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校體育館的開放實證
時間:2022-02-04 04:47:20
導語:小議高校體育館的開放實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吳碧紅施文忠劉寶亮工作單位:福建莆田學院
結果與分析
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現狀近些年來,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建設態勢迅速,尤其是大學城、各高校新校區的興建,給福建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注入了新活力。截止2003年底,全省57所普通高校共有各種體育場館990個,投資4.661463億元(見表1),但這些體育場館主要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地區的高校,其體育場館設施和器材的配置集中在球類、田徑、健身類等運動項目。調查發現,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與其他省份高校體育場館具有類似特點:專用性體育場館偏多,而綜合性體育場館太少;大多數規模偏小,整體布局缺乏規劃;地區高校體育場館分布不均衡,數量與高校規模、辦學層次成正比,本科與專科層次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配置相差甚遠(福建體職院除外)。在所調查的13所高校中,體育場館數量最多的分別為籃球場、乒乓球場和排球場(見表2、表3),田徑場是每所高校必備的體育場地,其中僅福建師范大學新老校區田徑場館便高達6片。福建省第5次體育場地普查資料顯示:福建省高校室內體育場館數量相對較少,其中游泳館、網球館尤為緊缺,主要因為場館前期建設投入資金較高.隨著《全民健身條例》的不斷完善及各政府部門和高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這種趨勢下,仍有少量的高校體育場館不向社會開放,例如福建中醫學院和廈門大學,這兩所高校僅對本校師生開放,沒有本校相關證件是不允許進入校園的,廈門大學室內體育場館較為豐富,特別是室內游泳池,但始終不實行對外開放。從2011年筆者所調查的福建省13所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狀況看,與2003年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情況相比,開放狀況穩步改善,從表4可見,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全部開放和部分開放比例占84.6%,而不實行向社會開放的僅占15.4%。開放范圍與對象調查結果表明: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開放對象主要有五種類型:本校學生、本校教職工、學校周邊居民、社會個人、社會團體。前兩類屬于本校范疇,后三類屬于社會范疇。調查資料表明,有償經營的對象主要是周邊居民,達到65%~75%,而在校大學生占25%~35%,但在大學城周邊前來鍛煉居民所占比例更是低至不足20%,其中廈門大學、福建中醫學院兩所院校僅對本校師生開放。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福建省唯一的一所體育高職院校,其體育場館資源較其他高校相對豐富,除每周二、周四下午4:30~6:30向全體師生免費開放外,其余空閑時間段全部向社會人士有償開放,其有償開放對象———社會人士占89%,與其他高校形成鮮明反差。高校體育場館有償經營的形式主要以自由鍛煉、各種培訓(如跆拳道培訓等)、出租場館為主。調查發現,目前福建省臨近市區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鍛煉人群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小規模,且較為穩定;而由于新建的大學城體育場館大多是處在郊外,離市區有相當一段路程,加上其周邊居民體育鍛煉意識相對較為薄弱,因此,大學城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尚未擁有一定數量的、長期前來鍛煉的體育人群,只有部分不定期的體育鍛煉者。開放場館類型調查結果表明,福建省高校大多數室外體育場地免費向社會開放,而室內場館無償向社會開放并不多,并且嚴格限制開放時間,大多數室內場館實行有償向社會開放。籃、排球在群眾體育中普及率較高,福建省高校籃、排球場占場地總量的84.49%,資源較為豐富。大多數高校采用無償開放室外籃、排球場,以滿足周邊大眾健身的需要,部分學校室內籃球場地和排球場則向社會人士有償開放。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研究》從表5可以看出:福建省高校進行有償經營的體育場館排在前兩位的是游泳和網球場館,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健美操位居第二集團,籃球、排球、足球、田徑排在第三集團。有償開放明顯占優勢的項目是游泳、網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器械類等,而無償開放明顯占優勢的項目是三大球類等,高校體育場館能否進行有償開放與場館自身特點密切相關。由于籃、排球場資源豐富,其無償開放的比例最高,而田徑和足球多為露天運動場,一般僅在舉辦足球賽或校運動會時才實行收費,其余時間則多是無償開放。游泳、網球、器械健身、健美操等項目場館多屬于稀缺性場館,資源明顯短缺,因此擁有此類場館的高校多能利用其優越的資源條件進行有償開放,既滿足周邊群眾健身需要,又可解決體育場館的維護資金來源。開放時間與利用率調查顯示:福建省高校網球場地開放時間最長,達47周左右,而受到季節和天氣影響,游泳池開放的時間最短,1a當中包括高校自身的游泳教學時間也不過11周左右。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為了避免與教學、訓練時間沖突,開放時間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晚上三個時間段,室外場地除了少量的稀缺場地,一般實行無償全天候開放。