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統計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04:42:00
導語:高技術統計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技術及其產業內涵
人們一般認為高技術(high--technology)一詞源于美國。早在60年代,美國兩位女建筑師合寫了一本書,名叫《高格調技術》。在該書里,抒發了人們對高技術這一新生事物的關注。到了70年代,高技術的用語逐漸增多。那時的含義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術產品和引發出來的一些變革。1981年,美國出現了以“高技術”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術開始被收入美國出版的《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辭典增補9000詞》中,作為一個正式的詞定了下來。由于高技術是一個發展著的相對概念,加之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所持的理論框架不盡相同,因此在認識和使用高技術概念上也不盡一致。
高技術產業是通過高技術的產業化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一個動態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分別作為技術現象和經濟現象,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范圍和內容。“高技術”產業一詞目前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公認的定義和界定范圍,但至少以下三點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標相類似,多采用技術密集度指標。如r&d經費強度,即r&d經費占產出(總產值、增加值或銷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員或熟練工人占全體雇員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術產業核心內容相對集中,即有一定的類聚性,各種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電子及通信、辦公設備及計算機、醫藥等制造行業。
第三,oecd關于高技術產業的定義和界定范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進行國際比較時,很多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都參照oecd關于高技術產業的定義和目錄。
2、高技術產業的統計界定:oecd從六分法到四分法
隨著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高技術產業界定的重要性日趨顯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的政府部門及科研機構都在高技術產業界定方面陸續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對高技術產業特征最具典型意義的可量化指標來界定高技術產業,最常用的指標還是產業技術密集度(或稱強度)。這是因為技術密集度是高技術產業的本質特征,也是定義高技術產業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據聯合國制定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選擇22個制造業行業,依據13個比較典型的成員國1979—1981年間有關數據,通過加權方法(權重采用每個國家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份額的數值)計算了這些行業的rd經費強度。最后,將rd經費強度明顯高于其它產業的6類產業(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專用科學儀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定義為高技術產業。隨著經濟發展中知識和技術的急劇增長,各類產業的rd經費強度發生了重大變化。1994年oecd專家將r&d強度的數據和計算方法做了進一步調整,重新計算了所選擇的22個制造業部門的rd經費強度,對高技術產業重新進行了劃分。這里,不僅考慮了直接rd經費,也考慮了間接rd經費,選用了rd總經費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直接rd經費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和直接rd經費占工業增加值比重3個指標來定義高技術產業。同時,oecd根據10個更為典型的成員國1973年—1992年的數據,逐年計算了isic中22個制造業部門的上述3項指標。結果表明,原來高技術產業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仍屬于高技術產業,而專用科學儀器設備制造業和和電氣機械制造業則由于r&d強度已不具備明顯高于其它產業的特點,而被劃歸為中高技術產業。
3、oecd統計方法的優點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種宏觀和近似的方法。說其為宏觀的方法,因為它是基于產業的方法,更多是從制定戰略和政策的大范圍去考慮問題,試圖對一個高技術產業部門進行整體描述,關注的是高技術產業的整體,而不考慮產業內部產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變化;近似的方法,是因為這種基于產業的分類方法是宏觀的籠統的,它所依據的數據是高度綜合性的,這使得一些明顯不屬于高技術范疇的產品也包括在高技術產業之內。反之,一些明顯為高技術的產品由于其所在產業不屬于高技術產業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義方法和結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術產業的規模。但這種方法的最大優勢就在于簡單明了,基礎廣泛,有利于國際比較,其提供的定義、分類和目錄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采用。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據某個國家或幾類產業的指標數據,而是依據了一批典型國家的22個制造業行業進行,避免了由于一國產業結構和特點的局限性而影響高技術產業界定的正確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標充分考慮了國際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經費在產業間或國家間能夠取得更為一致的定義及統計范圍,利用國際間標準產業分類代碼進行產業分類,如需要同某一國家標準產業分類代碼進行比較和轉換時也相對簡單些。
