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權制度產權經濟理論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8 05:14:00
導語:水權制度產權經濟理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水權制度的基礎——產權經濟理論以及特點來分析,建立中國特色的水權制度要從摸清水資源家底、分析需求結構、配置初始水權、建立水權市場著手。
關鍵詞水權水市場水資源
一、水權制度的基礎——產權經濟理論
水權,也稱為水資源產權,其理論基礎源于西方經濟學中的產權經濟理論。產權表現為人與物之間的某種歸屬關系,是以所有權為基礎的一組權利。產權具有可分解性,可以分解為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任何產權都是排他的,這意味著兩個人不能同時擁有控制同一事物的權利。
經濟學所要解決的是由于使用稀缺資源而發生的利益沖突,西方產權經濟理論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的界定和交易。西方產權經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斯,后來其理論又由布坎南、舒爾茨等豐富和發展。科斯的主要觀點是:(1)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不是商品買賣,而是權力買賣,人們購買商品是要享有支配和享受它的權利;(2)資源配置的外部效應是由于人們交往關系中所產生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稱,或權利無法嚴格界定而產生的,市場失效是由產權界定不明所導致的;(3)產權制度是經濟運行的根本基礎,有什么樣的產權制度,就有什么樣的組織、技術和效率;(4)嚴格界定或定義的私有產權并不排斥合作生產,反而有利于合作和組織;(5)在私有產權可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中央計劃也是可行的。
科斯在研究產權交易的外部性時,全面分析了產權明晰化在市場運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產權的主要經濟功能在于克服外部性,降低社會成本,從而在制度上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產權經濟理論的最大意義在于它對“看不見的手”的市場運行機制背后的制度前提——產權結構做出了富有特色的分析,是我們研究水權制度的基礎和出發點。
二、水權制度的起源及其特點
水資源產權,或水權,是水資源所有權、水資源使用權、水產品與服務經營權等與水資源有關的一組權利的總稱,是調節個人、地區與部門之間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一套規范。水資源所有權是水資源分配和水資源利用的基礎,由于水資源的流動性和稀缺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是水資源國家所有的水資源所有權制度。因此水權可以認為是一種長期獨占水資源使用權的權力,同時也可以認為是一項財產權。
水權制度的起源是與水資源緊缺密不可分的,在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早期階段,水資源利用是采用即取即用的方式,隨著人口增長和開發活動,水資源成為一種短缺的自然資源,水權就作為解決特定地區社會系統沖突的制度而產生了。
在大部分可開發的水資源已被分配占用的情況下,人們關注通過銷售和轉讓來重新配置那些已經被分配的資源,多數水權轉讓是從較低收益的經濟活動向較高收益的經濟活動轉讓,如從農業用水向城鎮供水和工業用水轉讓。在這種情況下水市場就應運而生了。80年代初期,美國西部的水市場還僅僅稱為“準市場”,是不同用戶之間水權轉讓談判的自發性小型聚會,而現在“水資源營銷”、“水資源銷售”已經是水管理雜志上常用的術語,在門戶網站的搜索器上鍵入“水市場”,可以找到無數個正在進行網上交易的水市場,甚至可以“買者”或“賣者”的身份登錄。
水市場的意義在于通過重新分配現有水資源來滿足城市化與工業化對水資源的需求;抑制或避免新建供水工程;通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可利用的資源量;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市場方式實現水權在不同行業部門間的轉讓。
三、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權制度探討
我國《憲法》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1988年頒布的第一部《水法》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水庫中的水,屬于集體所有。”對于水資源所有權做出了明確規定,為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然而現代產權制度的發展導致法人產權主體的出現,所有者和經營者可以分離,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都可以分離和轉讓,在我國,由于水資源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間,以及各種利益主體的經濟關系缺乏明確的界定,導致了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低效利用。因此,明晰水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水權制度,對水資源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至關重要。
建立水權制度應有以下幾個步驟:
1.摸清水資源家底
