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職工體育在文化背景下的路徑
時間:2022-06-13 10:30:31
導語:論職工體育在文化背景下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職工體育的定義學術界的說法莫衷一是,盧元鎮(2002)教授認為:職工體育是廠礦企業、事業機關等單位的職工,以健身娛樂為主要目的,根據業余、自愿、靈活、多樣的原則開展的體育活動。本研究主要針對企業職工體育,與職工個人自發進行的體育活動相區分,故本研究認為,企業職工體育是指企業主導組織下的,以企業職工為參與主體,以健身娛樂為目的而開展的業余、自愿、靈活、多樣的體育活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需要與國防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把群眾體育事業提上日程。此后,經歷了“”時期的阻滯、60年代的恢復、70年代動亂時期的破壞,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職工體育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才得到了長遠發展。這一時期,職工體育開展的主要手段是行政命令,大多數的體育行為都是政府行為。開展職工體育必須經各級工會審批通過,開展的活動也多以大規模的集體活動為主,如職工運動會、工間操等,具有典型的計劃經濟體制特點。1992年開始,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引起社會各行業的改革,職工體育在改革浪潮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期間遇到不少問題,但總體還是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換面臨諸多方面的變化,職工體育的參加對象、目的、特征、活動內容和空間形式都發生了變化,意味著我國職工體育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也應隨之變化。在此期間,黨和國家加強了對職工體育法律法規的引導,1995年國家出臺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指出:“國家機關和企事業組織要加強職工體育工作,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文明的職工體育健身活動。”隨后,《全民健身條例》、《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規定》、《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準》等此類相關文件相繼出臺,我國職工體育也隨之得到了快速發展,職工體育的參與人數、發展規模與日俱增,各項工作也更加規范系統化。這一時期職工體育經歷著改革轉型階段的茫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步摸索著職工體育組織管理的新道路。在管理主體、經費來源、活動內容等方面上逐步擺脫單一化特點,探索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不斷涌現,廣大職工從原來的“單位人”逐步轉變為“社會人”,傳統的任務式、指令式、大規模、正課時間的職工體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滿足職工特別是非公企業職工體育鍛煉的需求。自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全民健身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熱潮,為職工體育的蓬勃發展提供強勁的助推力。以上海市為例,2001年起,上海市施行了《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該條例就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職工體育活動開展要求做了明確規定。2004年,頒布《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綱要》,主要推行“人人運動行動計劃”。2011年,制定并推出了全國第一部地方性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這部實施計劃強調了全民健身的兩類關鍵群體,其中之一就是職工群體。實施計劃同時明確規定:職工要堅持工間(前)操制度,創新活動方式,開展“一企一操、一企一隊、一企一賽、一企一會”活動,吸引廣大職工參與健身。這些政策規定使各級部門、各單位、社會團體、協會的工作有法可依,使職工體育工作的開展有章可循。這一時期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職工體育從過去單一的、行政式的組織和管理模式向宣傳健康的生活工作理念、科學的健身方法轉變,向宣傳、引導、服務轉變,重點提高職工健身的意識,培養職工體育活動的興趣;二是職工體育活動從由工會單一推進向多方聯動、協同推進轉變,逐步形成工體聯合、上下聯動、條塊聯手的工作格局;三是職工體育工作從單純開展體育活動向樹品牌、建隊伍轉變,形成職工體育社會化、市場化、品牌化的新模式。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號角。體育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人類文明相伴相生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面對著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職工體育持續發展符合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也是滿足廣大職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客觀體現。