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環境產生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5:54:00
導語:正義環境產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正義的環境是關涉正義之所以必要和正義之如何可能的關鍵所在。它包括了正義從產生到實現的諸種因素和條件,是由正義環境的構成向度和構成條件組成的有機系統。不同思想家對正義環境的見解各有其偏重和優長,但也存在著明顯缺憾和不足。馬克思主義正義環境觀建立在廣闊的歷史視野和深刻的現實洞見基礎上,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正義環境問題提供了跨越時空的正確導向。
[關鍵詞]正義環境;有機構成;馬克思主義正義環境觀
對于正義問題的探討,無論是在德性層面,還是在制度層面;無論是關注個人正義或是社會正義,都繞不開正義的環境問題。因為它關系到正義之所以必要以及正義之如何可能的關鍵所在。它實際上涉及了正義從產生到實現的一系列條件問題。盡管在古代先賢的正義觀里,亦不乏對正義環境的關注。但卻是從休謨開始,才有了對正義環境的高度關切和明晰見解。然而直到今天,正義環境問題仍是一個在學理研究上相當薄弱,因而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話題。尤為值得重視的是,在當下中國正義問題的探討中,存在著一種由于追求公正實現的“義憤”情緒過濃而導致的“泛現實化”現象,它使得正義問題的解決可能因為缺乏堅實的理論支撐而流于表層化和短暫性。鑒此,對正義環境的冷靜思考和學理分析便突顯了其必要性,而其中,對各種正義環境觀——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正義環境觀一的理論借鑒則顯得十分重要和富有意義了。
一、正義環境的構成及其意義
所謂正義的環境,指的是正義現象緣何產生與發展,以及正義要求何以實現與保障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其中包括了正義從產生到實現的各種相關條件。由于生活世界的紛繁復雜,正義的環境必然呈現為復雜多樣的狀態。因此,對于正義環境的構成狀況,便需有一個多維度、多層面的考量,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們孜孜以求的正義目標有一個充分的認知和理性的把握,也才能使我們的正義追求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從學理分析的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正義環境這樣一種普遍而復雜的社會現象,看作是由不同向度、不同條件組成的一個有機系統,它主要由以下兩大部分構成:
其一,構成向度——包括了正義環境縱向與橫向的不同構成維度。正義環境的縱向構成,關注的是正義問題產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考察的是正義從歷史一現實一未來的存在和發展條件。正義環境的橫向構成,重視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歷史階段里,不同民族國家在正義的產生和實現問題上的條件差異,以及它們之間正義環境的特點比較;或者是考量在同一社會制度下,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的正義環境狀況及其差異。
其二,構成條件——包括正義存在與發展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正義的客觀條件,是指那些獨立于人的主觀意志之外的或由人所創造出來的卻又不完全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主要表現為自然和社會中的各種物質資源或物質力量。在社會生活中,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基礎的性質狀況等社會條件,是對正義問題的產生和實現具有特別重要影響的客觀因素。正義的主觀條件,則是指人類的秉性及其社會活動所形成的影響正義的產生和實現的諸種主觀因素。主要包括一定社會中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以及社會成員的主體心態(諸如正義感的有無強弱)。
可以看出,筆者所述正義之環境,既包括了人們通常關注的正義的主客觀條件,又加入了對正義環境的構成向度的考量。這是為了對正義環境有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歷史到現實、以至從產生到實現的較為全面的把握。眾所周知,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存在和發展,都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公平正義”作為社會生活中極為重要但卻又頗具復雜性和實現難度的價值目標,無論是在其存在和發展的因素上,還是在其得以實現和維護的條件上,都有著非常紛繁多樣的構成:一方面,所有關于公平正義的因素和條件,都必然涉及到從它產生的歷史源頭到當前的實際狀況,以及到未來可能出現的發展態勢的一系列因果關聯問題。即便是做一種功利化的現實考量,對正義環境的歷史延伸及其帶來的實際影響,仍然是我們解決當下正義問題不可回避的。另一方面,在對正義環境進行縱向思考的同時,橫向的考察和比較同樣重要。當今時代不同以往之處,在于它多元化和一體化的相互并存:“多元化”拉開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在各個方面(包括公正狀況)的距離,使它們之間似乎缺少了可比性;而“一體化”又使得它們之間在諸多問題上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具有了一定的可參照性。因此,對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國家在正義的產生和實現條件上的差異與特點的比較;以及對同一國家或制度下不同區域、不同階層正義環境的狀況差異進行考察,不僅必要而且意義重大。
