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改革研究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6:17: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法改革研究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法改革研究論文
中國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憲法以來,曾三次大規模修憲,先后產生了1975年的“憲法”、1978年的“四個現代化憲法”及1982年的“改革開放憲法”。1982年的修憲方式類似于制憲,不僅設立了憲法修改委員會,而且還采行了公開討論程序、將改憲草案提交各界人士討論,歷時達四個月,比1954年制憲時的討論時間多一倍。但1982年制憲式的改憲只是使中國從非正常的政治狀態回歸到1954年的憲法體制而已,并未改革憲法體制。[1]此后,中國又分別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對憲法作了三次小規模修正,重點在于從憲法上承認和保障經濟改革的成果、改變既有的所有權關系。然而,無論是上述的三次大改還是三次小改,都沒有觸及國家權力結構,修憲活動的方向顯然不是限制國家的權力,而是界定個人權利、調整限制個人自由的程度和方式。
1999年3月的憲法修正案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它雖然只是局部性改動、也并不徹底,但在承認私人財產權的合法性方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由此將產生重要影響,使社會秩序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憲法作了這樣的修正之后,個體和私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地重新定義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以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市民財產權的關系,從而日益凸顯出憲法中的內在矛盾,而且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導致體制性危機,進而不可避免地提出更徹底的憲法改革要求。
筆者認為,為了準確把握目前中國憲法體制的特征,也為了了解今后如何在中國重建憲政,有必要認真分析現行憲法的演變、特別是1988年以來關于財產權的三個憲法修正案。依此宗旨,本文首先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發展的過程、根本規范的主要內容和問題,并具體考察所有制方面的基本爭論以及試圖在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之間尋找某種均衡點的改革措施。其次,透過權力話語的種種修辭來解讀在社會結構急劇變遷背景中出臺的1999年憲法修正案文本,說明它對現行憲法體制的影響,并揭示國家制度內部存在著的教義性與正當性之間的緊張和沖突。最后,通過分析異質因素的互動關系,展望政治改革以及重建憲政主義體制的可能性。
一、中國憲法修改的歷史回顧
1954年9月20日頒布的憲法的總綱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第1條);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而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2條)。在社會經濟體制方面,這一憲法明確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第4條),特別強調了全民所有制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和優先性,但同時又承認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容許全民所有制的國營經濟、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社經濟以及個體經營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并存(第5條、第10條)。在財產權方面,1954年憲法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以及各種生活資料的所有權(第11條),依法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第12條),但與此同時也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對城鄉土地以及其他生產資料征收、征用或者收歸國有(第13條),并禁止任何人利用私有財產破壞公共利益(第14條)。憲法在關于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章里還明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共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愛護和保全公共財產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第101條)。
但是,這一憲法頒布還不到一年,就掀起了農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把原計劃到1967年才完成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下子提前了12年完成[3]。此后不久,又發生了反右派斗爭,這場政治運動極大地沖擊了1954年憲法中規定的公民權利(特別是言論自由和人身自由)。一些法學家的護憲主張也受到了嚴厲批判[4]。1958年,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的發表了“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一文,非常激進地批判了私有財產、商品等價交換、雇傭關系以及其他個人權利[5]。在以后的十幾年中,中國又經歷了所謂“”式的非理性的社會主義產業化、被稱為“四清”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以及“無產階級”等一系列社會動蕩,終于使得1954年憲法名存實亡。