通過水資源評價摸清水資源家底是建立水權制度的基礎。水資源是指由降水產生的,具有一定的量和質,能夠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用途的可更新的動態資源。水資源量僅是一個說明一個地區自然地理和水文氣象條件的指標,與開發利用關系更為密切的是水資源的可利用量。水資源可利用量是指在流域水循環過程不致發生明顯不利改變的前提下,從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許開發的一次性水資源量。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大小與經濟實力、技術水平、水污染狀況等因素有關,是最大可能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通過水資源評價確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是合理配置水資源和確定初始水權的基礎。2.分析需求結構
水資源具有公共物品和私有物品的雙重屬性,在供水、水能利用、灌溉等領域具有私有物品的屬性,在維持生態系統、防洪等領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水權是一種獨占水資源使用權的權利,是一項收益權,同時也是一項財產權。因此在配置初始水權之前,有必要分析水資源的需求結構。水資源需求可以分為基本需求、生態系統需求和經濟需求三種。基本需求是指公民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而必須的水量,即使在市場經濟國家,基本用水需求也作為人權的范疇由政府保障,這部分需求必須無條件滿足,不能通過市場解決,每個地區按人口計算的水資源基本需求在水資源配置中必須優先滿足;生態系統需求是維持生態系統和水環境而必須的水資源量,是一種非排它性的公共物品,難以進入水市場,應由政府負責提供;經濟需求是指工業需水、農業需水等多樣化用水,具有競爭性、排他性、收益關聯性等私有物品特征,可以通過配置初始水權、通過市場機制轉讓水權的形式實現水資源在地區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通過需求分析發現,只有多樣化的經濟用水適合通過水市場轉讓和交換。
3.配置初始水權
按照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水權實質上是對一定量的水資源在一定時段內的使用權。配置初始水權,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分配用于經濟目的的水資源的使用權。由于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土地、水資源等基本生產資料屬國家所有,而地方政府是地方各種經濟組織和與水有關的利益相關者的主要代表,因此可以把地方政府作為水權制度的主體和水權的代表者。配置初始水權可以理解為通過水資源總體規劃和水資源配置方案,在不同地區之間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參照有關國家建立水權制度的經驗,水權配置應該體現以下原則:
優先考慮水資源基本需求和生態系統需求原則: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在按人口分配各地區基本需求、考慮生態系統需求的基礎上,對多樣化的經濟用水需求進行水權初始配置。
保障社會穩定和糧食安全原則: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任何時候,保護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都是水資源配置中需要優先考慮的目標,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
時間優先原則:以占有水資源使用權時間先后作為優先權的基礎。
地域優先原則:與下游地區和其他地區相比,水源地區和上游地區具有使用河流水資源的優先權,距離河流比較近的地區比距河流較遠地區具有優先權,本流域范圍的地區比外流域的地區具有用水的優先權。
承認現狀原則:在一地區已有引水工程從外流域或本流域其他地區取水的條件下,承認該地區對已有工程調節的水量擁有水權。
合理利用原則:申請水權的地區必須能夠證明所申請的水權是節約使用和合理利用的。
公平與效率兼顧、公平優先的原則:作為確定初始水權的水資源配置,必須充分體現公平性的原則,這樣落后和欠發達地區才能在發展階段通過轉讓水權獲得發展資金,而發達地區可以通過在市場上購買水權滿足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在滿足公平性的前提下,應把水資源優先配置到經濟效益好的地區。
留有余量原則: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各異,需水發生時段不同,人口的增長和異地遷移會產生新的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流域水資源配置在考慮生態系統需水的前提下,水資源配置還要適當留有余地,中央政府保留這部分預留資源的水權,不能分光吃凈。
4.建立水權市場
區域間的水資源配置作為一項政府行為,只能是一次性的,而水資源配置的方案應該通過法規或協議的形式固定化。在通過水資源配置確定初始水權之后,就要通過水市場實現水權所有者之間的水權轉讓與交易。由于我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地方政府作為用水戶利益的代表和水權的代表者,水市場只是在不同地區和行業部門之間發生水權轉讓行為的一種輔助手段。因此,我們所謂的水市場或水權市場是一種“準市場”,表現在不同地區和部門在進行水權轉讓談判時引用市場機制的價格手段,而這樣的市場只能是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派出機構——流域水資源委員會來組織。
通過水權轉讓的“準市場”機制,交換雙方的利益同時增加,一個地區總用水量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強有力的約束,使地區內各區域之間、各部門之間用水得到優化。一個流域上下游之間也增加了約束機制,使上下游用水成本增加:上游多用水意味著要損失水權轉讓帶來的潛在收益,用水付出了機會成本;下游地區多用水要付出購買水權的直接成本,卻有了節水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