目前我國職工體育工作的現狀還不能完全滿足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要求,也與職工日益高漲的體育健身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發展方向不甚明確、具體措施實施不力。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要求企業職工體育抓住發展機遇,營造體育氛圍,發揚文化特色,創新管理方式,使廣大職工通過豐富的體育活動增強身心健康,加強對企業的歸屬感與團隊凝聚力,從而也促進企業文化的滲透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職工體育開展現狀與發展路徑——以漕河涇開發區為例
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位于上海西南部,地跨徐匯區和閔行區兩個行政區,現規劃面積14.28km2。開發區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為支柱產業,以新材料、生物醫藥、航天航空、環保新能源、汽車研發配套為重點產業,以高附加值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產業的產業集群框架,擁有中外高科技企業1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50多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區內設立90多家高科技企業,2011年開發區實現銷售收入完成2331.6億元,工業總產值1178.8億元,地區生產總值(GDP)752.5億元,進出口總額179億美元,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在全國開發區名列前茅。根據2010年統計,開發區共有從業人員約14.05萬人,其中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員工約11.03萬人,占總數的78.5%;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數超過6萬人,占總數的45%,其中博士1539名、碩士10499名,留學歸國人員2417名,外籍人士871名,已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最為集聚的人才高地之一。漕河涇開發區最初的職工體育是由有條件并愿意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企業自行組織開展,企業與企業之間沒有溝通交流,范圍只限于各自企業內部。隨著體育健身休閑的深入人心,職工迫切需要通過大范圍內的體育活動來提高自身素質,與其他單位及本單位職工加強交流。為了滿足企業職工健身需求與企業自身建設需要,漕河涇開發區企業協會承擔起組織體育活動的工作,通過整合資源,對各企業的職工體育開展進行積極引導、統籌管理,各企業工會、行政部門組織職工參與。由開發區企業協會搭建企業同場競技的運動平臺,每年通過企業協會,將會員單位與企業組織起來,組織參賽隊伍,統一參加協會組織的開發區內職工體育嘉年華活動。上百家企業得以同場競技,形成一個以賽交流的運動平臺。協會成功舉辦過多次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高爾夫球、象棋、圍棋、橋牌、健身跑、電子競技和拔河等項目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與比賽。在協會的統籌與企業的組織下,園區內萬名職工踴躍參與各類體育活動,極大豐富了職工業余文化生活,推動了園區內企業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在企業協會的不斷創新下,園區各項體育活動逐步做大做強。近年來,協會開拓思路,將過去各項分散的、單項的體育賽事聯接起來,形成一個全年統一的、系列化的體育賽事活動。將開發區企業體育賽事活動列入開發區“矚目漕河涇創新文化節”活動之中,努力打造矚目漕河涇的品牌,實現把體育與文化相結合、把企業職工的業余文化生活與開發區倡導的創新文化相結合的目標,從而提升了系列體育賽事倡導的團結、和諧、健康、向上、快樂、拼搏的文化理念,走出了一條特色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之路。以2011年度的“矚目漕河涇創新文化節”體育系列活動為例,共歷時212天,先后開展電子競技、拔河、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6個比賽項目和1項職工體育研討會,吸引了區內200多家企事業單位,近14000名員工參與。除了內部打造精品賽事品牌以外,開發區連續3屆冠名了市、區體育局主辦的長三角電子競技比賽,使開發區的企業體育活動走出漕河涇,參與了市級體育賽事活動。開發區發展總公司還以“漕河涇開發區”冠名了上海市第十四屆運動會、上海市第一屆市民運動會、徐匯區第六屆運動會等大型賽事,加強了開發區與體育的緊密聯系,也不斷激發著職工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職工體育要堅持公益性、群眾性原則,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2009年起,企業協會改變了園區體育賽事傳統組織方式,將各項體育賽事的組織工作委托給專業的體育服務機構承包實施。體育公司將賽事活動實行市場化運作,找社會贊助商,與專業媒體合作,拓展開發區企業體育市場。這樣,開發區的系列賽事活動更加專業規范,大大提高了賽事的競技水平,提升了賽事的觀賞性,擴大了社會媒體的關注力度和社會影響力,吸引了更多區內企業與廣大員工參與,進一步調動了參賽人員的積極性,增強了開發區的凝聚力與吸引力。