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現代科學信念的三元結構

時間:2022-04-12 03:58:00

導語:小議現代科學信念的三元結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現代科學信念的三元結構

論文關鍵詞:科學信念;真、善、美;三元結構;激勵與約束

論文摘要:現代科學信念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科學認識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預設和基本前提,是一個由真、善、美構成的三元結構系統。真、善、美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并達到完整統一。現代科學信念對科學認知有著重要的激勵約束作用,是當代科學活動宏觀調控的深層思想基礎和哲理依據。

1現代科學信念及其三元結構

信念是人類任何認識和行為的基本前提,是一種指向終極性的認知要求和不可還原的、形而上學的假設,也是推動知行統一的動力源泉,是人類自身的本質的屬性之一。正如格里芬說:“人的本性指向終極存在,并由之所建構,關心未來利益是人的本性。”

現代科學無論作為一種認識和知識活動,還是作為一種探索自然界真理的知識生產行為,同樣有著自己的內生的、非外在的信念作為科學目標和終極目的的基本引導。現代科學信念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進行科學認知活動和探索創新活動從而獲得未來科學收益的終極性的、不可還原的預設和前提條件,也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科學活動不可缺少的、最為深刻的激勵—約束因素,是對其外部性、社會后果宏觀調控和政策設計的深層思想基礎,在整個科學活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海森堡說:“我們的主要動力是而且也一直是信仰,我們近來的第一步工作永遠是信仰第一事物的行動和追求第一事物”。分析顯示,現代科學信念是一個由真、善、美三種獨立因素綜合而成的整體系統。

在科學認知活動中,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從大量的科學事實中錘煉、優化、選擇出具有真實意義的科學信念,使之不斷逼近自然界本身,這種信念有著明顯的真實性、實在性和經驗性。科學史上,不同歷史形態下的科學信念因其實在性、真實性、真知性而啟迪、啟發和引導了科學家探索自然界真理的認知活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獲得了豐富的科學認知成果。事實上,在現代科學信念中,根本的一點就是包含著對自然界的真理性、真實性、實在性的理解和判斷。因此,現代科學信念首先包含著“真”的要求,并在邏輯上從求真開始啟動科學信念的運轉和科學認知活動的實施。

在當代,科學從小科學走向大科學之后,科學的社會化成為當代科學運行的基本規律。科學家不只是實驗室內的理性人,通過項目和課題選擇,同時也成為深受社會影響的社會人。在當代,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信念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就是:科學信念中不可回避地包括了科學家對于科學目標、科學理想、科學的社會職能和社會控制、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科學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設計、預期,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社會性和倫理性,這些構成了對于科學活動進行社會調控的重要因素。科學史上,存在著種種不同的關于科學本質及其與社會、宗教關系的觀點,反映了科學家良好的社會理念、良知和責任感,有些轉化為科學活動的規則及對其社會調控的政策措施。,事實上,在現代科學信念對科學的社會化理解中,最本質的就是對科學良知和善的理解,是對科學進行道德、倫理和人文關懷的構建和追索。因此,從求真到向善是現代科學社會運行的基本路徑之一。現代科學信念在“真”的基礎上接納、設置、構建“善”的方向和因素,既是內生的也是必然的。

現代科學作為一種純粹的人類精神活動和智力活動(如現代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理想化、純粹化、符號化、抽象化和完美化是其基本特征。在現代科學認知過程中,科學與人文、自然性與人性、求真與求美,向善與向美不斷交織、相互作用。科學過程事實上也是人性的寫照。因此,在現代科學認知中,在理想化和完美化的人性趨向的引導和驅動下,科學家個人和科學家共同體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向求美和審美,將美、完美、完備、對稱、高遠、壯麗、優秀等美學判斷引人科學認識和科學成果評價,并在一種思想、文化、歷史和歷史主義的背景下,將美上升為一種信念和內在要求。因此,科學信念在認知上會從真、善的境界進化、升華、造化、甚至圣化到一種純凈的美的境界。超越真和善,進人美學的理想化、神圣化的境界是現代科學思想的歸宿。現代科學信念中必然內在包括著美的因素,美的判斷、追求和評價。有科學家說,科學開始于哲學,結束于藝術,此言極是。

