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17 04:09:00

導語: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論文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在年初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最大的風險是資產質量,不過今后的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給我們經營帶來的困難和影響會更大些。資本市場的發展擠壓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市場空間,影響著客戶結構、貸款質量和收益水平,而利率市場化趨勢更導致銀行凈息差收窄,創利能力下降,經營風險增加。姜行長的一席話,深刻揭示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現實和潛在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大體從1996年開始。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拆借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主決定;同年,國債開始嘗試市場發行,一年期以上國債發行利率實行市場招標。1998年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的發行也實行了利率招標;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中央銀行兩次擴大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1999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放開了協議存款利率。2000年9月,外幣存貸款利率管理體制開始改革,中國人民銀行下放了外幣貸款和300萬(含)美元以上外幣存款利率的自主定價權,300萬美元以下存款利率由中國銀行業協會制定。200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在統一境內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存、貸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放了非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自主決定權。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開始在農村信用聯社進行浮動利率試點。

由此可見,在加入WTO的前后,我國明顯加快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今后的改革內容——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放開將是利率市場化最關鍵、也是風險最大的部分。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流動性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處于嚴格的利率管制下,雖然資產質量較差,但存款相對穩定,支付能力二般不會出現問題。而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性上升,必然導致銀行間競爭加劇,資金流動更加頻繁,存款穩定性大幅度下降,在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備的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二)潛在的信用風險增加。

利率市場化后,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銀行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利率,吸引客戶存款。如果缺少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銀行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銀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時,勢必想方設法提高貸款利率,刺激冒險者的貸款需求,擠出正常利率水平的合格貸款需求者,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從而加大貸款人的道德風險,使信貸市場貸款項目質量的整體水平下降,并進而增加未來違約的信用風險。

(三)利率風險管理

一般的說,銀行的負債是客戶的存款,而資產多半由商業貸款形成,銀行普遍存在用短期負債支持長期資產的情況,資產和負債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匹配情況。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尚不發達,資金來源和運用渠道單一,銀行短時間內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能力有限,同時又缺乏對利率風險的保值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利率波動加大后,商業銀行將面臨巨大的利率風險。

(四)目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體制亟待改善。

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日益頻繁,要求商業銀行集中全行每日的資金余缺信息,對資產和負債兩方面的現金流進行及時的分析,并根據市場供需等情況自上而下地設定不同的利率。目前,我國大部分銀行還沒有形成“垂直管理”的模式,資產負債的匹配至少處于總分行“兩級管理”的狀態。大多數銀行當前使用賬務系統提供資金信息,既分散又滯后,遠遠不能滿足資產負債管理的需要。各分支行之間、分行同總行之間無法實現資金信息的實時溝通,總行無法獲知各分支機構每日的存貸款變動情況,亦無法根據資產負債情況制定全行的利率政策。

(五)業務發展戰略的矛盾更加突出。

利率放開后,利率手段可能成為銀行競爭的直接手段。這就涉及到是擴大市場份額即擴大規模,還是增加盈利的發展戰略問題。在實際工作中,要想找到規模與盈利之間的平衡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銀行之間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出現一定的價格競爭行為,甚至惡性競爭恐怕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商業銀行想要在短時期內增強流動性,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處理好盈利與規模之間的關系,適應利率市場化的要求,必須在利率風險管理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利率市場化后我國商業銀行將面臨的利率風險

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于2001年5月31日發表的關于利率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利率風險來源的四個方面,由于我國還沒有長期國債收益線,目前商業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重新定價風險:主要來源于資產負債在總量及期限結構上的不匹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失衡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是在總量結構上資產與負債總量之間沒有保持合理的比例關系,截至2003年一季度,僅工商銀行一家的人民幣資金存差就達1001億元,由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資金運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資金積壓,承受著持續利率調整的風險。二是在期限結構上,普遍存在著以短期存款支持長期貸款的情況。三是在利率結構上,同期限的存貸款之間沒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場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優質信貸資產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貸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風險:即使當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差額為零時,由于實際利率調整中存貸利率調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樣使商業銀行面臨利息收入下降的風險。建國以來,我國存貸款利率多次調整,1996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八次降息,金融機構存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5.98個百分點,貸款平均利率累計下調6.97個百分點,每次調整中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與貸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幾乎都不相等。

利率市場化后,各行均有權制定存貸款利率,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導致利率波動加劇,利率基差風險加大。

(三)選擇權風險:根據我國有關政策,客戶可以根據意愿決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業銀行只能被動應對,在利率下調時,客戶可以保持定期存款獲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時,則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獲取高利率。對于貸款,一些優勢客戶往往在利率下調時,要求提前還款再以較低的利率貸款。

商業銀行防范利率風險的對策

鑒于利率波動性上升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諸多影響,在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完善、金融監管并未充分有效的情況下,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可能會產生較大范圍的震動,因此,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為利率的最終市場化創造充分的條件,其中,中央銀行增強間接調控能力和監管水平以及資本市場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應積極進行自身的內部體制改革,強化管理手段,加強利率風險控制。

(一)建立利率預測模型。

有效的利率風險控制必須建立在對利率走勢的正確判斷上,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和貨幣供應量;二是宏觀經濟環境;三是國際經濟形勢和利率水平;四是物價水平;五是證券市場情況。當然,要準確預測這些因素的變動及相互作用和對利率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工程。預測模型必須是動態的,同時還要借助現代信息科技技術,這些也只能力求對利率走勢有個大致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