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尊改善人際關系論文
時間:2022-05-23 05:50:00
導語:提高自尊改善人際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青少年不同人際關系與自尊的相關研究;研究不足及思考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對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義、青少年的自尊發展對個體整個自我系統及其心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尊作為人際關系的監控者、青少年自尊與親子關系的相互作用、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逐漸成熟,個性逐漸完善的關鍵時期、青少年的自尊發展狀況與父母教養方式各維度之間均有密切的關系、青少年自尊和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賴建雄等人的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方法、師生關系對青少年自尊的影響、三者的相互關系對自尊的影響、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個體的人格特質所造成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利用文獻法對國內關于自尊和人際關系相關的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分析,了解自尊與人際關系的特點。對青少年自尊和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三種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分析,發現這三種關系對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響。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會有不良的人際關系。關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際關系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此提出建議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際關系。
【關鍵詞】青少年自尊人際關系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對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義。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個體對總結所持有的一種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是個體在對待自己的態度時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國外學者基本傾向于認為自尊屬于自我系統中的情感成分,是對自我評價性和情感性體驗。國內學者也普遍認同這一觀點。張文新認為,自尊是指個體自我評價的結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情感。魏運華認為:“人們在社會比較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和體驗。”從以上總結看,雖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國內外學者基本上認為自尊是一種自我的評價,是一種情感體驗。
青少年期是自我發展的關鍵期和轉折期,青少年的自尊發展對個體整個自我系統及其心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尊作為中介作用的人格變量,對情感、動機、社會適應性行為,認知活動及品德等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它的發展有助于個體心理健康和良好個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發展生態學理論,青少年自尊的發展與他們所處的關鍵環境是分不開的,家庭中的父母、學校中的教師、同伴團體中的朋友等都會對他們有影響。即自尊的發展離不開人際關系的交往,而這些人際關系對自尊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對關于青少年自尊與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進行總結,以期對此有個全面的了解,從而提出相應的策略,為提高自尊,促進青少年人際關系發展提供參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際關系與自尊的相關研究
自尊作為人際關系的監控者。MarkR.Leary等認為,自尊的一個功能就是提供一個相對快地和自動地關于被別人接納或排斥的反應的評價,即自尊是某個人的關于被接納和排斥的社會關系質量的一個指示物。H.Sullivan在其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中認為,個體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認,他也就尊重自己、賦予自己以價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輕視,他也就否定、輕視自己。C.Cooley,G.Mead也持有相同觀點。因此可以說,自尊不僅調節人際關系,使之更加和諧、融洽,而且自尊與人際關系之間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
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其中劉翠秀、韋耀波采用中學生自尊量表、人際關系量表,基于歸因理論對中學生自尊、人際關系特點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對中學生自尊影響很大,另外他們認為自尊的歸因傾向對中學生人際關系影響較為穩定,自尊水平較高的中學生人際關系相對較好。
1.青少年自尊與親子關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時期是個體心理逐漸成熟,個性逐漸完善的關鍵時期,學生在成敗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則反映了學生對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載體感受程度。在諸多影響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個體差異的最初來源,其影響最大。國內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與合理的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兒童,其個性發展都較好,而那些來自專制、矛盾和沖突家庭的兒童一般都存在極較大的壓力,處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現個性和行為的問題。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發展狀況與父母教養方式各維度之間均有密切的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尊發展有較好的預測作用。張文新、林崇德對895名初中階段城鄉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自尊水平與父母教養方式各因子之間存在極顯著或顯著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說明父母的教養技術、態度直接影響親子關系的狀況,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少年兒童發展。謝丹在對進城務工子女自尊發展的研究中發現,離開父母的年齡越小,子女的自尊總得分越低。這主要是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過早的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支持,未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在兒童心理留下陰影,阻礙了自尊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對于少兒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青少年期是個體自尊發展的關鍵期,家庭關系的和諧與否會直接影響青少年自尊的發展。而親子間知覺的相似性會為青少年的發展提供穩定、一致的支持,知覺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諧,越有利于個體的積極適應。李彩娜等人通過Q相關技術加以考察了親子間家庭功能知覺相似性的特點也發現家庭成員知覺觀點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發展,因此提高親子溝通的質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會增加親子間家庭功能知覺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證明,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使孩子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自尊水平較高,不良的親子關系則會導致孩子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研究還發現,對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評價高的中學生自尊水平較高,這與俞國良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氣氛更和睦,親子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對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較積極的認識。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關系的相關研究
學校是青少年兒童活動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的學業成績、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等必將會影響青少年兒童自尊的發展。同伴關系作為同齡人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在兒童和青少年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取代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