從表6可以看出:高校體育場館在早晨和上午兩個時間段進行有償開放的程度并不高,這兩個時段主要是室外體育場地的無償開放,體育場地有償向社會開放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盡可能地避開教學、訓練時段。相關調查資料表明,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1a平均開放的時間約為31.5周,開放利用率僅為57.5%,相當部分的高校體育場館(特別是大學城體育場館)在晚上18:30之后,基本上是處于閑置狀態,除非安排體育賽事或各種演出等特殊情況,室內體育場館才實行開放。開放形式及經營管理模式調查結果表明,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不同程度地進行經營,根據高校自身體育場館類型和運動項目的不同,其經營的方式主要分為有償經營、無償經營和無償有償混合經營三種方式。福建省高校進行有償經營的體育場館,主要集中在游泳、各種球類項目(以小球為主)、器械健身及跆拳道等項目。在高校無償開放的體育場館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田徑場,其中,除了室內體育場館外,室外場館全部無償地向社會開放。此外,調查還發現,福建省規模較大的本科院校體育場館資源較為豐富,體育資金投入也較為充足,為其有償向社會經營開放創造了良好的物質環境,而規模較小的專科院校(除福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外),在缺乏體育場館和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則很難做到有償向社會經營開放。近些年來,國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對高校(特別是大學城)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使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得以明顯改善。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主要有:體育部門集體管理、學校統一管理、單位間協作管理和個人責任制管理等。所調查的福建省13所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經營模式主要集中在:體育部門直接經營、租賃經營。各高校體育場館經營方式的選擇次數和排序見表7。個案分析———以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狀況為例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數量統計調查發現,福建師范大學絕大多數體育場館不同程度地向社會開放,在總量175個體育場館中僅2個場館不實行向社會開放,開放率高達99%,而不向社會開放的僅是少數比較專業的體育場館,如散打館、健美操館,為了保證本校正常的教學、訓練和比賽,而僅作為教學、訓練用館,不實行對外開放。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形式福建師范大學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形式主要是無償和有償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屬于準公共產品,不應收費,但迫于高昂的維護和管理費用,又不得不自找出路,新校區除了游泳池,不論是室外還是室內的其他體育場館都實行無償開放,而老校區室內場館則實行有償開放,有償開放主要與兩方面有關,一是場地緊缺,二是周邊鍛煉者較多,場館使用率高。新校區處在郊區,外來鍛煉者較少,主要是對本校師生開放,除游泳池收取較低的費用外(學生用餐卡付費每人3元/次,社區群眾6元/次,不限時間,而市區游泳池門票一般是10~15元/次),羽毛球館對校內師生5元/h,對社區群眾15~20元/h,其他均無償開放。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對象在調查的高校中,福建師范大學不斷通過借鑒和摸索,在體育場館的開放范圍與對象上得以較好拓寬,任何個人和單位、團體,不管是進行體育類或非體育類活動,在不損害體育場館的前提下都可以進行借用、租用。除了保證本校正常的教學、訓練外,時常租給周邊體育設施不完善的學校開展校運會,租給俱樂部、企業舉辦足球比賽,舉辦社會公益活動,甚至承辦大型演唱會等,例如2009—2010年中國男排聯賽B組比賽福建隊的比賽就在福建師范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行,2009年校園舞林大會東南賽區比賽也是在福建師大綜合體育館內舉行的。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中表現出使用形式多樣,利用范圍之廣,成為目前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典范。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時間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每日時間段學校體育場館基本任務是為體育教學服務的,向社會開放的時間要盡可能地避開體育教學、訓練時間。由于開放形式不同,體育場館類型不同,向社會開放時間也不同,有償開放時間明顯比無償開放時間長(見表8)。有償開放的體育場館,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并收取費用,開放時間較長,進而增加場館經營收入。無償開放的室內體育場地一般選擇在早上和下午開放,為了節省維護和管理費用,不得不嚴格限制開放時間,下午僅開放1.5h。無償開放的室外場地,部分場地沒有圍欄的實行全天侯開放,而設有專門入口的場地,則有專人負責管理,限制開放時間,如老校區的長安山田徑場、新校區的足球場和東區田徑場。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每年時間段從表9看出,有償開放的體育場館有其優越性,全年開放,這與管理經營模式密切相關,而無償開放的場地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室內場館,恰逢假期,場地管理人員也隨之放假,導致體育場館緊閉,這正是無償開放體育場館的弊病所在,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場地假期開放率低,造成極大浪費。