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

時間:2022-12-13 03:02:29

導語:地域文化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新農村住宅設計研究

[摘要]新農村建設中農宅的翻新、重建迎來了新的高潮,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和居住環境,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但一味地追新逐異,也讓本土建筑地域特色文化受到破壞。地域文化承載了農村本土習俗、建筑特點等要素,具有顯著的歷史和地域特征。加強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不容忽視的部分。藉于此,本文立足新農村建設,就農村住宅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徑展開探究。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住宅設計;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農村住宅的改造與翻新成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對于農村傳統民居建筑,難以割斷其地域文化的傳承。一些民居依山傍水,順應自然地勢;一些民居簡約質樸,倡導節約精神;一些民居色彩雅致,增添藝術感染力。如果對這些傳統民居結構、風格進行“別墅式”改造,勢必將破壞傳統民居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也將喪失地域濃郁的特色文化風貌。因此,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在農村住宅設計上,設計師要深刻認識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續與傳承,不能照搬城市住宅設計思路,更不能千篇一律地開展統一化設計,而是要保護特定地域文化特色基礎上,體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農村住宅保留更多的鄉土氣韻。

1新農村背景下農村住宅設計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現狀

新農村建設要倡導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全國范圍內對農村住宅設計,更要突出生態目標,關注傳統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續,改善農村居住環境。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居住場所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環境和諧,健康舒適的住宅設計模式,迫切需要將傳統建筑生態理念,與當下農民物質文化需求相結合。很多農村地區,傳統的大瓦房,要么走向農村公寓樓,要么走向農村別墅,特別是在鄉鎮合并、撤村并鎮進程中,千篇一律的鄉村建筑格局,對農村地域文化的破壞更趨嚴重。國家倡導新農村建設,更要注重綠色發展,蓋別墅、住高樓,盲目地照搬城市住宅設計思路,讓農村喪失了歷史記憶、破壞了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更與新農村建設初衷相背離。梳理新農村住宅設計中的問題,集中于兩點:一是在住宅設計上片面追求生態化。很多設計師,在住宅結構設計上,多借鑒國外成功案例,加強對太陽能、雨水循環利用,以及僅限于對一些節能材料的使用,忽視生態化住宅設計的理念與施工過程。一些設計師,將農村住宅設計等同于低能耗住房,缺失從建筑學、環境學、生態學、建筑文化等領域進行統合考查與設計。二是對傳統村落文化帶來斷層。一些地方,傳統土坯房被鋼筋混凝土所取代,傳統農家院被公寓樓所覆蓋,統一規劃、形式單一的新農村住宅,看似改善了民居生活條件,但卻破壞了傳統鄉村人文脈絡。“鄉愁”無處尋,更無法留住,這一農宅設計方案,不僅改變了建筑結構本身,更導致農村建筑空間肌理、農村傳統文化習俗的消失。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自然景觀、建筑藝術形態的綜合體,在改造農村住宅設計實踐中,要體現農村住宅的人文特色,體現鄉土氣息,要充分考慮農村農民生活方式、生產需求,在統籌解決各個問題中,實現住宅方案的優化設計。

2農村住宅設計應遵循的基本理念

在農村,傳統住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無論是聚落形態,還是建筑立面、建筑結構等,都要強調與自然、與地域文化的銜接與融合。在傳統民居建筑設計中,“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卻能夠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之傳統美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農村住宅在建造過程中都始終貫徹人與自然、人與建筑的和諧原則。長期以來,農耕文化是農村人文歷史的主體,在農村居住環境建設中,傳統的營造方法,體現了“天人合一”生態觀與哲學觀。很多地方的農村住宅結構中,都在強調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并有意識地改造和保護自然環境,體現樸素的自然觀。這一設計理念,正與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理念相一致。同時,結合不同地域傳統民居建筑形制和特色,農村住宅在選址與空間結構設計上多遵循“建筑風水學”,如將氣象學、生態學、地理學、景觀學等知識進行交叉融合,體現傳統農村住宅設計地域性特色。如“背山面水”設計、“負陰抱陽”設計。在山區農村,“背山面水”設計理念,依托自然山體結構,來阻擋冬季北風,在夏季來迎送南向季風。在平原地區,遵循“負陰抱陽”設計思路,地基朝向通常為坐北朝南,以獲得良好的光照。從傳統民居建筑生態設計實踐中,對現代住宅設計也帶來深刻影響。

