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角度的旅游文化類教程研討
時間:2022-10-19 10:14:07
導語:跨文化角度的旅游文化類教程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跨文化與旅游
接受度較高的旅游定義最早由瑞士的教授沃特爾•漢茲科(WalterHunziker)和科特•克拉普夫(KurtKraft)在1942年提出,后來被國際旅游專家協會(AIEST)所接受——旅游是由非本地居民的旅行和短暫停留所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其前提是這些旅行和短暫停留不會導致他們長期的居住或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顯示出這種外出旅行本身也就意味著“跨文化”旅程的開始.旅游者對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屬性的重要原因.旅游是一種基于愉悅的、跨越地理空間的人類行為,旅游者的旅游過程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交流過程,所謂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流、交往,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生的相互作用.旅游活動中跨文化交流中交往的雙方往往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地區,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是人們對陌生文化的體驗,也是對自身文化的重新發現和認識,因此跨文化交流包含著對一種相異文化的體驗.它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接的、互動的、即時的、感知的交流與傳播,而不是那種通過媒介來間接、外在地獲得真實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傳播.多種多樣的旅游活動體現了文化的豐富內涵,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就是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借助一定的旅游產品,完成特定的旅游經歷,使得各種不同的文化從此得到儲存、吸收、反饋、創新,進而使得各種特色文化得以相互融合.因此,旅游活動是人類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的現代方式,是實現人類社會整體文明的漸進方式.
2旅游文化類課程教學現狀
2.1旅游文化魅力凸顯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旅游業也逐漸轉向以文化與精神享受為目標的文化旅游.國際旅游界在分析這種趨勢時,認為“人們再也不會簡單地把旅游和度假看作是一種消費時間的娛樂形式了,而是把它當作鍛煉身體、豐富精神生活和增加知識的途徑”.參加文化旅游的旅游者的旅游動機不僅是為了物質上的滿足和享受,而是更多地追求知識,獲得信息,受到文化熏陶,提高精神享受的質量.文化旅游的興起對旅游企事業和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挑戰.激烈競爭使旅游市場由過去的價格、服務和旅游產品多樣化逐步轉向特色文化競爭——通過挖掘文化內涵,彰顯文化特色,增加文化“含金量”,提高文化品位,尋求比較優勢.
2.2旅游文化研究受重視旅游學術界長期以來偏重旅游的經濟研究,隨著旅游的發展,旅游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者們就從旅游文化的概念開始探討旅游文化學.對旅游文化概念的研究,大體上是從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入手的.從外延上研究旅游文化是早期研究的基本視角,已形成了廣義、中義和狹義三種觀點:于光遠先生最早提出廣義的旅游文化概念:“旅游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生活,旅游業不僅是一種經濟事業,而且也是一種文化事業.”狹義的解釋以1984年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人文地理學》為代表:“旅游文化即旅游主體在旅游過程中所傳播的本國文化和所接受的異國文化的總和”.中義的理解主要以對“生活方式”的描述來概括旅游文化的內涵,如魏小安認為:“旅游文化可以初步界定為是通過旅游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樂、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現象.”從內涵上研究旅游文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多數研究者都從旅游者的角度探索旅游文化的內涵,與此不同的是蘇恒抓住了旅游文化互動過程的特點,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最通俗的、最愉快的、最多樣的手段.它的活動舞臺最大,它的活動方式最靈便,它的價值最多方面.”1990舉辦的首屆中國旅游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較全面地闡述了旅游文化中的主體、客體、媒體及其相互間的關系:“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媒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物質和精神成果.”
2.3旅游文化類課程受關注近年來,由于旅游業界對旅游文化的普遍重視,作為旅游教育和研究主力的高校,也普遍重視起旅游文化類的課程.盡管不同的學校對于旅游文化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定位不太一致,但不外乎三種情況:專業基礎課、專業科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總體看,旅游文化學還不是旅游本科院校主干課程或基礎性課程,但已經是高職院校的主干課程.不過旅游文化學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不斷將旅游文化學納入到旅游本科教育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先開設選修課似乎是在檢驗其重要性,有的已經將其納入到主干課程中來.而與此不同的是,各類高職院校普遍將旅游文化課程置于主干課程的重要位置,更是作為培養導游人員不可或缺的核心教學內容.這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有關,并因此影響其講授的具體內容.
