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光造型下的雕塑視象
時間:2022-05-09 04:37:00
導語:小議光造型下的雕塑視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
在雕塑中,我們的視覺作用一直被外在的、直觀的知覺所左右。隨著科技與時代的發展,傳統雕塑形式已經發生了改變,而今雕塑又將光造型運用于其中,我們的視覺對于雕塑視象的呈現已經生發出新的視覺含義。這含義的形成是作為雕塑中的材質、造型及所處的空間等構成元素通過光造型中的色彩、光束的組合形態、角度等元素與雕塑進行重構后而獲得的。其深層的視覺含義則體現為光造型結合雕塑視象再塑造所呈現出的時空、幻覺、文化、宗教等情感的全新理念與意義。進而使得雕塑視象能以一個全新的視角進入到新的視覺化閱讀之中,并在一種多元的富有視覺化的審美過程中使雕塑獲得新生命。
關鍵詞:雕塑視象萌芽造型空間與場材質光造型照射角光束組合形態光色光影時空范疇的延伸幻覺視象意義文化、宗教等象征意義
引言
雕塑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存在了幾千年,發展至今日它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雕與塑的概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已產生了許多新概念的雕塑形態。當光造型介入雕塑后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受與以往傳統雕塑的意義傳達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意義。阿恩海姆說:“藝術家對于光所持的概念大體從兩個方面受到人類總的態度和普遍反應方式的影響:第一,實際的興趣把人對光線現象的反應變成了有選擇的注意。第二,藝術家關于光線的概念應該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因此,光造型介入雕塑后,它所傳達的視象感受承載著光造型本身所含有的形式與內容,通過受眾對雕塑視象所進行的審美視覺的反饋,結合雕塑中的各種形式與元素的表現,使得雕塑視象的傳達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含義。其更深層次的含義則體現為通過光造型對雕塑進行再塑造時,它呈現出的是在人類審美情感的外化、補充與延續下所生發出的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崇高理念與意義。憑借雕塑中與光造型進行重構的元素體現,了解光造型中構成雕塑視象的多種元素,深究光造型結合雕塑后進行視象再塑造所呈現出的全新理念與意義;我們便能感受到雕塑視象與光造型結合后所經歷的重構意義,從視覺外化到內心審美的體驗與實踐來體悟人類文明最崇尚的理念與含義。
一.光造型介入雕塑的萌芽
傳統和古典對于雕塑的定義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一般以硬質材料來刻制的稱雕刻,如:石雕、木雕等。用軟質材料塑制的為塑造,如:泥塑等。隨著時空觀念的發展,雕塑的表現已突破立體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形態方面探索,但由于藝術創作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的拓展,雕塑已和其他相關學科如:繪畫、裝置、環境藝術、建筑等融合,從而變得模糊,但無論怎樣,從本體意義而言,物質性和多維空間特性以及其所承載的藝術意義仍是界定雕塑的核心價值概念。
巨石陣
耶穌基督像