而有償開放的場地正是在節假日全面向社會開放,尤其是周末,體育場館爆滿,收費比工作日更高。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的經營管理模式調查結果顯示: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呈多樣性經營管理,管理模式主要為:學校體育部門、集體承包、個人承包、租賃4種模式,新校區采用的是學校體育部門管理,完全體現了社會效益;而老校區主要是對室內場地和網球場、游泳池采取個人承包方式,實現場館開放的良性循環,體現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通過訪談場館負責人得知,師大綜合館在對外開放之前,主要由學校體育部門負責管理,學校每年需支付一筆高達15萬的場館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工資。通過引入市場運行機制,場館進行了全方位的開放,僅體育綜合館每年就實現20~25萬的盈利。調查顯示,師大有償開放的體育場館對本校師生優惠,對于羽毛球和乒乓球館等室內場館,如果本校學生憑學生證辦理會員卡,可以享受社會人員30%~50%的優惠,游泳池對本校師生收取3元門票,而對周邊群眾收取6~8元。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對周邊居民體育鍛煉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師大附近的陽光新村、蘭庭新天地、康山里小區、萬升小區、首山路小區、正祥濱江假日小區、江南水都、金匯豪庭、海潤尊品、武夷國際城10個小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師大體育場館全面向社會開放之后對周邊小區居民體育鍛煉的影響。共發放問卷1000份(每個小區100份),有效問卷911份。問卷主要調查了解師大周邊居民平時如何分配空閑時間、一周鍛煉的次數、鍛煉場所以及對師大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所持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師大周邊的蘭庭新天地、首山路小區、正祥濱江假日、江南水都、君匯豪庭、海潤尊品、武夷國際城雖然是新建小區,但新小區規劃的體育設施面積還是很有限,而陽光新村、康山里小區、萬升小區3個舊小區大多只是簡單的健身路徑而已。隨著師大體育場館的全方位開放,為附近小區居民提供更多的鍛煉場所,同時激發了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改變了師大周邊居民空閑時間的生活方式。從表10、表11可見:自師大體育體育場館全方位向社會開放以來,周邊居民的空閑生活方式由在家看電視、打牌、打麻將逐漸轉向了體育鍛煉,并且居民每周鍛煉的次數也有所增加。從表12可看出:在師大體育場館全方位向社會開放之前,周邊居民鍛煉的場所多為社區空地、公園綠地等,場地較為單一。而在師大體育場館全方位向社會開放之后,周邊居民鍛煉場所重心逐漸移向師大體育場館。福建師范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體育場館資源相對較為豐富,可供周邊小區居民選擇的運動項目較多,在大學校園里,由于鍛煉人群多樣,來自不同的小區,居民體育鍛煉時可以結識更多的新朋友,鍛煉氛圍更為濃厚,極大地提高了居民體育鍛煉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特別是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籃球和健身跑的參與度更為普及。本課題組利用一周時間對師大田徑場的每天鍛煉人次進行統計,統計結果顯示師大田徑場每天鍛煉的人流量為3500~4000人。伴隨著師大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機制的不斷完善,周邊居民鍛煉場地資源將不斷充足,體育鍛煉必將成為居民空閑生活的主流。從表13可以看出:師大周邊小區居民對師大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態度整體上持積極態度,64.5%居民認為師大作為高等學府,是一個開放的校園,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豐富了居民鍛煉的場地資源,方便了周邊小區居民鍛煉,為居民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但10.5%居民對師大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表示不滿意,主要原因在于其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室內體育場館收費偏高等。
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可行性、制約因素、發展對策
福建省中小學試點學校體育向社會開放已積累了一定成功經驗,而高校本身是一個開放的校園,其場館向社會開放條件更為成熟。通過調查發現,福建省作為沿海省份,高校體育場館資源較為豐富,特別是名牌本科大學,再者高校體育場館不是專門投資的社會性體育場館,在保證學校正常的體育教學、訓練和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需要,其余時間向社會開放,有其較低的運作成本優勢;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大多坐落在市區或居民區附近,周邊社區居民要求高校場館開放的呼聲較高;高校自身具備體育教師、教授專家等體育人才資源優勢(特別是師范類及體育高職院校),可以為健身者愛好者提供更為專業的健身指導;高校體育場館開放時間可以較為靈活多樣,在開放時間的安排上可以更具合理性,同時高校學生基本上為成年人,場館開放對大學生人身存在的安全隱患較中小學生相對較少,操作性更強;省教育廳、財政廳、體育局聯合下發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相關文件,部分高校已被列為了開放試點學校,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高校場館開放政策、法規的支持。