向有問題,可見精神支柱和信仰對當代年輕中國人顯得很為迫切!
(二)進行健康的文化宣傳,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文化宣傳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我們要加強對文化宣傳的內容、方式、載體的管理,當前,我們的文化宣傳市場基本是無序的,過去的管理機制已滿足不了高速發展的信息傳媒市場。要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風正則國盛,拿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娛樂生活來說,從古到今都是不可稱贊的,古代盛行拍馬溜狗、賭博、抽鴉片煙、燒香拜佛,現在是流行打麻將、斗地主、抽煙喝酒。這些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精神生活的落后。此時文化思想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相反,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這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三)創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充實精神文化生活
鄧小平同志曾強調“兩個文明”都要抓,都要硬,說明精神文明建設也同樣重要。當前,我們的文化部門抓了,但創新不夠,發展不夠,只滿足于我們黨在戰爭年代文化宣傳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特別是對精神文明建設起支撐作用的影視傳媒、文學創作、教育科技等領域,要鼓勵多生產一些引人上進的、促進社會進步的產品,使其貼近老百姓生活,引領老百姓的精神風尚,而不能只為一個得益集體、一個地區服務。解放前,我們國家出現了大文豪:魯迅、巴金、矛盾等等,其作品影響力和活力,確實影響了幾代人,但是我們今天的文學作品,過多注重趣味性、經濟性。正如當前流行的韓劇一樣,大韓民族的年輕人欣賞得是韓劇的賢慧有禮的民族傳統,我們中國年輕學生學會只是奶聲奶氣的嬌揉做作,是思想口味的造成。培養真正意義的精神典型,切忌鑄造成不食人意煙火的英雄,“從小就是個好苗子,長大必然成為英雄”這種成長歷程,讓群眾感到距離太遠,導致可信度、生命力下降,要捧出一批真正反映真、善、美具有精神內涵的明星、影視節目、流行歌曲,以此引導年輕人。
(四)切實改進高校教育的管理方式和機制
高校是現代文化思想傳播最快的一個領域,也是思想斗爭最激烈的一個重要陣地,大學生是走向社會實踐并引導社會實踐的重要群體。因此,加強對現代高校文化教育方式的研究是勢在必行,不論是在辦學方式上還是指導思想上、教學內容上,都要真正做到灌輸“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不僅僅是只是教人學知識,教人學本事,還要教人學做“人”,加強對年輕大學生戀愛觀的引導,現在一種普遍現象是大學生全部都談戀愛,不談戀愛就不正常,根本沒有心思在做學問上,拿美國校園與中國校園相比,我們中國校園多的是花前月下親密無間的情侶,美國校園多的是健身派對的文化氛圍。現在的大學生與60年代、70年代的高中生比,多的是對數據的掌握,少的是精神信念、毅力和對事物的洞察力,更少了鉆研和獨立精神。由此可以說明,我們的文化教育事業的教育和管理還是不夠成熟的,要加強高校教學和管理的改進,使之產生的人才能夠代表和支撐民族前進的方向。
- 上一篇:招投標監督工作要點匯報
- 下一篇:淺析學術論文題名英譯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