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空間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室內空間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室內空間規劃設計

篇1

一、注重形式美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室內空間設計的形式美是由觀者對室內環境的親身體驗及對設計內涵的感悟而得來的,研究形式美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離不開對人們心里影響因素的研究。首先,室內空間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環境,它是建筑整體和室內空間形態的有機綜合體,這個綜合體中之中的每一個要素都存在于觀者審美的體驗中,它是一種能激發起感覺、知覺、聯想、情感等等的群集,抽掉任何一個組成要素,都會破壞整體的印象。此外,室內空間設計的形式美感,受到觀者審美意識的影響。由于人們對藝術作品審美觀的不斷發展變化,人們對室內空間設計的審美認識已經與傳統的古典審美標準大不相同。但是空間設計的審美觀在相對同一的時間和地域中卻是相對穩定的。而且,同類人群的審美標準具有趨同的現象,并且某些審美的形式在歷史的發展上會出現戲劇性的回歸與反復,所以研究形式美的規律和它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意義非凡。

二、不同類型的室內空間設計。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室內環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更新發展與不斷豐富多彩。室內設計的任務就是綜合運用技術手段,考慮周圍環境因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條件,積極發揮創作思維,創造一個既符合生產和生活物質功能要求,又符合人們生理、心理要求的室內環境。比如餐飲類的空間設計、娛樂類的空間設計、居住類的空間設計、辦公類的空間設計等等,不同種類的室內空間設計要遵循不同的原理,不同的規范,作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只掌握一些簡單的愿理和規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深入研究多種學科的知識,從中吸取養份,提高自身的修養,多實踐,多積累,同時還應頭腦靈活,不可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只有掌握全面和扎實的知識,運用創意思維,才能搞好設計。

三、加強室內空間設計中的色彩應用。

色彩是一種語言,可以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由于不同的社會、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別以及年齡等的差異,人們對色彩的感受也會有所區別。不同色彩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才構成了色彩本身特有的藝術情感和魅力。不同的空間有著不同的使用功能,色彩的設計也要隨著功能的差異而做相應變化。室內空間可以利用色彩的明暗度來創造氣氛。就色彩的明度和純度而言,高明度和高純度色彩通常所具有的清新、明朗、純正、愉快的表情,使用高明度色彩可獲光彩奪目的室內空間氣氛。同時由于不同社會、民族、信仰、文化教育、性別以及年齡等的差異,人們對色彩的感受也會有所區別。總之,色彩是室內空間設計的靈魂,室內的色彩對室內設計的空間感、舒適度、環境氣氛、使用效率,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響。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滿變化的,在設計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絕妙的利用,往往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四、室內空間設計的人性化原則。

首先,室內空間設計要滿足使用功能要求。為了更好地解決或者滿足人們的需要,為了做好設計,我們必須細心地體會生活,感受生活,發掘人們的需要或者改善一些不夠完美的地方。所以在做室內設計時,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各種理論和手段去營造藝術氣氛以體現業主的藝術水平和文化修養。再次,室內設計要滿足現代技術要求。新型材料和新技術的開發及使用,給我們做室內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如何更好地把新型材料和新技術運用在室內設計中,如何使用新型材料達到我們的設計效果,如何使藝術和技術相結合,讓室內空間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是我們不斷努力的目標。最后,室內設計要符合地區特點與民族風俗習慣。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由于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而且有明顯的氣候差異,各個民族生活習慣與文化傳統不一樣,我們在做室內設計時也要考慮這些因素,室內設計必須適合當地的地區特點和習慣,實際中要有各自不同的風格。

五、室內空間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篇2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理論;重要性

一 什么是環境藝術設計理論?

環境藝術主要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和藝術構想方面的綜合計劃。一般包括室內裝飾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建筑環境設計,城市規劃等。而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就是傳播如何用更高質量的以藝術形式表現出居住環境。目的主要是讓人和居住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讓人的居住環境更加美觀、舒服、健康,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層面,將理論知識表現在環境的實際設計中。

一般來說,環境藝術設計也分建筑外環境和建筑室內空間環境兩個方面,建筑外環境主要是指人類居住的環境,園林景觀和城市環境。室內空間環境主要包括空間形象設計、物理環境設計、家具陳設和照明以及綠化景觀的設計。

二 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的具體類別

(一)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的理論

環境空間規劃是通過環境空間的布局、建筑物的樣式、人本身使用所需尺度,心理尺度,視線焦點以及界面造型的選擇等一系列環境設計來形成空間的整體美, 營造出空間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覺到設計內在的個性、情調、品位等內涵。通過空間形態所表現出來的客觀實在的“景”,喚起人們的愉悅之“情”,這個情景交融的過程就是環境空間規劃所筑成意境美的生成過程。

(二)空間造型形象設計的理論

空間造型形象設計是指環境整體氛圍、文化氛圍角度,結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環境、環境布局、文化傳統、地方特色等方面對空間的物質形體空間以及形成和運作的全方位的設計。主要表現在環境在界面造型和文化底蘊方面對人產生的正面影響和直接的視覺沖擊。通過人與環境的雙重交流實現環境藝術設計的本質。

(三)施工技術與材料選擇的理論

施工技術與材料的理論是指在環境藝術設計工程中,空間造型的正確施工工藝流程和材料選擇及運用方面的知識。從而熟悉國家已頒布的現行各項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是工程質量的有效保證。這不僅能從根本上提高環境藝術工程質量同時也是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工作者的一種責任。

(四)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理論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理論中的可持續發展知識理論主要是指在設計過程中,應將環保、節能等觀念融入其中,并以盡量不破壞空間周圍的自然環境為前提。例如在選擇施工材料時,在可替代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那些較為環保、綠色的對人體危害較少的材料等等。

三 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的重要性

(一)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的重要性在環境空間規劃的表現

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知識作為環境空間規劃設計的主要依據,在規劃方法中直接影響整個成品的結果,是方案設計的重要的階段,因為它由其空間的使用影響未來活動空間分布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創造一個更合理的空間利用和功能關系的空間組織。這其中涉及學科比較多樣性,如人體工程學理論,心理學理論、物理學理論,色彩學理論還有地域性特色的知識了解等,空間規劃對人的生活和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以人為本的現代,對于空間的科學合理的規劃已經成為每一個設計師所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二)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的重要性在空間造型形象設計的表現

空間造型形象設計和塑造,它是在創造一種美學,也稱之為藝術美,也就是說利用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去創造界面的造型形象,這是對空間界面的最直接的視覺表現,而在設計中既有理性的設計因素也有感性的設計因素,如何在這理性與感性之間實現美學創造是設計師們追求的主要目標,而豐富的環境藝術設計理論知識才是創造美學的基礎。要實現設計中的藝術美,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應付在探索和回答審美過程中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審美過程問題。此外,在環境設計中運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則包括:節奏、均衡、韻律 及重復等。

(三)環境藝術設計理論中施工技術與材料選擇的理論是施工技術和材料選擇標準規范

選擇適宜的施工技術是及其重要的,選擇不當,則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追加了成本;施工材料的選擇一方面強調的是質量,另一方面強調的是環保,合格的材料質量不但有助于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也為環境的可持續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環保則關系到人與環境的和諧。而施工技術與材料選擇理論則為環境藝術設計在施工技術與材料選擇方面提供了理論依據,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選擇的盲目性,為相關人員提供了專業的指導。

(四)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理論的重要性表現

如果在設計時以環保、節能、盡量少破壞自然環境為前提,這不但有益于人類本身的健康,而且對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理論,可以促進環保節能事業的發展,讓人類與周圍環境更加和諧。

四 結束語

環境藝術設計關系到如何去塑造和創造人的生活環境,如何良好的引導人的生活行為,甚至影響著人的精神和靈魂,這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要目的。環境藝術設計不同于其他的設計主要是因為它是以體現環境的本真為主要前提,在追求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同時實現藝術設計的最高境界。只有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知識才能為人們創造出更美麗更優雅的居住環境,而只有與設計實踐相接軌的理論研究才具有真正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曉娜.環境藝術設計的多學科交叉特性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

[2] 江濱.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新模型及教學控制體系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09.

篇3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目前,在現代社會中,城市規劃也來越凸顯出其重要性,它對整個城市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也可以說,一個城市能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直接取決于城市規劃設計是否有效合理。不合實際的城市規劃會直接拖住城市發展的步伐。而在城市建設中,建筑物又是主體部分之一。建筑物的設計直接決定了城市的美觀度與功能的發揮效果。那么,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設計這兩個直接對城市建設發生作用的因素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就不得不引起注意了。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一定要考慮建筑設計是出于什么考慮,也可以說是建筑設計對城市規劃設計而言重要性何在,這就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概念

城市規劃設計指的是對相對固定時期內的為城市發展經濟而綜合部署城市的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的活動。它是在空間上對城市進行分析和設計的活動,講求的是各個區域空間之間關系的協調,有效調控各類建筑的關聯和建筑群體形象。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對象是整個城市及其所在區域,而它的任務就是為土地利用規劃空間結構。

而建筑設計指的是為了滿足特定建造目的,如使用功能或審美追求等,進而進行的設計活動。廣義上說,建筑設計的范圍涵蓋可建筑物各個方面的設計。它在經濟與技術的條件支持下,可以讓具體物質材料轉變成審美對象。建筑設計既要滿足室內空間經濟、使用、美觀等各方面的要求,又要在時代風格特征的基礎上保持外部形體和四周環境、城市底蘊和控制性規劃的相互協調。從這一層面來說,建筑設計本身就是具體落實的城市空間規劃。或者說,建筑設計是微觀上的空間地域規劃活動,而城市規劃設計則是宏觀上的空間地域劃分活動。

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從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概念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具有共通性,關系密切。他們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對空間地域的規劃活動,但又有些特別之處。

2.1相互獨立,又相互統一

城市規劃設計總目的在于為城市發展的各種活動劃分和提供空間結構。其涵蓋范圍十分廣闊,包括整個城市性質、外觀、功能區布局、公共設施、規模資金以及城市各功能區的政策和管理等。這一活動基本由相應的政府職能部門完成。城市規劃設計學科正在逐步發展與完善,如何進行城市空間分析、設計,安排城市發展規劃及景觀、建筑設計的關系,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與原則。

而建筑設計針對的是室內合理空間與室外和諧關系以及建筑空間組合的方式、構造、尺寸和材料安排等問題。這一活動基本可以由建筑公司的工程師隊伍完成。作為建筑業的一部分,建筑設計有著其自身的專業性與設計標準、審美追求。但與此同時,建筑設計要在城市規劃的基礎上進行,配合城市規劃的需求。這樣才能構成城市這一整體對象。

2.2建筑設計對城市規劃的服從

在分析概念的時候已經提到過,城市規劃設計是對城市空間規劃的宏觀把握,而建筑設計是對建筑物空間規劃的微觀把握。建筑物是城市主要構成部分,應當服從城市內容。城市規劃設計實際上對建筑物也有所規劃與要求,只不過這一規劃是大范圍地對建筑群體的總體規劃。而建筑設計是小范圍地對單個建筑物的具體規劃,顯然應當在服從總體規劃的基礎上進行。建筑設計必須考慮到城市規劃設計對城市整體風格、功能的定位以及對建筑行業提出的標準與要求。這一關系就如同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城市建設必須依托的基礎,不能忽視。

3、建筑設計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在城市整體規劃設計時,建筑設計會直接影響到城市的風格、建筑物的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其重要性顯而易見,主要有以下三點:

3.1對場地設計的制約

上文中已經提到建筑設計針對的不僅僅是單個建筑物的內部空間規劃設計,還牽扯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問題,實際上也就是場地設計的問題。所謂的場地設計就是指在基地現有條件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為了達到一定的項目建設要求而對場地范圍內的各組成要素的關系進行組織的設計活動。它追求各要素的和諧發展。建筑物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要和周同其他部分融合才能構成有機整體。