研究發現,滿意的同伴關系會促進兒童自尊的發展,個體在同伴中的社會領導性,對同伴的敏感獨立性,都有助于個體自尊發展,而對于同伴的攻擊破壞則阻礙自尊的發展。那些受同伴歡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權威”和“地位”的兒童,其自尊水平相對較高;那些對同伴的失敗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對同伴的成功和喜悅感到高興的兒童,其自尊水平也較高;而那些對同伴具有攻擊和破壞性的兒童,其自尊水平較低。同時,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個體的社交類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發現,同伴關系通過影響自尊從而對青少年情緒產生影響。以往的研究結果說明同伴關系對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賴建雄等人的研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檢驗同伴關系對自尊的影響程度如何,研究發現同伴間的沖突自私行為主要對自尊良性發展起阻礙作用,而友愛互助主要起促進作用。隨著中學生社會化加強,對同伴的接納與認同的需求也在增加,與同伴的關系和在團體中的位置會影響到與自尊有關的情緒體驗。同伴的尊重是影響中學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與支持、對朋友關系的滿意度、朋友的陪伴與親密等與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體自尊、學業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較高的相關。可見,良好的同伴關系利于自尊的發展,不好的同伴關系不利于自尊的發展。
3.師生關系對青少年自尊的影響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行為影響是顯著的,其中教師對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關系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教師和青少年之間的關系與青少年的社會行為和品行相關,而這些社會行為和品行的培養與教師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受教師信任、重視的學生,就與教師積極情感交流更多,社會交往能力更強,更富有自信。
魏運華采用量表法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對少年兒童自尊發展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發現滿意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兒童自尊的發展。教師對學生的支持、關心、鼓勵、期望和參與都會有利于兒童自尊的發展。
還有研究證明,教師的肯定與支持、青少年對師生關系的滿意度、與教師之間的沖突與懲罰、教師提供的陪伴與親密等與青少年的人際自尊、學業自尊和整體自尊有較高的相關。
國外研究也表明,師生關系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兒童形成積極情感體驗,發展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不良的師生關系可能使兒童形成消極的情緒體驗,表現出孤獨、退縮、不合群、攻擊行為、與教師和同學關系疏遠,影響其課業成績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發現,在校師生關系滿意度總分及各因子與初中生自尊發展總分及各因子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回歸分析表明,師生關系滿意度和初中生自尊發展狀況之間可以相互以對方的因子來預測。而且學業成績顯著影響初中生自尊發展。反過來,學生的自尊水平也會影響其學業成績。
4.三者的相互關系對自尊的影響
當前,青少年的社會支持狀況與其自尊、交往主動性的關聯已經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證實。研究發現,父親支持、母親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師支持與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動性存在顯著正相關。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作為青少年主要的社會關系,對其自身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自尊和人際關系的研究發現,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這三種人際關系的質量對青少年的自尊有著一定的影響,通過自尊繼而會影響學業成績和社會技能以及學生心理健康,從而會影響青少年未來的身心健康發展。這三種人際關系還是自尊的支持系統的三個方面,因此正確處理三種人際關系對引導學生向著高自尊發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能使青少年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從而使他們能獲得一定的尊重,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國內關于自尊發展和相對研究總體比較系統,從幼兒到大學都有涉及,從自尊影響因素到支持系統對自尊的影響,另外,對于自尊對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也有許多。而且關于自尊的特點、類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綜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單一。對自尊發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問卷法,幾乎沒有采用時間追蹤觀察的方法。(2)對關注貧困,問題行為少兒的自尊發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實驗設計的方法對自尊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現在的內隱自尊研究還比較少,也可以加深對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發展,更好的促進他們適應社會交往的能力,所以應該把對自尊的研究用于實踐,應該提出具體的操作方法來提高青少年自尊,從而減少不適應社會的行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從青少年的人際歸因探討自尊和人際關系的相互因果關系,二者是相互影響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個體的人格特質所造成的。個性和自尊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家庭因素則需要父母和諧的親子關系。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與同伴進行比較,才能形成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納,并與同伴進行積極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自尊是一個長期內化的心理體驗,進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預是沒有顯著效果的,這就需要家長、教師、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Coopersmith,S.Theantecedentsofself-esteem.SanFrancisco:Freeman,1967.21-24.
[2]WangY,OllendickT.ACross-culturalanddevelopmentalanalysisofself-esteeminChineseandwesternchildren[J].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001,4(3):253-271.
[3]張文新.初中生自尊特點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1997,20(6):504-508.
[4]魏運華.學校因素對少年兒童自尊發展影響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2):12-16.
[5]CampbellJD,LavalleeFL,WhoAmI.Theroleofself-confusioninunderstandingthebehaviorofpeoplewithlowself-esteem.InR.F.Baumeister:Self-esteem—thepuzzleoflowself-regard.NewYork:PlenumPress,1993.
[6]Brofenbrenner,U.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Experimentsbynatureanddesig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58-67.
[7]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版),2002,(2):82-85.
[8]劉翠秀,韋耀波.中學生自尊與人際關系發展研究.繼續教育研究,2008.
[9]劉明.高中生自尊水平與學業、人際成敗歸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學,1998,(3).
[10]趙冬梅,山口裕幸.大專生父母教養方式的洋酒.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1):67-71.
[11]張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不同群體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心理科學,1998,21(6):489-493.
[12]謝丹,卿麗蓉.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初中階段自尊發展的初步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06,(2):77-80.
[13]CathyVanTuijl,SusanJ.T.Branje,JudithSemonDubas,Parent?offspringSimilarityinPersonalityandAdolescents’ProblemBehavior.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2005,(19):51-68.
[14]李彩娜,鄒泓,張春妹.親子間家庭功能知覺相似性的特點及其與青少年自尊的關系.心理科學,2006,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學生自尊水平與家庭因素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0):667.
[16]俞國良,金東賢.婚姻關系、親子關系對3-6歲幼兒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心理科學,2003,26.
- 上一篇:做到四個必須推進群文工作論文
- 下一篇:志愿者群眾基礎社會要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