多年來,開發區在推動職工體育發展方面,不僅先后投資興建了多座會所、網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運動場所,而且還十分重視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整合與利用社會的體育資源。如得到徐匯區體育局支持,使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創新園的青年員工獲得了價值數萬元的體育健身器材捐贈;與政府和一些體育機構洽商合作,充分利用開發區周邊地區已有的體育文化設施、場地和專業體育教練員隊伍;還通過開發區內企業冠名的方式舉辦了多項文化體育賽事,不僅解決了活動經費問題,還宣傳了企業,推進了園區體育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向20家開發區企業發放調查問卷,包括國有制企業、集體制企業、私營企業與三資企業(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回收問卷18份,回收率90%。此外,對部分接受問卷調研的企業進行走訪,細致了解職工體育開展的情況。通過對回收的開發區企業開展職工體育管理機構設置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8家企業中,通過工會或者行政部門對職工體育進行組織管理的有15家企業,占調查數量的83%,企業通過內部社團或俱樂部對職工體育進行組織管理的有7家企業,占調查數量的26%,其中,4家企業有以上兩種管理機構。從中可看出,目前開發區絕大多數企業是通過工會或行政部門對企業職工體育進行組織管理的。通過對18家企業進行調研的體育活動類型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傳統的職工體育活動“工間操”已經逐步在園區中銷聲匿跡,體育競賽成為最受職工歡迎的體育活動,其次為組建體育社團俱樂部、開展其他體育休閑活動。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目的一般是從企業和員工兩個方面來考慮的,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是為了提升企業團隊凝聚力,使員工能夠更好地為企業創造價值,同時可以達到豐富職工生活、豐富企業文化的目的。通過對園區職工體育項目開展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羽毛球、乒乓球這兩項易于開展且普及率較高的運動項目最受歡迎,其次為籃球、足球。除此之外,開發區企業還組織員工進行電子競技、拔河、跳繩、踢毽子等體育項目。漕河涇開發區的企業多數為新興微電子產業、光電子產業、計算機機器軟件產業和新材料產業,這些企業的員工以掌握高精尖技術的新型人才居多,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員工每天的工作內容基本上是坐在電腦前進行研發或者其他腦力勞動,其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比較強烈。工間操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已不能滿足員工的體育需求,年輕的員工追求新潮、高效、充滿活力與挑戰性的體育活動。企業開展職工體育不僅可以使他們的身心從工作中得到緩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更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團隊合作能力。從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頻次的調查可以看出,企業每月開展1~2次體育活動居多,3次以上的企業占總調查企業的1/3。可見企業職工體育開展尚不夠頻繁,每月開展次數尚不能夠滿足員工強烈的體育需求。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于企業自身出資,部分企業向職工收取少量費用,還有部分企業得到上級管理部門、政府、協會、總工會等有關機構的資金支持。由此可見,企業開展職工體育的經費來源主要還是依賴自給自足,資金渠道較為狹隘,市場化運作的意識不強,只有1家企業通過贊助獲得經費。場地是影響職工體育活動順利開展的一項關鍵因素,在調研中發現,大部分企業表示缺乏活動場地。在使用的有限場地中,大部分企業選擇公共體育場館或經營性體育場所,兩者的比例都占到了38.9%,27.8%的企業有自身專用的體育場館,選擇社區體育設施、學校體育場館的分別占22.2%、16.7%。在對企業的問卷調研和訪談中,超過一半的企業表示在體育活動中缺乏指導人員,多為職工自身進行體育活動。通過人員指導,將幫助職工更容易地掌握運動技能,預防運動損傷。指導人員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職工體育活動開展的質量。企業職工體育的發展,關系到企業職工體質的增強、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同時關系著企業的整體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是現代社會文明、健康、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文化大繁榮背景下,伴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文化產業能級不斷提升,職工體育也應走向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結合漕河涇開發區的調研情況,本研究認為,企業職工體育應貫徹以人為本、以塑造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為目標的指導思想,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組織、社團管理的運作模式,探索資金、場地、人力資源整合方式,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影響,使新時期的職工體育隨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熱潮走向持續健康發展的新道路。