就工作內容而言,場地設計要對區域內建筑物、公共設施、綠化園區等進行總體安排,對公共設施部分還要詳細策劃,但不對單個建筑物進行詳細策劃設計。這一步需要建筑設計來完成。如果建筑設計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有機融合會造成整個場地設計變得十分困難。

2.2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

在建筑設計獲得巨大進步的現代社會,建筑創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建筑設計師一味求新求異,忽略建筑環境和人文背景,往往會造成整個城市布局的不和諧。首都北京的長安街在這方面的問題就很突出。就單個建筑而言確實體現了中國最高的建筑設計水平,但之所以會被業內人士不斷詬病,并不在于建筑造型方面,而是在強烈個人表現欲之下,忽略周圍環境,造成與北京整體設計的不和諧,甚至對立。但舉世聞名的“藝術家之島”—希臘的伊特拉島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島上都是簡單的希臘民居式的建筑,哪怕是醫院或警察局。一直以來,島民建筑風格都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正是這樣一個島嶼卻成為了全世界的藝術家夢想的圣地。由此看來,建筑設計是否強調與四周環境的統一和諧,直接決定了城市整體規劃是否能夠發揮巨大的效能。

3.3先有好的建筑設計再談好的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在建筑設計中起著引導和規范的作用。但建筑作為城市規劃的基礎,反過來其設計也成為了城市規劃的參照物和前提條件。城市規劃要將單個建

筑組合成有機整體,它對建筑出十的引導或者說建筑設計要考慮的方面如下:①與環境融合。設計建筑和區域及整體環境的融合,要從規劃設計城市區域的角度出發:設計的建筑物的整體輪廓要和四周已有建筑物(群)相互呼應,在立面上所進行的色彩和虛實處理都要和周圍的環境和諧共生,在流線上應當符合環境機理。處理建筑物的局部小環境時要注重從人們的感受性著手,依據人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和感受來進行空間塑造。②重視造型。在造型設計方面,除了與大背景環境的風格相協調以外,還要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不變的風格中變換造型,于簡單中突顯復雜,強調整體性。比如板材效果,就能達到直接明了的目的。

③規劃要理性。城市的規劃設計應當突顯城市底蘊,傳承歷史文脈。可以將歷史痕跡抽象化引用、延續,重點在人目光能及范圍的規劃。對于高層建筑的屋頂或者多層卻不能上人的屋頂等這些人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則可以簡潔處理。在體現一定秩序的前提下,滿足一定的俯瞰效果。還可以通過傾斜墻面、處理局部層高等手段來對小環境及人的視線進行控制。比如曲面玻璃的設計就可以反射天空到地面,引人陽光到局部的低層或者鏤空地帶。

結束語

由于一個人目光所及有限,很難一下子看出一個城市整體的規劃效果,因此建筑物或建筑群就成為了人們關注與了解一個城市的首要目標。建筑設計應當在城市規劃設計的引導下,突顯城市的文史底蘊和整體風格,并在風格中有所變化,促進整個城市的和諧發展。一個優秀的建筑設計師,不僅有自己的理念,也關注整體環境的和諧度。而城市規劃設計應當將建筑設計作為重要考量對象,對其進行引導和規范。只要建筑設計充分發揮其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對整個城市效能的發揮起到最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基偉.建筑規劃的設計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性[J].世界家苑,2012(06).

篇4

【關鍵詞】商業設計;營銷;發展趨勢

隨著消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人們比以往更注重精神與情感,商業性設計已成為營銷方式的重要手段。現階段,成功的商業營銷與經營空間的成功設計息息相關,如深圳的萬象城、重慶百貨等,又如國外的品牌酒店香格里拉酒店、萬豪酒店、希爾頓酒店等,其空間設計都是與酒店面向的客戶消費群體相映襯。室內空間環境作為商業空間經營、營銷的一個載體,其商業空間的室內環境與營銷、投資成本、投資回報的問題亟待研究和探索。

1 商業空間室內設計的一般問題

1.1 設計目的

空間室內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良好的交易營銷環境及控制投資成本,從而實現投資少、環境好,符合目標客戶消費群體的消費欲望,從而提高成交量,實現投資者的商業回報,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

1.2 目標客戶與消費環境

商業空間的目標客戶不同,要求設計師創造的空間環境也不同。大型購物商場的目標客戶是大眾消費者,因此要求設計的空間環境簡約、大方,以促進一種主動消費的購買欲望;酒店的目標客戶是一些商務人士,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家”的感覺的消費環境;夜總會娛樂場所的目標客戶是一些時尚的、要求解除壓力的消費群體,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解壓的消費環境,創造一種釋放情懷的空間環境,從而提高人們的消費欲望;房地產樣板房的目標客戶是購房者,因而它是房地產銷售的一個道具,需要通過設計手段營造氛圍達到讓消費者購房的目的;高級會所的目標客戶是一些成功的商務人士、社會名流,因而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私密、安全、具有身份象征的空間環境……所有的商業空間都會針對不同的目標客戶而作空間規劃設計。

2 商業空間室內設計的技術問題

2.1 設計理念

設計師接到一個商業空間室內設計的案例時,都應首先針對該空間的消費層次、客戶目標及目標客戶與業主進行溝通及研究,從經營者面向目標客戶群體需求上發掘亮點,利用設計師的綜合設計能力為經營者提供一個最好的設計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來貫穿整個空間的設計,為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打下基礎。

2.2 功能劃分

室內商業空間是從目標消費群體的使用目的上展開,根據目標消費群體的行為習慣、消費習慣來進行空間功能劃分。如在商場的空間功能劃分上要符合客戶流量大的整體需求及考慮怎樣通過功能分區讓顧客駐足,消費購物,達到經營者營銷產品的目的。

在娛樂建筑、觀演性建筑空間設計中,根據求異心理與空間的特殊性,力求在建筑外觀的造型、色彩、燈光和內部空間特色等方面有所創新,從而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個性,吸引顧客。

在酒店、高級會所等屬于私密性空間建筑的設計中,應根據私密性與空間的營銷需求來進行功能劃分。如果說領域性是人對自己周圍空間范圍的保護,那么私密性則是進一步對相應空間范圍內其他因素更高的隔絕要求。私密性不僅屬于個人,也有屬于群體的,他們自成小團體,而不希望外界了解他們。因此,建筑空間應滿足人類私密性心理要求。

2.3 材料的使用

室內裝飾材料分天然加工和人工合成兩類。通常,人工合成材料美觀、耐用、易于工廠化生產,但它們卻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才可生產成,磚瓦、石灰、水泥、鋼鐵、玻璃、陶瓷、塑料、橡膠、涂料等材料無一不是以消耗能源為代價生產的,并且在人工材料生產過程中,如果對污染物和放射性元素處理不好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因此,使用裝飾材料一定要精心挑選,使用合格產品。綠色、生態的人性化設計是從關愛人類健康與生命的角度提出的。“惜材如金,謹慎用材”,由此也導致了對室內裝飾材料的選擇和偏愛,其中,鋼鐵、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技術已然成熟,被作為可再生綠色環保材料廣泛用于室內裝飾工程中,并且其設計風格及材料耐久性都適合于商業空間的使用。所以,在選擇與使用室內裝飾材料時,一定要對材料質量、性能、價格、來源和安全品質有足夠地了解,合理使用材料,降低投資成本,以使投資者獲取良好的商業回報。

2.4 色彩構成

室內環境設計中,色彩幾乎可以被稱作“靈魂”。由于現代色彩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色彩的認識不斷深入,并指導創造富有個性、秩序的環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內色彩的統一一方面來源于對整體建筑色彩的承接。鑒于需要取得同建筑整體相協調的氣質,以強化建筑主體,室內色彩設計必然需要取得從建筑色彩到室內色彩的過渡;另一方面,室內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將自然的色彩引入廳堂,真正體現了整個設計從外到內的自然過渡。

2.5 空間構成

建筑的本質是空間與結構的有機統一。人們利用各種材料構成了建筑,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建筑的內部空間。因此,人對室內環境的感知,首先是對空間形態的感知,空間形態會給人以最強烈的感受,是建筑美學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機構空間塑造出空間風格,由于充分利用合理的技術結構,并與美學意義上的再生結構融合為一體,比之繁瑣和虛偽的裝飾,更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結構本身所獨有的魅力。美國建筑師沙里寧探索了以鋼筋混凝土作為結構材料,用來創造內外統一的自由曲線形體的可能性,通過光線,使得空間極具雕塑感,所有的構建都是由流動的曲線所組成。此外,對原有建筑構件的充分利用,也是建筑化空間構成的方法要素,有幾種方法值得借鑒:一是包裝原有建筑構件,使之成為區分空間的組成部分;二是改造原有建筑構件,使之成為空間使用功能的組成部分;三是將原建筑構件進行巧妙的變形,使之成為空間的裝飾部分。

2.6 藝術設計

設計行為不只是實現實用功能,也需要考慮到消費者與人造物進行和諧互動,在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的樂趣,這就需要設計師打破唯技術論的思維偏見,做消費者的真正貼心人。好的設計給消費者的印象是在理性判斷上要達到一般的使用目的,還要在情感刺激上有一種意料之外的神秘感或親切感,即有一種喚醒情感的暗示力。

2.7 環境氛圍的營造

室內商業空間環境氛圍的營造,通過聲、光、色、造型、造景、對比、夸張的手法達到營造營銷氛圍的目的。在人類的正常環境體驗中主要以視覺觀察為主,但也涉及其他的感覺體驗,通過所有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獲取環境信息。因此,在空間環境設計中,應該考慮不同感覺之間的相互影響,考慮多種感覺對環境體驗的綜合影響效果,繼而拿出最佳的空間環境設計方案。

2.8 使用功能系統的設計

室內商業空間環境的有效實施需要使用功能系統的設計,與空調、水電、排風、網絡、電話及交易系統等系列的系統相配合,在設計中秉著環保、節能的原則進行規劃,減少投資者的運營成本,達到投資者的商業回報。

3 商業空間設計的健康發展趨勢

3.1 采用全面的現代綠化技術

由于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氣中的細菌,形成健康的室內環境,具有生態美學方面的作用。因此,擴大綠化,把綠化、庭園引進室內環境是室內自然生態設計的重要內容。目前發展起來的腐殖土生成技術、防水處理技術、無人栽培技術等都為室內綠化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室內綠化是多層次的,從技術上講可以設在建筑的任何層數,也可以設在陽臺、層頂上。室內多層次的綠化一方面補充了地面綠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室內綠化往往與建筑自然通風、自然采光的處理相結合,成為室內設計的重要環節,大大改善室內空間與自然的隔音狀況。

3.2 節約常規能源技術

節約常規能源是室內設計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向。現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熱玻璃、熱反射玻璃、調光玻璃、保溫墻體等新材料具有許多優越的性能,如能組合成望臺構造與室內設計相結合的形式,可以達到保溫和采光的雙重效果,從而大大節省能源。此外,節能型燈具、節水型部件在室內裝修中充分運用,都能起到節約常規能源的效果。

3.3 與潔凈能源技術結合

潔凈能源既能滿足使用能源的可持續性,又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最符合生態型的室內環境要求。目前,最有廣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陽能利用技術。它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構造和材料來利用太陽能,應用范圍相當廣泛。經過精心的設計處理后的太陽能設施,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陽光溫室技術、太陽能熱水技術,都會使室內空間呈現出一定的特點,這對室內裝修設計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室內生態設計中認真研究解決。

3.4 生態材料利用

3.4.1 跟蹤原材料的流通,確定材料的輸入與輸出比,確定材料的環保程度。

3.4.2 系統研究設計過程中,把握人―產品―環境系統,不僅要考慮產品的物理屬性和功能,還要以產品為用戶提供的服務或損害程度為主要評價指標。

3.4.3 降低生產或制作過程中的能耗,節約成本,提供經久耐用、可拆卸、可降解、自然循環的產品。

4 結束語

總之,任何的室內環境都存在于一個具體的社會大環境中,它不是一個孤立的、自成的體系,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使用材料的宗旨應該是使每一種材質都能以其自身的自然魅力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發揮作用。同時,建筑的外部材料向內部環境的延伸,也能使內部環境取得與建筑整體氣質的統一。因此,商業空間室內設計應緊扣建筑功能本身的定位及目標消費群體,以創造一個健康、環保、節能的商業空間,設計者應充分發揮自身的綜合能力,設計好每一個商業空間,達到營銷目的,實現投資者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校 公共空間 行為主體

