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涵及文化品格
時間:2022-04-20 04:42:00
導語:小議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涵及文化品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傳統中國文化入手,闡述了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在關系,中國畫所具有的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造型,中國畫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民族藝術文化特質,是西洋繪畫中所沒有的,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品格的體現。
關鍵詞:中國畫文化品格筆墨詩書畫印
如何扭轉當今中國畫創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淺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語境中,如何保持并發展中國畫的本體特征?人們從不同角度可以開出多個“藥方”。我以為,重新認識與認真解讀中國畫的文化品格,堪稱重中之重。
文化品格就是民族觀念體系的本性透露。中國畫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國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意識等所規定的。數千年未曾中斷的中國文化史,造成了中國繪畫舉世無雙的穩定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開放性品格,又都是豐富而不是背離中國文化的基本立場。
以下我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中國畫充分展現中國文化深度和廣度的卓越品格
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是互為表里的。“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1]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國的道、儒、釋的思想體系,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畫去探尋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反過來用中國哲學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與思維去透析中國畫,進而發現其中的外在與內在關聯。
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易經》認為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兩性,陰陽互補的觀念即是中國畫的一個基本觀念。老子用陰陽和諧來解釋美。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中國哲學“以和為貴”,和即是諧和、統一,是藝術最基本的性格。陰與陽即黑與白的互動,這就是筆墨最原始的抽象形式,筆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與張揚,它折射出人的綜合素質,包括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養、學識品位等。陰陽二氣也蘊含在中國畫的點和線中。如濃淡、干濕、虛實、剛柔等。一味剛則露,一味柔就無力,要寓柔于剛,寄剛于柔,方為上品。此乃陰陽相生之道,不悟此道,斷定畫不出優美的點和線。顯而易見,點和線在中國畫形式語言體系中是畫面形態的基本語匯之一,點和線突出中國畫的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講究主觀與客觀的和諧統一,追求人與自然,人道與天道、人與畫的和諧統一。在天人合一的大框架里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強調人的精神性表現,是中國畫的總體美學品格,更是山水畫的品格特性和藝術優勢。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直至今日,其精華仍是中國畫藝術的精神支柱,仍是國畫家們“盡意”的精彩內容。有了它,中國畫才具有高品位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中國畫傳統強調人品、畫品,實質上是重視人文精神。“人品不高,落墨無法”[3]成為一種傳統話語的準繩。中國文化藝術的傳統都講品格,一切都在品嘗玩味中去把握道理,就品味的內容來說,不外乎是藝術背后的文化人格。問題在于,中國畫家的文化人格很多是經不住質問的,靈魂的拷問常常換來矛盾人格的裸露,于是品味本身也變得不夠品位了。盡管如此,中國畫傳統對文化人格的標榜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則,中國畫作為一個傳統畫種還有什么理由存在于今天?!
