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我國風箏藝術

時間:2022-03-25 03:52:00

導語:小議我國風箏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我國風箏藝術

摘要:風箏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有著二千多年的歷史,一直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風箏藝術逐步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最終形成具有濃郁東方文化色彩的中國風箏藝術。本文對中國四大風箏,風箏的制作步驟及中國風箏的玩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風箏傳統藝術。

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創造出許多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藝術,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其中,中國傳統的風箏藝術滲透著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是我國古老的發明,放風箏在我國已有2500多年歷史。自風箏誕生以來,放風箏成為了一項很好的健身娛樂活動,不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喜愛,當你把風箏放到蔚藍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時,那暢快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放風箏不僅成了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娛樂活動,而且在軍事、科研、航空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用風箏傳信;唐朝的張伓被圍困時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步傳到民間。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絳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借助風的吹動力量,笛孔作響,聲如古代樂器“箏”的聲音,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

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并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青天。”“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知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

清朝的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曾派太監專程到天津找“風箏魏”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給她玩。

現在故宮里還收藏著三支溥儀玩過的大風箏。曹雪芹在《紅樓夢》七十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美人、大魚、蝙蝠、鳳凰、沙雁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其實,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如日本、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美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開始在那里向著實用的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的努力,最后由美國的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飛行的飛機。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支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到明清時,風箏已風行世界各地,并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在法國巴黎,成立了法國風箏俱樂部,法國北部的耶迪普城,每年舉辦一次國際性風箏節。在日本,著名的東京博物館內,設有專門展覽風箏的展室。

中國四大風箏。

經過歷展,我國逐步形成了四大風箏生產中心,即北京、天津、山東濰坊和江蘇南通,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北京風箏:北京風箏的品種很多,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就有四十多種風箏的扎法,現存的一本《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二百余種北京風箏。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一種性能最好,對全國風箏影響最大,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象一個“大”字的“沙燕兒”,也稱“扎燕兒”或“沙雁兒”。(圖1)“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形的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人們在沙燕兒的膀窩、腰節、前胸和尾羽等處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愿望。

“沙燕兒”的結構簡練,主骨架只由五根竹條組成。

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翅膀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飛,風大時也飛得穩,其飛行性能優于其它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很多,遍及全國。如天津的硬翅蝴蝶和“轱轆鍋子”;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硬翅人物風箏;南通的“五音螻姑”等。

2、天津風箏:天津風箏也很多,但以軟翅風箏最突出。他們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作成飛鳥或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金魚身邊游動的鰭或武士背后飄揚的旗,還可以用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大風箏。例如用幾個蝴蝶圍繞著花叢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鳳凰組成“百鳥朝風”等。

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是“楔”、“卯”連接,不用線綁。

在結構上拆折精巧。一支很大的風箏拆開后折起來,可以放進很小的盒子里,攜帶十分方便。除一般的軟翅之外,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稱一絕。

3、山東濰坊風箏:山東風箏歷史久遠,其中以濰縣(現濰坊市)為最。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志也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山東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桶。

其中以串型風箏最突出。據說這是早年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制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龍頭蜈蚣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型、色彩也各不相同,從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咤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山東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就是把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做得個個神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

4、江蘇南通風箏:江蘇南通風箏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鷂”,(圖5)它是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組合而成,有六個凸角的風箏,也有由幾個這種風箏組合在一起的“七連星”或“九連星”等。這種“六角”,大的有幾米高,上面裝有數十支甚至數百支大小不同的“哨”、“口”。放上天去,這些哨口發出不同的音響,象一支大型樂隊在空中合奏,聲音可傳到幾里之外,十分雄偉。

風箏的制作步驟。

風箏制作要經過設計圖樣、扎骨架、繪畫面、裱糊,拴提線等工序。

1、設計圖樣:扎風箏首先要設計圖樣。內容多是人們喜愛的鳥獸魚蟲、花草文字和人物,并且給予喜慶涵義。骨架設計在結構合理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竹條根數,以減輕骨架重量。一般風箏須左右對稱或基本對稱。

2、扎骨架:先把竹子劈成2、3厘米寬的竹片,再用刀或木工刨子削去竹瓤,只用3、4毫米厚的竹皮。并把竹皮表面的一層臘皮刮去。一般風箏骨架的主要竹條如翅條等,截面以3、4毫米見方為宜,其它次要部分竹條可稍細些。左右或上下對稱部分要先用兩倍寬的竹條烤制,再劈成同樣寬的兩片使用。注意劈開的兩片粗細、重量要相等、強度也要基本一致。翅條梢部分要逐漸削薄,有些彎度大的竹條要盡量削薄并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再烤制。

烤竹條時不可心急,要使竹條離開火焰,慢慢烘烤彎點。當感覺竹條軟化后再輕輕用力,彎到所需要的角度后,要堅持一會,待基本冷卻后再放手。

扎骨架時須在竹條接觸的地方點些乳膠,再用縫紉線扎制。繞線時要拉緊,把線圈靠密實、排整齊。最后將線頭系好或夾在兩竹條之間的乳膠上,這樣乳膠干后骨架就非常牢固。骨架扎好后,一定要檢查一下是否扭曲,兩側翅膀長短、寬窄是否對稱,重量是否相等,應垂直的地方是否垂直3、繪畫面:彩繪畫面,應先根據骨架描好外輪廓,周圍余出兩厘米備用,余料裁下,再起草稿、勾線、設色。兩側對稱部分如兩翅,應先畫好一個翅膀,再反轉過來,在拷貝臺或玻璃窗上描好另一側翅膀的圖案。

