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規劃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9:50:00

導語:水資源規劃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規劃研究管理論文

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境內,流經河北、河南兩省邊界,是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漳河上游分濁漳、清漳兩支,在合漳匯合后稱漳河,經岳城水庫出山匯入衛運河。該地區水土資源匱乏、供需矛盾突出、水事糾紛頻發,直接影響了當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由于該區域鄰省地區之間的競相開發,缺乏統籌規劃和對水資源承載能力的考慮,使得工程建設規模過大,加重了該區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根據水利部的部署,目前漳河上游流域水資源規劃工作正在進行之中。該規劃將為規范和指導漳河上游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鑒于漳河上游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管理的實際,筆者認為要做好規劃工作,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1、打好兩個基礎

一是各分區的水資源量。水資源量是可利用水量和可分配水量的基礎,應借助本次水資源評價的機會,將這一基礎工作扎實、扎牢。

二是各分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各分區的供、用水等開發利用現狀情況,是制定該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方案的重要依據,在規劃的第一階段必須做細,為后面的規劃工作打好基礎。

2、以合理配置水資源,緩解省際水事矛盾為中心任務

目前,《漳河水量分配方案》和《漳河侯壁、匡門口至觀臺河段治理規劃》做為重要依據,在漳河水資源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二者沒有充分考慮流域內水資源情勢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情況,其水資源配置方案也不完善(主要考慮了下游河南、河北兩省),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和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規劃應全面考慮上述情況,以合理配置省際間水資源,有效緩解省際水事矛盾,特別是保證規劃區下游沿河村莊生產生活用水為中心任務,實現漳河上游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續利用,保障規劃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協調工作

首先協調好晉、冀、豫三省對規劃的認識。晉、冀、豫三省均認為,在新的形勢下開展漳河上游水資源規劃很有必要。但對規劃的開展,山西認為應充分考慮今后的發展,而河南、河北則認為應尊重歷史,考慮下游生產、生活需水的同時,兼顧下游的生態用水需求;這無疑增加了規劃的難度和協調的工作量。規劃應在堅持公開、公正,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協調好三省的認識,以利于規劃工作的開展。

其次要協調好幾個技術問題。一是與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相協調。本規劃是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專項規劃,規劃區是流域綜合規劃規劃區的一部分,應與流域綜合規劃相互協調配合,基礎資料共享互補,規劃數據相互銜接。特別是對六大灌區和邯鄲、安陽兩城市的考慮應與流域綜合規劃相協調。二是考慮南水北調的影響。規劃應充分考慮南水北調工程對本規劃區及其供水區域的影響,結合本規劃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對規劃區及其供水區域的水資源配置方案進行綜合分析。三是為保證規劃的合理、可行,應對規劃中的一些關鍵指標,如灌溉定額、生活及工業用水定額等,在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制定采用的標準或原則。

4、處理好與“國發[1989]42號文”的關系

1989年,國務院以國發[1989]42號文批復了《漳河水量分配方案》,使之成為漳河上游冀、豫兩省分水的重要依據。本規劃應處理好冀、豫兩省用水與“42號文”有關規定的關系,并從整個漳河上游水資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發,對“42號文”進行補充和完善。

5、規劃應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規劃區存在跨省及省際邊界河流且水事矛盾多發,這就要求規劃應充分考慮水資源管理的實際情況,從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協調各方關系,制定具體的、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措施,以利于規劃的實施。

6、重視水市場理論在管理中的作用

2001年和2002年漳河上游兩次跨省調水的成功實踐,為該區域的水資源管理探索了一條新的途徑。本規劃應重視兩次調水過程中,水市場理論在水資源合理配置、預防水事糾紛等方面的作用,總結并提出進一步的管理措施,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

7、重視信息化技術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漳河上游規劃區內已建大中型水庫100余座,另有大量引提水工程,這為規劃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條件。若結合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加強水庫之間及地表與地下水之間的聯合調度,則將對漳河上游地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充分利用洪水資源,緩解下游用水緊張局面,預防和緩解水事糾紛發揮重要作用。

8、要注意發揮有關地市的作用

規劃區集中在長治、晉中、邯鄲、安陽四市,詳細的資料大多掌握在相關市水利(務)局,規劃工作安排需考慮到這一客觀情況。此外,規劃完成后,具體措施將由四市及漳河上游管理局來實施。因此,應讓漳河上游管理局和規劃區內各有關地市參與到規劃的編制中來,以利于將來的管理。

總之,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當前管理工作的實際、該區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已有的規劃及分水方案等有關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便規劃能夠更好地為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