第三,oecd不僅考慮了直接rd經費,也考慮了間接rd經費,避免了只用直接rd經費強度可能帶來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經費強度所表現出來的不同規律性,及時調整或修正高技術產業的結構、分類和目錄,充分體現了高技術產業是一個相對概念的特征。
二、國內高技術統計現況
1、高新技術概念的提出
我國有關專家學者從80年代開始對國外高技術產業發展動態進行了研究,與此同時也引入了高技術概念。863計劃中提及的“高技術產業”與發達國家高技術產業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據黨的十三大提出“注意發展高技術新興技術產業”的要求和中央對發展高技術新興產業的部署,原國家科委從1988年7月開始實施火炬計劃,它與863計劃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將“高技術產業”延伸為“高技術、新技術產業”,將“高技術產品”變化為“高技術、新技術產品。”從此,輿論界出現了高技術產業與新技術產業相提并論的情況,高技術產業的概念也已由狹義的一般的高技術產業概念演變為廣義的,包括一切新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概念,“高新技術”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它有兩含義:高技術是指在一定時間里水平較高、反映當時科技發展最高水平的技術;新技術是相對原有舊技術而言的,指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它并不一定是高技術。
對于高新技術的劃定范圍,我國根據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狀,考慮到我國的客觀條件,1991年國務院確定11個領域突出新技術,1997年原國家科委頒布《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共9大領域58大類327小類。高新技術中的一般新興技術(非高技術),不具備高技術的“制高點”作用,或許是經濟發達國家的舊技術,但它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興國”戰略卻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適宜于工業化程度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2、我國高技術產業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來,科技部組織我國部分專家學者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界定方法進行了研究。通過對我國制造業各小類行業技術密集度的計算,發現沒有出現國外那種高技術產業按照技術密集度聚類的現象,也無法依據技術密集度在“高技術產業”與“非高技術產業”之間劃出一條清晰的界線。從實際情況看,我國的計算機制造業、電子與通信產業中合資企業多,外國公司多,生產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較為接近,是人們理念中的高技術產業,但其技術密集度在國內處于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國內的機械制造業、專用儀器設備制造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制造業的小行業技術密集度普遍較高,但這些行業不論在國外和國內都未被人們看作是高技術產業。從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這種計算結果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與發達國家分屬于不同發展階段,我國高技術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還不具備“明顯高”的技術密集度這個典型特征。
以上幾方面充分說明,在高技術產業全球化的條件下,僅根據一國的產業結構來界定高技術產業是不科學的。因此,界定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國際規范,采用定性為主,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多途徑和多方案綜合比較的方法,才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中國的實際。具體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術產業范圍,參照oecd高技術產業目錄,即將oecd確定的高技術產業范圍作為“菜單”在我國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找出與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業行業,這些行業即可大致被認定為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在此基礎上,采用專家評判法,甄別那些內容不十分清晰的行業,剔除那些從我國的情況看明顯算不上高技術產業的部分,最終確定高技術產業目錄。
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將“菜單”和我國相關產業相對應。因為oecd的高技術產業分類目錄采用的是國際標準產業分類(isic)第二版,而我國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gb/t4754-94)在修訂時參照了isic第3版。所以,兩者之間沒有一一對應關系,無論就產業的大、中、小類別的劃分,還是彼此所包含的內容大多存在差異。因此,在具體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國現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代碼與國際產業分類(isic)第2版盡量等效。
3、高技術統計的開展
①省市高新技術產品統計。廣東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國建立了高技術產品調查制度,隨后江蘇、北京、遼寧等省市都開展了基于產品的高新技術產業統計。但由于各省市的標準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間無法有效地進行比較。
②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統計。依據美國等國對高技術產品的劃分標準進行出口貿易統計,科技部和海關總署合作已進行了多年統計,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訂了《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目錄》。這項統計對反映我國高技術發展和進出口貿易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統計。90年代初,我國陸續批準了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有關部門對這些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了統計,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④國家級科技計劃統計。80年代中后期以來,科技部陸續在全國組織實施了包括國家級攀登、863、攻關、火炬、星火、成果推廣計劃項目調查,對我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發展進行了動態的跟蹤。由于項目調查的局限性,難以從總體上對高技術產業總體狀況進行描述。