根據物質性和多維空間特性所承載的藝術意義,當光造型介入雕塑,其界定雕塑的兩個基本要素,即雕和塑就會產生新的含義,這含義的形成是人類經過對光造型經驗的逐漸深化以及對于雕塑審美感受的不斷拓展而萌發的一種意識。我們知道英國史前巨石陣,它所蘊含的是人們所追崇的具有某種歷法與宗教上的目的。然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我們慢慢發現當太陽處于某一特定的照射角度,其光造型作用在石陣中而產生的視覺形象就發生了變化。例如:某一天日出時,我們恰巧欣賞到太陽位于石洞之中的片刻視象,此視象的產生與以往我們的視覺經驗無法對應。后來人們慢慢發現每年的夏至與冬至這兩個時節才能看到如此的景象。從此這景象便在我們的視覺感受中烙入了這種特殊現象。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基督雕像以其神圣的形態屹立于山上,自古以來我們對于耶穌的形象感受都埋藏于內心,其仁愛、寬容、濟世的內在形象一直深入人們的內在情感之中。當我們無意間發現月亮位于特定的方位時所“構造”的基督像,它表現出來的基督神圣感受已經與以往的內心情感發生了關聯。這時,耶穌雕像所呈現出的視覺形象已經是經歷了內在情感的作用而外化了。神性的感覺已經融合了以往的情感經驗,此時所看到的就是帶著神性光芒的耶穌雕塑,并且在產生新的視覺形象中,我們的知覺也隨之深化;在外在、內在的雙重感受中,視象的傳遞讓我們發覺了光造型所含有的創造力與感染力。
隨著我們對光造型經驗的不斷積累,感受便有了逐步深化和演進,通過光造型作用在雕塑中而產生的視象,這種萌芽意識伴隨著人類審美感受的衍化而產生了新的內涵。內涵的表現就是審美意識的深化與雕塑視象外化的雙重作用。
二.雕塑中與光造型進行重構的元素體現
雕塑中的元素是構成雕塑整體形象的核心,光造型對其的作用就是將這些元素明晰地呈現出來。透過相關元素的整合而賦予雕塑以新意義和精神。
(一)雕塑造型形態元素
當我們要把一個具有復雜形狀的物體再現出來的時候就要使它的輪廓線與它的亮度分布互相配合,以便產生出空間的“浮雕”。顯然,雕塑的外在形態是直接影響光造型的作用。在經歷了千年的時代變遷后,現代雕塑則追求簡約、洗練進而通達形而上的表達。盡管形式的變遷體現雕塑的風格變化,但一件物體的真實形狀是由它的基本空間特征所構成的,雕塑亦如此。同樣,光所蘊含的點、線、面也是基本空間里的元素,它與雕塑的點、線、面互相作用:點對點、線對線、面對面、點線結合、線面結合等等。如此多變的組合就可以創造出許多的新雕塑形態。
衍射出光的石麒麟
《衍射出光的石麒麟》是一件根據古代著名雕塑重構而成的作品,在原有的雕塑造型上,作者運用鉆孔來連接雕塑的內外空間,同時在內空間布燈,使得光從雕塑內空間里向外衍射,這時我們所看到的雕塑視象已不在是傳統意義的雕塑形象,傳統的雕塑以其外在嚴謹的風格、統一的材質和內在崇尚、高古的思想而獨樹一幟。而此時的雕塑造型形態是在原有的古典精神狀態下進行重構,打破原有嚴謹的造型,在雕塑表面上增加了許多光點視效形態并呈發散狀。設計師的理念是將古人對遠古神圣的膜拜進行架構,對傳統元素進行解構,肢解雕塑的外在形態與內在表現形式,通過光向外衍射來表現使得雕塑的造型更富有現代的視覺特征。這特征即是光點所形成的語言符號通過解構后的雕塑載體而產生的視象傳達。
所以,對雕塑的再次造型可以拓展光造型應用的手段,使得雕塑視象以其造型元素呈現不同的形式,通過光與雕塑的點、線、面結合,創造出更多新穎的視覺形象。
(二)雕塑所處的空間與場
場的概念在空間造型中是指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系。雕塑的存在空間已經與各種環境產生了互動。因此場的結構關系也已形成。而光作為物質通過空間同樣也能與雕塑產生互動的作用力。
華盛頓紀念碑
美國華盛頓紀念碑以其高聳的形態屹立于華盛頓市中心,與國會大廈、林肯紀念堂在同一軸線上。這是三者便形成了同一個空間場,尤以紀念碑為首,體現了美國的國家象征,三者同時也互相依存。因此當光造型付諸于紀念碑中時,紀念碑所呈現出來的視象就是一根巨大的光柱,此光柱便能體現作為美國開國元勛華盛頓的偉岸高聳的象征意義。那么作為光造型,它所蘊含的也是一種場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必須作用于物體,紀念碑以及國會大廈和林肯紀念堂就是為了光造型對其進行作用的載體,通過融合,此時的光造型也成為了場的結構關系里的一種元素。元素意義的生發使得場的作用力更加的廣闊,憑其外在、內在的相互關聯作用,象征意義得到充分表達,致使在我們的視覺感受中對于此種場的作用力有了深刻理解。