中圖分類號:TU2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高校室外公共空間研究背景

高校作為培育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場所,大學校園環境品質的地位非常重要。空間與人是相互作用的,空間通過對人的引導與限制能夠形成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習慣,因此校園室外公共空間規劃應當能起到引導大學生行為習慣的作用。隨著近年來普通高校生源壓力日漸顯現“大學城”等擴張式的建設模式已不再適應新的需要,如何在現有校園內充分挖掘空間利用的潛力,提高戶外空間的環境品質,滿足學生新的需要逐漸成為必然。

教育理念的轉變,使得教育場所由室內拓展到室外,室外教育與室內教育形成一種互動互補的關系。在室外各種交流顯得自由,隨意。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實際上既是一種信息交換與傳播過程,也是交往雙方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正是通過這種面對面的直接接觸,彼此展示自我、學會分享、學會互助,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不僅對他們的求知解惑有重要的幫助,而且也是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因此,對校園規劃和建設而言,在大學教育迅速發展,建筑設計由對功能的關注向對人的關注的轉變的時代背景下,對校園室外公共空間從行為這一角度來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室外公共空間設計現狀分析

1.室外公共空間

高校室外公共空間是指高校校園內服務于生活、學習、交往、休息、步行穿越等功能的各類軟質和硬質景觀,主要為向全校師生開放的運動場地、大型娛樂場地和校園公共廣場等。

(1)運動場地

運動場地是每個學生都會使用到的場地,按照規定,學生的文體生活區用地在校園中的用地比例應達到12%~15%。但是根據調查,目前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存在運動場地面積嚴重缺乏,類型單一等等問題,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各種活動的需要。

(2)公共廣場

校園內的公共空間包括校內的各開放的公共廣場。廣場提供了整合校園文化與校園空間結構的機會。可能的情況下,還應布置紀念性的植物造景和其他識別性強的空間造型。中心廣場在一些建筑的構造上,要盡量符合高校老師學生的需要,味他們創造休憩、交往交流的條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中心廣場設計的不夠人性化,比如中心的噴泉過大,讓身處其中的人們產生狹窄、壓抑等不自在的感覺。

2.半公共空間

半公共空間主要是使用群體特定的建筑前的活動空間,為人們提供學習、交談、休憩等活動的場地。

(1)建筑的前廊與前院

對許多大學校園的觀察表明,學生們最經常使用的入口往往就是他們所認為的前門或主入口。“建筑只是舞臺背景……它們為在這些建筑物之內或之間的空隙中發生的事件提供發生的場所”。因此,在這個入口處,應該創造一個過渡性的前廊空間,用于等待、約會、隨便聊天等活動。這個前廊空間構成了由公共社區生活向較小社會群體的生活在空間上和心理上的重要過渡。

當一個建筑的前廊和門前通道為硬質鋪地時,其前院通常作為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過渡帶或緩沖帶,如各院系大樓前的廣場就是從室內空間到校園公共空間的一個過渡。

但是,大多數高校的學院建筑因為缺乏前廊與前院的設計,使得學院建筑前的半公共空間缺乏吸引人流停駐的因素,主要交通流較為混亂,多半變成停放機動車與自行車的場地。

(2)學習、休憩場地

校園內的小游園、趣味園及小廣場一般不大,但同樣是活躍校園氣氛的要素。如路邊上布置的石桌石凳提供的也是一種半公共空間,這類半公共空間在大多數高校校園的使用頻率較高,也較受學生歡迎。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校園的公共綠地區域(以及建筑周圍的綠地)很適于進行在室內容易干擾到別人的討論或者隨意的課間學習。

3.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

半私密空間是一種可提供給1~2人交流、交往、學習的空間,此空間應能提供較為寧靜安全的氛圍。

在校園中應有各種類型的自然空間,在這些自然空間的設計中,應保留部分或全部種植邊界, 從而使休息者都能找到空間邊界坐下來,因為校園公共空間和所有的公共空間一樣,人們喜歡坐在空間邊緣,而且靠著什么東西而坐。座位的設計既應有供一個人使用的比較私密的座位,也應有可供3~4個人的小團體聚會交談的座位。長凳應避免太長,因為太長會使單個使用者感到不適,還會限制兩個人以上的私人談話。

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一般需要有一定的設計與一定配套設施,如樹林里設置了石桌石凳以后可成為學生戶外學習不受干擾的場所,大多數高校校園內可布置為半私密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場所一般都不少,如果充分利用,可以滿足師生們學習、休憩、交流交往的需要,但是因為缺乏對配套公共設施的考慮,這兩類空間顯得不足。

三.高校公共空間規劃建議

通過對大學校園公共空間的分析研究我們認識到:空間、環境影響著人的活動,能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反過來人的活動又能造就空間。正所謂“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空間、環境的設計質量不僅取決于其形式,更取決于它們的使用者,所以設計者應當充分重視環境的本質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對環境的需要。

1.公眾參與原則

校園規劃是校園建設良好發展的保障,對已建成的校園進行改建或增建規劃時,建議“自上而下”的設計和“自下而上”的設計相結合,進行一些現狀使的調查研究,收集學生和教工及其他校園使用者對校園戶外空間的要求并分析案例,這些工作將有助于校園建設的總體布局、特殊空間保護和戶外空間細部設計。“自上而下”的設計和“自下而上”的設計都隱含著按照某種設計價值取向的視覺特征和物質印痕,不再僅限于空間美學和視覺藝術效果,而是注入了人—社會—環境為核心的復合評價標準。

2.統籌規劃原則

在校園規劃設計中室外空間應作為整體中的一部分統籌考慮,而不應簡單地視為校園建筑布置后的剩余部分,在校園主場地規劃完成后,簡單地種些花草樹木,根本不考慮空間的用途。高校校園規劃設計,更應側重于建筑群體空間格局、開放空間和環境設計、建筑小品的空間布置和設計。

3.合理分區原則

高校應設置有利于交往、有活力的交往空間。根據校園中人群的性質及公共空間的功能要求,設置有利于公共接觸和社會交往的外部空間是必不可少的。它應該是安全、方便且易于到達,這就需要校園規劃分區合理,道路便捷,同時周邊建筑及道路應對公共空間環境提供相應的支持;其次要具有合適的尺度;并且開敞與封閉相結合,有一定的向心傾向,便于使用者參與其中的活動,從而形成生機蓬勃和舒適宜人的校園環境。

完善配套原則

在對高校的室外活動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時,還應考慮這些空間場所配套設施的完整性,如夜間照明設計,提高其夜間安全性,這也是從建立整個校園安全、安靜的環境考慮。針對運動場地不足的問題,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內的閑置用地或者改造部分綠化景觀用地用作運動場地,在新建、擴建時應該考慮盡量多設置運動場地以滿足高校師生現今與將來發展的需要。四.結語

一個成功的設計必須關心社會需求,良好的環境不只是重視形象上的“包裝”,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為因素和行為特征更應當引起設計者的重視。 從人的行為和需要出發,設置實用、高效的校園公共空間才是根本。由于校園空間體現校園精神,同時肩負著培養、塑造學生品格的重任,因此這里所指的“實用”絕不僅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應進一步擴展至精神領域。綜上所述,校園空間的形態應符合人們的心理和行為規律,也有必要進行設計前的調研和使用后的評估,從而使校園空間合情合理,并且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和高效性。

參考文獻:

[1]嚴樂,高宏. 校園公共空間模型[J]. 山西建筑. 2011(32)

[2] 孫遲, 葉蒙. 中國傳統色彩在環境空間設計中的應用[A]. 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A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論壇文集[C]. 2010

[3] 王小紅. 校園規劃和學校建筑認識[A]. 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0卷)[C]. 2008

[4] 余菲菲,李桂媛. 傳統園林造景與現代大學校園 [A].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下冊)[C]. 2011

篇6

【關健詞】理性回歸;理念拓展;和諧居住社區;規劃設計要點

居住社區是人們賴以棲身與生活的場所,與自然、與城市、與社會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僅僅依托內部要素和內部結構,而忽視社區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不可能正常地發揮社區的功能。規劃設計人員必須全面關注社區的內外部結構構成,從多維的、立體的球形結構中,從社區與外部環境的關系中尋找依據,用以指導社區內各要素與結構關系的調配與組合,營造良好的、宜居的居住社區。

1 住區規劃與社區規劃的比較分析

近年來,城市規劃學科開始介入社區發展規劃,通過對社區人口構成、分布特征、土地利用與現狀、建筑及環境質量、設施配套水平、道路交通狀況和社區管理水平等的調查與分析,提出規劃目標和實施步驟、策略。規劃著重在功能優化組合與提升、土地使用調整、交通優化與改善、公共設施配套、綠化環境和空間形態等方面提出對策,同時兼顧社區管理和社區文化、社區進步等方面提出相關實施意見。住區規劃和社區規劃不只是概念上不同,在規劃編制主體、方法和成果上都有差異。住區規劃以物質空間規劃為核心,兼顧環境行為與社會心理因素,當前住宅市場運作背景下,委托方為開發商,由城市規劃主管部門審批,針對明確的地域范圍,但并不指向明確的主體一社區居民,成果具有較強的直觀性,以物質空間實體的質量為評價對象。社區規劃相對較寬泛,不具有明確的強制性,著重關注社區組織、居民素質、社區工作等非物質因素,部分涉及社區設施配套和環境改善等物質因素。近年城市規劃學科介入的社區規劃加大了物質空間和設施環境方面的內容,但與市場化建設脫離的物質空間實施要求難以得到充分的保證。

2 從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的理念拓展

在構建和諧社區的過程中,城市規劃設計人員是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要構建和諧社區,規劃設計人員首先必須從狹隘的住區規劃理念中走出來,拓展視野,廣泛關注與居住社區有關的各個領域,在全面審視當前住區建設存在問題的同時,全面把握和諧居住社區的內涵,實現理念的拓展。

2.1 從孤立的生活片段到連續的住居生活

當前的住區大多脫離城市的整體功能結構而孤立存在,住宅成了“睡眠的容器”、“自助式的家庭旅館”,封閉的住區成為典型的“臥城”、“孤島”,將本該在住區內解決的很多日常生活內容毫不負責地拋給城市,同時又無視城市的外部功能配套。在住區環境處理上,以安靜的名義制造冷清,在行為研究與分析上,對居民生活與行為進行切片式的處理,忽視日常生活行為的完整性、連續性與復雜性。居住社區最根本的目的是為解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建,居住社區規劃建設首先必須回歸主體、回歸生活,以完整的日常生活為線索,確定社區的功能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功能分區、空間布局,讓社區從單一的功能中走出來,先自上而下的分析生活、分析功能,再自下而上的創造功能、創造生活,有了便利性、連續性,才可能有舒適性、宜居性。

2.2 從單一的物質空間規劃到物質空間社會文化統一體

雖然原有規劃理論中明確了住區規劃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組成部分,但在廣大規劃設計人員的實踐過程中,物質規劃一直是住區規劃的核心,大多對非物質層面的因素考慮較少,孤立地分析個體的普遍行為及其活動的場所,而非群體間的互動,造成住區規劃“見物不見人”的普遍現象。另外,由于住宅演變成高門檻的市場消費品,住宅與住區的物質利益性被放大,使居民大多無法顧及本該有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催生了住區規劃過程中的物質片面性思維。社區的主體是居民,社區既是居民物質生活的棲息地,又是精神的家園。首先作為個體的人,對社區不只是有滿足生理、健康等的物質需求,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對社區還有心理健康和精神歸宿的需求。其次,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體只有在與家庭之外的社會成員之間發生情感的交流與互動中才能實現全面發展。作為居民物質生活和社會活動場所的社區,必須具有物質與精神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相互作用、對立統一,才能發揮完整的社區功能。所以,社會規劃必須走出原本狹隘的物質空間領域,走向物質空間社會文化的統一體。

