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認知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2 10:42:00

導語:油畫認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油畫認知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認知傳統不是逆向回歸,而是借助歷史的維度認知自己。”然而,中國當代油畫在太多的誘惑與無奈面前,在沒有“藝術統領”時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無用和零碎。回歸于寫生,以寫生為“統領”,回到油畫的原生態中來,合理運用科學性與藝術性,為油畫服務。

關鍵詞:繪畫語言油畫寫生認知

油畫(CANVAS),直譯于日本“油繪”,意為西洋油彩繪畫。在我國,已經是“西畫百年,百年西化”了。但是當今世界,真正的油畫卻變成了架上繪畫,而紛雜的現代主義又加速了傳統架上繪畫的邊緣化。油畫創作中普遍地被“廣告化”“卡通化”“裝飾化”“工藝性”等效果充斥。

正如很多西方前衛藝術家,用宣紙、毛筆,畫著同樣水墨淋漓的“國畫”,難道那些就是我們的國粹嗎?現如今,藝術全球化帶來的是媒介與技術的共享。同時,新藝術劃分變得更加迫在眉睫。太多的現代藝術在盜用傳統繪畫的媒介,原本用媒介區分畫種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藝術的特質是共存,沒有取代,只有發展和延續。劃分,只是為了使傳統繪畫與現代繪畫能夠更好地延續和發展,給不同的藝術家及群體以歸屬。新的劃分標準、新的藝術名稱的出現,看來也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它離我們已經不再遙遠。

認知傳統不是逆向回歸,而是借助歷史的維度認知自己。繪畫是視覺的藝術。油畫,真如“油彩之作畫”那么簡單嗎?要完成油畫,且真正掌握這門語言,首先就得弄清這門繪畫的基礎。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創作能力,對于油畫來說缺一不可。但是,如果從什么是油畫的語言上把話題展開,把問題延伸到從概念上認識油畫,通常人們會以為,把油畫顏料畫在油畫布上它就是油畫了。其實,油畫是必須建立在三門非常堅實的、科學的基礎之上的,即透視、解剖和色彩。這三門科學,就如同鼎的三條腿,這鼎便是寫生。畫什么東西都必須寫生,這才是油畫的特點。離開了這三點,完全靠記憶行不行?中國畫可以靠記憶,可油畫光靠記憶是不完善的。依靠記憶固然可以畫出一個大概模樣,但你不能達到具體化、準確化和科學化的程度。實踐已經證明,光靠記憶是畫不到家的,是無法生動表現事物的。畫房子、畫風景受透視的制約,畫人物受解剖的制約,如果脫離解剖無節制地夸張變形,畫出來的東西必然就沒看頭。“寫生作品是藝術家氣質與才華最直接的藝術表達方式。它的最大特點是其繪畫語言的純粹與表現方式的率直而生動。好的寫生作品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愛不釋手、百看不厭。許多藝術大師莫不是以寫生作品奠定其成功的基石,又都是以寫生作為藝術的‘起步’和‘入門’,因為藝術家深知‘寫生’是通往藝術之路的捷徑,許多繪畫大師都是以畢生的藝術實踐驗證了這一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無一不是寫生的結晶。就連現代主義的先鋒畢加索、馬蒂斯這二位大師,無論畫什么,也從未放棄過寫生,其中畢加索的代表作《變形的牛》,更是為世人演示了寫生的魅力。