隨著社會體制由單位制轉向社會制,職工也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在社會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職工的體育參與需求也相應變化,個體的、單一的體育活動方式和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職工的需求。職工越來越傾向于多元的活動方式和內容,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逐步由強身健體向增進交流、陶冶情操、豐富生活的方向轉變。鑒于此,職工體育應該首先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從職工角度出發,充分滿足職工多樣的體育參與需求,使職工體育活動成為相互溝通、促進交流、休閑娛樂的有效途徑。一方面,做到參與人群的擴展,吸納更多各行各業工作者參與職工體育,將原先的主體人群范圍從公務員、國企職工、園區員工向樓宇白領、私企員工、農民工等群體擴展;另一方面,將活動項目由廣播操、三大球向網球、羽毛球、飛鏢等更具個性化與時尚潮流的運動拓展,吸引更多的職工參與休閑時尚的體育活動。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在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除了要有能成功的業務產品和商業模式外,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高素質、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職工隊伍,營造一個勇爭第一、高效執行、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氛圍。體育活動作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體現,在促進職工對企業的感情、改善人文環境、增強企業凝聚力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組織各類文體活動,為職工強身健體和思想情感交流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同時激發了員工奮發向上、勇于拼博的斗志。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團結和諧、齊心聚力,符合企業和諧發展的先進文化氛圍,為推動和諧建設的不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企業的文化建設起到了潛移默化作用。職工體育活動應從企業的實際出發,與企業文化塑造緊密結合,開展有特色、有意義、真正符合企業需求的職工體育。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背景下,社會文化面臨著歷史發展機遇。職工體育作為體育大文化現象的重要分支,也成為推動社會文化發展的積極力量。新時期的職工體育,應與社會文化塑造緊密結合,將積極、健康的形象融入社會文化繁榮發展的浪潮中,在全社會營造起運動健康的良好氛圍。職工體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之一,也是構建和諧城區、和諧社會的一大路徑。職工體育是“終身體育”概念的體現,是政府的一項公共服務工作,是和諧城區建設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與支持的內容。職工作為納稅公民,政府應該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引導,出臺有關政策,將職工體育作為公共體育服務產品的一部分,提供職工體育交流平臺,開展公共體育產品配送與體育指導服務、健身信息服務等,積極為企業職工創造便利的健身環境。《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提出,“機關企事業單位堅持工間(前)操制度,廣泛建立職工體育健身團隊,開展經常性的職工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育競賽,在職職工每人每周參加一次以上體育健身鍛煉,每年參加一次以上體質測試,掌握一項以上科學的體育健身鍛煉方式。”并且,由上海市總工會、市體育局重點推出“上海職工體育健身四季大聯賽”成為政府行為下的職工體育交流展示平臺,積極引導全市職工參與體育活動,擴大了職工參與度和覆蓋面。聯賽依托優勢資源,發揮行業特色,以工體聯合、市區聯動、條塊聯手為辦賽模式,推廣“三操”(廣播操、工間操和健身操)和“三球”(籃球、足球、乒乓球)體育健身活動,同時,在體育活動、健身項目、團隊組織等方面精心打造一批市、區、基層單位職工體育品牌,為職工體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引導與宣傳。職工體育活動開展得好壞關系到企業的整體精神面貌與未來發展,因此企業必須在職工體育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企業應加強對于職工體育的理解與重視,將職工體育活動納入企業管理范疇,堅持職工體育與促進企業生產、培養企業精神、塑造企業形象、提高企業文化相結合,將職工體育工作緊貼企業各個生產時期的實際,發揮體育在企業經營和改革中的特殊功能。企業需組建相關部門或設立相關工作人員,對職工體育進行有計劃的組織協調,以服務職工為方向,根據企業自身狀況最大限度地給職工以激勵,并為職工體育的開展提供物質、資金、精神保障,使職工體育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開展,真正使職工從中得到利處,從而轉化為對企業的回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工體育的行政包辦管理方式必然要逐漸淡出,由內部轉向外部,即回歸社會。