2.3 從封閉的內部結構到開放的球形結構

當前住區建設的土地通過市場行為提供,無論地塊的區位、規模、形態與周邊的城市地區和自然環境有著何種關系,都被一道圍墻隔離,開發商自顧自地在封閉的圍墻內打造各種形式與風格的住區,城市的統一管理顯得軟弱無力。規劃設計人員在任務書之下,也僅僅局限于在封閉的地塊內進行建筑、道路、綠化景觀、設施等的組合與擺布,造成大量住區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

3 和諧居住社區規劃設計要點

3.1 結構形態

3.1.1 規模。綜合社區不得跨越城市主干道,基層社區不得跨越城市次干道,并不得跨越較大的自然分隔帶。社區規模同時要保證能夠形成一定規模的社區中心和適宜的步行半徑。綜合社區以20000~50000人為宜,基層社區以5000~8000 人為宜。

3.1.2 結構。采用綜合社區一基層社區一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 三級結構。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 規模控制在I00~150m,超過150m 則失去良好的空間圍合尺度,且不利于內部居民的相互熟悉與交往,低于100m 給住宅圍合布局帶來難度,同時對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造成影響。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規模按100~150m 控制, 居住戶數一般在150~300 戶之間,在有效的鄰里交往范圍內,便于鄰里互助。社區以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為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有利于私密性和安全防衛,基本居民單元以外的區域宜采用半開放或開放式管理,便于廣泛的社會交往以及設施的共享。

3.1.3 密度。在保證足夠的公共綠地、公共空間以及充分的日照、采光、通風條件的前提下,達到足夠的密度及容積率,以保證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土地浪費。

3.1.4 邊界。社區邊界明確,并區分不同的外部環境采用不同的功能配置與空間處理。臨城市快速道路布置綠化隔離帶,不宜布置商業和公共設施,避免設置出入口。臨城市主干道以辦公功能為主,避免設置出入口或做特殊處理。臨城市次干道以商業、服務業和文化休閑設施為主。社區與社區之間的用地邊界不宜形成封閉的消極空間,預留為街巷空間或公共步行綠化帶。

3.2 道路交通

3.2.1 路網密度。城市次干道間距采用350~500m,采用高密度的支路系統,社區內支路間跟采用150~250m, 支路劃分的街區規模為120~150m×200~250m 的長方形地塊,城市中心高密度區可劃分為邊長100~150m 的地塊。

3.2.2 道路性質。城市快速道路和主干道以“大道”、“路”命名,城市次干道以“街”命名,城市支路及社區內道路以“巷”、“弄”、“胡同”命名,

3.2.3 街道寬度。為了保證良好的街道空間尺度既標示出道路性質、等級與功能,又貼近傳統街道文化和居民生活。,促進社會交往、回歸良好的街道生活,城市次干道道路寬度宜控制在25m 以內,不得超過30m。城市支路和社區內道路寬度不小于8m,不大于15m,若大于15m,需設置綠化或休閑景觀帶。若交通負荷過大,則縮小道路間距,提高路網密度。

3.2.4 車速。城市次干道車速嚴格控制在40km/h 以內,支路及社區內道路機動車行駛速度控制在30km/h 以內,部分控制在15km/h。部分街道結合社區商業或公共綠帶作為步行街或準步行街。限速街道落實限制車速的穩靜化處理措施。

3.2.5 出入口。基層社區主出入口設在城市次干道上,并盡量靠近綜合社區公共中心、公園和公交站點,基本居住單位( 街坊) 設兩個出入口,分別靠近居民主導出行方向和社區中心。

3.2.6 步行道路。步行道路聯系社區中心和各個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并與社區外的城市公共綠帶和公園等形成較便捷的聯系。

3.2.7 停車。綜合社區中心建設專門的社會公共停車場,基層社區中心和商業街道配建適當數量的停車位。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 內除少量采用地面停車外,盡量采用地下方式,大中城市停車位配套不少于戶均1 輛。

3.3 公共設施配套

居住社區公共設施配套應打破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機械的等級配置模式,在針對性的調查、分析基礎上從社區發展規劃層面進行綜合調配,明確配套要求、規模、數量及位置,社區建設規劃在發展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并采用開放式經營管理。既有利于形成真正貼近生活的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又有利于市場運營和資源有效利用,避免重復建設與浪費。形成明確的社區中心,綜合社區中心在城市次干道交叉口一側成片布置,并形成公共步行區,避免在交叉口周圍采用“四大金剛”的模式,影響城市交通的同時打破步行空間的連續性。基層社區中心宜在社區中心地段布置,并與社區公共綠地相結合。公共設施的布點綜合考慮適宜的步行半徑和便捷的步行網絡。

3.3.1 商業。沿城市次干道和社區街道兩側布置,重點放在基層社區中心通向綜合社區中心或城市公園的街道兩側布置。

3.3.2 布局。充分分析社區居民主導的出行軌跡和出行方向,各項公共設施在主導出行軌跡沿線布局,點線面結合,形成連續的公共生活空間,保證足夠的活力,促進不同活動人群的廣泛交往。

3.3.3 混合功能。在社區中心、社區街道、社區入口附近,適度保證功能的混合使用,以不同功能的混合使用強化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社會交往的廣泛性。

3.4 住宅與建筑布局

3.4.1 住宅形式。提供多樣化住宅,在基層社區內以基本居住單元( 街坊) 為單位配置不同的住房標準,以滿足不同收入、不同階層居民的購房需求和混合居住,促進不同階層之間的互動、交往與互助。

3.4.2 適應性。保證住宅室內空間靈活可變,滿足不同家庭生活空間的個性化需求,同時為家庭人口結構變化提供合并、分解、重組、改造的可能,部分地段住宅適應將來改變建筑功能性質的需要。

3.4.3 住宅建筑布局。以基本的居住單元(街坊) 為單位,住宅盡量采用圍合式布局,盡量減少高層板式住宅,避免點式高層住宅的板式拼接。

3.4.4 架空空間。靠近公共中心、社區公園、街坊公共綠地的地段,適當設置架空空間。

3.4.5 體量。建筑體量多樣化,沿街住宅采用適宜的高寬比,創造豐富的建筑景觀效果。

4 結束語

居住是公民最基本的需求和權利之一,住宅與社區關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關注居住、關注社會,是城市規劃師的基本責任。從住區規劃到社區規劃,是一個不斷豐富社會學內涵的過程,也是一個回歸的過程,回歸主體、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城市和社會。要實現這樣的回歸,是一場規劃理念的更新,也是一場規劃設計技術的變革,對規劃師的知識結構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規劃師作為規劃設計的主體,只是社區建設和社區發展過程中廣大參與者的一員,需要充分地深入社會、深入社區,與廣大居民、參與者一起,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進行廣泛的協同和整合,才能實現和諧居住社區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魏衡,魏清泉. 緊湊型住區的發展要求與調控措施[J]. 規劃師,2008(4):9-11.

[2]趙蔚. 回顧與展望一中國1949 年以來城市住區建設與社區演進[J]. 時代建筑,2009(2):16-19.

篇7

【關鍵詞】民用建筑;現代化概念,空間設計,安全性;功能性

1 民用建筑設計的參考依據

進行民用建筑設計就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能夠在設計上考慮到人體尺度、家具設備、地質條件以及環境氣候等多方面因素。

1.1 民用建筑設計需要結合人的根本所需

民用建筑設計最終目的在于提供人們生活上的便利,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在進行民用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應當考慮到人體尺度對于建筑空間的需求,避免空間的過大,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避免空間的過小,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之處。所以在各個民用建筑部位的設計上,設計人員都應當考慮到與人的活動空間相互結合的這一內容。

1.2 民用建筑設計需要考慮到家具設備尺寸對整體房屋空間的需求

在民用建筑的空間與平面設計中,還需要考慮到家具設備所占據的空間,在設計期間,需要給家具設備預先留下合理的使用空間,這樣不僅能夠合理、科學的進行房屋空間規劃布局,也有利于空間的充分利用。

1.3 民用建筑設計需要考慮氣象條件產生的影響

氣象條件因素主要包含了日曬、雨雪、濕度、風向等多種。而氣象會對民用建筑的采光、供暖、朝向等多方面實際內容產生影響。另外,由于我國的地域遼闊,民用建筑也會受到東西南北所跨越的經度、緯度的影響,這樣也就決定了不同地域的民用建筑的設計也存在一定差異。在對區域之內的氣象環境條件有了充分了解后所設計出的民用建筑,就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為了民用建筑能源節約、環保的開展打下基礎。

2 當前民用住宅建筑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不分場合的采用錯層會占用一定的面積使得房間顯得更加狹小;(2)為了追求室內空間的變化和氣派面積小選用躍層,樓梯不僅會占去一定的面積而且也不利于家里老人和兒童的上下使用。(3)廚號和衛生間存在的問題。各功能區不能合理布局,各器具的給水、排水功能、插座的安裝也不符合正規的要求;(4)施工圖中存在的問題。在有些民用住宅建筑設計中施工圖設計中存在明顯的錯誤。施工圖設計中常見的錯誤形式主要包括:未根據基礎性技術文件或相關勘察成果文件進行設計、計算與標示錯誤,以及設計單位受到建設單位的影響被迫降低施工圖設計的質量標準導致相關強制性標準未能全面落實施工圖設計中存在明顯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設計人員缺乏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設計單位的監管與審核制度不嚴,以及對于相關標準與規范認識不足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在施工圖設計管理工作中必須加強對于此類問題的監管

3 現代化民用建筑的空間設計

3.1 把握“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在各個空間活動尺度,人體都是有一定比例的,而對住宅設計上,國內也有相應的設計規范標準,都有著明確的空間面積的量化要求。在民用建筑的平面設計上,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起設計理念,仔細的推敲與探索空間尺度,將人們日常的生活起居習慣融入到設計思維理念中,從而創造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這樣不僅能夠讓空間布局不再空曠,也能夠讓人感受到一種親和力。

3.2 注重舒適性設計

人們日常生活與學習,離不開住宅空間,每一天人們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呆在住宅之中,因此對于住宅的舒適度要求會更高。在節能與環保等方面,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規范標準,在節能環保大力提倡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新材料的應用、推廣,與新工藝之間的相互結合應用,從而創造出滿意的設計。比如:太陽能技術、分戶采暖、水技術等方面。

3.3 注重功能性設計

就拿日本的住宅為例,雖然看起來房屋很小很小,但是一個臥室內卻可以說是“五臟俱全”,其功能非常完善,除開常規的功能之外,還包含了儲藏空間,衛生間干濕分區,甚至還有單獨的房間和坐便器,坐便器上有水龍頭,洗手水還可以用于沖廁所,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兩件套的安放問題,還能夠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當然,這里的很多住宅還無法做到這樣的精細化、舒適性的安排,只有在部分豪華的大型酒店或者是高級住宅中才能夠如此細化,但是這卻無法滿足人們的居住要求。所以,作為民用建筑的設計人員,應當積極地開動腦筋,合理利用小空間,靈活設計,解決功能方面的問題;大空間,則可以在功能完善、充分利用的同時,劃分出空間層次感,無論是哪一套住宅,都需要考慮到居住人員的實際需求,不能因為戶型等原因,將必要的功能舍去。

就國內的民用建筑的內部設計來看,其內部設計需要考慮到三大原則:合理的戶型和居室面積、良好的通風與采光、滿足清污分區、動靜結合等要求。在國內,中小套型的住宅設計非常多,但是,在中小套型的設計上,設計人員還需要考慮到:第一,合理的分配面積,利用面積。由于中小套型面積相對較小,合理的分配與利用室內的每一寸面積就顯得尤為關鍵。在面積分配上,應當結合房間的實際功能、家具設備以及人員活動的具體情況。每一套住宅最基本都需要配上居室、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等必不可少的功能空間。第二,空大空間感,做好緊湊布局。通過緊湊的空間布局,能夠將空間與空間之間相互聯系,減少交通面積,擴大空間感,為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滿足緊湊空間布局的目的。