我想,只有明白了中國文化的如上之理,大概才會看出中國畫的妙處,只有明曉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才能理解中國畫中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從根本上、從深層次中去把握中國畫的精髓實質。然而,現代畫家顯然已經缺乏古人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少了古代文人所具備的深厚的文化學養。目前美術院校在中國畫教育這方面的缺漏似乎也是一個事實。中國畫正在時尚中淪為一種手藝、一種雜耍、一種形式主義的矯飾風氣。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時代拋棄了傳統的東西太多。我們可以拋棄,但要取精用宏、去偽存真,不應該輕率地“革傳統命”。盲目舍棄和盲目接軌同樣都是不可取的。我認為,發展中國畫最迫切的任務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發掘民族和諧文化資源,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和在此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整合。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創造了中國畫,中國畫充分展現中國文化深度和廣度的卓越品格。
二、中國畫創造體現中國獨特的文化品格
中國畫在創作過程中,不強調自然界對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使作品達到形象兼備,遵循“立象以盡意”的原則。
如何使作品達到形象兼備,“立象以盡意”呢?一般而言,這與國畫家們的品格素質有著密切關系。首先,國畫家們必須通過長期不斷文化學習,使自己具備文化學識修養,具有高尚的品格素質;其次,國畫家還必須長期的廣泛的觀察大自然,并在自然生活中陶冶情操,不斷感悟,把這種主、客觀都共同存在的品格素質,以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手法,再現客觀的現實生活,表現主觀的思想感情,再現與表現巧妙地融合于作品之中。可是,筆者6月份在合肥看了2009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展覽會上,畫油畫的朋友得意地說,現在的中國畫越來越像油畫了。他覺得很有意思——因為許多油畫都做肌理底子,中國畫也在跟著做。確實,這里的許多中國畫作品除了運用中國畫的傳統筆墨語言之外,無論是造型語言、還是色彩與質地的處理,都明顯地將西洋畫的明暗法、裝飾圖案法、寫生色彩法直接充當中國畫語言,使中國畫成為混血兒,從而失去自己的面貌,很是遺憾。許多作品讓人感到是在“大做而特做”而不是“大畫而特畫”。向西畫靠攏,西方文化的痕跡已經讓許多中國畫的味道變得越來越“新”,也讓人感到怪怪的,新鮮形態之下,難識其審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襯:這樣中國畫就走向了現代?這樣的中國畫就有現代品格?失去精神內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暫的時尚軀殼,它難以長期延續地進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須從中國畫的文化品格中去認識、光大中國畫藝術應有的精神之脈,形成自然而然于現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態。如果把握不當,則有可能從根本上遮蔽掉中國畫主體精神所應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用筆和用墨是中國畫創作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畫形式系統中最生動、最富有特殊性和最能體現畫家情感意趣的重要構成因素,同時也是中國畫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用筆講求頓挫、轉折、方圓、粗細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用墨講求干、濕、濃、淡、合理調配,生動地表現出不同物象,在白色宣紙上產生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呈現出無窮的韻味,使其充分達到陰陽和諧的美妙境界。筆墨不僅僅是技法,更是一種精神,技法是有限的,但精神是無限的;技法是可以創造的,但精神應該是繼承的。現在,很多畫家對中國繪畫的哲學不十分了解,對歷史也不了解,更缺乏筆墨精神,是在亂畫或者說是在大膽的涂抹。有的還在講,風格不一樣。實際上那不是風格,那只能叫花樣。風格是由深厚的修養和深厚的文化素質基礎奠定起來的。花樣則是想出來的一個點子。筆者認為:中國畫創作的現實形態,離不開對中國畫傳統美學的認識、把握和運用。在形式語言的創造中展現中國畫審美意象的原則、體現民族人文精神與品格,才是現代中國畫創作、品評的基點。
目前中國畫創作最大的問題,一是為名,—是為錢。現在很少有人好好研究繪畫,畫傳統不懂傳統,畫現代派不懂現代,這對中國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近十年的全國級中國畫大展中,具有中國文化品格的藝術作品愈來愈少。時下有不少浮而不實的畫人,一個比一個會擺派頭、做味道,外表視之均非等閑之輩,然而,無論是做人還是作畫,一個比一個圓滑,靠耍小聰明沽名釣譽。一位以擅長官樣畫而成為官場畫展大獎得主,又以行畫出沒繪畫市場的畫家有句口頭禪:要懂得“游戲規則”。另一位以現代美人畫而當紅臺灣、南洋畫廊的青年畫家,更加直言不諱:畫如女人,需要涂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才有賣相。為何有如此情況產生呢?主要原因是經濟利益產生了強大驅動力,因為這種“驅動力”使人急功近利,使人產生急躁情緒,從而導致相當一部分人放棄了畫家應該堅持的自然成長與發展的道路。這就仿佛水果、蔬菜、肉食等物注入了“激素”,樣子好看,品質卻不佳。一些看似“雄渾”、“大氣”的作品里面恰恰少了些“文氣”、“書卷氣”。缺少“文氣”或“書卷氣”的作品往往就缺少了深度,就會變得“俗氣”。因此,我們必須摒棄物質利益上的功利,讓中國畫回歸到能夠體現出中國優秀文化品格上來。歷史證明,只有以開放性和容納性的心態去繼承我國古代各家各派、各個歷史時期優秀文化,并大膽借鑒和吸收外來的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先進部分,融合自己的中國畫筆墨精神,才能使我們的創造作品成為真正的、時代的、文化體驗和品格完善的中國畫作品。
