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體系脆弱論文

時間:2022-04-16 09:14:00

導語:全球金融體系脆弱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金融體系脆弱論文

20世紀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留給發展中國家最為深刻的影響便是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體接二連三地受到金融危機的無情打擊。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的負面效應已構成了和平時期對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挑戰。金融全球化的過度發展使得國際金融體系變得空前脆弱,該體系日益增長的系統性風險已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從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的角度對金融全球化進行反思,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無法逃避的重要課題。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安全問題.

一、全球金融體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經濟的過度擴張。

金融經濟的過度擴張是金融全球化過程中一個引人矚目的現象。自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的20多年里,金融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真實經濟的增長速度。目前,它的規模大約是真實經濟的30-50倍。

金融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是國際貨幣體系的制度安排、儲備貨幣國家的貨幣制度和政策以及發達國家私營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定的。

第一,1971年美國黃金窗口的關閉造成了儲備貨幣與黃金的脫鉤,這使得貨幣這一傳統上真實而具體的財富變成了一種沒有基本價值的抽象符號和新興債務,從而使得金融經濟與真實經濟的分離成為可能。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美元的價值與黃金脫鉤,這不僅重新定義了貨幣,而且拆散了金融經濟與真實經濟的最后聯系。

第二,貨幣這種沒有基本價值的抽象符號或新興債務脫離真實經濟發展需要的過度創造,使金融經濟與真實經濟的分離與背道而馳成為現實。

中央銀行創造貨幣非常容易。創造貨幣的方式有大杠桿和小杠桿之分。大杠桿指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小杠桿指中央銀行改變銀行存款的準備金比例和調節中央銀行的貼現率或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來間接增加或者減少進入經濟體系的貨幣。

商業銀行也有創造貨幣的巨大能力。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傳統方式是貸出存款。商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海還可以通過創造"近似貨幣"來增加經濟體系中的貨幣。最典型的"近似貨幣"是信用卡。花旗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額度是2000美元,如果發行3000萬張,花旗一家銀行就可以創造600億美元的近似貨幣。還有很多種近似貨幣,全部由私營金融機構創造出來,而且除了市場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約束。

從國際方面來看,歐洲美元市場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數以千億計的歐洲美元在銀行和銀行間不斷流轉,反復貸出,隨著歐洲美元貸款的增長而不斷增長。不過歐洲美元終究不是具體的紙幣或金屬貨幣,而是一種電子貨幣。雖然這些貨幣的創造過程與國內銀行的貨幣創造遵守同樣的規則,但在1987年以前,這種無國界的美元代表一種自治的貨幣,完全由民間控制,因此與它們的美國表親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歐洲美元沒有存款準備金的限制,經營歐洲美元的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就比國內銀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國政府又通過巨大的貿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國外。

第三,養老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崛起,金融期貨與期權等衍生工具的開發和應用,以及布萊克-肖期權定價理論的完成使金融投機資本通過組織效率的提高、現論的指導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桿率的運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張。

第四,電子網絡和電子結算系統的引入極大地增加了貨幣或資本流動速度的增長潛力。科技的進步已使得每一筆交易的速度和準確性大大提高。作為購買力的貨幣或資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屬于全球市場組成部分的各地市場間流動。在金融經濟和真實經濟的距離不斷擴大之時,科技更造成兩者間迅速的疏離。

世界經濟財富價值體系示意圖

金融經濟過度發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經濟財富價值體系的極度扭曲(如上圖所示)。今天,世界經濟巨大的財富價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層是實際的物質和知識產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實的商業服務貿易,再往上有復雜的債務、股票和商品期貨,最后位于金字塔頂端的是衍生期貨和其它虛擬資本。金字塔的維持和擴張,有賴于各層的適當比例以及上一層結構有多大能力從下一層汲取收入。在整個財富體系難以維持所需的日益增長的收入時,整個金字塔就會轟然解體。由于連鎖反應,龐大的金融體系可能就要頃刻垮掉。

世界經濟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金融體系的可信度和穩定性歸根結底還是要以貨幣資產轉化為實物(含知識和信息)。但是,金融經濟的過度擴張使得虛擬經濟與實質經濟嚴重脫節。目前,全球外匯交易額大于世界市場進出口總價值的60倍,并且還在不斷繁衍。目前美國對金融和房地產投資的新信貸是制造業的3倍,美國實物貿易額不到期貨貿易額的一半。跨國債券和股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日本分別高達151.51%、196.8%、690%和120%。其中衍生交易市場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1987年以來,每2年,這個市場的規模就要翻一番。根據巴塞爾國際清算銀行的在11個國家67家銀行的調查,這些機構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總值在1995年以來已高達63.6萬億美元。這是全球GDP的總和的兩倍多。1997年初,僅美國的商業銀行就持有25.7萬億美元的衍生合同,這是美國GDP的三倍以上。與此同時,世界真實的實物生產,不論人均和地均計算,均比過去20年有實際的縮減,而實物生產中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服務于虛擬經濟的運作。美國勞動生產率近20年來僅為1%左右,即使是在經濟最為景氣的20世紀90年代,整個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僅為1.1%,為戰后甚至1870年(至1970年為2.3%)以來的最低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在金融全球化進程中,金融經濟過度擴張所帶來的大量的純粹的"虛擬"的金融資產近年來無節制地增長,結合整個世界真正物質生產的停滯和下降,已使金字塔嚴重變形、失真,為全球性的金融崩潰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美國經濟學家喬納森·特尼鮑姆指出:

"事實上,除了中國和其它少數國家以外,全球的實物經濟都在持續的衰退。所有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資本以支撐泡沫的可能性已經到了盡頭。與此同時,泡沫自身已經攀升到幾乎無限大的地步。"

金融經濟過度發展的另一個必然后果便是投機活動的普遍化。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阿萊所指出的,世界經濟已成為一個大賭場,外匯市場每天20,000億美元的交易中,真正與生產相關的不超過3%,其余97%與投機活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