3農村住宅設計對地域文化的體現

在傳統農村住宅設計上,囿于當時物質、人力等條件的局限,多以簡單實用的建造技術和方法,營建宜居、生態、質樸的建筑空間形式。如北方傳統農村住宅,多以合院式結構為主,三合院、四合院都是典型居住結構。南方的傳統住宅結構,多以天井式結構為主。庭院和天井是構成傳統民居建筑結構的核心空間,這種外面封閉,內面開放的半私密性空間結構,體現了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在同一個院落內,便于家庭由室內聯系室外,實現生活空間、自然空間的有效銜接。同時,在傳統民居結構設計上,更強調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融合。北方農村地區,冬季寒冷,為獲得更多的光照,宅院間距往往較大,布局寬敞;在宅院內,多植海棠、石榴等花木。在南方農村,氣候條件相對濕熱,在農村住宅結構設計上,更加突出通風、遮陽、避雨、散熱功能。如庭院尺度相對較小,以“廳井式”結構為特色,可以減少日照;多利用半室外空間來連接居住空間與自然環境,利用廊道來確保通風效果。在農村住宅體量、尺度上,各地傳統民居也呈現多樣性。在院落生態環境設計上,對農村住宅院落,多以獨立的小院為主,方便綠化和納涼,確保人居環境生態平衡。在農村住宅建造與材料選擇上,循環建造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設計策略。從不同地區農村住宅建造實踐來看,循環生態理念應用最廣。如建筑材料方面,多體現就地取材理念,以土筑墻、以木構宅、以石壘屋、以竹建宅等等。結合農村地區自然資源現狀,各類資源、材料都易獲得,而廢棄后又回歸自然,實現循環利用。在對不同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使用上,充分體現了農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比如在北方黃土高原地區,農村住宅的建筑材料以土為主,甚至一些農村直接在地面開鑿地下居住空間“地坑院”,這種居住空間,冬暖夏涼,又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福建地區,土樓更是農村住宅建筑結構的特色,在結構設計上,以模仿蜂巢為樣,順應地域氣候特點,確保安全需求。在建造技術上,以夯土為手段,營建防御性極強的土體空間。

4新農村住宅設計對地域文化的融合

對于農村住宅設計與地域文化的融合,要立足農村傳統地域人文實際,實現對地域文化特征的延續。同樣,在新農村住宅設計上,要合理沿用傳統住宅空間的生態理念,對各功能區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滿足農村農民生活、生產需求實際,保留和保護當地傳統生活習俗及文化習慣。一方面,對傳統農宅建筑形態結構的延續與保留。新農村住宅設計,要在文化多元化、設計理性化基礎上,兼顧“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特別是對農村住宅傳統建筑形態的傳承與保留,要關注地域文化對當地農民傳統習俗的影響,提煉傳統建筑形制特色,對傳統建筑空間元素進行分解、重組和保留。如北方地區對傳統“圍合院落”的借鑒,可以將傳統“回”字形拆解為上下錯落的“U”字型,既節約建筑占地面積,又營造多層復合結構空間,以改善農宅小范圍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運用現代營造技術,來構建靈活多變的建筑空間環境。在農宅空間結構設計上,要結合地域地理、氣候、環境、資源等條件,參考農民生活、生產需要,來確定建筑朝向、體積,減少過多繁瑣的裝飾,力求空間緊湊,并從空間功能的轉折變化、高低錯落中,實現建筑內部空間與戶外景觀的融合,提高農宅舒適性。如引入多層次立體景觀設計,配合先進的生態節能技術,將露臺綠化、屋頂花園,廊架、小池塘等多個空間進行合理優化,確保建筑空間、環境景觀的“連續性”,創造出不同的空間體驗效果。如珠江三角洲農村農宅在設計上,可以從院落空間、室內空間、立面造型三方面來兼顧傳統型制與現代功能的協調。,讓地域歷史文化在住宅設計中得以延續。院落設計借鑒“竹筒屋”結構,控制面寬,加大進深,對外相對封閉,將傳統前后天井轉換為前后院落,便于納涼、擺放農具雜物。在室內空間,引入錯層樓梯結構,實現室內空間的連接與通暢。如借助于隔斷,分割不同功能空間。考慮到采光、通風、防熱需要,利用坡屋頂及雙層轆筒瓦,來獲得防熱效果。在立面造型上,借鑒嶺南民居“龜沿草尾屋”特色,以磚墻、轆筒瓦、人字山墻為裝飾,體現濃郁民風。

參考文獻

[1]李兵,羅曦,魯永飛.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農村住宅設計研究[J].建設科技,2017(19):80-82.

[2]楊春鎖.地域文化與鄉村住宅特色景觀的打造思路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6,7(07):180-181.

作者:薛文峰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