2.4旅游文化的分類基本固定旅游文化的分類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套用文化的結構模式,將旅游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三層.旅游物質文化,即旅游過程中可識別的物質文化實體,如建筑、園林、旅游商品、旅游服務設施等;旅游制度行為文化,即旅游活動中的各種社會規范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旅游觀念文化,是指引導、影響人們旅游觀念的直接或間接地在旅游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另一種是按照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將旅游文化分為旅游客體文化、旅游主體文化和旅游介體文化三部分.旅游客體文化,包括旅游歷史、建筑、園林、宗教、民俗、文學藝術文化等;旅游客體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思想和信仰、文化素養、心理、性格、愛好和生活方式等;旅游介體文化,包括旅游餐飲、住宿、交通、商品、服務、文化等.
2.5旅游文化類教材眾多教材出版的數量和質量表明了某一學科研究的熱度、市場的需求度和業界的關注度.近10年來,旅游文化著作層出不窮,這些以“旅游文化”為題的著作大致可分為三類:純粹旅游文化資源的介紹;旅游文化學教材;旅游文化學專著.以“旅游文化學”為主題的教材就達數十部之多,比較有影響的研究者和著作有:馬波的《現代旅游文化學》(1998);沈祖祥的《旅游文化概論》(1999);謝貴安、華國梁的《旅游文化學》(1999);章海榮的《旅游文化學》(2004);尹華光的《旅游文化》(2005);王玉成的《旅游文化概論》(2005);喻學才的《旅游文化學》(2010)等.
3旅游文化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忽視課堂教學中的跨文化比較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跨文化性.西方對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比較注重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結構框架研究之中心位置,以交際(或跨文化交際)為媒介,研究旅游過程中主客“碰撞”而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突出這個概念的動態特征.但是我國的旅游文化類課堂教學基本上停留在對我國歷史文化知識的講授和傳播上,較少涉及跨文化比較.在教學內容上,以旅游主體文化、客體文化、介體文化為主線,主要介紹中國的地理知識、傳統文化、旅游資源文化、旅游管理文化與服務文化,表現出強烈的應用性傾向,呈現出一種靜態、孤立的就事論事和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型課堂教學導向,忽視跨文化交際和旅游文化“碰撞”方面的比較研究.
3.2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旅游活動是一種跨文化性很強的活動,旅游工作要求較高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從業者導游員,在20世紀80年代時被親切地稱為“民間外交家”.導游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旅游者,必然要求他們豐富的知識儲備.旅游文化類課程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對于開闊學生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靈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具有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際者們實現有效交際的關鍵取決于交際者自身的交際能力與技巧,作為從事跨文化的旅游者需要掌握13種關鍵性的能力,如自我展示、自知之明、社交關懷、實施彈性行為、獲得訊息技巧、交往介入、社交技巧、語用移情等能力.
3.3教學內容體系不健全旅游文化課程教學內容構成體系還很不完善,基本是由傳統文化和歷史文化綜合發展而來的,以旅游主休文化、客體文化、介體文化為主線,講授重點大多落在旅游客體文化的介紹上,旅游主體審美文化、消費文化、價值觀等以及旅游介體的經營文化、服務文化等方面的知識不夠,很少涉及中西文化比較和跨文化交流的內容.當前,中國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正在向全球最大的旅游地國和重要的出境旅游客源國的方向發展,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態化,旅游文化的教學內容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及時吸收新的內容,諸如外國文化、中外比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可以說,目前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僅是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課程內容嚴重缺失,很不健全.
3.4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合度高目前旅游高校普遍開設的旅游文化類課程有“旅游文化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園林藝術”、“導游基礎知識”、“旅游歷史文化”等,這些課程在內容編排上有許多交叉部分.目前的兩個誤區是:一是將旅游課程內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文化教材內容僅對諸如建筑、園林、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資源進行綜合,對旅游文化的本質和規律探討力度不夠,內容膚淺,缺乏深度,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一是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等同于導游文化基礎:照搬別的課程內容系統,雖然應用性強,卻只適用于初中級導游服務人員的培養,部分學校甚至以導游文化基礎課程替代旅游文化課程.
3.5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長期以來,旅游高等教育沿襲由教學管理人員制定教學計劃,教師按照多年一成不變的模式實施教學的模式.課堂授課多采用“四個一”模式——“一本書(教材)+一支筆(粉筆或多媒體)+一堂課(課堂講解)+一張紙(考試試卷)”,這種模式以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忽視了學生主體及其能動作用,必然導致旅游文化課堂教學中“三重三輕”現象——“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輕能力”,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嚴重制約高校教學質量.