憲法改革問題研究論文
[提要]中國憲法應當從“改革憲法”向“憲政憲法”轉變,作者以此為基點,結合20年來經驗,討論憲法改革面臨的理論問題。首先,憲法之根本法則由以人本和自由為核心的價值法則、張揚人民主權的政治法則和體現程序理性的程序法則構成,蘊涵道統、政統和法統,是憲法合法性、權威性和穩定性的終極來源和根基。其次,憲法作為法律應具有的效力有賴于違憲審查和憲法訴訟,但不是憲法的一切內容都要司法化;應區分憲律與憲德,并按法治的要求加以識別和轉化。其三,界定違憲主體和違憲行為應以立法模式為主兼及治理模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的憲法監督要體現人民主權和程序理性的完好結合。最后,憲法是價值法則通過政治法則和程序法則在公共領域里的運用,以約束權力和保障權利為核心;憲法改革應圍繞憲法核心問題,調整好國家權力與階級結構的關系、國家權力內部的橫向、縱向關系以及執政黨與國家政權機關的關系;同時,轉化使用走進權利時代過程中的積極要素,將人權概念引入憲法,并改進權利體系和權利救濟。
關鍵詞根本法則憲政憲法效力憲法淵源權力體制權利保護
引言:憲法與改革
紀念現行憲法頒布二十周年,重溫修憲、行憲的歷程,百感交集。二十年前修憲之時,思想解放方興未艾,經濟改革起步未久,市場經濟體制和依法治國方略皆未確立,要制定一部能行之久遠的憲法,何其難也。盡管我們不能說,修憲者們對許多基本理論問題都有明確而且正確的答案[1],但是,他們就一些重大而又困難的問題所作的決斷,可謂果敢無畏,意義深遠。例如,和平時期修憲之通例乃是以被修改的憲法為基礎,1982年修憲卻決定不以1978年憲法而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2];兩院制問題提出后[3],經過自由討論,決定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4];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把公民權利和義務一章放在國家機構一章之后,修憲者決意將這一章提前[5]。這類政治決斷,吸收了中國憲政建設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6],算得上重大的憲法改革。
20年來的行憲史,也是憲法的變遷史。憲法且行且改,可以說,是一部“改革憲法”。它為認可和推動改革而制定,又因改革而屢屢修改?,F在應考慮的問題是,憲法不單要跟著改革的步伐走,不斷確認和鞏固改革的成果,還要更多地引導改革、指導改革,為改革留出必要的空間,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傳弘提供宏大而堅固的理論和制度框架,并在必要時能夠限制改革、約束改革。從世界憲法史看,大致說來,有三種類型的憲法,一是“革命憲法”,一是“改革憲法”,一是“憲政憲法”[7]。“革命憲法”創制于奪取政權的革命時期,旨在從法律上確認和鞏固革命成果。它的合法性基礎不是過去的法統,而是革命本身?!案母飸椃ā背霈F于因國家的形勢和任務發生很大變化而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廣泛領域推行大幅度改革的時期,旨在確認和鞏固改革成果,維護改革所需的秩序。它在把改革成果合法化的同時,也不得不改革自身。由于改革既不同于革命又具有某種革命的意義,既依托原有體制又在很大程度上改造原有體制,所以,“改革憲法”的合法性基礎既是現有法統,又是改革本身。這決定了無論實體方面,還是程序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允許違憲改革、違法改革。倘若“革命憲法”已然成功了卻合法化問題,“改革憲法”這一過渡時期或許成為不必?!皯椪椃ā背霈F于革命或改革已基本完成并確立憲政體制和法治原則之后。這個時候,不僅有憲法,而且有憲政;不僅有法律,而且有法治。憲法真正享有最高的法律權威,國家和社會管理的一切活動,包括各方面的改革,都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軌道。一切權力危機,皆為憲法危機。一切重大改革,皆為合憲改革?!皯椪椃ā奔仁歉母锏?,又是守成的;既是發展的,又是穩定的;而且,守成和穩定的成分占居主導。惟其如此,憲法方可為安邦定國、長治久安之基石。
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并強調發揚民主,加強法制,意味著中國憲法在經歷了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的曲折后開始從“革命憲法”向“改革憲法”轉變。現在,我們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應高瞻遠矚,繼續推進憲法改革,逐步完成從“改革憲法”向“憲政憲法”的歷史性轉變。
我國憲法學功能演變研究論文
2008年對中國憲法學界來說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一年: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在撥亂反正中誕生的1978年憲法頒布3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單從時間上看,憲法學傳入中國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1].100年后的今天,特別是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時,我們不能脫離憲法學發展的歷史和學術脈絡。從學術史的角度看,中國憲法學30年的發展是整個100年憲法學發展軌跡的一部分,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學術命題是不同時代學術使命的延續與具體化。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對中國憲法學30年來的發展歷程和學術進展進行一個學術意義上的盤點與回顧是十分必要的。[2]總結過去的成就固然重要,但對中國憲法學來說,客觀的學術反思更為重要,因為學術反思中蘊涵著學術傳統的延續與對未來中國憲法學發展的熱切的期待。
一.憲法學的恢復:回應改革開放的需要
憲法學作為一門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回應不同時代提出的不同課題。建國后,除了50年代初短暫的憲法學“繁榮”外,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1978年以前長達20多年憲法學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完全被“邊緣化”,甚至失去了作為知識體系存在的社會基礎。[3]
