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文明建設與思政教育環境改善

時間:2022-08-29 04:12:56

導語:四個文明建設與思政教育環境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四個文明建設與思政教育環境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1](P96)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離不開環境這一客觀基礎,它總是與一定的環境條件聯系在一起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不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馬克思曾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2](P92)在經濟全球化、科技現代化、社會信息化的今天,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如何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特別是優化對于人們思想觀念、認知態度和行為活動產生直接影響的社會環境,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建設物質文明,優化物質環境

物質文明是指人類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過程當中,創造和產生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成果,其最終結果體現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要優化物質環境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開始向全面小康邁進。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發展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不足,改革中產生的新問題、新困難、新挑戰層出不窮。通過建立健全良好的體制、機制推動社會發展,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倡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正確處理社會、集體、個人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共同發展;規范市場行為,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各種要素市場,加速培育市場體系等。

2•完善物質設施,優化基礎環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思想道德建設基礎尤其是公共文化設施,在強大的生存壓力下不得不將育人陣地部分地變為盈利場所。物質設施不斷向高投入領域的流失,將一批思想道德建設基地逼上了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的絕境。馬克思對此曾說過:“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使自己出丑。”[3](P103)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確保中央與地方財政對思想政治教育資金投入不斷增大,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厚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通過轉變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方式等措施,將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人的素質的軌道上來,從而通過社會的發展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也是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

3•積極擴大就業,增強社會福利立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所有制機構不斷的調整,工人遭遇了下崗熱潮。企業富余人員、職工在職失業等問題比較嚴重,尤其是不少國有企業的職工面臨日益增大的轉崗、下崗壓力。就業困難,就業崗位不穩定,生活沒有保障,失業現象愈演愈烈,廣大民眾的心理上必然出現一種憤怒狀態,在怨氣十足的氛圍和環境中產生懷疑和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從而威脅到改革和社會的穩定,這就加劇了建立社會福利制度推行的迫切性。為此,中央和各級政府部門就必須推行一系列積極的舉措:保護國有資產不致輕易流失,保護工人的合法權益;積極增加就業渠道,加大無業人員、下崗人員的就業技能培訓;政府主動擔負起供養已達到退休年齡的老職工或下崗工人以及那些無生活保障的民眾的責任,同時建立起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分享的社會福利制度等。

二、建設精神文明,優化文化和媒介環境

精神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建設精神文明這一方針自1992黨的十四大寫入黨章以來,無時無刻不在改革的實踐中得到體現。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此又作了精辟的論述: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

1•堅持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用這一重要思想武裝廣大干部群眾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馬列主義、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5]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發展趨勢,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組織形式和就業方式深刻變化、利益關系深刻調整、分配方式深刻變動等多樣化的挑戰,黨和政府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從思想上理論上武裝廣大干部群眾,增強黨的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做到以科學的思想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價值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人格精神完善人,以優秀的文藝作品激勵人。

2•加強宣傳大眾媒體的作用,凈化輿論環境大眾傳媒和社會輿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賴以發揮作用的重要的條件。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報社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必須加強主流媒體建設和新興媒體建設,形成輿論引導新格局,更好地發揮黨中央機關報的輿論導向作用,重視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6]高尚的風氣,良好的秩序,優雅的環境將會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是,由于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宣傳大眾媒體的導向控制力在一步步的弱化,信息的傳播出現了被動,人們對信息的接受也產生了茫然,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因此,必須加大力度提升宣傳媒體的導向作用,特別是發揮大眾媒體在挖掘、培養、樹立先進典型的示范、引導、輻射作用,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

3•積極抵制網絡文化的消極滲透,優化網絡環境21世紀作為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時代,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行為思維方式、知識傳播社會都面臨著極大的沖擊。網絡作為繼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新聞媒體之后的第四大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蓋面廣,更高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特點。但是網絡文化在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色情暴力充斥各個角落;網絡犯罪與日俱增;網絡中信息壟斷、語言霸權、文化沖突畢現;意識形態滲透加劇等。2000年6月28日,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重視和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時效性,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7]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優化教育的網絡環境,充分調動和發揮網絡環境中積極因素的作用,抵制網絡文化的消極影響。具體表現在: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力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健全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完善重大突發事件網上輿論引導體系;提高整個國民的道德素質強化國民的網絡道德水平和網絡行為自律意識,提高抗侵蝕能力;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嚴格網絡的自身建設,加強網絡媒體公信力建設,健全法制、法規;建立一支精干高級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運用網絡開展豐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建設政治文明,優化政治環境