而就造型能力上說,國畫也可以寫生,但油畫除了素描黑白以外,還有較之國畫更為豐富的色彩關系在里面。色彩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客觀世界的色彩變化,其復雜性是人類記憶所無法完全復制的。所以,作為西方繪畫的油畫,之所以可以突飛猛進地發展,原因就是有這三門學問做基礎,才使它達到了藝術的新的高度。油畫不僅有藝術性,同樣也有科學性。畫面中全部的東西必須經過一個選擇,什么頭發、衣服、背景、襯布,經過探索和選擇,要選擇最佳方案,這樣我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色調。中國油畫,在脫離這些基本功的前提下,就很容易產生一些簡單化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對油畫存在問題簡單化。真正的油畫語言不能脫離素描的基本功,在素描基礎沒有完善之前,油畫本土化,最終肯定是簡單化、概念化,是空洞的。它里面必定多少夾雜了一些不純的、不是油畫語言的東西。它有可能在用“國畫語言”畫油畫,也有可能是在用“版畫語言”畫油畫,制造出一些版畫上、裝飾畫上的詞匯。我們的油畫,在過去這么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就缺少對這三個方面的重視,而透視、解剖和色彩這三個方面又恰恰是我們的“軟肋”。正如中國美院付為安先生所說的:“我們的藝術家現在知識面很寬,但沒有一個文化思想來統領,沒有統領的知識就是無用的、零碎的。現在就是因為沒有那個統領的東西,很零碎,看看這個也對,看看那個也對,分辨不清。”筆者認為,這“統領”就應該是我們的寫生,還有與之相結合的透視學、解剖學和色彩學。其實,我們更應該好好學學“董其昌的‘熟外熟’,精通、精熟,然后放松、放開,真趣自出。”中國油畫就是過早地拋開了精通、精熟,只想放松、放開,那真趣怎能出得來?

西畫傳入中國,并不僅是一個油畫的傳入,而是西方人文科學的傳入。也可以說是通過寫生,產生了這三門科學——透視學、解剖學和色彩學,也就是說西方繪畫起源于寫生,他們為美術發展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是油畫的靈魂。有人會說,那是只有科學沒有藝術的作品。我們也不能武斷反駁,難道有了科學性就必然沒有藝術性嗎?例如,西方一些繪畫有了科學性的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這些藝術作品看后就必然沒有藝術性嗎?好的油畫作品,它不僅僅是一件追求科學性或藝術性的“圖示”,而且還應該是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互相包容、滲透的藝術作品。在畫面中,科學性與藝術性是對立統一的,根據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目的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其科學性、藝術性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不爭的定律,但凡優秀、傳世之佳作,必然在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比例上,找到了一個與作品本身最佳的切入點。

油畫是科學,這一點不容置疑。從希臘、雅典的人體黃金分割,到文藝復興的透視解剖,乃至牛頓發現光影奧秘,并隨之興起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無一不是在追求科學。但這些偉大的藝術巨匠卻沒有一個人放棄過藝術性。追求科學,正是為了更好地完善畫面,更好地體現藝術性。千年西畫史,歷代大師所苦苦追求的科學,不僅沒有取代、削弱藝術,反而大大地提高了藝術性,催生出了立體派、表現主義等一系列“高”藝術性的作品。可是,當代卻有很多的人在走極端:要么只講科學性,畫面變得如工程設計的圖形;要么就只談藝術性,藝術得“無邊無際”。

油畫現在面對的問題、難題很多。寫生作為油畫的基本準則,既不姓“科”也不姓“藝”,孰多孰少,只憑作品需要,繪畫者需要,最終目的就是要畫出好作品。其實,我們的這種只“對立”而不“統一”,是有歷史、文化等多種原因的。其原由是我們對西方美術理解的片面性以及不連貫性造成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就會有斷章取義,誤解和歪曲。同時,面對藝術作品,認知的單一標準,使科學性與藝術性各自為政,互不兼容,但是,科學性與藝術性單獨取之都不能成為標準。而且,更不應該以此作為“門派”劃分的依據。

我們應該回到寫生中來,回到油畫的原生態中來。以“眼見”為標準,合理運用科學性與藝術性,為畫面服務,為作品服務。

注釋:

①周大正.周大正油畫風景教學寫生集[M].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②陳丹青.陳丹青音樂筆記[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參考文獻:

[1]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2]陳丹青.多余的素材[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3]陳丹青.退步集[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豐子愷.豐子愷西洋美術史[J].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董其昌.容臺集.明清書法論文選[C].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

[6]郭因.中國繪畫美學史稿[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