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醫藥服務能力分析

時間:2022-10-24 04:08:59

導語:公共政策醫藥服務能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醫藥服務能力分析

摘要:目的:通過對貴州省雷山縣苗醫藥服務能力的研究,為多民族地區開展民族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提出思考。方法:通過專家訪談、田野調查和調查問卷,對雷山縣民族醫藥的苗醫藥服務能力進行了解。結果:雖然國家出臺了相應的制度,但政策的落實及地區發展個性化政策的出臺亟待完善。結論:苗醫藥發展的不平衡不利于苗族醫藥的整體發展,也不利于苗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民族自治縣;苗醫藥;服務

我國苗族是一支古老的民族。苗族人民在歷史長期的遷徙、在與自然環境抗爭、在與疾病的斗爭中運用智慧將各種動植物、土石、金屬及巫術相融合,形成了苗族獨創的救死扶傷的醫藥文化——苗醫藥文化。貴州省雷山縣是一個擁有15萬人口及較完整苗族文化體系的多民族自治縣,縣內有苗族、漢族、瑤族、洞族、水族和彝族等6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78%,獨特的地理環境生長了23種珍惜保護動物和200多種名貴中藥材,因此它不僅是貴州省歷史上中藥材主產區,還有著“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及“苗疆圣地”的美譽。在雷山苗醫藥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據調查苗藥是當地70%的農民、38.7%的城鎮居民就醫的第一選擇。在綜合指標選擇中,苗族醫師作為就醫第一選擇達到55.%,疑難雜癥選擇達38.2%、鄉鎮醫院選擇占19.8%,縣人民醫院選擇占42%[1]。由于我國各地區人文科學、風俗習慣的不同,中醫藥服務在各地有著鮮明的運作模式和運作特點[2]。

一、雷山縣苗醫藥服務現狀

(一)雷山縣國營醫療機構苗醫藥服務現狀。雷山縣內沒有中醫藥的專科醫院,只有一所縣人民醫院,院內設有中醫科,科室設有門診診室1間,住院部診室1間,在用病床25張。科室有6個醫生,6個護士,在6個醫生中具有正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2人,6人均畢業于專業本科院校。中醫科目前尚未開展苗醫藥的相關服務。(二)雷山縣民營醫療機構苗醫藥服務現狀。雷山縣目前共有民間醫師257人,民營醫療診所17所,其中12所集中在縣城,5所分散在鄉鎮。其中有兩所民族醫院因名氣和規模較大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別為福源民族醫院和雷山回生苗醫堂。1.福源民族醫院。文玉忠是福源診所的負責人及主診醫師,也是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代表性傳承人。診所服務面積370個平方左右,工作人員22人,除1名苗族醫師和1名苗族醫士外,還有副高職稱1人,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護士6人,無職稱人員3人,后勤人員1人。福源診所在治療直腸炎、結腸炎、闌尾炎等十幾種胃腸道疾病方面具有獨到的療效,醫院所用苗藥除少部分購買以外,大部分草藥均采至苗嶺雷公山,醫院每天的門診人數在30-45人左右,醫院有住院病床6張。福源民族醫院經營理念由傳統的苗醫藥診療向現代醫療轉變,醫院將傳統民族醫藥和現代治療儀器相結合,引進了現代熏蒸的治療設備,幫助病人通過洗浴熏蒸的方法提升苗藥吸收療效。同時醫院也引進了B超機、碎石機等西醫診療設備,也采用一些西醫的治療手段。擴大診療項目,增加診療收入。2.雷山回生苗醫堂。雷山回生苗醫堂位于雷山縣望豐鄉公統村,王增世是苗醫堂的負責人及坐診苗醫,他對苗醫藥有幾十年的潛心研究,讓許多人擺脫病痛,醫技受到人們的肯定,因此人們送他人“苗醫圣手”的稱號,同時他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醫藥傳承人,取得了民族醫師的資格的職業資格證書。醫堂面積在180平方左右,王增世外與其十余名學徒共同為當地居民開展醫療服務,醫館的特點在于精湛的苗醫技術、苗醫醫理和治療手法,治療特色覆蓋骨科、血栓和各種疑難雜癥。3.其余苗醫館服務能力。雷山還有一些小有名氣的苗醫館如;以治療肝病為特色的楊氏苗族醫館、以治療結石為特色的江氏苗醫館、以治療骨傷為特色的何氏苗醫館。他們較福源民族醫院和回生苗醫堂而言,行醫人數較少,診所面積不大、服務項目都較少。

二、公共政策視角下的雷山縣苗醫藥服務分析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出臺,明確了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將中醫藥發展納入國家的戰略方針。苗醫藥體系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目前困擾苗醫藥發展的瓶頸有管理口徑眾多并各自為陣,在思路規劃、措施落實方面不適應,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和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還不適應。還不適應以苗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事業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的發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政府的直接領導[3]。(一)雷山縣苗醫藥政策外部系統分析一是在政治上。在《貴州省“十三五”中醫發展規劃》頒布前,黔東南州就頒布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條例》從保障與發展、從業與管理、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概定,進一步為苗醫藥侗醫藥傳承、研究、保護提供了法規保障。二是在經濟上。黔東南州于2014年頒布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侗醫發展條例》,《條例》中明確指出“縣以上人民政府應設立苗侗醫學發展專項資金,用于基本醫療、教學、科研、科普及產業發展”。三是在行為上。縣級衛生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會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苗侗醫藥發展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苗侗醫藥發展管理工作。四是在醫藥上。依托苗族人民千年來的智慧,深厚的醫藥文化、苗醫們精湛的醫技和口傳心授的傳承。(二)雷山縣苗醫藥政策內部系統分析除相應的行政組織機構外,政策內部系統還由服務過程、系統運行和健康結果構成。一是服務過程。雷山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負責雷山縣人民醫院、縣苗醫院和診所的管理,并將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縣內村級衛生人員進行培訓。二是系統運行。雷山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2名工作人員分管中醫藥的,除處理平時公文運轉的相關事務外。在中醫藥管理方面,負責中醫藥相關文件的處理、每年村醫培訓、走訪。三是健康結果。目前縣內以縣人民醫院為主,民族醫院為輔開展中醫診療服務,滿足居民日常看病需要。但是縣衛生局分管工作眾多,大多數工作人員存在身兼多職的情況,因此,在對中醫藥配套政策了解的深度不夠,對中醫藥文化的宣傳力度薄弱,沒有結合縣內苗族醫藥的特點結合政策提出更深入的思考。