三、中國畫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獨特魅力與民族藝術文化特質
在我國傳統繪畫中,只有畫家在畫幅上題詩作跋和銘印之后,才算完成了創作的整個過程。詩書畫印的結合,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中國畫獨特魅力與民族藝術文化特質的深奧體現。
詩、書、畫、印的結合有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詩的,一般都在畫面不顯眼的角落,寫上作者的姓名。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寫題記或詩句。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也就逐漸形成文人畫。文人畫興起的元代,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在畫面上印與書法黑紅相映,虛實互見,賞心悅目,既豐富了畫面形式,又擴大畫面的境界,更增加中國畫的神秘感。故有“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為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無印輒疑為像。印之與書畫固相輔而行者也”之論。[4]也就是說印章不僅能使作品起到提神的作用,還具有成為識別作品真偽和確定作品市場價位的重要依據;還可以使欣賞者從中直觀作者的生平、事業、思想、情操和藝術觀,從而深入作者內心世界,感悟藝術與人生,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
題詩入畫,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書卷氣,有利于補足構圖和深化作品的意境,同時還能豐富畫面的藝術表現形式,增強繪畫的藝術感染力。故有“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5]之論。另一方面,觀畫者讀詩,可以了解到作者作畫時的心緒和情感,使人自然產生豐富而美妙的聯想。因此,畫上題詩,題得好,不只是錦上添花,還可以使平凡的畫材成為不平凡,可以說是點石成金,其作品的價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到了現代,卻少見有題跋的中國畫和題長款的畫家了,一般都是落窮款或者干脆就只蓋名章。即使題有長款,也多取用古人詩文,而非自己的東西。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我認為是如今畫家多重視筆墨技法、很少重視文化的積累、欠缺一定的文化修養的緣故。另外,題跋必須借助書法,書法不好,對整個畫面有破壞性,好的書法,可以增加畫面的形式美,書法入畫,本身就是文化理性下的審美行為。不僅如此,書法的功力對繪畫、尤其是寫意畫的筆墨功力和藝術性的提高,更是起了積極的作用。還有,當今畫壇誘惑頗多,人心浮躁,真正靜下心來研究學問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很少能見到有題跋的畫作,偶有題跋,也頗淺俗,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很令畫界擔憂。然而,最讓人擔憂的還不在此,而在畫家對題跋的不以為然的態度。很多畫家不屑的認為只要把畫“戲”唱足即可,題不題跋沒關系,更糟糕的是,有的畫家把沒有任何落款只蓋了銘印的同樣一幅作品,分別以不同的題目參加不同類型的大展而投機。應該承認,現在的很多畫家只知道畫什么、怎么畫,卻不知道到底要表達什么,沒有文化,沒有思想,心中一片茫然,談何畫意,更遑論題跋了。我一向固執的認為,沒有詩、書、畫、印完美結合的中國畫難稱好畫,至少不是一幅完整的畫。因此,詩、書、畫、印的結合,還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一個好的畫家,不但要懂得畫學,也要懂得文學、美學、甚至哲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的東西。總之,要盡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中國繪畫,才能使我們民族的這塊瑰寶源遠流長。
中國畫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演進而逐漸形成的,有其幾千年的文明脈絡和人文認知,其所蘊藏的文化內涵已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的一個組成部分,并深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內心。如果連中國畫都要去迎合西方人的品評標準,那是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缺乏自信,由此也證明了對民族文化缺少深刻的了解和體悟。中國畫有著完整審美體系并具獨特的審美內涵,它的藝術特征除了有“視覺藝術”的共性外,還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品格。只有堅持這種認識并指導藝術實踐,我們的中國畫創作才有可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
注釋:
[1]葉宗鎬編《傅抱石美術文集》2003-9,上海古籍出版社
[2]李耳:《道德經》第四章,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3]郎紹君:《筆墨論稿》文藝研究,1999年03期
[4]蔡罕編《吳昌碩西泠印社記及其筆法》2000-1,浙江西泠印社出版
[5]錢鐘書:《舊文四篇·中國詩和中國畫》1979年9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上一篇:透析初三化學基本概念教學體會
- 下一篇:深究用多媒體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