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農業思想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1 05:55:00
導語:鄧小平農業思想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問題一直是鄧小平所關心的問題,如何恢復農業生產是20世紀60年代鄧小平農業思想的主線。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及解決市場問題。鄧小平關于恢復農業的思想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農業問題一直是鄧小平所關注的問題。20世紀60年代,他立足于中國實際,對如何恢復農業生產問題作過一系列精辟、獨到的論述,為我國農業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今天回顧和整理鄧小平的年代的農業思想對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的主要內容
1958年的“”和連續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使我國國民經濟遭受了嚴重困難,如何恢復農業生產是60年代鄧小平農業思想的主題。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及解決市場問題。
(一)自始至終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作為恢復農業生產的主題。農業問題是一個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問題,鄧小平立足于國情,始終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作為農業發展的主題。鄧小平認為農業問題說到底,就是農民問題,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就不可能發展起來,所以國家在制定政策和具體實踐中,應該把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作為工作的出發點。那么如何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他認為,首先得從生產關系上解決,解決的辦法是實行各種聯系產量的生產責任制,讓農民的個人利益和生產的結果掛起鉤來,通過包工包產到組、包工包產到戶或實行“大包干”,即包干到戶這種形式。但具體以哪種形式好,他認為要以是否符合群眾的愿望來決定。“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他指出,農業生產就要像打仗一樣,我們之所以能打敗,就是不講規矩,不按老路子打,現在恢復農業生產,也要看情況,“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此外,在農村“還得要調整基層的生產關系,要承認多種多樣的形式”。其次,鄧小平認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還需正確處理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過去城市人口多,擠走了農民的口糧,就要從農民手上拿出更多的糧食來,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恢復起來較困難。二是要從體制上解決好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的現有關系。他認為,現在公社有幾百人吃公糧,問題很大,公社實際上是一個大鄉,人員編制、工作范圍、工作性質、工作任務,都可以恢復到大鄉那個程度,大隊一級只要設一個人,他可以參加生產,不要從農民手上拿東西,國家補貼一點,這是一個辦法,這樣不但可以把擠占農民的口糧大大減少,農民也可以緩過氣來,而農民緩過氣來了,生產積極性就提高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就有希望了。
(二)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吃、穿、用的問題也解決不了。”但是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工業的支援,“工業支援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是工業的重要任務”。他認為:“農業現代化不單單是機械化,還包括應用和發展科學技術等,城市可以幫助農村搞一些機械化的養雞場、養豬場,這一方面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的副食品供應。要是工人沒有菜吃,沒有肉吃,工業怎么能搞得好?工業支援農業,農業反過來又支援工業。”農業發展了,農民收入高了,農村就會穩定,整個社會就會穩定,所以為農業服務,是中國工業的重大任務。另外他還從當時國情出發,強調支援農業需要服務的工業不能減弱,他認為,農業機械,過去搞了多年,但如何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采用適合的農業機具,長期沒有解決好;水利建設,這幾年國家花錢不少,但灌溉效益不高,現在要考慮對原來的水利工程進行修補;工業方面要著重解決人民的吃、穿、用的問題,以減輕農業的負擔,如建維尼綸廠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一方面可以減輕農民棉花供應的壓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和農民搞一些交換,有了交換,就可以刺激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市場問題的解決有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鄧小平認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除了通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解決市場問題,他認為國家應該發展農村集市貿易或自由市場。發展農村集市貿易有三大好處:“首先是可以增加群眾收入,方便群眾生活;第二是群眾收入增加了,也可以增加對國家的貢獻;第三,可以穩定物價,安定人心,也會產生很好的政治影響。”他主張不是國家統購統銷的商品都可以拿到自由市場上來賣,把集市貿易繁榮起來。把全國的供銷合作社普遍搞起來。他認為搞好供銷合作社,不僅有利于交易,而且還可以組織和促進生產,增加市場供應,使農民增加收入。
二、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的主要特征
60年代鄧小平農業思想很豐富,綜觀他的農業思想,主要有下面兩個特征:
(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60年代鄧小平農業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長期實踐中,鄧小平從“實事”中“求”來許多辦法,如在如何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發揮他們潛力時,他指出:“我們全黨應該有一個統一的主意,應該有一個主見,比如說,要盡量保持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就得說服群眾,加強干部。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有些包產到戶的,要使他們合法化,這都是些想法,究竟采取什么措施,我們全黨在考慮,中央在考慮,有些做法應該充分地照顧不同地區的不同條件和特殊情況。”如在處理城市與農村關系問題上,他指出,城市人口多了,農民的口糧就會被擠走,農民就要從自己的手中拿出更多的糧食,這樣農業恢復起來就更困難,他舉了一組數字來說明這個問題,他說,城市多1000萬人,就要增加糧食40億斤,多2000萬人,就是80億斤,多3000萬人,就是120億斤。120億斤,看起來平均一個人每個月只有30斤,實際上卻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因為,出糧食比較多的地方全國只有那么300多個縣,所以他認為要恢復農業生產,要調動農業的生產積極性就需要減少城市人口等,這些主張都是切合當時實際的,他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思想對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轉(二)心系群眾,尊重群眾。鄧小平一生始終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他心系群眾、尊重群眾,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在用調整生產關系來解決農業問題時,他始終堅持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是否符合群眾的愿望來決定,他主張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當時對于“包產到戶”和“大包干”這種做法阻力很大,但是在各種關系的調整中由于它最有利于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最受群眾歡迎,所以鄧小平還是支持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這種生產關系形式的;在制定農村相關政策時,他一再強調要充分照顧不同地區的不同條件和特殊情況,不要輕易實行全國“一刀切”,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農民多打點糧食,能夠多吃一點。這些都充分說明了鄧小平在實踐工作中時刻心系群眾、關心群眾、尊重群眾。
三、學習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的現實意義
60年代鄧小平農業思想是鄧小平農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對當前農業問題的解決,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首先要尊重群眾、關心群眾、切實為農民群眾謀福利。農民群眾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主體,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能否真心實意地關心群眾、尊重群眾、切實為農民群眾謀福利,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建設。因此,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每一位領導干部都應尊重群眾,增強群眾觀點,傾聽群眾呼聲,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利益。尊重群眾是當前建立和諧干群關系的前提,廣大領導干部要擺正自己在基層工作中的位置,在工作中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意志和權利,要聽得進農民群眾的不同意見。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因為正是有了不同意見、不同要求,才能有比較、有鑒別,才能在科學決策中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另外,事實也證明,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只有尊重群眾,切實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農民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理順與農民群眾之間的關系,真正確立自己的領導威信。
(二)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具體政策的制定、落實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農業資源不同,所以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具體政策的制定、落實一定要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根據各地自然條件、綜合實力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防止一刀切。比如,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應在發展新產業、營造新環境、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和建設新村舍上下功夫;經濟條件一般的地區,應以提高生產力水平為目標,以發展農業產業化為方向,以加強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貧困地區則應以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增收門路、提高農民基本素質為重點;等等。總之,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具體政策的制定、落實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這是鄧小平60年代農業思想給我們的一條最重要的經驗。
(三)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必須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廣大農民的民主權利,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農民群眾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軍,只有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發揮出來,農村經濟的發展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源泉。當前,做好這方面工作須從兩個層面上下功夫,一是要完善和落實農村各項民主制度,全面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努力做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廣泛聽取農民群眾對發展農村經濟的意見和要求,切實解決好存在的各種問題;二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以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民增收渠道,特別是要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健全了以上兩個層面的工作,就為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經濟的積極性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這樣農村經濟的建設就會得到不斷地加強。
- 上一篇:正義環境產生研究論文
- 下一篇:鄧小平外交思想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