三、存在問題分析

以來,政府對人民的“健康”高度重視,貴州人民政府草擬了《貴州省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黔東南州就頒布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藥侗醫藥發展條例》,都為雷山縣苗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2017年國務院辦公室下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為中醫藥服務的提升和優化指明了發展方向。《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醫侗醫發展條例》的頒布為苗醫藥的發展提供了資金的保障,但是苗醫藥的發展仍然面臨重重困難。(一)政府對苗醫藥服務推動能力有待加強。一是缺乏對政策的掌握和推動。雷山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雖是縣中醫藥的主管單位,但該崗位人員負責事務較多,對中醫藥政策把握欠缺。二是缺乏對中醫藥的宣傳。縣內尚未制定和開展中醫藥基礎知識的宣傳。三是缺乏引進人才機制。目前縣內許多鄉鎮衛生院在國家專項資金的扶持下修建了中醫館,但是從事中醫工作人員明顯不足。四是服務能力不均衡。縣內有民族醫院、苗醫館12家,但是在農村人口分散的鄉鎮只有5家苗醫館,服務能力不均衡,(二)苗醫藥自身特點制約其發展。一是苗族缺乏文字制約苗醫藥發展。苗族是個沒有文字的民族,許多古人的經驗和藥法無法保留傳承,理論體系難以形成。二是苗醫藥傳承方式制約苗醫藥發展。苗族醫藥都是以家族式的方式進行傳承,“傳兒不傳女”,“不傳外姓人等風俗”,使苗醫藥在原始的傳承方式中各自為陣,缺乏交流,苗醫藥發展日益萎縮。三是苗族醫藥對自然界的依賴制約苗醫藥發展。苗醫藥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對野生資源的需求也限制了苗醫藥的發展。

四、建議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政府的推動下,人們對民族醫藥保護意識逐漸增強的情況下,2015年,凱里市150余名苗醫組建了苗醫藥學會,凱里建成了第一個中醫醫院,將苗醫從“散兵游勇”向“正規軍”又邁進了一步,增強了苗醫的信心[4]。(一)修建縣中醫院 發展苗醫藥門診專科。在雷山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的積極申報下,預計于2018年底開工修建雷山縣民族中醫院,計劃醫院總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床位規模為100床,鑒于目前縣人民醫院的中醫科沒有將苗醫藥納入診療范圍的情況,建議新修建的縣中醫院考慮將苗醫藥納入醫院服務的診療范圍,這不僅體現國家對苗醫藥發展的重視,提升影響力,增強了苗醫的信心,還為苗醫藥的人力、技術、財力的長足發展提供保障。加大苗族醫士、醫師的人才隊伍建設。(二)經驗向理論的提升 深挖苗醫藥豐富內涵。隨著人們民族醫藥意識的提升,目前貴州有相關民族醫藥專著陸續出版如《苗族醫藥學》、《苗族藥物集》、《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發展》,結束了苗醫藥長期需要“口傳心授”的歷史,苗醫藥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但是相對于苗族幾千年的歷史,目前的研究水平和范圍對薄弱,苗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對配方自我保護意識,使許多藥方散落民間,有的苗醫有心相授,但是無人繼承的現象也較普遍,因此組織專家團隊深挖苗族醫藥文化內涵,收集民間藥方,夯實苗醫藥理論體系,促進苗醫藥向現代醫藥的轉變迫在眉睫。(三)充分發揮苗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作用。雷山縣繼續將中醫藥健康管理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2017年開展中醫培訓274人次,并為1289名60歲以上的老人和2542名3歲以下兒童開展中醫體質辨識服務,但是缺乏將苗醫保健服務項目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結合,建議在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增加苗醫藥診療及保健服務,將苗藥推進大眾的視野,走進群眾的生活,提升苗醫藥的生命力和活力。(四)提升苗醫藥人工種植和養殖技術。目前苗藥標準還不夠完善,人工種植和養殖的手段有待提高[5],因此要提高苗醫藥人工種植和養殖的技術水平和手段,尋找替代品,減少對自然破壞及野生資源的需要,實現苗藥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游來林.傳統苗醫藥文化對苗藥發展的影響[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29-33.

[2]王高齡.構建及提升社區中醫藥團隊健康服務能力探析[J].醫學與社會,2015,28(1):23-26.

[3]袁黔華.完善舉措,解除困擾貴州苗醫藥發展的瓶頸[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6):262-265.

[4]陳丹.黔東南州搭乘大健康產業發展快車——苗醫藥從小眾走向大眾.貴州日報,2016年3月11日第011版.

[5]袁航,鄭健,陳抒云,等.苗族醫藥理論及發展現狀概述[J].中醫雜志,2014,55(17):1513-1518.

作者:陶曉黎 單位:貴陽中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