大地藝術家瓦爾特德?瑪麗亞的作品《閃光的田野》是一件大地與天空直接對話的空間雕塑。藝術家選擇了新墨西哥盆地一個不見人煙的荒原,在1.6公里×1公里的地面上直立400根不銹鋼桿,呈矩形格柵點陣排列。由于這里經常發生閃電現象,這便使藝術家產生靈感。通過放電現象將大地與天空聯系在一起,空間與場相互作用,閃電與金屬棒產生了化學效應,光電撕破黑幕連接著大地,此時的片刻景象將我們的視覺引入這樣一種力的平衡——天、地、人。
閃光的田野
所以,場的功能已經擴大,這樣的一個場的結構不僅能賦予光造型以展示媒介,同時它也是產生視覺互動作用力的源泉。環境中元素之間的結合,它所生發出的意義在我們的視覺感受中有著雄奇瑰麗的效果,我們的審美視覺也因此而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雕塑中多樣材質的元素
多種材質元素應用于雕塑中能發揮光造型介入其中在意義傳達等方面的價值和作用,不同的材質屬性會引發光造型作用后所產生的視象,那么作為多樣材質,其范疇使得光造型的作用會產生與其相應的形象特性。
1.不透明材質
怒
這類材質主要是以石材質、木材質等為主的,普遍受到光造型的作用的是其內在的肌理或纖維。一般地,當光附著在這類材質后,順著材質地肌理走向或是纖維介質,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具有形式感地表象,往往通過這種表象使得受眾的視覺可以直接感受到雕塑本身的形式感。朱成的作品《怒》以古老的麻將牌作為作品的主要元素,從而構成了作者的自塑像。此時在光造型的作用之下透過麻將牌中的圖案紋理的明暗變化讓我們在視覺中可以感受到對象的歷史滄桑感,同時這圖案形式也構成作為表面皮膚紋理的象征意義。
我們通過這些不透明的具有肌理屬性的材質往往可以引發雕塑中所蘊含的細節形象,通過光造型的作用使其顯現出來,一種更為細化的視覺意義在所呈現的視象中完全地表達出來。
2.透明材質
這一類材質包括樹脂、玻璃、水晶等元素構成。其主要特點就是能使光進行透射或衍射,以此來產生不同的光線形態或色散現象。
莎朗拉敏斯皇后
我們來看日本雕塑家吉村益信用霓虹燈管與亞克力玻璃等制作的《莎朗拉敏斯皇后》,其軀體造型便是用玻璃塑造而成,軀體內嵌霓虹燈管使得彩色的光管形狀猶如人體的血管與神經。此時通過霓虹燈的光造型透過玻璃而產生的現象讓人感受到血液在體內涌流的感覺。這感覺很直觀、形象,它所展現的就是一種精神外化的理念。理念的深化實質上是在進行一次運動,光與玻璃的介質的充分結合,它所生成的視象是表象化的世界里最直觀的形象。
所以透過透明介質的光造型,內心往往感受到一種變幻的感覺,這感覺的產生就在于其特別的屬性。它并不是直接呈現內在的具象事物,光透過介質的同時而產生的物理現象已經經歷了這種發散與衍化的意義。從而我們能夠感受到光線經過介質作用而生發的視覺外化形象。
3.半透明材質
這類材質包括玉石、高分子材料、磨砂玻璃等。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其呈現的形象猶如一個發光體,對觀眾的心理將會產生一種剔透的、溫潤的感受。
特定場景
拉斯?魯伯特利用高分子材料在室內外的公共環境中創作“特定場景”雕塑,它的作品接近比喻、象征和有機的意象,利用活動部件或者水的物理原理產生運動,借助光學原理使得作品五光十色。材質特性的外化就是在光流動的變化下得以顯現。同時,在光流動的驅使下,雕塑本身的視象體現顯得猶為動感,之前所提及的溫潤之感受憑借流光異彩的光造型而更加的深化。作者的思想也就在這流光異彩中無限的表現出來。
4.反射材質
反光玻璃、金屬、黃金等元素都屬于反射介質,這一類材質通常能夠將雕塑所處環境的視象反映在雕塑本身之中,使得雕塑所呈現的視象具有多樣性的感官。
其實,這具有反射屬性的介質還往往會讓人感到一種迷惑的效果。《向下傾斜而閃耀的光》這件作品作者將具有反射特性的金屬棒植入大沙漠中,通過陽光作用在金屬棒表面而產生光點,這時觀眾的視覺對于這光點會形成一種眩幻的感覺,從表面無法一眼覺察到金屬棒的具體形象。所以借助于我們視覺的眩幻可以感受到這種反射材質與光造型的融合所產生的視象與以往我們對于反射材質的感受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根據這種視象結果,使得原有的環境空間更充滿幻覺形態,而我們的視感也同樣產生了幻覺意識。
向下傾斜而閃耀的光
三.光造型中構成雕塑視象的多種元素
