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民俗文化移動互聯網傳播研究

時間:2022-11-24 02:54:22

導語:滿族民俗文化移動互聯網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滿族民俗文化移動互聯網傳播研究

摘要:民俗文化是反映人文風貌、記錄歷史發展的重要產物,也是一種不斷變化、發展的活態文化,在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發展中有重要的價值。滿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其傳統文化發展時間長達幾千年。但是,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吉林省滿族的民俗文化傳播工作存在諸多問題,很多年輕人對于滿族民俗文化缺少了解,這也導致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等受到阻礙。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這也給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吉林省文化部門需要結合這一背景做好滿族民俗文化的移動互聯網傳播。

關鍵詞:滿族;互聯網+;民俗文化;傳播;移動互聯網

在我國民族文化的組成要素當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內容,也是我國各個民族精神文化的主要載體。民俗文化在我國的分布有廣闊性特點,且不同民族民俗文化的內容十分多樣,存在各自的特點。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滿族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華北地區,是發展歷史悠久的漁獵民族,據相關史實資料顯示,滿族最早可以追溯至夏朝的肅慎。我國吉林省有很多滿族人口聚居、生活,吉林省的滿族民俗文化類型也較為豐富。在“互聯網+”時代下,如果利用移動互聯網做好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成為吉林省文化部門、宣傳部門的重要工作,本文將針對此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概述

(一)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主要內容。吉林省是滿族民俗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大量的文化遺址,可謂資源積淀豐厚。吉林省有多達180處滿族重要遺存,其中有22處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其中,伊通滿族自治縣與葉赫滿族鎮、薩滿之鄉等較有特色。除了歷史遺址,吉林省也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九臺市被稱為我國薩滿文化之鄉,也是獵鷹文化的發祥地。此外,吉林滿族說部、長白山的滿族剪紙、滿族的珍珠球與枕頭頂刺繡等都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還體現在祭祀、飲食、服飾與建筑等多個方面,吉林省目前還有很多滿族特色的風俗習慣,比如春節期間的滿族秧歌、正月十五的“火祭”、日常生活中的游戲“欻嘎拉哈”等,都是滿族民俗文化的主要構成。(二)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傳播現狀。目前,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面對一些困難,這也導致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受到局限,未能實現大面積、廣泛性傳播,未能讓很多人了解、喜愛上滿族民俗文化。影響滿族民俗文化傳播的一大原因就是人口數量的減少,有調查研究顯示,滿族人口數量從此前的全國第三大少數民族下降為第四位,且人口總數已經被回族超越。而在我國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滿族的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口數量持續減少。此外,東北整體經濟的衰落也是導致滿族人口數量減少的原因。目前,很多滿族人會離開聚居區,選擇到一線、二線城市就業、生活,這些都導致年輕人與滿族民俗文化距離越來越遠,了解程度越來越少。語言也是影響滿族民俗文化傳播的一大原因,雖然我國不斷出臺了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政策,但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刻意回避使用滿語,只有老一輩的滿語使用者才真正掌握滿語的傳播要義等,這也限制了滿語的傳播。

二、“互聯網+”對于滿族民俗文化傳播的意義

(一)激發民俗文化發展潛力。在文化資源當中,傳統文化資源的價值不容忽視。而在民俗文化當中,物質、社會與價值民俗都是文化資源,需要得到經濟發展的推動和滋養。從另一層面說,只有獲得發展,才能讓其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在“互聯網+”背景下,人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不斷提高民俗文化的內在資源潛力,將民俗文化與網絡信息、網絡技術等緊密結合,進而形成新型的民俗文化架構,也能形成新的民俗文化意識,為民俗文化的傳播奠定新的基礎。(二)推動民俗文化主體傳播。對于民俗文化而言,其內在價值在于人們對民俗文化的生產、消費,這樣才能實現民俗文化自身價值的延續。而這種價值延續,對于消費者則可以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并且實現民俗文化的廣泛傳播、深入傳承。這樣一來,可以帶動民俗文化產業的深遠發展,也能實現民俗文化的合理創新、重塑??梢哉f,對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不僅不會造成民俗文化資源枯竭,反而可以產生大量新的民俗文化素材,實現其長久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民俗文化不再是單純的展示工具,也能成為人們創業、創新的新方向。人們利用網絡設備、移動終端等,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在線上可以了解滿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內容與發展狀況等,并且可以對滿族民俗文化進行新的生產、再加工,將科技與思維相結合,從而為滿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創意,也能帶動人們對于滿族民俗文化的熱情,提高主動傳播的意識。(三)豐富民俗文化的內在素材。對于民俗文化而言,合適的生存空間是其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基礎,如果缺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民俗文化的內在意義就無法凸顯,其生命力也會較為匱乏看,這樣不僅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播,更會讓其與新時代出現脫節。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設備、信息技術等可以突破民俗文化的傳播界限,為民俗文化的傳播、創興提供新的空間。“互聯網+”可以將圖文資源等進行快速、高效的傳播,這樣可以讓用戶在不同的網絡終端設備進行欣賞、體驗,也可以讓用戶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主動傳播?!盎ヂ摼W+”可以大量、廣泛利用網絡信息媒介,不斷突破民俗文化傳播的范圍,讓民俗文化出現快速流變,消除民俗文化自身的地域限制,讓其成為被大眾了解的文化資源?!盎ヂ摼W+”中的信息技術可以對民俗文化進行載入、轉化等,所有人都可以進行在線體驗,此外,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可以對民俗文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分析,不斷完善民俗文化的內在系統,為其廣泛傳播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互聯網+”時代吉林滿族民俗文化互聯網傳播策略