我們看到,在論及正義環境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思想家和學者那里,大多都關注到正義的主客觀條件問題,比如休謨、羅爾斯,還有更近一些的布萊恩·巴厘以及慈繼偉等。他們的觀點深刻獨到、富有創見,觸及正義環境問題的許多要害。但是,缺憾難免存在。主要表現在他們對正義的環境構成未能綜合考量,其中,有的人強調了正義的主客觀環境,但卻因為過于重視正義的產生條件而忽略了正義的實現條件問題(如休謨);有的雖然不僅兼顧了正義產生的主客觀條件,而且也不乏對正義實現條件的探究,且富有新見,但由于階級屬性和學術立場的局限,難以找到解決正義問題的實質所在(如羅爾斯)。更為重要的是,包括其他學者在內的對正義環境的研究都存在著一個共同問題,那就是對正義環境的探討缺乏一種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刻的現實揭示,因而難以觸及社會生活的根本。如此狀況表明,關于正義環境的探討,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學說,運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和方法,以開闊的歷史胸襟和深邃的現實眼光進行分析思考。惟其如此,才能為正義環境的研究找到一條正確的路徑,也才能對正義的產生和實現條件獲得較為正確的認識。
二、正義的產生和實現條件——不同正義環境觀的比較
在對正義環境的研究中,休謨首開先河。他對正義產生的主客觀環境有著獨到而深刻的見解。休謨認為:正義是“應付人類的環境和需要所采取的人為措施或設計”。“平等或正義的規則完全依賴于人們所處的特殊狀態和條件。它們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礎在于對它們的嚴格而一致的遵守對公眾所產生的效用?!睋Q句話說,“正義是特定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產物;只有在這種特定環境中,正義的出現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那么,正義得以產生的特定環境是怎樣的?休謨指出,它主要包括了自然資源匱乏的“外在處境”、和人的利己的“自然脾性”的存在。“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為滿足人類需要所準備的稀少的供應。”然而,自然(物質)資源的匱乏和人的利己之心的存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才會構成對正義的需要。從正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即物資資源)看,一方面,如果“大自然已經賦予了人類極為豐贍的外部便利條件……在這種情形下,正義是完全沒有用的,它將是一種多余的擺設,而且在美德的欄目中不會有它的名字”。另一方面,“假如一個社會的一般必需品都陷入了極度匱乏的狀態……在這樣一種窘迫的情形下,嚴明的正義法則會被暫時擱置起來,而代之以更強烈的需要和自我保存動機”。而從正義產生的主觀條件看,休謨雖然認為“自私是建立正義的原始動機”,但是,他又指出,作為正義產生的主觀動機的自私,應當是在一種適度的意義上才能成立?!叭藗內绻亲匀坏刈非蠊娴?,并且是熱心地追求的,那么他們就不會夢想到要用這些[正義]規則來相互約束;同時,如果他們都追求他們自己的利益,絲毫沒有任何預防手段,那么他們就會橫沖直撞地陷入種種非義和暴行。”
休謨的上述環境觀,被羅爾斯概括為:中等的稀缺,中等的自私,相對的平等。而用布萊恩,巴厘的話則叫做適度匱乏的條件、適度利己的條件和平等的條件。顯然,休謨對正義環境的論述盡管有著精到之處,但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其一,他熱衷于正義的產生條件的探討,卻忽略了對正義實現條件的關注,因而使得對正義環境的研究顯得有些單薄,并且缺乏一定程度的改造環境的現實意義。其二,由于“休謨對正義問題的討論遵循了一個古老的傳統,斷言正義主要是人的正義而不是制度的正義”。因此,他有關正義主客觀條件的討論過于側重個體的、德性的層面,缺乏對社會的和制度層面的深度挖掘,顯現出其理論的時代和個人的局限性。
羅爾斯的正義環境觀,在當代思想家中最有代表性。他在對休謨的正義環境觀所做的“中等的稀缺,中等的自私,相對的平等”的詮釋中指出“為簡化起見,我常常強調客觀環境中的中等匱乏條件,強調主觀環境中的相互冷淡或對別人利益的不感興趣的條件。這樣,一個人可以扼要地說,只要互相冷淡的人們對中等匱乏條件下社會利益的劃分提出了互相沖突的要求,正義的環境就算達到了。除非這些環境因素存在,就不會有任何適合于正義德性的機會”。此后,羅爾斯進一步看到,為了追求作為公平意義上的正義,只是關注“中等匱乏條件”和人們之間“中等的自私,相對的平等”基礎上的利益要求沖突,是難以說清正義的環境問題的。尤其在一個現代民主社會里,“理性多元論的事實”是一個必須引起關注的正義的主觀環境?!霸谝粋€現代民主社會里,公民依照他們所理解的善觀念來確認不同的、也是不可公度的和不相容的、但是理性的統合性學說。這就是理性多元論的事實……我們將這種多元論當作民主社會的一個永久性特征,并將它視為一種對我們可以稱為正義之主觀環境的東西的典型描述。”不僅如此,羅爾斯還認為,“從公平正義的角度看,理性多元論和資源匱乏這兩個事實還只是正義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要使正義真正成為現實,我們還需要一個條件,即人作為道德存在物的事實。正是人作為道德存在物、具有重要的道德能力的事實,才使得正義最終得以成立”。上述可見,羅爾斯對正義產生的主客觀條件的認識比休謨更進一步,尤其是對人性中的道德能力的肯定,使正義產生的主觀條件獲得了正面意義的肯定。值得指出的是,與休謨不同,羅爾斯的正義環境觀不僅關注正義的產生條件,而且重視正義的實現條件。因此,他對正義的實現環境有著高度關切和深入探討。由于羅爾斯的正義觀十分強調社會正義依賴于基本的社會結構,且倡導“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的理念。因此,在正義實現環境問題上,他注重從社會基本結構入手,即使是涉及個體正義問題,他也是把個體作為社會合作者的身份看待。