三、我國高技術統計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1、高技術與高新技術的區別——和國際的不可比性問題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以及倡導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政策需求,有關部門將高技術擴展到高新技術,并進行相關的統計,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應看到高新技術概念與高技術概念相比,其涵義有很大的擴展。高新技術的這種提法更偏重于新技術,其范圍是按照某些科學技術領域進行劃定的。其產品統計的范圍定為凡是與某些科學技術有關的產品均列為高新技術產品,也就是將按照嫁接、引入新技術生產的,或通過購買的新設備、新機器所生產的新的最終產品均列為高新技術產品,而并不涉及這些產品的生產方式和中間產品的研究和生產。其統計結果,往往過高地反映(或者說估計)了我國高技術的發展狀況;從統計上比較,與國際標準有著很大區別。
2、建立全國統一的高技術產業統計調查制度的問題
基于產品的形式對高新技術進行統計,可以說是我國特有的統計標準。在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采用國際上普遍承認的oecd基于產業的形式對高技術進行統計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術”概念,統計分類和基本指標逐步與國際高技術統計標準接軌、一致,是我們今后必然的選擇。
根據我國當前的科技統計現狀,和現有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可以在現有各省市高新技術產品統計的基礎上,科技部根據1999年制訂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在全國范圍內基于產品的形式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常規性調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術產品目錄統計,統計結果互不可比,水分極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時,要跟蹤國際高技術統計的發展趨勢,采用國際規范,基于產業的形式對高技術進行統計,按相應的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對比分析,這樣才能適時并且全面地、科學地和準確地反映我國高技術發展狀況,為決策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較為完備的數據、信息,避免統計評價走樣,產生誤導。采取這樣的雙軌制的統計方式,是當前形勢下高技術統計一種比較穩妥的過渡方法。
3、我國科技統計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問題
現在,隨著經濟、科技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統計標準國際化是科技統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現行的科技統計調查制度是一個多主題的綜合性科技活動調查制度,這和國外rd統計和技術創新專項統計調查制度有很大的區別。rd投入統計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徑計量,rd活動的間接費用沒有分攤到rd活動中去,使我國rd投入水平較實際發生明顯偏低,很難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數據對高技術進行評價。
關于高技術統計的評價標準,將技術開發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技術開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或將rd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作為標準是不科學、不適宜的。技術開發是我國特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技統計概念,泛指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科技活動,包括企業內部rd活動,以及運用科技成果對已有產品、材料、技術方法、工藝流程和裝置等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進的活動等。由此可見,其含義比rd活動的涵義大,統計范圍廣,其人員統計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職工,經費統計包括了購買一般技術的費用,甚至包括購買機器設備的費用。采用技術開發統計數據作為評價高技術的標準,往往也是不得已的辦法。技術開發的涵義與高技術的評價標準是不對稱的,使用類似技術開發等指標作為判別高技術的標準不適宜的。按照這些統計標準進行高技術統計評價,所帶來的誤差是難以克服的。
高技術統計評價是整個科技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科技統計有著密切的關系。若不將我國的科技統計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仍將科技統計框架基礎停留在技術開發或涵義寬泛的科技活動等模式上,或者不能獲得rd的質量較高的系統性數據,勢必影響在原始、基礎數據層次上對高技術的統計評價。切實加強整個科技統計的基礎工作,是作好高技術統計工作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1、《中國高技術產業界定方法的研究》課題研究報告,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
從高技術的涵義出發,其統計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1、高技術的研究與發展(rd)狀況
2、高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包括服務)狀況
3、高技術的擴散,以及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經濟發展狀況。
- 上一篇: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組織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知識型產業統計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