政治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進步狀態,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進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8]這是我國生產力發生深刻變革,生產關系不斷發展之后,對上層建筑領域發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反映了政治發展的一種科學走向。

1•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培養干部,嚴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9](P526)干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建國之初,同志曾對干部的選拔和培養提出過五條標準即他們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革命者,必須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必須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執行者,必須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富于自我批評、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的人。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適時地在五條標準上增加了年輕化、革命化、專業化、知識化的要求。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則在領導干部的選拔和培養上,提出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三講”要求。新時期,同志在“七一”講話中高度強調:“領導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10]所有這些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又是對現狀和未來的客觀要求,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2•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腐敗自有階級有國家以來就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防治因腐敗而導致的“政治安全風險”問題,一直是黨的領導人關切的重點和思考的主題。盡管它本質上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的產物,但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存在不相適應的部分。這也是由于我國經濟文化水平不高,封建遺毒作祟,對外開放后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乘虛而入,在改革開放初期一手硬一手軟,放松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經濟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經濟迅速發展而管理措施相對滯后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腐敗現象尤其反映在我們的黨員干部中。吏治腐敗、司法腐敗現象比較嚴重。英國歷史學家約翰阿克頓曾說過:權力傾向于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這些腐敗現象的背后不外乎是思想防線的崩潰,人生價值觀的扭曲、傾斜、移位所致。建國之初,曾對此就告誡過全黨:腐敗現象是社會主義的一個亂源,輕則引起群眾的反對和不滿,重則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別姬”,黨和國家改變顏色。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的談話中就特別警示大家: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11](P380)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上再次強調:“在和平建設時期,如果說有什么東西能夠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的話,腐敗就是很突出的一個。”[12]因此,加強新時期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已成為優化政治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以科學觀為指導,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的頭腦,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堅持發展是黨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問題,明確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改革是硬動力;堅持用制度來管權管事管人,將反腐納入法制軌道,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健全機制,切實加強各項監督的結合,做到注重預防,懲防并舉,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進一步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嚴格黨員生活,把好入口關,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3•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相結合的一種最有效、最完善的治國手段。法治和德治作為治國的兩種方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管理制度作為群體內部的“法規”,是法律規范在群體內的延伸和具體化,具有整合和激勵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民主法律制度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在當前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民主法制建設和管理制度建設仍存在著諸多的挑戰和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必須堅持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深入普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堅持用制度來解決重大問題,保證各項活動的有序進行。正如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發生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11](P330)

四、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是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為基本宗旨,追求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13]它是人類社會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8]并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

1•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指引作用,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謀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基本要求、本質特征、價值目標方面與科學發展觀是一致的。因此,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保持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與時俱進,轉變傳統的“控制自然”、“馴服自然”等落后保守觀念,追求“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先進科學觀念;從注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為強調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認為物質數量上的增長是與發展一致的觀念、重視物質財富的攫取和獲得而忽視人的進步發展的觀念,轉變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最小的投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完美統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

2•加快生態意識的宣傳、教育,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氛圍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生態意識、環境意識的宣傳和教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對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有正確、理性的認識,推動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參與,使環境保護真正成為全體公民的共同理念和行為準則,形成人人關注、人人愛護、人人珍視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和氛圍。“既要繼續健全企業激勵機制,也要注重強化企業外部約束,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經營理念,切實承擔起社會責任”[14](P808),以糾正企業忽視節約能源資源、忽視保護生態環境的不良傾向。“要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和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組織在推進人口資源環境事業發展方面的作用。要積極創造條件,完善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搭建平臺”。[15](P826)“要加強基本國情、基本國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的人口意識、資源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組織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15](P826),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廣泛群眾基礎。

3•加強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的建設,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序、規范開展建設生態文明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宣傳上、道德感召下,還應該通過建立相關法律法規、體制機制,發揮國家及其相關機構的社會職能作用。一是建立統一、協調、高效運行的生態文明建設管理體制和機制。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增強黨和政府的危機意識、責任意識,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實到位。二是建立一整套關注關心關愛環境,維護和促進生態平衡的法律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為關乎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則提供立法原理和依據,并且實現立法宗旨和理念的轉變,以生態文明理念來指導立法和執法工作。三是不斷完善和落實生態責任追究制和領導干部考核制度,將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納入考核內容,以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的行為,避免出現環境和生態逐漸惡化的現象,從而督促和激勵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四是進一步深化財稅制度改革。要“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16](P17-20),真正做到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

總之,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8]這是目標,是希望,更是我們當前必須大力進行實踐的偉大工程。通過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來優化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又通過對人們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來促進四個文明建設,相得益彰。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手段,在優化的過程中最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是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