因此,現代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科學信念的完整構成中,并不是傳統自然哲學、自然辯證法或科技社會學所理解的單一化、一元性的客觀主義的“自在之物”和“物自體”式的自然觀,也不是忽視科學的真理目標,把科學溶解在傳統宗教的“善”的條款和人文倫理關懷之中的倫理主義的科學觀,更不是唯美主義的意識的自由釋放的科學觀,也不是主觀主義科學觀理解的純粹的智力創造、方便的主觀約定(如現代數學哲學中的直覺主義學派和彭加勒的理論物理學的“約定論”),而是一個立足于科學史實踐和科學家的主體性創造與選擇,立足于現代科技—社會的互動機制和現代STS(科技與社會)研究成果之上,立足于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相滲透、合流趨勢之上的一種充滿時代精神的整體系統觀念。即現代科學信念是一個由真、善、美三種基本因素構成的有層次的、有結構的、動態的、開放的整體系統。科學信念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近代簡單的、線性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它是現代科學活動邏輯上的必然,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智慧的內在構成和結晶。

2現代科學信念中的“真”及其激勵約束作用

真即真理,它是現代科學信念的最為核心和最為根本的構成要素。作為主觀預期,它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對于自然界物質構成及其運作規律的真實性、存在性的認可、接受與肯定。他們認為,自然界及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之間存在著穩定不變的本質聯系,具有可知性,可重復性,可以多次(無限次)發現,通過自然規律可以預測并預見未來發生的事實。科學作為一種探索自然規律的活動,第一目標和最基本(不是最終)目標就是追求科學真理。

現代科學信念不僅認定、預期真理存在,同時它本身也是自然界規律性和真理性的濃縮和概括,是自然界真理的哲理性的反映。即科學規律決定了科學信念的存在和基本類型、方向,而不是相反。科學信念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在千百萬次的科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帶有思想性、方法性、哲理性、根本性的一些原則。科學信念會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生變化。邏輯實證主義認定的那種超越時空、永恒不變的科學信念只是一種烏托邦的幻想。普利高津認為,每個歷史時期的科學都會提供關于自然界的某種模型。他說:“對經典科學來說,這個模型是鐘表。對19世紀的科學,即工業革命時代來說,這個模型是一個逐漸慢下來的發動機。對我們來說,也許可以用那些從古印度或前哥倫布的藝術直到我們時代為止的雕刻最好地表達出來”。

如統一性、簡單性、對稱性等自然信念和“宇宙就是一架有序運作的機器”的自然觀,一方面它們作為科學認識的前提假設,作為科學信念和觀念是科學家對于自然界的一種主觀認定、認可和理解,是科學認識活動的預設前提,帶有相對的先驗性和主觀性。同時另一方面,統一性、簡單性、對稱性和宇宙機器的思想又是經典物理學數百年來在實踐上、思想上的總結,是機械運動及其規律的思想表征,具有客觀性和經驗性。

追求真理從根本上規定了科學認識與其他社會活動(如工商業)的根本區別。

科學真理作為一種指南和燈塔,它本身脫開了世俗,超越了民族、國家和地域文化,超越了經濟和集團利益,無疑具有高尚性、神圣性,使人對之肅然起敬。因此,在現代科學信念中,“真”不僅有客觀的規律性的認識,同時又具有神圣性、光榮性的價值激勵,否則就無法解釋真理如同一個至高無上的康德的“絕對命令”一樣激勵鼓舞著無數科學精英。正是在求真所產生的巨大精神動力的推動下,科學精英們懷著好奇心和渴望,用生命和熱血探索并捍衛科學真理。所有這些,離開價值評價與驅動,僅從真理的實在性因素上是很難解釋的。而牛頓作為經典物理學的大師,由于其追求科學真理上的舉世無雙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極高的尊敬,被尊為“上帝的使者”,無疑反映了科學真理本身與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因此,科學信念中真理和求真的因素并不是鐵板一塊的,純而又純的,也不是有人認為的是“單一指向未來”的。而是一個多因素的組合體,是真實事實判斷與善、美等價值判斷,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歷史與未來的有機統一體。

應該指出,目前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等全球問題日益嚴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關系已經臨近極限狀態。因此,在現代自然信念和自然觀中,不應只是對于孤立的自然界真理的理解,而應是在人與自然統一,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統一,充分考慮人類的社會實踐效應、人工自然、科學技術的社會后果的角色的視角下理解自然界,理解現代科學。