為此,他不但設置了“無知之幕”的理想社會環境來探討正義實現的可能性;而且,試圖通過“權利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等來實現社會正義。然而,盡管羅爾斯與休謨的正義環境觀相比,有著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探討,且不乏切中時弊的睿智之見。但是,他對正義實現環境的理想化設計(如“無知之幕”、差別原則的設想),以及出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偏愛和維護,使他的正義實現條件必然囿于某些外在因素而難以深入其內核。即使是對社會制度的的正義性追求,也只是在不觸及資本主義基本制度層面上的有限考量,因此,無法在根源意義上解決正義實現的環境問題。應該看到,在探討正義環境的問題上,慈繼偉先生獨樹一幟。他將人們平時司空見慣的非正義現象加以概括升華,提出了“非正義局面的易循環性”(或“正義局面的脆弱性”)理論。他說:“我們不難觀察到如下現象: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的非正義行為沒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來具有正義愿望的人就會在不同程度上效仿這種行為,乃至造成非正義行為的泛濫?!贝壤^偉在此是要說明正義存在和實現的有條件性——即作為利益交換的規則,正義能否實現需要依賴于不同個體間的自律與他律的相互作用。其中蘊涵的意義有兩個:其一,正義的實現和維護必須建立在嚴明的制度和規范的制約基礎上,因為人性中難免存在著的自私心和從眾心理。其二,作為一種道德命令,正義又具有無條件性,“不論作為制度,還是作為個人品德,正義都必須是無條件的”。因而,每一個社會中人,在不同程度上又都擁有對正義的崇高感和責任感,他們愿意為了正義付出自己的應有努力。如此一來,按照休謨的觀點,人性中自私的負面特性構成了正義產生的主觀動因;而按照慈繼偉先生的看法,人性中擁有的利他的道德情感則構成了正義實現的另一主觀條件。對此,亞當·斯密給予了同樣的肯定,他說:“人對社會有一種自然之愛,期望看到人類的聯合為人類自身考慮而得以維持……因此,從各方面考慮,他對一切可能摧毀社會的東西都深惡痛絕,同時也愿意運用各種手段去阻止那可恨又可怕的事情發生。非正義必定導致對社會的破壞。因此,一出現非正義,就會使他警覺起來,并迅速去阻止非正義的蔓延?!?/p>
三、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環境觀
對于正義問題,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盡管并不具有系統性,也未見有“正義環境”的學術語匯。但在他們的許多經典著作里,不僅包含了對正義問題的真知灼見,且在其思想內涵和目標指向上,突顯了對正義的環境,尤其是對正義實現環境的敏銳洞見和高瞻遠矚。實質上,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揭露和批判,其目的便是要推翻那不正義的社會制度,建立起體現正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因此,在他們的論述中,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極端不公正狀況的產生根源,而且明確指出了改變這種狀況以實現社會公正的根本對策。最為值得重視的是,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時代,但是,他們對正義問題的看法和主張,卻不但確立了具有跨越時代的普適性的一般正義理念;而且,他們對正義的產生和實現條件也有著鞭辟人里的具體分析。換言之,他們既有著對正義環境構成向度上的宏觀把握;也有著對正義環境構成條件上的深刻洞見。兼顧了正義環境的歷史與未來、宏觀與微觀、客觀與主觀等各個維度和層面,對我們今天認識和解決正義問題,具有超越時空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正義環境的構成向度問題上,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應當關注:
首先,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認為,正義現象有著強烈的歷史性和具體性,不存在永恒不變的正義觀念和追求。這為我們認識和把握正義存在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維度,提供了正確的導向。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時指出:“他們企圖從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的領域內也存在著……永恒正義等等”。而實際上“平等的觀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關系,而這種歷史關系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什么都是,就不是什么永恒的真理”。
其次,馬克思主義正義觀指出,正義現象具有特殊性和相對性,不存在普遍的、絕對的正義。這對我們認識不同社會條件下的公正存在條件及其特點,并有的放矢的解決當代公正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注解。馬克思主義認為,正義從來都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物,都反映著一定社會生活的特殊性,具有著不同階級性意義上的特殊性和相對性。恩格斯指出:“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奴隸制度是公正的,資產階級的正義觀則要求廢除被宣布為不公正的封建制度。”
最后,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十分強調正義的存在與實現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他們認為,在社會現實中,正義總是受到一定的經濟基礎制約,并最終決定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恩格斯在批判蒲魯東的“永恒正義”觀時則認為:“這個正義卻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在其保守方面或在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圣化的表現?!?/p>