4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4.1加強跨文化比較研究,彰顯魅力旅游者的跨文化交際活動是借助旅游企業的媒介作用,在異文化空間中流動實現的.這種流動是不受社會層次和文化層次限制的跨地區、跨國界、跨文化的流動,在這種廣泛的流動中,旅游者實現了與目的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頻繁交往.一方面,旅游者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模式隨著旅游者到來自覺或不自覺地流入旅游目的地,進行著有限或無限的文化示范和散播,讓旅游目的地的人們觀照、采擇與吸引;另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所展示的人文景觀、民俗風情、傳統文化以及現實文化生存狀態也讓旅游者獲得直接的觀照.旅游活動中跨文化傳播現象的客觀存在要求旅游服務人員要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樣才能在旅游開發和接待中有的放矢,更好的適應國際化旅游發展的需要,實現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4.2豐富旅游文化教學方法,突出特色教學方法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必須嘗試多種教學方法.筆者以為,旅游文化課堂教學中可采取如下方法:課堂討論法(在課堂上提出某一重點問題,即興討論;或提前布置,學生課后準備材料,下次上課時展開討論;最后針對討論情況,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專題教學法(在課程教學中,針對當前熱點問題結合書本知識進行研討)、視聽教學法(運用聲、像等電化教學手段,如幻燈片、課件等,通過視覺和聽覺對學生進行教學)、試講評議法(提前一個月左右,精選題目,自愿分組,以組為單位準備資料,制作PPT,由學生登臺講授,再由聽課學生和教師對講課學生所講的課進行全面評議).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有效提高其資料收集和整理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教學能力、選擇教學方法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4.3細分旅游文化教學內容,形成體系旅游文化現象包羅萬象,是一個龐大的大組合,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透過現象提煉出本質和精華,既要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又有很強的實用性.基于現有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旅游文化課程教學和研究應該以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動為主線,以跨文化交際為線索,以旅游過程中主客“碰撞”產生的各種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突出旅游文化的動態特征.旅游文化教學應以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中西文化比較為手段,以勝任國際旅游事務為最終歸屬,具體內容安排上可以采用旅游文化專題模式,將旅游文化類課程分成5大專題:旅游文化基礎理論專題(專題介紹文化學、地理學、傳播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中指導旅游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旅游主體文化專題(如旅游者審美文化、消費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旅游客體文化專題(如建筑文化、園林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介體文化專題(如導游服務文化、餐飲服務文化、住宿文化、企業管理文化等)和地域旅游文化專題(如學校所在的市或省的地域旅游文化介紹等).
4.4組建旅游文化教學團隊,加強師資我國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如是說,“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可見師資對于一所大學辦學成敗的重要影響.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和任課老師的文化積淀和專業素養有很大關系,鑒于旅游文化包羅萬象的特征,該課程益采取團隊教學法——面向全院、全校整合師資和教育資源,組建旅游文化教學團隊,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學科背景多元的旅游文化教學師資隊伍.團隊中每個任課老師選擇1~2個專題作為長期研究的方向,真正做到科研和教學統一,使科研和教學相互促進,開創課程建設、教師發展、學生成長三贏的局面.
4.5完善旅游文化考核體系,注重能力2007年2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提出,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把重點放在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大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上.旅游文化類課程應確立以跨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培養為目的的教學目的,改變傳統的以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定優劣的教學評價體系,要將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表現作為最終成績的一部分,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模式.如考試內容豐富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對課程不同側重點掌握的程度選擇性答題;考核采用“平時+期末”、“筆試+口試+實際操作”、“實際操作+課程論文”等方式,引導學生自學能力提升和知識面拓展.此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教學很好的指揮棒,社會評價構成了大學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體系和指標只有圍著能力和素質轉,跟著社會需求走,才能促進以學生為主體教育觀的確切落實和體現,最終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4.6關注地域文化旅游資源,突出運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一個非常崇尚創造精神的人,他的教育思想中一個極其可貴的觀點就是創造教育觀.他提倡“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為目的,而且倡導“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提出了“一切為創造,創造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號召.地方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以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其職業勝任能力,突出實踐動手能力,追求卓越和創新.旅游文化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動手去學,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動權.強調學生密切關注地方旅游文化,運用課堂理論知識去思考、分析地方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文化創意及文化旅游形象的塑造等.刻意在對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和思考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作者:朱運海單位:湖北文理學院管理學院
- 上一篇:旅游文化對文化遺產價值的影響
- 下一篇:旅游文化營銷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