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測試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27 10:16:04
導語:材料測試技術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材料測試技術”課程是材料科學與工程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核心課程。在本課程的講授過程中,采用戰略引領,問題導向的方式,實現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統一,用案例講授專業知識和德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充分利用學科資源,課堂內外相結合,打造線上線下共同育人模式,充分利用校園文化,通過校友和社會資源,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材料類專業;德育;核心價值觀
1戰略引領,問題導向,實現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與專業教育相統一
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而言,不應是在課程教學中強加思政內容,而是結合專業教學有機融入育人內容[2]。即教師在教學生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融入思政內容錘煉學生品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好學生奉獻祖國的領路人。例如在“材料測試技術”的課程教學中,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制造強國戰略,以國家戰略和新材料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使命。例如在講述材料測試評價中外對比時,就我國目前在材料測試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如缺乏邊緣掃描技術和完善的智能內裝測試系統,導致國外電子儀器在中國市場出現壟斷現象。通過專業講解和問題分析,讓學生了解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名當代材料學專業本科生應該勇挑重擔,為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2用案例講授專業知識和德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材料測試技術”
課程的專業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材料現代測試技術特點和發展趨勢,材料測試技術對材料研究,制備及工藝控制的重要意義。在講述中采用合適的案例進行引導,比如通過在課堂上引用央視系列片《超級工程》中提及的“能量之源”、“中國制造”等內容,讓學生了解了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看到了富強文明的中國案例[3];再結合這些超級工程的實現無不結合了材料學的重要發展,而材料學的發展離不開測試技術的準確度和精度的提高,讓大家了解學習專業的重要性。在講到“X射線散射”一節時,引用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吳有訓先生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吳有訓先生早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與康普頓教授一起研究“X射線散射”的實驗,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即后來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但在1926年,吳有訓先生婉拒了導師康普頓的懇切挽留,毅然踏上了返回祖國的客輪。吳有訓先生對我國物理學研究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也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奉獻和愛國情懷。再如在講授“電子顯微鏡”中的電磁信號放大時,講到“中國天眼”的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教授,幾乎參與了“中國天眼”建設的全部環節。他潛心天文研究,堅持自主創新,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勇于擔當堪稱楷模,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懈奮斗。通過以上案例培養學生在中國崛起中的責任和擔當。
3充分利用學科資源,課堂內外相結合,打造線上線下共同育人模式
品德教育和為人處世教育是思政教育環節中的重要元素,但這些人文素質的教育僅靠課堂教學環節難以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文素質等思政教育元素貫穿整個教育過程,同時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需要充分利用學科資源,打造線上線下共同育人模式。響應國家教育部在2018年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要求,對“材料測試技術”進行課程建設,除此之外,借助其他線上優質資源,通過各種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4]。可以通過平臺定期發布一些哲理小故事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整個教育過程。例如:通過發布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利用名言警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莫甚”等對學生進行品格塑造,樹立良好品行。再比如還可以在微信群中將世界著名公司的用人格言分享給大家:(1)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①企業即人,②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③造人先于造物。(2)IBM公司強調的“高績效文化”等。而這些格言又與多年來江西理工大學培養“為人誠實、基礎扎實、工作踏實”的“三實”人才育人理念相吻合。通過這些教育使學生明白品德的重要性。品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貫穿教育始終。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學的材料學科資源優勢,比如將學科利用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等高端測試設備測試的圖片,以“探索微觀結構,揭示魅力之源”為主題讓學生創作,將客觀反映的材料微觀結構,讓學生以獨特角度反映材料微觀結構,揭示材料魅力之源。通過此類教育培養學生專業探索興趣、科技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學生藝術的鑒賞力和人文精神的詮釋力,從而達到擴大科學視野、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目的。
4充分利用校園文化,通過校友和社會資源,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
“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校園文化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西理工大學依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5],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例如通過紅色征文比賽,紅色歌曲“一二·九大合唱”,參觀革命烈士陵園等活動,讓學生在這種紅色文化環境中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課程思政建設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傳承老一輩材料研究者的紅色基因,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讓黨的寶貴財富在新時期彰顯時代價值和內涵。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讓學生在求知探究的過程中樹立“吃苦耐勞”精神和創新意識。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在“材料測試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杰出校友的先進事跡和線下與校友的交流溝通,讓學生體驗材料工作者的辛勞與收獲,感受新材料研發的魅力和理工人的熱情。例如利用材料化學2010屆畢業生劉某回家探親期間,邀請其與材料化學2015和2016級學生座談,其回憶了自己在江西理工大學的學習往事,以在本科期間發表SCI收錄論文3篇和博士期間發表《NatureCommunication》的事例,告訴大家《材料測試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她就是材料研究者的一雙眼睛。正所謂,“教育有法,教無定法”,思政內容如何更好地融合在專業課中,仍然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沙占華.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作用發揮的路徑探討[J].昌吉學院學報,2021(1):52-56.
[2]劉燕莉,李浩野,陸濤.“思政融通”—思政教育新模式研究與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57-63.
[3]匡江紅,張云,顧瑩.理工類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管理,2018(1):119-122.
[4]丁建發.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6(16):54-56.
[5]文歡歡.江西紅色文化資源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16):170-172.
作者:王春香 李之鋒 張騫 陳軍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材料冶金化學學部
- 上一篇:電力企業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研究
- 下一篇:雙一流背景外科學進展課程建設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