4 小區環境設計

在住宅產品生產中,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大因素,在小區規劃設計中,應當貫徹可持續的發展思路,讓住宅區看起來更具人性化。

4.1 良好的交通體系

目前,民用建筑住宅小區都是以住宅區作為汽車交通的終端,從而對交通流向進行合理地組織,因此,交通上的人車分離也成為目前民用建筑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方向之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就可以合理利用景觀引導、綠化分隔等方式;在住宅組團的交通空間內也可以設置相應的露天停車場(適應人數規模),讓人與車不會存在較遠的記憶力,這樣不僅能夠讓人們享受外部的環境景觀,也可以滿通便利、安全的目的,同時,也讓擁有私家車的住戶感受到便利。

4.2 構建親密的鄰里關系模式

考慮到住宅產品的特殊性,它不僅要求了一梯一戶、一梯多戶等私密性,同時也要求其存在一定的開放性,從而滿足人們基本上的社交。隨著單元式的住宅居住模式的出現,客觀上對人們的交流已經產生了空間上的阻隔,導致人們的交流存在較大約束。因此,在住宅小區的設計規劃上,就應當努力消除這種生硬的分割,在平面布置階段,考慮到社交需求,從而構建出合理的交通流向。

5 結束語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加對于住宅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只有切實做好民用住宅建筑的設計工作,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建筑設計人員現代化理念下,只有在平時的設計工作中,不斷的改進、不斷的探索,才能夠真正為居住者服務,才能夠為居住者帶來更舒適、更舒服的居住環境,從而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老年人 養老服務中心 戶外環境 設計研究

一、養老服務中心概述

(一)人口老齡化概念

人口老齡化指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的動態過程,指人口年齡不斷增加的人口現象,其簡單的表現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國際上通常將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作為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我國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經過15年的發展,我國成為世界上不但人口最多而且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且老齡化速度快。因此,妥善考慮老年人的養老安置問題成為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養老服務中心相關概念

1.養老模式

中國社會中,老年人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并隨著生產方式、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變化。

(1)居家養老模式,即在老年人自己一直居住的家庭內養老的一種養老模式,其與普通住宅基本一致。居家養老是我國最主要的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以自理和親友照顧為主,社區老年設施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為輔的養老模式。

(2)機構養老模式,即集中為老年人提供養老場所,其中包括各種醫療服務設施、文化活動場所等,形成獨立又完善的養老機構。機構養老是由社會提供的養老機構接納單身老人和老年夫婦居住,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娛樂、醫療保健等綜合服務的養老形式。其設施一般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護理院和關懷醫院等。機構養老的優點是住區有配套的老年醫療、文娛、照料設施,對老人的照料更專業化。

(3)社區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是介于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方式,指老年人居住地點仍為自己家庭不變,由社區提供和承擔社會化的照料、醫療等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不同于家庭養老,它實施的前提是在居住區建立社區醫療中心、家政服務中心、健身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社區養老服務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目前社區養老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許多不足。

2.養老服務中心

養老服務中心屬于機構養老模式范疇。其中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及護理醫院。

老年公寓:以家居形式為主,輔助養老服務體系的老年人養老設施。在老年公寓內,老年人獨立分套自居,或多個老人以家居形式半獨立自居。根據老人需要照料的程度,適當配置公用設施和服務管理人員,開展必要的照料和生活服務。

養老院: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而設置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

二、養老服務中心外環境設計概要

(一)養老服務中心戶外環境設計原則

1.安全性與健康性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相對衰老,他們對于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要求特別高,室外活動場地的設計要加強空間和細節的處理,真正做到可視性的安全,減少老年人活動時的碰撞和跌倒幾率,促進老年人在室外進行運動和參與公共交流活動。比如:設置無障礙設施;在運動健身區域的地面設置橡膠軟鋪裝,從視覺和觸覺兩方面讓老年人感受到場地的安全性,提高老年人對健身器材的使用率,增強老年人的體魄。另外,空間的視覺通透性可以在老年人的心理上形成安全性暗示,因此,可以在步行系統和小范圍的交流廣場形成半封閉式的圍合空間,并且安裝配套的監視系統,提高環境的安全性和可控制性。

2.舒適性與便捷性

老年人生活環境的舒適性主要體現為:安靜的選址環境,干凈而齊全的戶外設備,可供選擇的不同組團的交流活動場所,坡度合理的道路地面環境,地面鋪裝的防滑性和良好的觸覺效果,室外休憩環境的通風性及日照效果;步行系統中座椅設置的合理間距等。

老年人養老環境的建設除了舒適性外,便捷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便捷性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出行方面,比如:養老服務中心的周邊環境,包括購物環境、附近的醫療點、公園、老年活動中心、博物館,以及出行的交通設施的合理設置等;在養老服務中心范圍內,老年居住區與休憩區域、老年大學及廣場等的距離適當。

3.易識別性與領域性

在養老空間的環境設計中,由于老年人的視力和聽力明顯下降,對事物的分辨能力減弱,易識別性顯得非常重要,戶外環境的標志性模糊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很多困難。在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養老服務中心建筑入口的交通位置造型及色彩的差異對老年人進行引導;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設計手法對老年人不斷地進行有意識的提示,比如:小品、雕塑、地面鋪裝和指示牌等。

(二)老年服務中心環境設施設計要點

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活動空間呈現范圍不斷縮小的傾向,活動積極性呈下降趨勢,使老年人的活動空間越來越局限在室內活動范圍內。所以,創造良好的戶外空間對老年人格外重要。

1.總體規劃設計要點

建設老年養老服務中心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而養老空間的總體規劃是設計最重要的環節。老年空間總體規劃不僅要解決老年人的居住問題,還要擔當起提高養老戶外空間環境質量的重任。為此,在戶外空間規劃上要充分發揮各部分的功能,合理利用。具體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圍繞老人基本需求,為其增加環境硬件。可采用無障礙技術保護良好的環境秩序,使社區有很好的安全性和舒適性,選擇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措施均要關注老人的特殊需要,體現人性化關懷。

第二,區域空間及道路網劃分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并與社區管理、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文體休閑、商業等銜接配合。

第三,社區中設置生活服務、醫療保健及緊急救助等環節,尤其注重對行動困難者、殘障者等的關注,遇到突發事件按應急預案采取措施。

2.入口空間設計要點

在社區環境中,入口空間對內外空間起到銜接作用,同時賦予人們視覺和心理上的轉換和引導。同時入口空間可以表現為一種文化內涵,包含特定環境的時代文化、區域文化和人文特點。

主入口空間體現整個養老服務中心的品質,是整體養老空間的門戶,雖然以交通功能為主,但是配合著廣場的設計可以作為交往的場所,是老人休閑、放松、散步的地點之一。社區的入口空間設計要結合所處的位置和區域,盡量在體量、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反映區域特點,與環境和人文統一和諧,同時造型要獨特、有新意,使入口空間能從周圍環境中得到強調,成為環境空間的視覺中心。

戶前入口空間是社區居民到室外必經的空間,是連接室內和戶外的過渡空間。它的使用率非常頻繁,因此對于此空間設計應有特殊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居住建筑陽面開門。為適應老年人體質較弱的特點,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宜采取陽面開門,避開寒冷的季風影響。門前出入口內外應留有不小于1.5m×1.5m的輪椅回旋空間。

第二,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臺階設計。居住建筑出入口門前平臺與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m,應用緩坡臺階和坡道過渡。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應設老年專用通道或設兼顧老年涉足的通用出入口。主要出入口應盡量縮小室內外地坪高差,應用緩坡臺階和坡道過渡,緩坡臺階踏步踢面宜取100~120mm,踏面寬宜取380~40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臺階與坡道兩側應設扶手。出入口前可用升降平臺代替坡道,出入口平臺、臺階踏步和坡道應選用堅固、耐磨、防滑的平整材料,宜用天然石料,不宜采用磚砌抹面的做法。

第三,老年居住建筑入口標識設計。老年居住建筑出入口設計要考慮老年人記憶力衰退等特殊的生理特征,在造型設計上應具特色,標志鮮明,宜于辨別。突出標志性特色,可防止老年人迷路忘家,是老年建筑功能的特殊需要。

第四,老年居住建筑雨篷設計。出入口的頂部應設雨篷,一則可供躲風避雨,同時可以躲避上部墜落的物體。其覆蓋寬度應超過平臺和坡道的寬度,雨篷向前挑出長度應超過入口臺階首級踏步0.5m以上。

3.道路空間設計要點

道路空間是養老環境空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關系老人的日常出行、鄰里交往、休息散步和游戲消遣等多種行為活動,是老年住宅戶外空間設計的重點。合理的道路規劃不僅可以使車行和人行合理地分開,盡量避免交叉,還可以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體系最早在20世紀20年代由美國首先提出。合理的人車分流系統可以保持居住區內部的安全和安寧,保證社區內各項生活與交往活動正常舒適地進行。人車分流的交通組織有平面系統分流和立體分流兩種方式。平面系統分流的特點是汽車和行人流線分開,車行道分級明確。車行設在居住區、居住小區或住宅組群周圍,并伸入小區或住宅組群內,在道路盡端設停車場或回車場。步行道則布置于居住區或居住小區內部,將綠地、戶外活動場地、公共建筑和住宅聯系起來。立面系統分流的特點是立體空間不同層次的道路實現人車分流,并通過抬高步行平臺、建設屋頂街道和天橋等進行分流,利用車行道嵌入地下或半地下的方式實現人車分離。

4.戶外照明設計要點

養老服務中心的戶外照明設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功能性照明,功能性照明的主要目的是為老年人的晚間出行提供一個安全、方便的照明環境。另一類是景觀照明,景觀照明的主要目的是為老年人出行時能享受美的環境,頤養天年。

(1)功能性照明

功能性照明主要涉及區內道路和區內居民活動場地的照明。夜晚,老人主要在這些地方散步、休憩、和其他人流,充足的照明有利于老年人的室外活動。區域道路以人為主要使用對象,對機動車限速。它的照明是附帶了一定景觀需要的功能性照明。燈具一般呈單列,既能滿足照明要求,又能節約用電量。照明間距一般在15~30m之間,安裝高度通常在4~8m之間,一般不應超過道路兩側建筑物平均高度的一半,也不應小于道路寬度的一半。休閑區照明的設計目標是為老年人聚會提供友好的氛圍,使障礙物清晰可見,以保證老年人能夠安全行走、游玩;同時消除暗區,抑制綜合區內的犯罪活動。在滿足以上要求的同時,限制逸散光從窗戶射入室內影響老年人休息。臺階和坡道處的照明裝置可以安裝在欄桿上或臺階側墻上,在正常觀察者的眼睛的下方,可以提供所需照明水平又不產生眩光。

(2)景觀照明

老年居住區內的光環境建設不僅要滿足居民夜間出行的功能性需求,更要給居民美的享受。我們在進行住區景觀照明設計時要注意:首先,富有創意的燈光設計不能忽略或減弱其功能性照明;其次,設計目的是使照明對象在燈光的裝點下更美麗,同時光源不能產生眩光和造成光污染。

①樹木照明:樹木的照明以白色及白綠色混光為主要色調,方式主要取決于其形狀和結構。對于樹干和樹冠舒展的樹,照明的重點應突出樹的結構;對于樹冠濃密、姿態優美的樹,必須從樹冠外進行照明,重點強調樹形;對于樹干舒展、樹冠葉片較為濃密的成年大樹,采用組合式照明強調樹的結構等。

②綠地照明:老年居住區公共綠地照明屬于弱光區,可以沿邊采用低矮的草坪燈,不僅在草坪上形成優美光暈,且對人行道路有合適的照度。在設計時主要考慮草坪的面積問題:較小面積時可將草坪燈與庭院燈結合,為人在此活動創造舒適的亮度環境;較大面積時宜采用高桿燈以提供整體的照明環境,再輔以庭院燈等照明形式提供局部照明環境。

③水體照明:靜止或平緩的水面有鏡面反射的效果,常常在水體周圍設置照明設施,燈光映在水面上形成倒影,波光粼粼,顯示出夢幻效果,美化老年人居住區的環境。在布置光燈時,應注意不要讓水面反射出燈和光源的像而導致眩光。燈具布置亦可將泛光源放在噴射口處或水的回落處,或者兩處都放。在噴射口下設燈,由于水和空氣的反射率不同,進入水面的一部分光會保持在里面;在落點設燈,水的形狀像下雨時的雨點,而在落點下10cm的泛光燈會使水點看起來有閃爍的效果。

三、結語

在我國較發達的一線城市中,除了有政府興辦的福利院外,還陸續出現了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商業化的養老機構。這些商業化的養老機構在老年人的居住、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方面都進行了現代化設計,老年人養老領域逐漸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老年社區、老年公寓不斷涌現,但是,現存的養老院大多比較重視建筑及室內空間的設計,對于戶外環境景觀設計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希望在今后發展過程中能逐步改善各種不足,為老年人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宣煒.淺談混住型老年公寓的公共交往空間設計[J].山西建筑,2009(10).