新中國憲法學的恢復[4]與發展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的??梢哉f,30年的改革開放與憲法學發展是同步進行的,改革開放合法性基礎首先源于1978年憲法,改革的一些制度和措施獲得了以1978年憲法為基礎建立的法律體系支撐。1978年憲法雖然在指導思想、內容的規范化等方面仍存在著嚴重的缺陷[5],但結束后,它給期待民主與自由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梢哉f,1978年憲法的頒布使社會生活重新進入由憲法規范調整的新“憲法秩序”,為1979年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刑法》、《選舉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人大和政府組織法》等重要法律的出臺提供了合法性基礎。特別是,在學者和公眾的期待與呼吁中,1978年憲法恢復了被取消的檢察機關,完善了國家體制。
在同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結束了黨的工作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糾正“”中及其以前的錯誤,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與改革開放同步恢復的中國憲法學以學術的社會使命為基礎,適應社會改革與變遷的需要,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特別是1978年憲法頒布前后學術界所表現的有限的學術理性為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憲法學的恢復過程中,由于1978憲法的形式合法性與實質合法性之間出現了矛盾,這一時期的憲法學發展仍處于一種撥亂反正的“復蘇時期”,憲法文本的價值與意義受到人們的懷疑。正因為出現社會價值觀的沖突與矛盾,憲法學恢復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是不少的。如一般意義上,憲法學是以憲法文本為基礎的,但當時的憲法文本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如何既要保證社會秩序的合法性,又要尋求必要的合憲性基礎,如何重塑被破壞的社會基本價值觀方面,憲法學界承受了學術與現實政治的雙重壓力。改革的價值要求盡快建立新的憲法秩序,并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但由于學術積累與學術環境的不成熟,改革初期憲法學提供的理論支持是非常有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的改革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合憲性”的爭議,民眾和學術界對憲法與改革關系的評價受到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當時,憲法學界為試圖脫離或者超越當時憲法文本存在的現實局限性,進行過艱苦的學術探索,提出了一些理論觀點,體現了一種不純粹依賴于憲法文本規定而偏重于憲法理念與憲法價值的超越性學術品格。
從期待憲法文本到懷疑憲法文本,直到主張修改憲法文本是1982年憲法頒布以前憲法學的基本學術傾向。由于在憲法學框架內,改革與開放兩種價值處于不協調狀態,使憲法學恢復一開始就與現實變革的需求發生過于密切的關聯性,憲法學總體上沒有擺脫“政治”憲法學的基本框架與體系。從整體上看,1982年憲法頒布以前社會生活對憲法學知識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搜索的信息,在1978年到1982年間,所有篇名含有“憲法”的文章數量分別為78年12篇、79年4篇、80年9篇、81年26篇、82年166篇。[6]
憲法學的學術使命分析論文
一.憲法學的恢復:回應改革開放的需要
憲法學作為一門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回應不同時代提出的不同課題。建國后,除了50年代初短暫的憲法學“繁榮”外,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1978年以前長達20多年憲法學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完全被“邊緣化”,甚至失去了作為知識體系存在的社會基礎。[3]
新中國憲法學的恢復[4]與發展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的。可以說,30年的改革開放與憲法學發展是同步進行的,改革開放合法性基礎首先源于1978年憲法,改革的一些制度和措施獲得了以1978年憲法為基礎建立的法律體系支撐。1978年憲法雖然在指導思想、內容的規范化等方面仍存在著嚴重的缺陷[5],但結束后,它給期待民主與自由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希望??梢哉f,1978年憲法的頒布使社會生活重新進入由憲法規范調整的新“憲法秩序”,為1979年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刑法》、《選舉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人大和政府組織法》等重要法律的出臺提供了合法性基礎。特別是,在學者和公眾的期待與呼吁中,1978年憲法恢復了被取消的檢察機關,完善了國家體制。
