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觀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探討
時間:2022-05-25 02:50:59
導語:傳統文化觀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改善建筑設計基礎“西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國有”文化特征,增強民族自信與傳統文化培育,提高學生民族責任感與使命感。本文主要以傳統文化觀的概念為切入點,分析傳統文化觀對于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改革具有整體性、全面性及差異性影響,以此為研究基礎,探究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改革措施,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設計基礎;傳統手工藝;中國哲學
當代的建筑教育正處于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新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歷史交匯點上。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教育既需要學習多元化、信息化、國際化的知識,滿足時代科技發展的需求,同時也需要加強健康的思想意識和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使命感和認同感。建筑設計基礎課程作為該專業的啟蒙教育課程,由理論與實踐兩部分構成,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建筑觀,熟悉建筑設計及其過程,靈活應用建筑設計表現技法及圖示方法,理解建筑、環境與空間之間的關系,了解其涉及的文化領域等。在教學基礎上,需將傳統建筑文化融入其中,以推動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發展。
1傳統文化觀的概念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文化重要性,其與民族的未來息息相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必須堅持傳承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對文化精髓加以挖掘,將其融入至生活與教育中,實現中國夢。傳統文化觀的定義為以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表征及思想為基點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觀念與態度。以思維方式類型上,可將其分為傳統人文觀與科技觀。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觀,是指在課堂教學、討論設計及評析作品中,以中國傳統人文觀與科技觀及其分析事物與世界方法為基點,和學生建立文化框架與設計理論的教育模式。而在建筑設計教學時,則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融入其中,不僅根據常規方式講授建筑設計方法與原理,還應當引導學生熱愛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完成擁有傳統文化背景與文脈的課程。建筑教育通過融入傳統文化觀,有利于改變學生視角,拓展其視野,增加文化積淀,提高教學效果,進而實現多元化與多樣化建筑教學的發展,培養出更多擁有從傳統中華文化修養、熱愛中國文化的建筑專業人才,推動我國本土建筑發展。
2傳統文化觀對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改革的影響
2.1以整體方式影響教育改革
傳統文化通常認為其既有消極面,也有積極面,兩者互學科探索為條件、互為依存,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不復存在,消極面與積極面不是分別放置,需將其有機聯系到一起。傳統文化觀仍能夠以整體方式對人的活動產生影響,經過人的具體實踐,方可顯示出其糟粕與精華,以此可知,在建筑設計基礎教育中,其同樣通過整體方式對教育改革加以影響,實踐中體現精華與糟粕。
2.2影響教育改革方方面面
傳統文化具有彌散性,即存在無所不在的特點,對于建筑設計教育改革而言,其不僅存在于教育者心理文化結構中,影響教育者的行為,還會對每個改革內容與環節造成影響。建筑設計教育改革設計眾多方面,如改革速度、力度、內容及方式等,均受到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其對教育改革影響的全面性,決定了建筑設計教育改革的復雜性。
2.3影響教育改革路線
傳統文化存在民族性差異特點,本質而言是民族文化傳統差異性體現。不同民族在建筑設計中,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面臨的生存發展問題不同,其積淀的文化傳統也就存在根本性差異。當前的傳統文化是指在社會以往歷史條件下文化傳統的具體化,所以盡管傳統文化屬于歷史產物,但仍然對建筑設計教育改革產生影響與制約。不同民族不同的傳統文化觀會使其教育改革走向不同方向,如西方國家改革多為自下而上,我國教育改革則通常自上而下。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改革中,也應當做好課程教育的設計、內容重組等工作,自上而下改革。
3傳統文化觀下建筑設計基礎教育改革的措施
3.1教學基本方法