[2]周俊山,尹銀.老齡化社會的日本老年住宅發展及借鑒[J].日本問題研究,2008(3).

[3]胡仁祿.老年居住環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

篇9

關鍵詞:地鐵商業;建設開發;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迄今為止,地鐵商業在中國仍然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新型業態。正確的理解地鐵商業的價值,把握好它的特點,做好規劃設計,建立良好的經營模式,對于創造城市商業用地和開發經濟環境、解決城市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有著重要長遠的意義,同時對于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投資的回饋也有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一、軌道交通車站商業的定義和范圍

軌道交通車站商業是指地鐵站內商業、地鐵過道商業、地鐵商業街或商業城及上蓋商業和地鐵節點等各類形式商業的統稱。

從理論上講,由于地鐵的交通功能導致了人流的集中,產生了廊道效應,從而使地鐵沿線以及站點周邊地區的用地特點產生了極大的改變,尤其明顯的是步行合理區,即乘客到達地鐵車站的合理步行時間所輻射的距離范圍。這個范圍對商業用途的影響最大,因此在沿線及站點周邊形成了特殊的商業區域(1)。一般而言,距離地鐵站點400~450米的范圍內,其辦公及商業的效益最大(2),地鐵的人流效應及品牌效應會帶動此范圍內原有商業的發展,并吸引一些新的商業進駐。因此,地鐵商業泛指地鐵站及距地鐵站點400~450米范圍內的商業。

二、地鐵商業的分類及特點

(一)按所處空間劃分

按所處空間劃分,地鐵商業可分為四類:地鐵站內商業、地鐵通道商業、地鐵上蓋商業、地鐵節點商業。它們的范圍、特點及商業類型如下:

1.地鐵站內商業

范圍:地鐵站內以行人通行功能為主區域的商業 。

特點:在地鐵運營時段內營業,行人停留時間短。非目的性、快捷消費 。

類型:食品煙酒,報紙雜志,醫藥,冷熱飲品,快餐,工藝品,服飾等小型商店及商鋪。

2.地鐵通道商業

范圍:地鐵站區域以外,但與地鐵站以通道相連接的獨立商業區 。

特點:其營業時間可以不受地鐵運營時間的限制,兼顧地鐵人流與附近片區居民、游客對商品、日用品的購買消費需求。

類型:無限制,可以是所有類型的商業

地鐵通道商業,簡單說,就是地下商場與地鐵以通道相連,但有獨立出入口,不受地鐵營業時間所限,地鐵晚上停止運營大門關閉后,商場可照常營業不受影響。例如北京西單站地下商貿街,深圳地鐵1號線的華強路“潮流前線”和“華強地鐵商場(易通手機配件市場)”、科學館站的“中信地鐵商城”、車公廟站的“豐盛町”地下商業街等。

3.地鐵上蓋商業

范圍:直接建在地鐵站結構體之上;或位于地鐵站半徑450米范圍內、與地鐵站出入口相鄰或直接相連的商業 。

特點:其營業時間不受地鐵運營時間的限制,主要利用地鐵交通便利的優勢,引進具一定規模、知名品牌的商家入場,吸引消費人群。

類型:購物中心,大、中型商場,裙樓商業 。

地鐵上蓋商業一般距地鐵站出入口較近,有些地鐵站口直接連通至其地下層,如深圳中心城(地鐵中心城站)、益田假日廣場(地鐵世界之窗站)等;有些則與地鐵站相鄰,并通過地下通道與之相連,如華潤萬象城(地鐵大劇院站)和中信城市廣場(地鐵科學館站)等;也有些與地鐵出入口鄰近,但并不與之直接相連。

4.地鐵節點商業

范圍:地鐵站半徑450米范圍內、座落于城市主要交通網絡交匯點及地鐵換乘站的大型商業 。

特點:商業規模較大,消費檔次及標準較高,具備城市門戶客廳屬性。

類型:購物中心,標志建筑及其裙樓,城市公建內商業等大型建筑 。

(二)按建筑形態劃分

按建筑形態的劃分,可以有以下三種主要的方式:點式、條式、立體式。它們的范圍、特點及商業類型如下:

1、點式-商鋪

大部分是在地鐵的公共空間部分,如過道、候車區旁、出入口等處設置的商業零售點等。多以應急商品零售為需要,比如報紙雜志、飲料、電話卡等。這些點式的商業點一般由地鐵運營商經營或出租位置經營,為人們提供一些日常基本和出行中需要的必要商品和商業服務。

2、條式-商店

多為一些由若干家商鋪或店面聯接在一起構成臨街式的地鐵通道商業,一般設置在地下通道內或地鐵車站出入口旁乘客必經的一些街面上。主要經營快速消費品,比如快餐店、藥店、多士店、花店、書店等等。這類商業與地鐵的關系非常密切,以出入地鐵站的人為主要客源。

3、立體式-商場

與地鐵相聯或位于地鐵附近的購物中心、超市等,規模相對比較大,包括多個樓層的經營空間。其中有些樓層是可以直接與地鐵的通道相聯通,方便出入地鐵站的客流直接通過專用的通道進入賣場。同時,這類商業由于規模的原因,雖然是零售業態,但經營的品種很多,范圍很廣,目標客群也包括地面的行人和購物者。

(三)地鐵商業的特點與優勢

1、地下商業特點

地下商業是地鐵建設運營的衍生和商業化的產物。受空間、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地鐵軌道交通與上蓋商業的同期規劃建設,形成了地鐵商業在這些特定時空條件下具有的先天優勢,在與其它商圈的競爭中,地鐵站內商業對于巨大的客流資源具有市場獨占性。

地鐵站內商鋪大都采用連鎖經營形式。連鎖經營迎合了消費者習慣消費和品牌依賴的消費心理,最大限度方便了消費者。大中型商場的設置與規模則多視不同站點的客流而定。

2、地上及上蓋部分商業特點

地面商業具有聚集人氣的磁場效應,而地鐵的運營猶如動脈功能,二者相互依托與支持,能吸引與加速客流。因此地鐵站地面商業的發展與地鐵的規劃建設關系密切,軌道建設線路規劃和地鐵站的選點定位對其沿線的地上商業環境影響很大,地下通地鐵,地上增財源。

3、地下與地面商業互補

地面商業的發展與地鐵地下商業關系密切,地上、地下各商業業態與設施之間相互補充,能更大程度的方便和滿足消費需求,這種互補對二者的商業定位與發展起著互動調控的作用。國內外已建成熟的地鐵商業案例,證明了地鐵站的交通便利條件和客流效應對地面商圈的興旺和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而地面商業環境與發展狀況對地下商業的開發策劃,特別是業態設置具有很大影響,地面與地下互動關系明顯。通常當地鐵站所處地面屬于商業中心,地下商業也隨之會比較興旺,但地下商業一般是作為地面商業和服務業的補充;而當地鐵站處于辦公區或住宅區,地下商業一般可以發揮中低價位小區商業中心的作用和便利服務的特點,宜規劃建成綜合服務型商鋪和超市,或者發展成為特色商場。

三、地鐵商業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地鐵商業的規劃設計應與地鐵規劃緊密結合,應與城市的規劃相統一

地鐵商業應在城市分區規劃的公共設施建設分區基礎上,重點針對網點數量和規模、業態結構、業主特點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充分考慮結合站點附近各個小區的傳統街市、新興商業、旅游景點等特點進行布局,依據地鐵線路的規劃制定沿線商業設施的規劃。

地鐵發展是與城市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配合地鐵的規劃引導沿線商業設施的合理布局,將對商圈的調整和消費力的再分配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潛在的商業機會就會得到更好的釋放。香港購物中心的分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由于軌道交通途經沿線的不同區位、城市功能和既有用地格局的影響,各站點開發強度會呈現極大的差異性,也由此對地鐵商業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依據不同的功能、區位,對軌道交通節點的類型、地鐵相應節點的商業規模和業態進行分析。

1.軌道交通節點類型分析(12)

目前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分類包括節點導向與功能導向兩類,前者依據站點交通功能分類,如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站、換乘站、一般車站等予以劃分;后者主要按站點周邊用地功能及在城市中的作用進行劃分,其優點在于對站點地區的土地使用規劃與土地開發具有指導性。

軌道交通節點的類型與特征

序號 類型 特征

1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兩條及以上軌道交通交匯通過,周邊交通情況復雜,客流量大

2 城市樞紐型 位于城市交通換乘重要節點,站點周邊為占地較大交通設施用地,是區域客流進入的關鍵節點,客流量大且有明顯階段性

3 居住型 位于區域核心或大型居住社區周邊,車站規模、客流量適中

4 一般型 車站規模小,客流量平穩

2.地鐵相應節點的商業規模和業態分析

根據輻射范圍、服務對象、城市區位等不同因素,地鐵相應節點的商業可分為:市中心區域、居住區和小型商業,具體如下:

地鐵相應節點的商業規模和業態分析

序號 商業類型 毗鄰站點類型 營業面積 業態

1 超區域級 城市中心/副中心型 10萬以上 超大綜合型商業、娛樂、休閑中心、超級市場等

2 區域級 城市樞紐型 6-10萬 大型商場、超市、休閑娛樂設施等

3 居住區域級 居住型 2-5萬 大中型商場、超市、休閑娛樂設施等

4 小型商業 一般型 2萬以下 小型便利店、商店

(二)地鐵商業的開發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區域交通和人群出行習慣

地鐵商業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地考慮地鐵線路的走向和站點所處區域的特點。其規模、檔次應與所處區域群體消費狀況相一致,應結合已有的交通規劃情況、人流走向特點進行設計。在規劃方案和建筑總體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出入口設計,合理組織口部及周邊人行和車行流線。

1、地鐵路網車站特點及與其它交通設施對商業客流的影響

地鐵路網的基本型式有:單線式、單環線式、多線式、蛛網式。每一條地鐵線路都是由區間隧道(出地面時為地面線路或高架線路)、車站及附屬建筑物組成。地鐵車站按其功能分為四種:

(1)中間站:只供乘客乘單向往復乘用,此類車站數量最多。

(2)折返站:在中間站設有折返線路設備即稱為折返站,一般在市區客流量大的區段設立,可以滿足不同時段行車調配的需要,同時節省運營開支。

(3)換乘站(綜合交通樞紐):既用于乘客往復乘用,又為乘客提供換乘的車站。與其它交通方式交會換乘的地鐵站為綜合交通樞紐站。

(4)終點站:地鐵線路兩端的車站,除了供乘客上下或換乘外,通常還供列車停留、折返、臨修及檢修使用。

而與地鐵站相關聯的其他交通方式和設施狀況也對地鐵客流量有著較大的影響,且在全天運行的不同時間段影響量變化較大。如公交站、停車場、機場、火車站、文體場館、學校醫院、辦公或住宅區、綜合交通樞紐等,都對地鐵商業的規劃設計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2、必須根據站位特點和環境準確分析地鐵商業客流的特點