福建師范大學體育場館向經營管理已探索出一條成功之路,帶動了周邊社區居民健身的熱情,成為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典范。因此,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已具備了向社會開放的條件。近些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福建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在經營管理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總體上取得了一些成效,改變了周邊居民體育休閑生活方式,促進了周邊居民體育健身運動的開展。但調查發現,由于受體育場館開放意識不夠強、管理層次偏低、維護經費負擔較大、安全保障不夠到位、場館自身功能較為單一等諸因素的影響,制約了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全面開放。剖析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制約因素主要有:(1)是高校部門相關領導對體育場館資源存在的經濟價值和潛在的商機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重視,缺乏經營開發理念與市場化運作機制;(2)在開放時間特別是向社會開放時間的安排上存在諸多的不合理性。如恰逢寒暑假、雙休日及國家法定的節假日,正是市民成群接隊鍛煉的大好時機,而部分高校體育場館卻隨著放假而關門閑置;再則就是高校體育場館開放與周邊居民上班形成時間反差,晚上一般不開放,即便是向社會開放,其開放時間明顯偏短;(3)作為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的新生力量的大學城、高校新校區體育場館的特殊地理位置———大多處在郊外,同時周邊居民體育鍛煉意識較為薄弱也是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率整體偏低的原因之一。調查了解,福建中醫學院、廈門大學這兩所高校之所以不對外開放,有其各自苦衷。福建中醫學院位于福州五四路最繁華地段,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后,場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損耗加劇,導致場館維修費用劇增,影響了正常體育教學、訓練工作,2009年曾出現因社會人士進校園健身而引起了傷害事故的糾紛;而廈門大學作為重點名牌大學,也曾因器材因素造成傷害,結果引起糾紛,使校方處于被動,學校基于綜合考慮場館對外開放危險因素的不確定性,如游泳池的溺水事件,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雖然福建省2008年底出臺了福建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指導性文件,但廈門大學是部屬院校,福建省地方政府法規政策對它不具有約束力。出臺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法律、法規,并賦予其政策、法規的剛性全民健身運動是保障國民素質的基本要素,保障公民體育健身權益是黨和政府發展體育事業的主要內容和目的。目前我國的體育健身場館還遠遠不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為了解決日趨增長的大眾健身需求與公共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政府應當加大體育立法保障力度,建立公共體育服務平臺,利用高校體育場館資源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因此,出臺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法規、政策,建立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是政府對保障公民體育鍛煉權益的重要舉措。福建省在2008年底由省教育廳、財政廳、體育局聯合下發了部分試點學校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指導性文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指出有條件開放的高校必須向社會開放,但文件并沒有剛性規定高校體育場館必須向社會開放,這種指導性文件的立法不足以建立剛性的立法體系。由于福建省高校由部屬院校、省屬院校和自籌經費、自負盈虧的民辦院校組成,面對這種現實的管理權限難題,立法應該要細化,針對不同類型的院校應該區別對待,如部屬院校、省屬院校除保證正常的教學外必須全方位地向社會開放,因為其體育場館屬公共資源,公眾有權利享受這一權益,而民辦院校因為是自籌經費、自負盈虧,其可以引用市場機制適當進行收費,以維持場館器材的維修、運轉。由于民辦院校也是屬于公共教育體系,政府在其辦學條件上有給予極大的政策優惠,如土地使用權和稅收政策,因此其也有義務承擔這一責任。在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這一問題上,教育部門和體育職能部門要協調合作才能獲得成效,雖然這一立法增加了教育部門的監管責任,但是體育部門必須肩負著法律責任,教育部門應該本著擔當社會公益責任心來協調在體育場館開放過程中出現的管理問題和承擔額外的責任風險,而體育部門要拿出實質性的方案,如對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高校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劃撥一部分給予開放經費的扶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引進體育保險機制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屬公共財產,具有大眾性、公益性和非盈利性,體育場館要進行正常的使用,必須要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這一費用是比較高的。