3現代科學信念中的“善”及其激勵約束作用

在當代科學認識活動中,當求真和求知的目標及知識價值已經實現時,科學家必然會對其成果的社會屬性、價值意義,對基礎科學和重大技術項目成果(如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等)對人本身的狀態和人自身處境的潛在影響、風險進行審查和批評。“善”無疑是一種評價的關鍵尺度。而對有明顯的、可預測社會后果的項目,科學家會在項目設計、立項階段,在可行性評估中先驗地對其進行“善”的評價與審查,甚至以“善”為標準決定項目的取舍。

有人認為:“科學信念從原始意義講沒有善的判斷和指向”(4)。事實上,這是偏頗的,是對科學史不深人的研究或只是對近代牛頓科學不完全的概括。在古代,科學、藝術、宗教就是不分家的。科學無論從內部信念上還是與外部的社會關系上,從來就沒有脫開“善”的終級目標和關懷。對“善”的強烈關心與追求是現代科學信念與以追求真、美為主題的古代、近代科學信念的根本區別之一。

在科學信念中,“善”有多層意義。從深層(第一層和內層)講,它是對科學真理和自然真理的一種人性化的預期與要求,希望科學接近人類本身而不是遠離人類。科學真理中有著對于自然事物之間存在井然秩序的理解,科學信念中關于認為自然界按規律和秩序良好地運行,各種事物之間分工協作,不可替代,都有自己角色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近代社會學關于人與社會之間權利、義務、地位的思想,隱含著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在科學思想的深處,科學家堅定地信仰時空有序、慣性參照系的等價性、物質的均一化,這本身就是一種等權主義的思想,就是一種“善”的判斷和“善”的關懷。在科學精神中,不崇拜權威、倡導開拓、創新、否定、批判、機會均等,沒有門第特權思想,倡導客觀、公正、寬容,這正是“善”的最為具體的表現。在現代科學認知和探索過程中,這種不分時空的、絕對的“善”和廣闊的人文精神境界構成了科學家的選題、立項、鑒定、傳播等科學工作重要的約束條件。同時,這種不分時空的、絕對的“善”也從人性、終極意義上以不竭的動力永恒地激勵和引導著科學家勇敢地為人類謀取福利的利他主義的不悔的選擇。

因此,我們認為,科學信念就其本質和精神實質而言就是善的,“善”是科學信念中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一種含義,也是科學信念中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內在組成部分,是規范約束科學家行為和科學活動的最深層的準則和理念。

在科學史研究中,波蘭尼等人通過對于邏輯實證主義科學觀的批判,證明了自然科學并不只是一個邏輯命題的集合和價值無涉的中性框架,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一樣,實質上是一種人性化的科學。在非言傳的隱形知識意義上,科學與人文是相通的,一切知識都離不開人。他指出:“實證主義、客觀主義和還原主義的科學觀只能導致科學家蒙昧主義,假使拉普拉斯式的期望或一個類似對精確科學的理想果然證明自身就是人類知識的全部,那將迫使我們完全無知”。我們認為,現代科學在信念的層次上,從深層和潛意識上已經包括了關于善和關于人性化的設計與預期,科學信念本身就包括了人性和善。傳統的、古典的科學觀,追求完全客觀化和價值無涉,使科學遠離人性和善的判斷,表面上要增加科學的客觀真理性、殊不知真理本身就是同時包括事實與價值的不可分割的二元結構,追求價值中立和價值無涉,只能把科學變成為一個與人和社會無關的烏托邦和神話。馬斯洛認為,追求科學的人性化理解是在科學領域中“很好地闡述了新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

從古代開始,科學知識就與神話、宗教知識融為一體,用以證明人類的整體利益、人的權益、公正、正義、善良等。到中世紀和近代,科學與宗教形成了一種復雜的矛盾關系,但其間無疑有相容的一面。在文藝復興和人道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近代科學否定中世紀那個壟斷一切思想資源、限制人性的宗教,歌頌人的理性和人類本身力量的偉大,不過近代科學主要作為思想工具,它更關心人的精神利益和思想利益。近代后期和現代,由于科學理性主義不斷勝利及其輝煌的成就使得一度出現了科學沙文主義和科學霸權主義的思想,但很快會被現代科學評價、反思和監督系統(當代新自由主義、批判科學主義、后現代主義等)覺識為一種充滿風險和危險的傾向,現已開始對之進行更正和糾錯。人們認識到忽視“善”和“美”的唯科學主義是不可取的。