光造型作用于雕塑中主要是以照射角、光束組合形態、光色、光影等元素左右著雕塑視象的呈現。其各元素都有其個性,從而在營造雕塑視象的過程中來顯現雕塑的造型效果。
(一)照射角
物體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接受的光線都有可能改變物體本身的形象,將雕塑放置在環境中,其本身也經受著白天光照作用,雖然日光照射會以時間變化而發生位移,但我們對于雕塑整體的視覺感受仍是一個整體范疇里。然而我們用燈光造型來進行塑造時,雕塑視象會在某一角度產生不同于白天光照的視感。
獅身人面像
埃及獅身人面像以其陵墓守衛者的形象守護著法老的王陵——金字塔。在平時的日光照射下,無論以何角度觀察,它所展現出來的視覺形象是安靜的,森嚴的。當我們在獅身人面像底座布置光源對其進行由下而上的泛光照射時,它所呈現出的造型形象卻有著神秘的感覺。那么這種神秘感覺便是有選擇角度的光照射所引發出來的,透過視象的傳達致使在受眾的心理中營造出這種感覺。
改變角度的光透射結合雕塑本體所呈現的視象,它所改變的是以往在日光照射下的視覺經驗,通過可選擇的光位來造型,使得原本單純的視象變得富有情感,從而在視覺情感的意義上能夠更加的外化與衍生。
(二)光束的組合形態
在舞臺表演中,多變的光束在舞臺空間里運動,無論是空間裝飾、塑造人物、烘托氣氛、強化節奏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作為對雕塑進行塑造的手段,光束的組合形態同樣也會制造出變化多樣的光速造型形象,通過光束的組織、排列在雕塑外在的造型形態中進行架構,所形成的視象會在此前的光造型中顯得更加富有重構意義,進而與空間進行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金字塔
設計師在金字塔的四邊棱角底部各安裝了一個激光光束發射器,沿著金字塔的棱角向頂部投射,光束便匯集在頂部的中心,形成了具有金字塔符號的圖像形式。我們在夜晚欣賞金字塔的形象與白天呈現的視象有了截然不同的含義,此時的視象給予我們的感受更為純粹,沒有了那濃重的質感,沒有了歷史滄桑的形式,突顯的是一種崇尚的象征與膜拜的形象。退盡浮華,我們知覺對應了時代的變化,時間的變化也與環境空間結合,從而越發感受到情景交融。
獅身人面像
依舊還是獅身人面像,在修復慶典中,燈光師在雕像的前部與背部各布置了電腦激光燈,通過空間光束造型穿梭于獅身人面像,此時的雕像被這光束形態所包圍。原有的靜穆、森嚴感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光環照耀下的輕快與動感。
所以,光束的組織形態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滲透于雕塑造型中,組織光束的形態與雕塑造型結合,打破原有的視覺經驗,利用情景的渲染使得受眾的視覺產生具有光束視感造型的雕塑視象。
(三)光色渲染
在雕塑中,光色渲染綜合了雕塑本身的色彩、光色及受眾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響,反映在受眾視覺中雖是一種物理現象,但在實際的視覺作用力下是具有表現力與感染力的。對于環境、情感等方面都有作用。
獅身人面像它所賦予的是一種象征。千百年來人們同它與金字塔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當我們看到渾身金黃色地雕像屹立在金字塔前,這一刻,我們的視覺告訴我們歷史的駐留與審美經驗附和的體現。各個民族、地域的人們對于色彩有著地域文化的顯著特點。古埃及人所處的地理環境依靠于尼羅河畔與非洲沙漠,自古以來泥沙所卷帶的顏色深深烙入了古埃及人的心理,當光色附著在獅身人面像所呈現的顏色作用力場就喚起了我們對古埃及的顏色記憶。因此,這樣一種作用力的平衡便產生了。即埃及的國土——金色——金字塔——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與金字塔
通過光色的賦予聯系著人類歷史心理的圖像觀念,并以雕塑為載體表現出來,而我們的視覺因為這視象的傳達變得意義深刻。這不是歷史圖像的簡單重復,是在原來的力點上又向力的延展方向進行深化與拓展。
(四)光影
光影的造型是雕塑重要語匯之一,在表現的過程中,一方面光造型作用于雕塑表面而產生強烈或柔和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通過造影使人們的視覺對其產生各種心理影響。