(一)搭建“互聯網+”平臺。吉林省已經有很多滿族民俗文化資源被列入省級、國家級的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但是,當地很多群眾對于地域特色明顯、歷史悠久的滿族民俗文化卻存在陌生感、疏離感,無法做到耳熟能詳。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時間與空間的距離被打破,與民俗文化資源與人的距離變得更近。因此,吉林省當地需要積極搭建“互聯網+”平臺,讓其作為滿族民俗文化的推廣平臺,通過對吉林省的滿族民俗文化形式、內容等進行分類,從而進行清晰的展示。在“互聯網+”背景下,可以將滿族民俗文化與吉林省當地的旅游業、服務業等進行結合,利用搭建的平臺去打造民俗文化的品牌。研發人員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VR技術等,設計一款滿族民俗文化方面的APP,讓用戶在APP中直觀感受滿族民俗文化的魅力、內容,進而實現廣泛傳播。(二)積極開發滿族民俗文化產品。在“互聯網+”時代,需要認識到民俗藝術的重要價值,民俗藝術是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在吉林省的滿族民俗文化資源中,有很多可以開發、打造為文創產品的資源,比如滿族剪紙、滿族服飾、薩其馬等滿族傳統飲食等。相關部門可以利用移動互聯網,找到生產廠家,結合當代人的審美、飲食口味等,利用新型的生產技術,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滿族民俗文化產品,比如改良的滿族服飾、多種口味的滿族食品,并且通過網絡電商平臺進行推廣、銷售,這樣可以實現經濟價值,也能讓滿族民俗文化得到廣泛傳播?!盎ヂ摼W+”背景還可以利用技術優勢等,打造多種多樣的傳播渠道,比如將滿族民俗文化融入影視劇、出版物、動漫、游戲當中,創造新的表達方式,將其作為滿族民俗文化產品的開發手段,從而挖掘滿族民俗文化中存在的附加值。傳播載體變得豐富,也能讓滿族民俗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相融合,吸引人們的興趣,實現有效傳播。(三)政府部門加大扶持力度。針對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發展,離不開吉林省政府部門的支持,當地政府需要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相關的鼓勵政策、文件等,認識到滿族民俗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問題,幫助滿族民俗文化實現新的發展。吉林省當地的文化部門、宣傳部門等需要與其他部門進行合作,多部門聯動對滿族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并且加大扶持的力度,增加經費的投入,必要時可以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吉林省政府部門需要不斷加強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為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幫助滿族民俗文化傳播找到準確的方向,讓其與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政策相一致。此外,政府部門需要持續投入資金,可以將政府財政撥款作為主要方式,必要時結合銀行信貸、企業合作等方式吸納資金,為滿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政府部門也應當結合人們的反饋等,對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進行監督,從而實現其快速、穩定傳播。(四)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要想實現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的互聯網傳播,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作為依托。吉林省應當認識到人口外流這一問題,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年輕人從事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對于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政府部門需要大力支持,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發放補貼等方式給予其物質層面的補貼,幫助其解決后顧之憂,這樣可以讓其安心從事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工作。此外,吉林省也應當在高校當中開設相關的課程,選擇網絡課程與實地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讓其可以在線上學習相關的知識,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為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培養一大批人才。如果有年輕的外來人才想要參與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吉林省政府部門需要為其創造便利的條件,可以為其安排相應的就業崗位等,也可以為其解決住宿問題等,讓其安心投入民俗文化傳播中,借此吸收大量人才。(五)重視移動互聯網宣傳。除了以上內容,對于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的互聯網傳播,相關人員還需要認識到互聯網宣傳的重要意義。目前,“互聯網+”發展帶來了信息爆炸的社會發展特點,人們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通過網絡接受訊息成了解新事物、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吉林省相關部門在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中,需要重視移動互聯網宣傳,可以專門開發滿族民俗文化的網站,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推送一些滿族民俗文化的視頻、文字內容等。通過互聯網宣傳,可以讓更多喜歡網絡的年輕人對滿族民俗文化產生興趣,不斷激發其參與文化傳播的動力。

四、結束語

民俗文化主要來自我國各個民族的生活實踐,也是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源于歷史,也存于現實。如果可以做好民俗文化的推動、傳播,就可以不斷加強對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對于民族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旨。針對吉林省滿族民俗文化的傳播,相關部門需要把握滿族民俗文化的內容、特點等,并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價值,將兩者進行結合,選擇多種策略實現廣泛、高效傳播。

參考文獻:

[1]王興.論遼東滿族文化與滿族文化精神[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06):100-105.

[2]鄒欣星.新媒體時代西安民俗文化的傳播、創新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0(04):37-40.

[3]孫欣.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建檔保護與傳承——以岫巖滿族自治縣滿族傳統文化為例[J].蘭臺世界,2019(S2):31-32.

[4]王蘭.吉林省滿族飲食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分析——基于三種發展模式的調研[J].經濟視角,2019(06):43-49.

[5]張欣陽.網絡傳媒對當代滿族文化傳承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9,41(02):205-206.

作者:劉乃千 陳志超  單位: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