在科學信念中,對“善”的第二層理解包括科學價值及其社會后果和科學、公正、倫理與道德責任和在一定價值準則下對科學的宏觀調控。這是對“善”從科學的外部性、社會性方面的理解。但從本源意義上,“善”根植于科學信念本身,是科學信念必不可少的內生的組成部分。即“善”不只是從“科學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有關科學外部性和社會性的命題中推導出來的,它本來就是科學信念自生性、內生性和邏輯上的應有之義。

科學除了對人的精神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外,在現代它愈來愈成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使得人與人的關系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科學不再是象牙塔中學者們的事宜,而成為一種巨大的社會建制,科學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變成為第一生產力,變成了國家的戰略性資源,科學、技術、社會走向一體化、國家化。科學和技術往往會產生使科學家自己也無法預測的后果,有正面功能,也有與科學信念中的善的設計完全違背的事件與負面的社會后果。因此,現代科學信念系統中必然包括著科學價值、科學倫理、道德責任、社會控制等有關科學外部性及社會后果的“善”的預期和控制。把“善”作為自己重要的內在構成和約束條件是現代科學信念和活動的基本特征。從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上講,現代科學不是價值無涉的,它深刻影響了人類利益、資源分配、改變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影響著社會的價值導向、價值標準、正當性等。它不是美好的神話,生活在真空之中,它與社會有著體制上和內在的不可分割。瓦托夫斯基認為,科學價值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學創造或不創造價值;二是科學研究活動怎樣產生出有關真理、正當行為和美的某些價值規范”。

現代科學和高技術不可否認地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大量的生態環境問題、利益分配的不公正及貧富差距的拉大,科學政治化,跨國公司不斷介人并影響科學,經濟知識化和知識資本化,科技資本化使利潤不斷向科學知識行業和科學家集中等,這一切引起了人們的道德觀上的迷茫。人們對于科學知識的公有性、神圣性開始有所懷疑。面對日益強大的科技的社會功能和科學技術潛在的異化傾向和各種危險的后果,控制科學技術,重新塑造現代科學技術的形象與構架,建立科學技術的法律、經濟、道德、人文的宏觀調控體系和國際化、全球化的協調機構已經為世人所共識。

防止跨國公司等強勢集團對科學技術的商業化壟斷和功利主義的控制,一個根本點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包括經濟、法律、文化等各種手段,充分發揮政府和國際組織的協調作用,在充分尊重和考慮現代科學信念真、善、美的三個基本因素基礎上,利用博弈論等有效的經濟學思想建立個人、集團、政府、社會甚至全球性之間良好的利益協調機制和理性博弈模型,保證并維護科學從源頭上的公有主義傳統。

加拿大著名科學哲學家邦格認為要對技術進行民主控制,他認為“要讓公眾參與所有大規模的技術規劃”(s)。美國原子能科學家卡爾·米切姆針對原子技術的社會風險,提出了科學的道德和責任問題,認為應“致力于民眾教育,讓他們廣泛了解科學空前發展所帶來的危險的潛在的可能性是所有國家科學家的責任”(9)。通過努力使現代科學信念中“善”對科學外部性和異化的控制走向體制化、法律化。國際科學理事會“科學責任與道德常識委員會”執行主任卡辛卡·埃弗斯博士認為:“就一個國家而言,要在科學的道德規范與教育戰略、法律之間建立相應的關系。而在科學數據管理、社會經濟發展、生活質量、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問題上建立達成國際協議”。

4科學信念中的“美”及其激勵約束機制

美是科學信念的理想化的因素和成份,是現代科學信念中有關終級目標和科學理想境界的一種預期和要求。只有認識了科學真理和自然真理,只有科學技術與社會協調發展,增加了人類的福利和人的尊嚴,實現了社會公正,達到“善”的狀態,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時科學追求的境界才會自然又必然地達到科學中的“壯麗的美”(愛因斯坦語)的完美化的境界。