在同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結束了黨的工作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糾正“”中及其以前的錯誤,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與改革開放同步恢復的中國憲法學以學術的社會使命為基礎,適應社會改革與變遷的需要,為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特別是1978年憲法頒布前后學術界所表現的有限的學術理性為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憲法學的恢復過程中,由于1978憲法的形式合法性與實質合法性之間出現了矛盾,這一時期的憲法學發展仍處于一種撥亂反正的“復蘇時期”,憲法文本的價值與意義受到人們的懷疑。正因為出現社會價值觀的沖突與矛盾,憲法學恢復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也是不少的。如一般意義上,憲法學是以憲法文本為基礎的,但當時的憲法文本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如何既要保證社會秩序的合法性,又要尋求必要的合憲性基礎,如何重塑被破壞的社會基本價值觀方面,憲法學界承受了學術與現實政治的雙重壓力。改革的價值要求盡快建立新的憲法秩序,并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但由于學術積累與學術環境的不成熟,改革初期憲法學提供的理論支持是非常有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的改革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合憲性”的爭議,民眾和學術界對憲法與改革關系的評價受到意識形態的深刻影響。當時,憲法學界為試圖脫離或者超越當時憲法文本存在的現實局限性,進行過艱苦的學術探索,提出了一些理論觀點,體現了一種不純粹依賴于憲法文本規定而偏重于憲法理念與憲法價值的超越性學術品格。
從期待憲法文本到懷疑憲法文本,直到主張修改憲法文本是1982年憲法頒布以前憲法學的基本學術傾向。由于在憲法學框架內,改革與開放兩種價值處于不協調狀態,使憲法學恢復一開始就與現實變革的需求發生過于密切的關聯性,憲法學總體上沒有擺脫“政治”憲法學的基本框架與體系。從整體上看,1982年憲法頒布以前社會生活對憲法學知識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搜索的信息,在1978年到1982年間,所有篇名含有“憲法”的文章數量分別為78年12篇、79年4篇、80年9篇、81年26篇、82年166篇。[6]
中國憲法學的時代性特征在1982年憲法頒布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賦予中國憲法學更強烈的時代使命。從1980年到1982年期間,整個社會生活和學術界對于憲法問題給予高度的關注,并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學術界對憲法問題的研究達到了高潮。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新的憲法文本之后,中國憲法學研究隨之迎來了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所以,這一階段的憲法學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圍繞著1982年憲法所確立的憲法結構和內容進行學理上的闡釋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圍繞現行憲法的一些特定問題進行批判性反思,使得憲法文本在規范上和實踐上趨于更加完善。僅僅1982年12月新憲法頒布到1983年8月期間,就出版了13本介紹憲法的小冊子和400多篇文章。[7]據童之偉教授的不完全統計,從1982年到1999年,全國發表憲法學論文總計約2900篇,其中涉及公民基本權利和人權的約350篇,僅占全部憲法學論文的12%;專著226本,其中涉及公民權利和人權的著作有32部,且它們多數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發表或出版。其余的論文和著作則主要涉及憲法基本原理和國家制度,如憲法的概念、憲法學研究方法以及憲法實施保障等多方面的內容。[8]
憲法學教學改革的思索
本文作者:王太高工作單位:揚州大學法學院
一、轉變憲法學教育觀念,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在不少人看來,憲法學與一國政治制度關系密切,因而憲法學的教學工作應當結合一國現實的政治制度,側重于向學生傳授憲法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很少有人把憲法學教學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聯系起來。事實上,與整個法學教育一樣,憲法學課程的教學應當把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確定為教學目標,特別是要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明確列為主要教學目標,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憲法學各方面知識、各種不同理論觀點等信息的能力、獲取憲法學新理論和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各種憲法問題的能力以及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憲法學見解的能力等。要做到這一點,我們認為,從教學計劃的擬定到教學大綱的編寫,以及組織課堂教學等各個教學環節,都要始終把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徹底糾正我國長期以來落后的法學教育觀念,真正地把培養學生的能力確立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
二、更新憲法學教學內容,加強理論前沿性和實踐性