為提高學生傳統文化修養,則需要長時間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所以建筑設計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熱愛和理解傳統文化無法一蹴而就,僅依賴講授式授課進行講解難以獲得良好效果,應當積極應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建筑學特點決定其可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中,可充分結合線上和線下混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線上教學中,其內容為傳統文化理論知識的普及和傳統非遺技藝實際操作的觀摩,擴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傳統文化、藝術與技藝的熏陶。而線下教學可通過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由于中華統文化龐雜而深厚,所以在主干內容的教學中,融合當地的地域建筑特色講解傳統中華文化對建筑與社會發展的影響,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理解。實踐環節的設計則作為建筑設計基礎教育的重點,它能幫助學生深刻的體會傳統文化和技藝在建筑特色營造中的作用,體會其魅力。實踐教學時間控制為教學整體過程的4/5左右。該環節學生為主體,多名教師分組進行課題實踐輔導,每組學生為3~5人。指導老師結合實踐課設,融和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學生的個人愛好,探討后確定傳統文化的研討主題。小型討論會每次均為輪流主持或師生共同主持。在此過程中,只要有利于學生感知、體驗傳統文化與建筑設計,可采取多種方式探討,如主題討論、辯論、邊輔導邊授課等,為學生提供表達觀點與獨立思考的時間。
3.2提高學生建構能力
建筑學是一門融合了工、文、藝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僅需要工科的理性思維,也需要具備歷史、藝術、自然、人文、社會等多方面的知識素養,涵蓋面較廣。因此,建筑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多方面多元化的知識,但同時也易產生博而不精的問題,內容繁雜卻不精通,無法將知識理解透徹,需加強對學生建構能力的培養。傳統實踐教學中,通常會讓學生通過制作模型提高動手能力,促進對建筑空間的理解。而在傳統文化觀下,則應當加強對學生空間建構能力的鍛煉,通過傳統建筑技藝與文化的結合,提高學生空間建構的認知能力。只有讓學生運用傳統技藝制作模型,才能在實際的三維空間中感受到傳統工藝對于建筑空間建構的精妙,有助于學生設計創作的成長。
3.3融入地域特色
建筑設計基礎教學中,要求設計者能夠在自身所處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中實現創作、構思與構建,在建筑設計中,不僅需要完美呈現本土社會、文化、藝術,還要對藝術、文化進行全新的認識,實現創新。面對傳統“布扎式”“包豪斯式”或“構成”式的建筑教育模式,盡管當前教育中已經對其進行改良,不再完全照搬純西式教育風格,但由于改良時間較短,仍需教師在教學中加強融入中國地方特色建筑風格,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使得建筑設計教育呈現出多樣化風格。如贛南傳統民居,其作為漢民族傳統建筑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充分展現了客家人敬宗睦族的文化思想,聚族而居的建筑形式。贛南客家民居選址枕山抱水、隨山就勢;聚族而居的客家建筑布局以廳堂為中心,前后左右有秩序、可生長的,以“進”“井”的方式延展開來。贛南客家傳統民居清墻灰瓦、內斂質樸,注重就地取材,建材多為生土、青磚、木材和灰瓦,與環境相映成趣,十分和諧,充斥濃郁鄉土氣息,十分協調,經濟節約的同時又充滿自然美與質感美。通過此種列舉我國地域傳統建筑風格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對傳統建筑文化的了解,進而在作品的設計中,體現當地建筑特點,融入當地文化。
3.4實例分析
以“場所環境”教學為例。結合場所環境的教學,介紹中國傳統園林的設計。教師需要通過訓練學生技能與思維,提高學生對空間與文化的關聯與表述能力。在園林空間中,感知傳統文化邏輯性是形成空間觀的重點。空間與時間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對世界進行感知的基礎元素,尤其是中國園林存在“文以載道”的特質。所以,課程前要求學生擴展對中國園林發展歷程的了解,認知園林的造園規則和思想內涵等,深度解讀《牡丹亭》《紅樓夢》等經典文學,從內心深處體驗傳統文化對人生、對自然的態度。并且更進一步分析具有相同文化基調、景觀元素的“與誰同坐軒”和“月到風來亭”提煉園林造園技法,思考園林共性問題:(1)哪一部分擁有長效且穩定的空間結構性質特點?(2)哪一部分擁有可調節的彈性空間結構特點?如結構原則為“虛實”,可通過“層次”“滲透”等手法表現出來;“抑揚”結構原則則可通過“明暗”“動靜”方式展現出來。在任務書中,為學生留有大量空白,學生可選擇不同傳統文化填補到主題之中,先收集和整理傳統文化巨響美學形態,尋找文化與人、文化與表達介質的空間邏輯關系,通過表述、轉換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轉述。
4總結
綜上所述,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與現代建筑設計基礎教學結合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中華工匠精神的建筑師教育體系,已經成為建筑專業研究重點。因此,可從教學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結構能力、融入地域特色這幾方面出發,提高學生動手興趣,培養其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李珂劼.傳統東方元素在現代建筑裝飾設計中的應用[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8):233-234.
[2]鄭志強.基于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的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實踐研究——以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09):140-141.
[3]張民生,唐璐.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上海基礎教育改革的設計與實踐[J].上海教育科研,2019(01):5-9.
[4]任俊龍.基于茶文化傳統理念下中國古典建筑設計的新思考[J].福建茶葉,2018,40(01):208-209.
[5]孟曉鵬,林波.傳統文化在景觀建筑設計教育中的品質構建——以中國傳統園林設計教學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6):6-11.
作者:蔡麗蓉 彭峰 袁海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
- 上一篇:高職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發展對策
- 下一篇:中餐廳飲食文化符號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