在現代科學信念中,“美”不只是一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美,它同時包括著真理的成份和價值判斷及“善”的成份,并且是在真理和價值判斷(包括“善”)上的進一步的發展和升華,是科學信念中的高層因素。追求美和審美正是現代科學發展不竭的動力,也是科學家進行理論評價選擇的重要標準和約束性條件。如對稱性、統一性等科學信念中無疑滲透著豐富的美學判斷和審美情趣。追求統一性和對稱性對愛因斯坦、希爾伯特、高斯等科學家產生了積極的激勵作用,推動了現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馮·諾依曼說:“我認為,數學家無論是選擇題材,還是判斷成功的標準主要是美學的,這些標準顯然就是任何創造藝術的標準”。形式美和審美也是科學理論評價的重要標準和約束條件。近代以來,重要的科學成果不僅邏輯嚴謹,令人信服,同時也為人們刻畫了一幅美麗的圖景。如哥白尼的‘舊心模式”、麥克斯韋電磁學的方程式模式等。

現代科學信念中的美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形式的美”。它是富有狀麗內容和體驗的實質美。科學研究中創造、新奇、獨特等美學原則一直激勵引導著科學家們的工作。馬斯洛認為,追求美是一個人自我實現的狀態。科學家作為社會的精英階層,無疑是最有榮幸擁有這種體驗的人。席勒認為,視藝術形象高于實際興趣,乃是文明人的標志,一個完全的人、有文化教養的人是“審美的人”、“游戲(自由的活動)的人”,一個人要從物質狀態下的感情人變為道德狀態下的理性人,“惟一途徑就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

分析表明,現代科學信念一方面是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對于自然界、人與自然關系的形而上學的理解、預設、心理預期,具有明顯的主體性、個體性和建構性,同時作為個體和個人的科學家必然會從人性上,在認知和評價上表現出終極的要求,如趨美、審美等,這種信念必然會持續不斷地激勵約束著科學家的認知過程和方向。

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第一代人追求金錢,第二代人追求社會地位,而第三代人則追求藝術。因此,科學家作為精英,作為一個自由的人、完全的人,美學信念是構成了他的整個信念系統的高級境界和理想狀態,構成他工作動力的不竭的源泉,也是科學信念在自然真理和社會公正(善)的基礎上的藝術化、理想化,是一種人格和人自身的終級性預期和追求。美和審美狀態是現代科學信念中不同的因素(如真、善等)的匯合和融合升華的契機。現代科學信念在審美活動、美學追求的境界和階段上實現了真、善、美三者的統一。

5現代科學信念真、善、美的一體化路徑和趨勢

現代科學信念中真理的成份之中就滲透著價值判斷,也交織著審美需求和對美的預期及追求形式美的要求;善的判斷中首先離不開科學真理對于是非的判斷,喪失真理與是非判斷何談“善”?偽科學從來就不是“善”的。如同羅爾斯的理性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正義觀一樣,真正的善是建立在完全充分地對于自然真理和社會真理的認識上,“善”的實現更離不開科學真理和科學理性間的支撐。“善”中當然也包括有美,偽善必然是不美。(康德哲學中的終極關懷的至善本身也是一種美學狀態。)科學美從根本上講也是以真為前提保障,否則就是無本之木,而且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實現了公正和關懷,科學美才能順理成章,呼之即出,科學美才能走向自由和創造,才能實現壯麗的美和宏大的真美。否則失去真理,人倫混亂,美只能是一個幻想,根本無法起到為科學信念構造理想,提升科學思想,引導科學走向美好未來境界的作用。

真、善、美的統一永遠是人類的社會理想和思想理想,而追求真、善、美是人類認知和實踐活動(包括現代科學認識和當代高新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等)基本的、重要的、不可缺失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真、善、美的統一及其實現機制途徑是哲學的永恒的命題。堅守真、善、美的科學信念是控制科技異化現象和偏差行為,保持科技、經濟、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思想和認識基礎。現代科學信念基本的演進方向就是不斷地,在更為廣泛的自然真理、人文本性、社會規制的基礎上邁向更高層次的真、善、美的統一境界。同時現代科學信念的真、善、美三元結構及其良好的科學和專業認知成果,也為社會領域中的真、善、美的統一及其機制建立了一個光輝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