虎
當然由透視作用的照射作用的雙重影響下會產生變形形態,其結構都是簡化的,根據雕塑本身的形態加之陰影的比例造就一種視覺分離的效果。克勞斯?卡梅里奇斯的《虎》就將這種分離的視感而展現出來,從一定的角度欣賞,一只猛虎形象會呈現在你眼前,離開這一方位卻是一堆片材,所以不管是這雕塑的形態還是這雕塑的局部亮度,眼睛都能根據這一雕塑的空間定向與照射光影作用的雙重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形,進而把他們識別出來。
因此,光影不僅能使我們看到雕塑本體的存在,而且能夠使我們看清他們的形態,運動方向以及它們離我們(或離其他物體)的距離。
四.光造型結合雕塑進行視象再塑造所呈現出的全新理念與意義
雕塑在我們以往的視覺經驗感官里一直把它看成是獨立于時間之外的空間藝術。但任何一種不動的物體并不意味著它是靜止的,而是意味著各種所蘊含的作用力達到暫時的平衡,雕塑也就是以其平衡的力量而占據著我們以往的視覺經驗。然而,當創作主體在光造型的作用下通過一維時間變化過程所展現出來的視覺形象已經產生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結合光造型所進行的雕塑視象再塑造,它從內在、外在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宗教等情感內涵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視覺經驗,借助于這全新的理念與意義,使得這種審美情感能夠得以延續、補充和外化。
(一)時空范疇的延伸
雕塑在光造型的作用下已突破傳統的空間藝術范疇而進行再塑造,進而使時間這一維度介入了創作主體,同時在時間、空間里得到了意義的延展。本來欣賞一件雕塑時我們的知覺次序并不受雕塑本身的制約,而今,光造型的介入致使我們的知覺順序受到光造型一維時間的變化作用而約束,并漸漸產生了一種結構。這種結構包含兩種次序:一是所要表現的事件本身所固有的先后次序,另一種則是所謂的外在客觀因素。
動感雕塑
蔡文穎所創作的動感雕塑以其含有的時間維度的藝術形式,容納了許多的高科技和結構組織,利用音樂、聲控、光纖等手段與人的行為緊密相連,有一種超越時空、進入未來的感覺,并將人的情感的思維直接付諸于視覺之中。這時,時空意義的深化讓我們的知覺順序受到牽引,并隨著聲光的運動變化,我們的思維與視覺形成了一個作用關系鏈,從而達到一種共鳴。
獅身人面像及金字塔
我們再看埃及獅身人面像的修復慶典中的燈光表現。設計師通過燈光光束的穿插與造影,使得獅身人面像及其身后的金字塔群都蒙上了光影造型與光束交織的情景交融。此時我們欣賞的次序已不再像欣賞一件單純的雕塑而毫無受到制約,相反的,我們的知覺隨著光造型的光束排列變化以及在雕像中的影像變化而發生關聯。作為時間本身——就是說,是各種成分的前后相繼,既然如此,這種包含兩種次序的結構也亦形成。
只要我們的知覺隨著這種結構則會產生力的方向與強度,那么作為空間的雕塑,結合光造型,其結構狀態也就成了這些力的特殊參照構架。所以力的擴展也就促使光造型下的雕塑視象拓展了時空的范疇。
(二)幻覺視象的意義
古希臘對于幻覺一詞的確立是從文學藝術模仿說中衍生出來的。模仿說把現實世界看作文學藝術的藍本,以唯物主義為依賴,對對象的追求勢必在追求幻覺的效果與意義。
前文提及透視作用與照射作用的雙重影響下,被塑對象會形成一種視覺分離的效果。的確,這種分離效果的強化使得對象呈現的視感在現實條件下與唯物法則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就是幻覺視感的外化體現。光藝術家奧本海姆在他的作品《二極性》中,將一束強光拋灑于水面上,光束與水面的波紋漣漪相結合,致使在我們的視覺上呈現為一座橋的圖像形式。當然,這座橋是無法渡越的,從視象的表現中我們的確以客觀世界的眼光體察到一座橋的存在,這存在的圖像形式只不過造成了一種幻象,幻象的載體是光造型與水面波紋的組合體,以上客觀視象與人們知覺感受產生了分離,表象的重現使得我們的視覺又有了新的認識。通過認識,我們對于幻覺的意義便達成了一種共識,并且在這基礎上達到美學理想中真物同化的意義。
二極性
