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設計中的情感需求研究

時間:2022-06-15 10:15:12

導語:室內設計中的情感需求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室內設計中的情感需求研究

一、室內設計與情感需求

在當代的室內環境中,繁忙快節奏的生活,導致人們希翼能與空間進行有情感的對話,渴望回歸自然,回歸本我。家,不僅是人們休息、休閑的空間,也是人們寄托自己的情感歸宿,尋求真我的釋放,追尋自然的回歸。因此,我們對于室內設計更多的應該關注設計中的人文情懷,即情感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本身需要在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厚的修養與造詣基礎上,用細膩的情感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與表達生活。情感需求是人類精神活動的起點,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對于空間的研究就不能不研究人,研究人就不能不研究人的情感。《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而情感需求是一種感情上的滿足,一種心理上的認同。也就是說,我們的設計是應該得到他人認同的。但若僅僅只是表層的認同(例如材質、彩色、配飾等等),而無法達到他人內心需求的認同,那么也就沒有真正滿足客戶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對室內的設計中,我們不僅在工藝上要求精湛,更是需要從“人”出發。關注人,關注生活本身。我們根本不能脫離生活談論設計,也不能脫離人來談論設計。在我們的學術語言中,從來將“室內設計”作為一門技術,似乎根據一些或抽象或具體的指導原則,就能夠誕生出全部的情感感悟,就好比用數學方程式來制造出一份美味佳肴。這是導致我們今天的設計千篇一律、東拼西湊、干癟萎縮的原因。在生活面前,我們常規的設計術語似乎越來越蒼白。而生活是多姿多彩,無拘無束的,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充滿魅力的狀態,這不是數學或者科學能夠計算出來的數和只供觀賞的景。單就常識說,如果沒有足夠的情感體驗,就沒有充滿情趣的設計實踐,如果沒有有意為之的文化營造,就沒有強行注入的設計旨趣。沒有對生活實踐的認真探討,對室內設計的認知注定是隔靴搔癢。

二、室內設計與情感需求的表達

當我們打破一般室內學專業的技術壟斷,去討論設計、詩意、生活等相關問題的時候,放手去進行也許是業余的建造的時候,可能就進行到了精神上的升華。而家也可以隨著自身一起成長,這就如同按著機打的打字機和手寫的文稿的區別。在室內環境設計中,情感需求所要集中體現的是某種情趣、某種意圖以及某種個人觀念,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人的高層情感需求和審美需求所追求的并不是單純的視覺和生理上的美觀、舒適、規則,更多的是在尋求多種更為創新和多樣的精神內容。而這才是能夠喚起人們深層情感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在由外觀、色彩和材質所共同組成的表現形式中,提升其所蘊涵的情感,使其變得更加細膩而充滿韻味,其中的情感需求、精神需求也會相互作用與融合,表達更深層的情感。在中國的傳統設計理念中也一直追求著這種情感的表達。我國傳統的古建筑物的構造基本都是根植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上,很多時候對于精神上的表達甚至超過對于物質上的表達,既重視顯形的模式,也強化隱形的意念追求,尤其表現出人與自然相親相合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建筑中既有材質、紋樣、色彩搭配、細部的處理,也蘊含著某種言外之意,畫外之音,令人進入無限遐想,體會其中的蘊味。情感中較為深刻和復雜的層次——心境及性情,往往是簡單的造型或單純的形式所不能實現的。對于這種內在生命感受,語言是無法忠實地再現和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的就是便是這個意思,但是語言可以大致地、粗糙地描繪想象的狀態,并依靠人們自己的想象來傳達事物內在的勾人心緒的東西。事實上,家,絕非只是現代人放松與休閑的對象,家也是我們回歸自身的導師。它除了是一種專業技巧之外,也是一種生命和生活的策略。美國作家梭羅曾拋開一切,自建了一座小木屋,并在那里自給自足隱居了兩年的時間,并寫成了小說《瓦爾登湖》。在談到關于他所建的小木屋的時候,他說他所看到的美:“是從內部向外面漸漸地生長出來的,是從那住在里面的人的需要和他的性格中生長出來的,住在里面的人是唯一的設計師——美來自他不知不覺的真實感和崇高心靈……”這是梭羅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對設計的體驗,而也只有在真正了解需求之后,有了真正的體驗之后,你的設計才會關注到生活,關注到真實,那是來自心靈的感應,是一種升華。正如最近東方衛視的熱播節目《夢想改造家》中有一期對北京老四合院的改建。在這個老四合院里,設計師需要考慮的除了外在的,在建筑上四合院的一個整體協調性,包括從外觀、色彩、材質、氛圍等等來符合周邊,使其沒有違和感之外,更多的是要對這個老房子充滿甜蜜回憶的業主精神上的延續。對于他們情感的記憶,建筑的歷史感來說,不單單是只有物質財產,更多的是精神財產上的繼承,即在符合各個人群各種生活基本功能保的同時又能保屋主對老屋留情感。這并不是設計師自身的一個展現,而是今后生活在這里面的人他們自己的一個生活痕跡和時間留下的感情以及沉淀。任何一個設計師在面對業主的時候永遠都是一個透明的人,永遠不是他自己變成主角。而一個好的設計,一個溫暖的設計是能感動人的,是能和人產生對話的。通過這些老物件的合理利用,來延續整個家族的情感記憶。

三、設計師與室內空間的融入

室內設計本身已經不再只是一個有著實用功能的場所,而是被賦予了豐富的情感色彩,成為能寄托消費者感情的一個情感歸宿。室內空間提供的僅僅是一個軀殼,一個有著各種戶型的軀殼,而真正的使用者是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的愛好,不同的人生經歷……除了會對室內空間的布局、功能等有著不同的要求,對于能將生活真正融入到自己的居住空間也有著越來越明顯的要求。室內設計也再不是一門只講科學,只講技術的科目,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除了必要的理性思維,更多的是設計師要融入豐富的感性思維。室內設計中人的精神需求,實際上就是以人為本,以情感交流為中心的一種體現。室內空間的情感需求、人文精神,并不是設計師強加于空間上的某種特性,而是由整個空間自身的特性以及住戶自身所散發的氣質所決定的。作為設計師,我們必須學會關注生活、體驗生活。當你深入其中去感受和感知每個人對于家的感受,你才能在滿足客戶功能需求的基礎上,也帶給他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不管設計的手法、潮流、材質如何改變,從人出發進行設計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室內空間的情感需求,旨在擬合思想與材質,視具體的形式和抽象的語言為一體,具有無差別的心靈境界與文化成果價值。也就是說,室內設計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無論設計的特點與遵循的原則是怎樣的,其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與情感上的滿足。有情感的人才能產生有情感的作品。而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最終創造出使人獲得內心愉悅的審美,讓生活充滿樂趣和感動的體驗。所以,關注人本身,關注生活本身。我們要從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環境需要出發,通過物質創造與表現,恢復并強化那些正在失去的人性和情懷相關性的觀念。

作者:康淑穎 蔣繼華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