總體說來,目前憲法學教材在內容及體例的編排等方面較之于前些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與之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部分憲法學教材或者相關教材中的部分內容仍然還存在著內容陳舊,理論性不強,脫離實際,不能回答現實問題等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憲法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當及時吸收憲法學理論研究成果的最新成果,加強憲法學新知識新理論的教學,并注意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系統化,拓展憲法學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打下扎實基礎。針對人們存在的憲法學教學較少實踐環節的錯誤認識,尤其應當突出憲法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例如結合近些來生動的基層人大換屆選舉的實踐,適當安排學生到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與憲法密切有關的國家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去參觀、調查、見習等,改變目前憲法學教學僅限于課堂教學的狀況,以加強憲法學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實際操作的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憲法學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杜絕本科畢業論文抄襲行為措施論文
關鍵詞:開放教育英語教學畢業設計抄襲行為中國論文職稱論文
摘要:海南電大開放教育試點英語專業本科2001級畢業設計書采取有效措施:指導教師逐字逐句地檢查學生畢業設計書是否有抄襲拼湊行為;敢于批評舞弊者;堅持選題緊密結合工作實際;設計書寫作過程按照撰寫一部分遞交一部分,修改一部分來進行。從源頭上有效地遏制拼湊、抄襲和設計書。
引言
中央電大文件明確指出:“畢業設計(論文)是專業集中實踐環節的基本形式,旨在提升學生研究素養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工作包括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答辯、成績評定和審核驗收等環節?!睘榱私鉀Q畢業設計(論文)拼湊、抄襲,指導教師不認真履行職責,答辯組織工作混亂、答辯過程不規范,檢查、審核和驗收工作不落實等問題,又連續下發了“電校教[2005]5號”文和《關于加強“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工作的通知》,對提高集中實踐環節教學質量,做出了一系列硬性規定。對這些規定,海南電大英語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是如何貫徹執行的?筆者進行了探討。
一教師培訓和措施要到位中央電大2003年在廈門電大舉行了全國電大開放教育試點英語專業集中實踐環節培訓,北京外國語大學顧曰國教授和首都經貿大學黃振華教授就畢業論文(設計)的規范和具體要求對來自全國各省市電大輔導教師做了全面培訓。我校兩位老師參加了培訓并獲得論文指導資格證書?;匦:?專業責任教師立即對指導畢業論文的加拿大籍教師進行個別重點培訓,從中央電大在線平臺下載了外語部有關畢業設計書寫作的規定和黃振華教授、崔松老師在福建電大的網上答疑輔導紀錄,結合教材《商務活動項目設計書》,同外教一起制定了中英文的《海南廣播電視大學英語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與答辯工作實施細則》,并編寫了培訓資料冊,并計劃編輯優秀論文集。由于采取了這些措施,指導教師能認真履行職責,畢業設計書寫作有了保證。
二利用各種形式進行設計書寫作輔導
司法考試調整后的憲法學教學改革論文
論文關鍵詞:國家司法考試憲法學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司法考試是我國法律職業準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在報名資格等方面做出調整后,對高校憲法學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國高校憲法學教學重點普遍偏離司法考試的命題重點,教學方法也較單調。鑒于此,高校憲法學教學改革應適應司法考試的要求,以規范和實踐為重點,采用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的規范分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
司法考試是我國法律職業準人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國家對初任法官、檢察官和取得律師資格實行統一的司法考試制度以來,報名條件一直限制在已經取得本科學歷的畢業生。2008年國家司法考試在報名范圍等方面做出重要調整,規定“普通高等學校2009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司法考試報名資格的調整,有利于基層地區法律職業人員短缺、斷檔等問題的解決,也使法律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在就業時有更多優先選擇法律職業的機會,與此同時,這一調整也給高校法律專業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憲法學作為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司法考試之卷一占有一定分值。因此,憲法學教學如何通過自身調整適應我國法學教育趨向應用的趨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國家統一司法考試政策調整后對高校憲法學教學的新要求
國家司法考試政策調整后,法律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有機會在校報名參加統一司法考試,這一變化,給高校憲法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司法考試越來越注重憲法思維能力的考查。據統計,2002年國家司法考試以來,關于憲法思維能力的試題已從最初的3道上升為現在的8道,相應的,要求憲法學教學中應著重學生這一能力的培養。一般來說,憲法思維是人們運用對憲法本身的認識來觀察問題、提出問題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憲法思維作為法律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一般法律思維有所不同,它不是法律思維在憲法學領域的簡單翻版,而是對國家最根本最重要問題的法律思維。例如,2009年司法考試卷一(下文的試題都是第一卷中的)單項選擇的第1題:應如何理解中共中央總書記提出“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中關于“憲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觀點。