在正義產生和實現的條件問題上,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也有著十分明確的見解和指向。就正義的產生條件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向來認為,造成社會剝削、壓迫等不平等現象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由于自然資源的匱乏或人的自私心作怪這樣一些外在的簡單的因素,而是與制度的經濟的內在因素密切相關。他們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地剖析,“認為社會中種種非正義現象產生的基本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所以應當在充分發達的生產力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消滅人剝削人的社會。建立在生產力特定階段基礎之上的不合理的社會分工也是社會不公現象形成的重要根源之一,它使少數人的幸福建立在最大多數人的痛苦上,所以應當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消除不合理的社會分工現象”。同時,他們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展不足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包括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時期的問題,也給予了精辟的論述:“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暗沁@些弊病,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它經過長久陣痛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出來的形態中,是不可避免的?!睂τ谖覈斀裆鐣嬖诘牟还F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論斷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它告訴我們,即使在今天已經相對發展了的社會主義階段,造成不公平現象存在的經濟的體制性的因素同樣存在,需要我們在清醒地認識與分析的基礎上給予妥善解決。
而就正義的實現條件看,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強烈的改造社會的實踐精神,指出了最為重要的兩條實現途徑,其一是制度的變革,即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階級問的不平等。恩格斯在提到體現社會正義精神的平等要求時指出:“無產階級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有雙重意義,或者它是對明顯的社會不平等,對富人和窮人之間、主人和奴隸之間、驕奢淫逸者和饑餓者之間的對立的自發反應……或者它是從對資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反應中產生的,它從這種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當的、可以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成了用資本家本身的主張發動工人起來反對資本家的鼓動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它是和資產階級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無產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都是消滅階級的要求。任何超出這個范圍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謬?!逼涠呛侠淼纳鐣止?。要在公正合理的社會分工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物質生活資料的供應,解決物質資源嚴重短缺造成的不公平,以至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平等自由境界。對此,馬克思的美好設想最有代表性“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處,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實際上是對社會生活實現公平正義的根本條件的設定,是對人類社會進入公平正義最高階段的高瞻遠矚的預測和導向。
上述可見,馬克思主義正義環境觀不僅有著對正義環境的構成向度上的卓越的辯證思考,指明了正義現象存在發展的歷史性、具體性和相對性;同時,它指出了正義現象存在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一定物質生活條件的直接影響力。而且,他們在對正義產生和實現條件的認識和把握上也有著其他思想家難以比擬的洞察力和深刻性。最為重要的,也是馬克思主義正義環境觀比之其他正義環境觀的根本區別之處是,他們的理論鋒芒直指社會制度這一正義問題的要害處,為正義問題的根本解決指明了方向。而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的正義追求從“批判的武器”進入到了“武器的批判”的實踐層面,為社會正義的實現提供了從理論到實踐的榜樣示范。
- 上一篇:政治倫理探究論文
- 下一篇:鄧小平農業思想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