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景觀設計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15 05:56:00

導語:居住區景觀設計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住區景觀設計發展論文

摘要:介紹了廣州建國以后城市居住區景觀建設的發展狀況,意在形成對居住區景觀的縱向研究。建國至今,廣州市居住景觀建設已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希望隨著住區景觀研究的深入,進一步探索適合廣州的城市居住區景觀建設模式。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發展歷史;廣州

1小區綠化與大院文化

1.1住區的簡單綠化設計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社會處于計劃經濟時代,住房從未成為商品。那時候也有一些具有相當規模并且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住區”,它們大多是由“單位”出面組織規劃設計的。那時的住區規劃設計中還沒有“景觀設計”的說法,如果有,會被稱為“綠化設計”或“小品設計”。

這一時期人們對景觀的認識還很粗淺,居區的景觀要素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綠地、室外活動場地(游憩場地)和園林小品,這一階段的住區環境設計可概括為“綠化+場地+小品”的小區綠化模式。這種模式下的環境設計集中表現為綠地的分級與組織以及環境要素的配置,強調綠化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的高低成為衡量住區環境質量高低的主要指標。

此時的廣州居住區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亦屬于這種“生活型”模式,僅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從這一時期的住區建設也可以看到,由于主要矛盾集中在建設量的不足上,住區建設僅僅是建筑層級的創造和設計,沒有更多關注住區景觀的問題,簡單綠化就是人們所擁有的全部景觀。整體環境不足令得住區景觀質量不高。

1.2豐富的大院文化

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住宅規劃設計體制與原則給這三十年的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城市福利制度與條塊分割體制下的“單位社會”居住形態——“大院”。“大院”是指單位體制下城市獨立地塊,是廣州乃至中國現代城市物質空間形態中特有的一種功能混合型的用地組織單元和物質形態類型。現代人可能認為,當時人們的居住質量低下,住區文化生活也必然貧瘠,其實不然。

雖然小區中只有“綠化”或“小品”這些非常簡單的“景觀”,但是曾在“單位大院”度過童年的人們,一定會記得曾經在草地上捉過螞蟻,在小水池里撈過蝌蚪,放學后在造型樸素的花架下做過作業,周末的籃球賽、乒乓球賽以及熱鬧的舞會……它們給人留下的深深的場所記憶甚至是今天的很多設備完善,景觀優美的住區無法企及的。

計劃經濟時代的這種“大院”住區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形態,那種文化氛圍的形成源自當時的社會形態、經濟背景,住區內居民之間的特殊關系,還有住區與所處的“單位”之間或從屬或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住區文化并非刻意的追求和營造,卻是今天我們住區景觀營造渴望達到的效果。

2商品住宅與文化缺失

2.1商品房景觀品質的提高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隨之而來的是住房消費無可避免地成為最昂貴的生活基礎消費。廣州的住區景觀建設亦進入第二個發展階段。一部分先富起來的階層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溫飽型居住”的基礎上追求舒適度。設計師的思想得到解放,住宅設計開始注重外觀設計以及景觀的營造。物質的豐富給住區景觀建設帶來了新的材料、新的構造方式、新的植物種類。與此同時,居住景觀質量成為城市居民住房消費的重要考慮因素。

20世紀90年代初,小區會所的概念由香港傳入廣州,會所成為居住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同時設置綠化、休閑場所的架空層設計也廣泛出現在廣州各個小區。90年代中期,景觀規劃意識有了進一步提升,外來設計力量的引入使整體設計水準不斷提高,景觀設計向精細化發展。住區設計中景觀的優劣成為房產開發商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一些開發商為了吸引買主,甚至在房屋尚未建成之時就將綠地、水池、景觀小品等環境設施先行建好,以促進樓盤銷售,廣州第二代的居住景觀建設進入“舒適型”發展時期。

2.2貧乏的社區文化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文化,是建立在深厚的鄰里和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尤其是廣東民風講究“遠親不如近鄰”,老城區、街坊鄰里之間同聲同氣,親如一家。而現代商品房住宅樓則存在“鄰里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通病。傳統生機盎然的胡同變成了漠然的電梯井,淳厚的鄰里之情蕩然無存。但是,無論經濟如何發展,交往畢竟是人的根本需要,鄰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實現的交往方式。

因此人們懷念起“大院”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雖然欣賞明亮的陽光、綠地,卻也緬懷曲折幽暗的街巷;追求設備齊全,風格各異的景觀設計,又懷念那擁擠舊陋的“大雜院”。人們意識到,住區景觀環境具有承載居民交往和體閑活動的功能,適當的公共空間有利于鄰里間的交往與溝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歸屬感,真正實現居住環境的人性化和人情化的需求。3生態住區與社區文化網絡

3.1以人為本的生態設計

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對居住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更高的追求。環境意識的加強導致擇居價值觀的改變,房地產開發商著手將小區內的綠化、小品、硬質景觀、水景等委托專業設計師完成。廣州進入住區景觀專業設計的時代,景觀設計成為樓盤除“地段”以外的另一重要賣點,開發商藉此提升樓盤素質,提高樓盤的可識別性和親和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這個時期環境景觀設計思想空前迅速發展,再加上國外景觀設計思想的融入,“綠色住宅”、“生態小區”、“新住宅運動”等新的設計理念橫空出世,人們對住宅的體驗完成了從鋼筋水泥盒子——房子——家——人文空間的演變過程,發展商對人本主義思想開始認同。這個時期主要特點是在綜合考慮人的多項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在研究生活需要的同時,營造高標準,多層次的居住空間。整體規劃徹底打破了行列式布局的傳統,小區多數分為若干個組團,采用圍合式、半圍合式等多種形式布局。住宅的建筑、景觀風格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小區配套設施多兼具使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如人造瀑布、仿沙灘泳池、親子樂園等;空中花園等立體綠化手法更加普及、居住環境設計出現小而精和立體化的趨勢。廣州第三代居住區向“享受型”發展。

3.2社區文化網絡的建立

隨著“以人為本”成為新時期的追求,建立成熟的社區文化網絡亦是開發商與消費者共同的愿望。現代的城市居民追求的是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他們既要求充足、合理、舒適的住宅內部空間,還要求雅靜、恬適的住宅外部景觀。人們希望住宅內外都充滿了生活,希望住區景觀能夠社會生活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寬闊的綠地與新奇的硬質景觀,而是需要在自己生活的周圍充滿現實的自然氣息和融融的鄰里情感。于是通過住區景觀來營造社區文化網絡成為吸引住戶的一大法寶。一些開發商把注意力投向于院落空間的營造,強調回歸傳統的鄰里交往模式,并得到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優秀的景觀設計應與住宅有機聯系,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未來廣州要想成為富有特色的文化廣州、生態廣州,居住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功能單元,對于形成城市有機的生存單元、滿足住區居民的精神感受來說,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住區景觀建設應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以文化為背景,以建筑為依托,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從而營造出更具親和力和地方特色景觀及獨特社區文化網絡。

參考文獻

[1]俞孔堅.追求場所性:景觀設計的幾個途徑及比較研究[J].建筑學報,2000,(2).

[2]饒戎.城市住宅的外部空間環境[J].世界建筑,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