地鐵商業的定位需要同步考慮乘客結構以及站位所處區域的特點這兩個因素。乘客的流動并不直接表明消費的到來,消費的創造和吸引必須要靠合理的商業規劃和賣點塑造才能完成。根據不同站點的人流層次特點,商品的檔次和商業消費模式也不一樣,例如香港中環、銅鑼灣等地的店鋪就會比較高檔、有特色。

由于商業建筑和軌道交通都是依賴客流量而存在的,所以探討兩者空間連接的關鍵在于對客流量的分流、引導和疏導。前者設計的核心是為顧客營造良好的購物交通環境;后者的設計重點是使乘客在各功能區中活動方便快捷、流線清晰易辨。合理的設計是讓不同需求的客流自然分流,在及時疏導過境客流的同時,還能引導人群激發消費沖動。

(三)地鐵商業的規劃設計應與商業結構相統一

地鐵商業在規劃設計時應根據所處區域的商業結構特點,注意對商業空間結構的設計,合理分布大、中、小型商業區域,安排購物、休閑、娛樂、便民等功能。充分結合站點的布局分層設置商場、倉庫、停車場等設施。

地鐵站廳的商鋪主要考慮一些零售連鎖店,例如:7-eleven、西餅屋、報刊雜志、干洗店等,無論站廳還是地鐵通道,在進行布局時都要充分考慮人流的疏散。

高檔定位的項目在引入地鐵以后,應該如何協調商業規劃和商品組合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由于高檔定位的商業項目需要安靜和幽雅的環境,所以在目前階段,地鐵的引入與高檔商業項目的營業能力提升還難以形成正比關系。

(四)地鐵商業在規劃設計時,應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和原有的結構條件,充分考慮安全、舒適、環保和

對于地下空間,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安全性和舒適性,注意通風、防火等方面的設施與疏散條件,設計合理的疏散通道,同時應充分考慮避免或隔除地鐵行經時產生的噪音污染。地下空間利用還應該充分考慮到防災、儲存、治安、環衛、生產、通信、市政服務及無障礙等各方面的需要。

乘客安全是地鐵建設和運營考慮的首要因素,地鐵在通風、防火、排水以及緊急情況時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地鐵地下商業要求客流滯留則與地鐵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疏散功能背離,因此在設計時要兼顧客流疏散和滯留雙重要求進行流線、布局設計。

此外地鐵相關的商業空間有相當部分屬于地下構筑物,其結構和技術條件一旦形成就很難進行改造,即使改造也存在工程難度大、投資成本高的問題,具有較大的不可逆性,因此設計前期的合理規劃和建筑布局設計尤為重要。

地下空間的開發方向與模式:

1、分層分區利用

一是將不同功能或相互關聯較少的設施置于不同的豎向層次和區域;二是根據城市不同時期對地下空間利用的不同需求,將開發重點控制在不同的豎向層次。城市地下空間應堅持人、物分離,由上至下的豎向分層次序為:有分配(接納)功能的市政管線層;人員活動頻繁的空間層(商業、娛樂、軌道交通人員集散層和人行地道等);少人或無人的物用空間層(存車、儲物、物流及設備等)。

2、地上、地下整體綜合利用

將同一地區地上、地下空間的多種功能綜合考慮,整體開發,有利于土地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將地鐵線路和站位選擇在土地使用或商業發展上有潛力的區域,使彼此客流相互利用,既可以帶動該地區土地的升值,又有利于增加地鐵車站的客流量,促進二者的共同發展。借鑒香港發展地鐵上蓋物業的經驗,沿著正在建設和規劃建設的軌道線路,規劃建設大空間尺度、高密度人口聚集、多功能、高效率的大型城市綜合體,可以更為有效地綜合開發利用地上、地下空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加深,不僅軌道交通發展迅速,功能復合化也成為深度城市化另一指標。都市綜合體正成為適應城市化深度發展要求的物業模式,未來與軌道交通密切結合的地鐵綜合體物業必將成為主流物業發展模式(9)。

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傳統的百貨、餐飲、超市等業態已遠遠不能滿足城市綜合體的需要。成功的綜合體專案往往在功能的設置上是極為考究的。酒店、辦公、公園、娛樂會所、公寓、展覽、交通出行等綜合功能都是一個成功綜合體項目所必備的,各功能在獨立運作的同時,通過互助互益能夠提供更大的效益。從深圳華潤中心的例子來看,商業部分在各功能配置比例上所占的比例是最少的,而住宅、公寓、辦公、商務和酒店占了絕大多數。我們可以做一個簡要的分析:酒店、住宅可以帶來高收入的消費階層,住宅、公寓可以帶來穩定的客流量,辦公、商務可以為酒店、公寓帶來顧客,而這些消費群體最終都會被引流到配備的商業項目。如此一來整個循環系統就構成了,功能的配置也趨于合理化。

地下空間利用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公共優先原則

作為地面空間的延伸資源,地下空間的利用應優先滿足公共利益需要,如安排必要的市政基礎設施、公共交通設施和服務設施等項目。

以香港的地鐵商業為例,地鐵站里面沒有什么百貨公司,都是比較便利市民乘客買東西的小店,比如便利店、洗衣店、有特色健康的食品店等;還有銀行、旅游中心和它的相關服務,在假期里舉辦各種活動,特別是親子活動和公益活動等,讓人覺得地鐵是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在地鐵商業的設計、建設、運營過程中,必須強調“為公眾服務”意識和顧客的需求。時生了變化,顧客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地鐵商業設計應著重考慮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滿足顧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伴隨的各種需求。例如:如何減輕從地面出入口到地下站臺之間的水平及垂直移動所帶來的負擔;如何減少因乘車、人流復雜給顧客帶來的不便;如何為高齡者、殘疾人、孕婦、兒童等行動不便者提供方便;如何在滿足顧客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時,克服地下空間給顧客帶來的心理上的影響;如何滿足顧客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藝術、信息等附加價值方面的需求;如何以簡單明了的導向標識系統信息為顧客(和外國人)提供簡潔快速的引導服務。這些都是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2.統一規劃設計,分區分期建設

地下空間開發應當在長期規劃的基礎上有重點地分期實施,優先考慮有效地解決近期突出的城市問題,如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等項目的安排。根據土地價值、使用功能及建設條件等因素劃分不同的區域和時期進行開發。而地鐵商業的開發和建設更要根據所處區域的城市設計及地鐵車站與線路的規劃,綜合考慮城市地下工程建設難度和對地面市政條件的影響等各種因素,與地鐵同步開發建設或預留條件,分期實施。

香港的地鐵商業一般都是采取同期規劃、分階段開發的策略,每期開業面積適應當時的市場規模和容量,不求一步到位,而為未來預留發展空間。例如:位于香港島東區魚涌的太古城中心,是該區規模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項目共有四期,設有辦公大廈及商場,分別在1982年、1987年、1992年、1993年落成。

在規劃開發面積巨大的購物中心時必須考慮這些宏大的建設項目不僅增大了投資壓力,而且增加了開發風險。另外,當購物中心進入運營以后,超大體量的購物中心也會由于運營管理成本高,而增加運營組織管理和交通疏導的壓力。香港主流購物中心體量一般在5-10萬平方米,為了合理控制商業規模和運營風險,一般控制開發建設面積不超過20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而內地則動輒幾十萬平米的超大商場,更加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供應情況綜合確定,統一規劃設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分區分期建設的要求。

(五)地鐵商業規劃設計的步驟和重點

步驟1:以商業定位為基礎進行建筑設計

地鐵商業的建筑設計主要涉及到項目市場定位和主力店兩個問題。在動工前,應由開發商組織商業策劃和論證等相關咨詢機構對市場做一個調查,深入了解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和購買能力等,確定適合做什么,也就是先找準市場經營定位。明確市場定位后要重視主力店的商場建筑要求,因為主力店的引進,能幫助提升整個項目的價值。開發商應更多地和一些主力商家溝通,了解他們對規模、建筑空間布局與層高、樓板荷載、市政與能源接入條件等要求,盡可能按照主力商家的要求來設計賣場。很多開發商忽視了這一環節,不管項目位置和環境適合做什么,拿了地塊就做。如有些項目的地段非常好,但由于賣場設計規劃不合理,導致有意向的大商家進不來。所以設計師則應重點針對上述要求,根據不同的商業功能需求進行規劃設計。

步驟2:交通流線規劃設計

1、對地鐵和商業的人流矛盾考慮要充分

地鐵商業的人流特性具有矛盾,即“疏散人群”和“滯留人群”的關系和轉化。 地鐵在通風、防火、排水以及緊急情況時的乘客疏散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地鐵地下商業經營需求的“客流滯留原則”與地鐵交通本身要求的“客流快速疏散功能”相背離,因此地鐵商業開發經營必須要找到兼顧客流疏散和滯留兩方面要求的結合點,對經營業態的選擇也要以此為出發點。

2、購物中心內部的人流動線規劃是購物中心規劃的靈魂

商業購物中心的內部人流動線設計的基本要求是盡量引導人流經過每一間店鋪,使每一間店鋪都擁有足夠多的人流,使每一平方米的室內空間都能為購物者創造愉悅的體驗,使每一間店鋪都創造盡可能多的營業額。購物中心的人流動線規劃與地塊形狀有關,與出入口的設置有關,與主力店的位置安排有關。香港的購物中心往往不會讓核心主力店占滿某一整層,而是同時占據幾個層面的一部分,一般都小于該層的二分之一。這樣的布置可以讓主力店在多個層面發揮作用,匯聚和引導人流到達更多的層面,提高同層的其它小商鋪的商業價值。當地塊形狀為長條形時,香港購物中心采用的方式是將主力店設置于兩端,將一般承租商戶設置于中間的方式。這樣在兩端主力店的拉動下,中間的一般承租戶就能享受更多的人流,實現資源互動,人流共享的目的。

3、在項目規劃整體流線設計時,應科學合理設置項目內部各樓層的交通布局

可以通過多層次、立體式的交通動線設計,充分實現人流在項目內的良性運轉。在設計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應突出購物中心內部空間的可視性,展示不同購物空間的主流特色和鮮明的風格,并營造出安全感和舒適感覺,從而起到引導公眾逗留購物的作用。

(2)應強調交通組織的引導性,讓顧客能很容易尋找和到達商場的各個區域,只有顧客能看到、走到的地方才能產生好的效益。

(3)透過圓弧形動線,能讓顧客視野的延伸和擴展性增強,可視性更強,單店的能見率更高,便于顧客到達店面。

(4)購物中心一般應將自動扶梯布置在比較醒目的位置,并且每隔20-40米就布置一組自動扶梯,以方便顧客乘坐,如中庭、出入口等位置。中庭作為購物中心內部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的樞紐,是布置自動扶梯主要區域和最為集中的區域。

(5)在多層的購物中心內,設計跨多層的“通天梯”實現人流跨層傳送。按照商業價值隨樓層上升遞減的規律,則樓層越高商業價值越低,但設置高層直達扶梯后,由于可從低樓層直達高樓層,如4樓直達8樓,這樣8樓就和4樓具有了幾乎相同的商業價值。在設計“通天梯”包括常規的自動扶梯時,也要注意“人流死角”對購物人流和商鋪的影響因素。(見下圖)

步驟3:配套設施規劃設計

不同的商業業態有不同的配套要求,規劃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商業業態的配套要求,在項目修建過程中盡量讓配套設施完善到位,以保證商家和消費者的功能需求,消費和服務的便利和安全。如超市對理貨區、中央空調、電梯、消防等都有特殊的要求;餐飲要有獨立的排煙系統、防噪設施、供排水、充足的停車位等;電影院需要大空間、廁所、消防、隔音等配套設施和條件。

步驟4:換乘中心設計(10)(11)