借由真物同化意義的深化,我們對雕塑視象的理解可以圍繞幻覺引發的一種暗示來進行重新組合,物象與視象的重構可以將幻覺視感變得更有畫面形式感,繼而在形式與內容中找到一個有力的支點。支點的突破亦是幻覺意義的不懈追求。
(三)文化、宗教等情感內涵所賦予的視象意義
人類對于光的象征性的歷史由來已久,透過人類漫長的歷史,在人類視知覺中,黑暗看上去并不是光明的缺席,而是與光明直接對立的積極要素。因此在此種教條中,白天與黑夜變成象征善與惡的兩種對立的視覺形象,從而這種形象便一直流傳下來,無論在教堂建筑還是宗教繪畫、雕塑中,象征性的光造型已經引起人們的共鳴與反響。
耶穌基督像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基督雕像,其內容本身就是宗教風格的體現,展開雙臂與軀體的象征意義便是“十字架”的符號化。為了能夠使這種符號化的形象展現其意義,設計師便在雕塑的后側制造向上投射的光束效果,這時光與雕塑的融合把神性的象征表現到極致。作為基督教的象征里,光便是神性的原形,并獲得特殊的審美意義。我們對于光造型后所獲得的基督形象已經與宗教文化里的基督形象所聯系,并且化為一種神賜的、神奇的感受,這象征就如《新約全書》上所講的那個故事——神光傳播至大地上,它的出現使大地變得崇高起來。
在非宗教文化的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像以往那樣理解光,但這種樸素的理想至今仍影響著我們,作為象征精神的體現,我們從雕塑本身找到它適合的表現形象,并且以光造型的象征性為手段,將其表現的很明白而不是謎語。所以埋藏于我們心中的這種宗教文化的態度揭示了對于一物體形象外化的理性追求。光造型的外在象征加上雕塑的內容象征便已達到了一種視覺上的平衡,平衡的守則就是我們內心對于文化、宗教的情感付諸于光造型的雕塑視象的外化,以此來造就現實意義上的內心情感所賦予的象征意義,這意義的深化就是我們內在精神所向往的。
五.結束語
現在的雕塑的形式已是越來越開放,作為我們的視覺感官隨著這波浪潮而越發的新異。光造型以及雕塑形態已經不能從表象上來平衡我們的視覺心理了,兩者進行一系列的重構之后它所作用的知覺形態已是包羅了人類視覺經驗的變遷歷史。以現代的視覺理念加之傳統形態的雙重作用下,我們對其呈現出的視象有了革命性的反饋與解讀。透過光造型對雕塑視象進行的再創造所傳達的意義,是一種對雕像視象表現的全新視角,我們不斷地把這種解讀方式引入到新的視覺范疇中,為的是在一種多元的、富有視覺化的審美過程中,重新架構視覺作用力的審美力量從而使得光造型下的雕塑視象更富有知覺力量與創造力量。
參考資料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2黑格爾(德).《美學》第二卷.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出版
3叔本華(德).《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出版
4宗白華.《宗白華講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5吳光耀.《西方演劇史論稿》下篇.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6金長烈等.《舞臺燈光》.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7鄧樂.《開放的雕塑》.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8/3986637.html基督教美學中的神圣象征
9/Article/zixun/200610/9379.html中國藝術新聞網
10/diaoxiangtupian/diaoxiang4t.jpg獅身人面像圖片
11/Class.asp?ClassID=5金字塔圖片
12/html/jiaoshixuesheng/xueshengwangye/xinyan/twt/jsz/jsz.htm英格蘭巨石陣圖片
13/b661674/d46809429.htm華盛頓紀念碑
- 上一篇:深究新經濟時代小企業會計核算
- 下一篇:小議股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