所以職工體育必將與社會體育相結合,使職工體育向社會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其管理和服務職能將逐步歸于社團組織。這一模式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它可以強化職工體育的群眾基礎,挖掘職工體育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不少國家都是通過俱樂部或體育協會來組織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如瑞典由全國性的公司體育協會領導,通過一萬余家俱樂部具體組織職工體育活動。又如美國、日本等沒有全國性職工體育統一組織,由各單項協會、老年運動員協會、長跑者協會等群眾組織,吸收職工參加體育活動。目前,我國發揮職工體育組織管理作用的社團大多為單項體育協會,也有如漕河涇開發區企業協會性質的社會團體,但它們大多依賴于上級行政機關或有關部門,沒有取得獨立的地位和自主的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團體應進一步實體化,形成成熟的體育社團組織體系,逐漸承擔起職工體育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在這方面,“上海淮海樓宇體育促進會”的探索非常有意義,通過民間團體的身份,為促進淮海路辦公樓白領體育健身活動起到積極的作用。促進會是以“健康樓宇”為文化理念的公益性社團,成立于2006年,由普華永道、安利、杜邦、陶氏等在區域內有影響力的企業發起,根據區域經濟和文化的特點,針對樓宇職工的特定人群開展體育活動,是探索區域性樓宇職工文化發展的一種創新嘗試。為促進職工體育健康有序持續發展,應探索多元化的籌資手段,職工體育的品牌化規模化開展,單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應走多元發展、多方投資、自主化與多元化相結合的籌資發展道路。一方面,企業將獨立出資與市場化、產業化運營相結合,尋求市場合作機會,吸引贊助資金;另一方面,可通過豐富的體育活動吸引職工支付一部分費用,籌集活動資金,此外,還可依托政府、總工會提供的各類免費或低費用的活動平臺,開源節流。目前,運動場地不足是職工體育活動開展的一大瓶頸,大部分企業依靠公共體育場館或經營性體育場所,這成為職工體育持續開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在有限的場地資源條件下,職工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深層挖掘、合理利用園區場地資源,如建設多功能的體育場地設施,利用樓宇條件開設室內體育場地,建設外墻攀巖等設施,最大程度利用有限資源。此外,更重要的是應加強整合社區、學校場地資源,解決場地缺乏的燃眉之急。企業可就近與社區有關的文體活動中心,以及社區內開放體育場地的學校建立緊密的聯系機制,合作共享場地資源,有效利用就近的體育場地與設施。缺乏體育指導服務也是目前職工體育開展過程中的一大問題,職工大多沒有專人進行體育指導,僅僅依靠自身運動習慣進行體育活動,這不利于職工體育的科學發展。鑒于此,應向有關體育行政管理機構、體育社團、社區尋求指導服務資源,由體育局及其下屬全民健身管理部門、體育總會及其下屬單項體育協會、社區體育指導站及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組成體育指導服務團隊,整合資源,為職工提供科學化、多元化的體育指導服務。同時,通過有關機構的指導員培訓,在企業中培養出具有領軍性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扎根企業,更方便地指導企業職工開展體育活動。除了以上三大方面的積極作用外,媒體輿論也是新時期職工體育持續發展的助推因素。通過大眾媒體的影響力與輿論效果,促使政府、企業、社團、職工更好地開展職工體育活動。大眾傳媒的加入不僅對職工體育、全民健身、體育文化、企業文化、社會文化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同時也對職工體育的開展起到監督作用。
我國職工體育歷經半個世紀的發展變遷,管理模式、活動類型、開展項目等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要求企業職工體育抓住發展機遇,營造體育氛圍,發揚文化特色,創新管理方式。在對漕河涇開發區的調研發現,開發區企業協會承擔起組織體育活動的工作,通過整合資源,對各企業的職工體育開展進行積極引導、統籌管理,各企業工會、行政部門組織職工參與。在對園區企業的問卷調研中發現,企業多通過工會或者行政部門對職工體育進行組織管理;體育競賽成為最受職工歡迎的體育活動;大部分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是為了提升企業團隊凝聚力,同時可以達到豐富職工生活、豐富企業文化的目的;羽毛球、乒乓球這兩項易于開展且普及率較高的運動項目最受歡迎;活動開展尚不能滿足職工的體育需求,存在著資金、場地、指導等方面的問題。企業職工體育應走創新發展的新路徑。首先,貫徹以人為本、以塑造企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為目標的指導思想,充分滿足職工的體育參與需求,將職工體育與企業文化、社會文化塑造緊密結合;第二,采取政府引導、企業組織、社團管理的運作模式,政府發揮支持、引導、宣傳作用,企業發揮組織、激勵、保障作用,社團發揮管理、溝通、協調作用;第三,探索資金、場地、人力資源整合方式,探索多元籌資途徑,合作共享場地資源,整合體育指導服務;第四,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影響。
本文作者:裴新貞劉倩陳震李燕周慧康馬淑瓊工作單位:上海市徐匯區體育局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核心問題研究
- 下一篇:略論企業文化的慣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