換乘中心不只是進行交通換乘的場所,還承擔著餐飲、娛樂、商業、銀行等城市功能。隨著城市節奏的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車站的城市商業功能會逐漸增強,并將逐漸與車站本身的交通功能齊平。由于換乘車站強大的客流量無形中促使車站發揮城市功能“天時、地利、人和”的效果,換乘中心的商場、娛樂場所、服務場所不再只對交通出行起補充作用, 優良便利的服務功能與獨具的商業特色吸引著人們專程來這里購物,而非上下班出行的順路采買。換乘中心設計如能根據功能區分做到立體的、多層的、多方位的分流,就可以使乘客在購物、出行及其它城市功能需求上感覺到空間氣氛很舒適,不會產生雜亂無序的印象,使他們樂于到這里消費休閑或在這里來從事與城市功能相關的活動。因此,在開展地鐵商業開發時,也要特別注意對換乘大廳的設計。

步驟5:賣場規劃設計

一個項目的商鋪分割應做到如何將大量店面鋪位靈活組織,化整為零利于出售,同時又可化零為整,利于整體出租和經營。商鋪的分割要考慮規劃設計的業態定位,如小區商業的鋪位不應太大,以中小面積為主;而購物中心的商鋪劃分則應以大面積為主。此外,賣場的人流動線、通道、出口、電梯等也要全面考慮,要讓偏角的商鋪也能充分享受購物的客流光顧。

步驟6:立面規劃設計

商業建筑的立面規劃設計要求能夠鮮明地體現商業項目的功能特征和整體形象,它的設計效果能直接影響對消費者的吸引力。特色鮮明的建筑形象和立面裝飾效果不但表現視覺的美觀,還能夠科學合理的表明該項目的市場定位,讓一個新開發的購物中心從眾多的商場中脫穎而出,以其獨特的主題符號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展示在消費者面前,通過消費者的親身體驗并口碑相傳,迅速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從而擺脫同質化競爭。

地鐵商業作為商業的一種,其建筑也一樣有此要求。因此,在設計時,應注意立面和周圍其它商業形成差異化,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項目的可識別性。其中,尤其要注意廣告位、招牌、燈箱的放置,營造繁華感和商業氛圍,不能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步驟7:裝修規劃設計

裝修規劃包括公共區域裝修、鋪位裝修及輔助面積裝修。

公共區域裝修主要包括天花板、地板、燈光、隔墻等;鋪位裝修有門面的形式要求(如對開門與平開門、卷閘門與玻璃門)、門臉與牌匾等形質的統一要求;輔助面積主要指商場辦公、倉儲、進貨通道及衛生間等非商用面積的裝修。商場的裝修規劃設計要注重整體把握風格和檔次,而明確經營業態是關鍵,裝修檔次、材料色彩運用等都要符合經營業態的特性。如超市、小區商業面對的是大眾化的住宅居民,裝修檔次普通即可;而西餐酒吧等往往要裝修設計成歐美風格等。

四、深港兩地地鐵商業規劃設計的差異及現狀分析

在城市建筑密度超高的香港,地鐵商業融合于城市商圈的蓬勃發展成效顯著,可以說是在世界發達城市名單里都是名列前茅的。這首先取決于:①政府建設規劃管理部門對于地鐵線路的選定與城市發展建設同步規劃;②地鐵站位的選址結合城市社區的建設發展計劃整體考慮按規劃預留;③地鐵與上蓋商業開發的規模和功能設施統一考慮并整體策劃設計;④在商業項目的設計中按照規劃條件、并充分考慮所處社區位置環境等因素,通過系統、細致的商業策劃、規劃和設計營造出良好的商境和商機。香港地鐵的發展推動著城市建設和商業的發展繁榮,地鐵商業與城市商業的發展和繁榮是共贏、共榮、“水到渠成”的。

香港地鐵站內便利型、服務性商業店鋪的業態設置,成為深圳地鐵早期地鐵站內商業開發所學習和借鑒的成功實例。而深圳地鐵商業的開發進程,就是在向香港和國際地鐵商業開發成功案例學習借鑒的基礎上,在“建地鐵就是建城市”的觀念指導下,在新建地鐵的同時,同步有序地推動地鐵商業的開發建設。

對比深、港兩地地鐵商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如下:

(一)深圳地鐵商業與地鐵的結合模式

根據對深圳地鐵上蓋商業的調研,其與地鐵結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整體建設式

與地鐵站共同開發建設,地鐵站與上蓋商業是一個建筑整體,只是為地鐵運行留出地下或半地下的空間。例如,羅湖站綜合交通樞紐、皇崗站聯檢大樓、國貿站金光華廣場、購物公園站。

2、通道相連式

這種結合方式多在已經成熟的商業街區或者物業下修建地鐵站,通過地下通道將地鐵與物業完美結合,如老街站、大劇院站等。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節省地上空間,而且通過在通道中修建大型地下商業街或者地鐵商場、或與大型商場超市連通等形式,可以提高地下空間的利用率,獲取一定的商業價值。

(二)深圳地鐵商業的設計特點

1、地下空間形態豐富

地下空間通常分為地下軌道交通設施、人行地道、地下公共停車庫、地下街、地下綜合體和地下設施出入口及通風井幾種形態構成,將地下空間的交通、展覽、郵政等公共服務功能與休閑、娛樂、購物、金融等商業服務結合起來,達到社會功能與商業功能的完美結合。

受香港的影響,深圳的城市空間形態也相當豐富,城市空間通達性很高。深圳地鐵的舒適不僅僅體現在硬件的現代化、軟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創造了以人為本的休閑購物環境。深圳幾乎每一個商場,尤其是地鐵沿線商場,地下都有幾層空間。一般為2-3 層,負三層為地下停車場,負二層或者負一層連接地鐵出站口,通常有各種餐飲、休閑、流行服飾或者飾品專賣店,裝修華美吸引眼球。地下通道大多寬敞明亮,人們可以非常舒適地在完全不同的商城的地下空間穿行,有的地下空間甚至串連起了幾條街,這不僅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人流、資金流,而且也是市民休閑購物的好去處。

2、地下空間設施設計考慮人性化

深圳地鐵在設計、運營、服務等諸多方面體現了“以人為本"理念。深圳地鐵的自動扶梯和電梯非常完善,各車站均為無障礙設計。直升電梯除供盲人、殘疾人使用外,還可供老人及各類需要者使用。地鐵站內及通向各個商業的通道都設置了系統完整的指示標識。

圖:地鐵站內指示標志隨處可見,自動扶梯和電梯非常方便完善

(三)香港地鐵商業規劃設計特點

香港地鐵商業充分的體現了地鐵有機融合于城市商圈、并推動城市區域商業繁華發展的功能特色,其地鐵上蓋的大型建筑體即是大型商城, 通過便利的軌道交通與商業的結合,讓地鐵在高密度城市空間中獨具的便捷通達性創造出城市空間豐富的形態。其規劃設計不僅僅體現在硬件的現代化、軟件的人性化,而且它創造了以人為本的休閑購物環境。超前的地下商業空間規劃,寬敞的通道,給購物者帶來視覺和精神上的寬敞感、舒適感。

香港的地鐵商業規劃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5):

1、采用了“公交導向發展”(TOD)規劃原則,即“3D”原則。以青衣站為例,它有如下特點:

(1)高發展密度(Density) - 于車站步行服務范圍內進行集約式高效使用土地

(2)多元化土地利用(Diversity)以增加小區活力及雙向客流

(3)強調優質小區設計(Design) 無縫連接,完善接駁,人車分隔,美化空間

(4)車站與物業緊密結合

2、交通流線組織清晰合理――多種交通方式立體融合

在香港,建筑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界限已越來越模糊,建筑綜合體內容納了更多的城市交通空間,除了地鐵之外,越來越多的項目還將城市步行信道、城市休憩中庭、汽車停靠站、交通轉換站等各種空間要素融入自身,組織成立體交通網絡,供人們在其中穿梭與停留,以引導購買人流的形成。太古又一城項目就是多種交通方式與商業建筑空間和諧立體融合的典范。

3、設計定位明確――鮮明的建筑形象,獨一無二的主題符號

香港人的居住面積狹窄,人們在閑暇之余往往將城市綜合體作為約會相聚的地方,“行商場”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雖然土地狹小,但香港的購物中心數目眾多。為了從眾多的商業地產項目中脫穎而出,有效地吸引人流前來消費,各購物中心往往從設計定位之初就開始下足功夫,力求以特色鮮明的建筑形象和科學合理的客戶細分贏得市場。

香港地鐵的站臺、站廳內商業物業形態:站臺因功能與空間的限制基本沒有設置商業,但各類廣告布滿站臺通道壁、地鐵隧道壁的有效空間。面積較大的站廳客流旺盛,因此分布著不少滿足實時性、便捷性、服務性需求的商鋪。商鋪的業態設置以銀行、便利店、西餅屋、書報亭、干洗店等種類為主。店面雖不算大,但商鋪裝潢考究。

沿線地下商業物業形態:與站廳連接的地下商場定位明確、經營靈活,是融購物、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商城。最具特色的地下商場是銅鑼灣時代廣場地下一層的“時代便利集”,主要經營中西特色餐飲、休閑娛樂、便民超市、服裝飾品;目標顧客瞄準大眾消費者,價格適中,生意頗好。此外還有APM、朗豪坊等。

4、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地鐵優勢發展商業環境,提升偏僻區位地產價值

香港地鐵商業的策略是:充分發揮地鐵的交通優勢而避開區位條件差的劣勢,強調主題經營模式,為購物中心注入更多有個性的娛樂、休閑元素。即通過地鐵快捷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合理有效的商業策劃開發,引導和疏通不同區域、各個地段有不同需求檔次的消費人流,實現地鐵商業的有機發展,同時繁榮提升了區位條件較差的房地產開發的投資和商業潛力。5、“以人為本”――從規劃到建設貫徹始終的原則,從環境到細節體現服務的大眾的理念

香港地鐵商業“以人為本”之所以能夠從理念轉化為現實,在于在項目建設之初就重視對客戶需求的細致調查和研究論證,并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考慮和落實,最終以合理的建筑形態、到位的功能服務(含助殘)設施以及周到的運營管理服務來達到目標。這往往是最容易被我們當作細節而忽略掉的環節,同時也是商業開發與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改進完善的細節。

結語:

我國各大城市地鐵商業開發項目大多位于已建成型的城區內,地鐵商業規劃設計的涉及面廣,需協調的業態功能關系復雜,且相對地面環境條件下對規劃、設計各專業要求更全面、更高端,這就要求在前期規劃設計方案階段,政府規劃審批部門與建設單位要組織商業開發策劃研究與咨詢單位,客觀科學地分析現有城市環境條件,結合地面周邊環境對于地鐵相關站點附設和配套的商場進行充分的商業策劃和論證,細致的分析、確定擬開發的地鐵站點商業類別、規模、業態和布局,研究審定合理的商業開發方案。設計單位在設計的過程中,也須依據規劃方案和策劃報告,依照準確定位的商業策劃和論證成果,發揮專業知識技能和整合能力,合理地整體規劃布置項目內部總體以及各層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線,把握好建筑空間形態與功能設施預留條件,細致周到地進行商業環境的人性化、個性化設計。這些前提條件是建成優質高效的地鐵商業的關鍵要素。在建筑施工、內部裝修、導向標識系統、設備安裝等各專業實施階段,也要全面按照設計要求和不同商業功能需求,做好專業協調施工配合,保證質量標準等,這些都是實現優秀的地鐵商業項目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試論地鐵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深圳地鐵建設的啟示,尤福永,特區經濟,2002年8月

2.快速軌道交通沿線的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研究,1999年3月

3.香港軌道交通與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鄭捷奮,劉洪玉,中國鐵道科學,2002年10月

4.香港地鐵商業分析,楊乃文,商業地產2009年

5.香港城市綜合體的發展模式與特點,張帆、蘇為學,商業地產,2010年

6.大型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研究,王小奇,鐵道工程學報,2007年9月

7.城市軌道交通規劃中與其它交通銜接問題的分析,袁振洲,科技導報, 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