這道試題考查的基本知識點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結合本題所給選項,考生只要對憲法的法律地位有正確認識,并能夠運用這一知識對憲法和法律的關系以及憲法與執政黨的關系進行分析,很快就可以得出本題的正確答案:“憲法法律至上”是執政黨在思想認識上的一個重大轉變。其次,司法考試注重對憲法典和憲法性法律等知識問題的考查。例如,2004年第7題的考點是《憲法》第13條第3款,即“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第8、10、14、55題則是對《憲法》、《地方各級人大代表法》、《地方各級人大組織法》和《香港基本法》等法條的識記能力的考查。此外,2009年的司法考試又對《集會游行示威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地方組織法》、《選舉法》以及《立法法》等憲法性法律的有關法條進行了專門測試。因此,高校憲法學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對法條的記憶和理解能力的培養。最后,司法考試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社會的現實情況有著密切聯系,這就要求憲法學教學對當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能夠用憲法學基本理論進行觀察、分析,提出憲法問題,并加以解釋,從而培養法律人獨有的問題意識。
二、目前高校憲法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憲法學研究方式論文
內容提要:現行憲法頒布實施后,中國憲法學界的兩代憲法學人對研究方法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但是方法與問題結合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方法自覺性要進一步加強。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首先要對方法本身進行探討;其次要注意區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憲法解釋方法的差異與聯系;同時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還要有中國問題意識,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正確處理“時差”問題。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憲政實踐的虧缺。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憲政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诖耍疚脑趯χ袊鴳椃▽W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分析方法;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vii]
我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論文
內容提要:現行憲法頒布實施后,中國憲法學界的兩代憲法學人對研究方法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但是方法與問題結合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方法自覺性要進一步加強。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首先要對方法本身進行探討;其次要注意區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憲法解釋方法的差異與聯系;同時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還要有中國問題意識,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正確處理“時差”問題。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憲政實踐的虧缺。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憲政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诖耍疚脑趯χ袊鴳椃▽W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分析方法;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vii]
我國憲法學研究方式研討論文
內容提要:現行憲法頒布實施后,中國憲法學界的兩代憲法學人對研究方法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但是方法與問題結合還有待于進一步發展,方法自覺性要進一步加強。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首先要對方法本身進行探討;其次要注意區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法的一般研究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憲法解釋方法的差異與聯系;同時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還要有中國問題意識,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正確處理“時差”問題。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憲政實踐的虧缺。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憲政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基于此,本文在對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分析方法;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