風箏的表現方法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夸張變形的。色彩要鮮明,對比要強烈同時要考慮放飛時在藍天背景下的遠視效果。風箏的平面部分可先畫后裱,立體部分須先裱后畫。設色如用透明水色,要先上淡些的顏色,如黃、桃紅等,待其充分干后再上重些的顏色。水色屬化學顏色,不能調合使用。上色時,筆頭含水份多少要適當,太澇易出現水潰,太干則很難上勻。

4、裱糊:平面風箏裱糊較簡單。裱糊前,把畫面用電熨斗熨平,然后反放在桌面上輔好,再把骨架均勻地涂上乳膠摁在畫面上粘牢。余出部分涂膠后,剪些缺口,將外輪廓竹條包好。也可以每邊只留三、四個加固片包貼竹條,其它余料用刀片裁去。立體部分多用分塊粘貼的辦法,耐心細致地裱糊。裱糊風箏面要松緊適當,太松欠美觀,受風也不均勻,影響放飛效果;太緊又易使骨架變形。

5、拴提線:栓提線是風箏能否飛得好的關鍵。一般制作精細的風箏可拴兩根提線,總長為兩拴線點距離的四,五倍。上線稍短,與風箏平面垂直;下線略長,與風箏面成60度左右角。確定好角度后在提線頂端結個扣兒。上提錢內角略大,風箏就飛得高;角度稍小,就飛得遠。也有不少風箏拴三根提線,角度與兩根提線基本相同。拴法多是上二下一,上線拴兩肩,下線拴襠。提線拴好后,要抓著提線提起風箏,把兩邊調整平衡。

中國風箏的玩法。

中國風箏的玩法很多,如斗風箏,加響器,“送飯”,掛燈,操縱等。

1、斗風箏: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線絕者為負。”后已失傳,現只有廣東、西藏等地尚存。

2、響器:從唐朝開始。風箏響器可分弦、哨、打擊器。

(1)弦:用竹弓張弦,風吹弦鳴。北方用絲絳為弦,張緊后涂以蛋清,以增加張力。一弓可張數弦,風吹弦響,音各不同。把張好弦的弓裝在風箏上,謂“背弓”。南方用藤條削薄為弦,聲音又不一樣。

(2)哨:類似鴿哨,南通最精。用筒狀共鳴箱的謂“哨”;用球形共鳴箱者謂“口”。哨聲尖細、清脆,屬高音部。口聲圓潤凝重,渾厚深沉,大口屬低音部。口、哨相配,五音和諧,十分悅耳。

(3)打擊器:由風車帶動輪錘敲擊銅鑼皮鼓,節奏感很強,但音量有限,聲音傳的不遠。

(4)“送飯”:“送飯”又叫“碰”,是一種靠風力把物品沿風箏線送上天的裝置。到達頂端后,與預先拴在線上的橫棍相撞,風翼折起,它便沿線滑下來。有的還可以在下面自動張開風翼,又飛上去,這叫“來回碰”。“送飯”的用法很多,如送上彩紙,散下來,叫“天女散花”;作成珠形的來回碰放在龍頭蜈蚣上,叫“龍戲珠”;風箏上掛鞭炮,送飯帶著香火上去,便可以在空中點燃爆竹,也可以送一串點燃的小燈籠上去。

(5)掛燈:把帶著燈的風箏在夜晚放上天空,十分美麗。這在唐,宋已盛行,后因引起火災而被禁。現有干電池燈可用,十分安全。

(6)操縱:中國人放風箏,很講究用一些微妙的操縱動作來控制風箏的飛行,然后細細品味。如前人講風箏的操縱說:“輕提之,則如一鶴沖霄破云而上;輕縱之,則如花間蝴蝶乘風遠逝;輕摻之,則如雙燕呢喃臨風飛舞;輕帶之,則如散花天女,微笑對人。這些,皆從一個輕字上得來,若稍落滯相,則妙態全失。”北京的鷹風箏可以通過操縱使其在空中盤旋,謂之“打盤兒”。通過操縱也可使龍頭蜈蚣在空中搖頭擺尾,象“活龍”一樣。近代的雙線操縱風箏可以在空中畫出各種軌跡,表演技巧花樣。

風箏是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的一項群眾性體育娛樂活動。我國是風箏歷史最為古老悠久的國家之一,放風箏是老幼皆宜、健康身心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它既能就地取材、制作方便、容易普及,也可以精細制作,顯示不同民族的精湛工藝水平和美術構思。近年來,由于放飛技術的發展,風箏日益成為競技性很強的體育活動。隨著國際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放風箏也逐漸成為國際友誼交往和文化體育交流受歡迎的媒介。

參考文獻:

(1)柴茂智:《風箏》,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2)徐藝乙:《風箏史話》,北京工業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3)朱鷹:《風箏》,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