由于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器材損耗就更加明顯,而因場地器材設施的老化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層出不窮,因此建議高校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可以引進產品責任險,這一保險費用應由供應商和校方共同出資;在有適當收費的體育場館應在門票中加入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用;建議高校體育場館引進公共責任險,這一保險費用應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劃撥。福建省體育彩票的發行量名列全國前茅,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對福建省的全民健身運動和競技體育發揮了顯著作用。建議政府每年向保險公司交納一定的保險費,由高校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保險公司為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相關的體育責任險。建立高校體育場館科學、長效的管理機制高校的管理者是以教育為主體,教育是為大眾服務的,是公益性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本身就是公益性的,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必須樹立公共服務意識。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選擇政府主導型模式、體教結合型模式、托管協會型模式、非盈利性組織模式等學校場館資源模式,實現場館全方位地向社會開放。高校的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一門復雜的管理藝術,既要保證正常的教學、訓練、競賽,在此基礎上也要保障場館向社會開放,因此在場館的利用時間安排上必須遵從這一規則。福建師范大學在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產生了很大的社會效應。首先,學校成立了場館中心,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實行體育學院院長負責制,體育場館中心統籌安排教學、訓練、比賽的場館使用時間表,盡量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8:00~17:30,周六周天及早晨和晚上盡量不安排教學課,以保證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露天的場地全方位免費向社會開放,室內館及游泳池進行適當的收費,其費用比社會上的經營場館低,其場館收入主要用在以下幾方面:(1)支付學校體育場館工勤人員的工資、醫保、社保、獎金等;(2)場館器材的維修費用,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訓練、競賽,又滿足了大眾健身需求,學校又不負擔場館工勤人員的工資付出,又保證場館的正常維修,提高了場館的利用率,滿足了周邊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應,福建師范大學的體育場館管理機制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鑒作用。充分發揮高校自身體育人才資源優勢,增強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生存與發展的能力;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功能應趨于多樣化,場館座椅、更衣間等配套應逐步完善。努力探索高校體育場館(特別是大學城)與周邊社區居民健身資源共享的新途徑,實現福建省有限體育場館資源共享的最優化,在保證正常體育教學、訓練的前提下,借鑒體育場館市場化經營模式,尋求適合于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市場運行機制,使高校體育場館的公益性和效益性相得益彰,確保高校場館向社會開放的持續發展。
福建省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福建省高校場館向社會開放立法體系有待健全、缺乏強制保障性,領導開放意識不夠強、安全保障措施不夠到位,場館向社會開放長效機制未形成,使場館向社會開放處在被動局面。面對這種福建省高校現實的管理權限難題,立法應該要細化,針對不同類型的院校應該區別對待,如部屬院校、省屬院校除保證正常的教學外必須全方位地向社會開放,而民辦院校可以引用市場機制適當進行收費,以維持場館器材的維修、運轉。在場館向社會開放這一問題上,通過立法創新,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法規,教育部門和體育職能部門協調合作,場館對外開放才能獲得成效。高校的管理者應該樹立公共服務意識,高校應成立場館中心,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實行專任領導負責制,體育場館中心統籌、協調安排場館教學、訓練、比賽使用時間;建議高校體育場館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引進產品責任險,這一保險費用應由供應商和校方共同出資;同時引進公共責任險,這一保險費用應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劃撥;在有適當收費的體育場館在門票中加入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用,加強對鍛煉者購買體育保險的監督力度。這樣就可以保證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可持續發展,公共體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 上一篇:文化體育論文:歐洲文化對體育的啟發
- 下一篇:鄉村體育論文:略論鄉村體育的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