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居住區規劃設計案例

篇1

關鍵詞:調研型案例教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城鄉規劃專業;建筑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5014506

一般來說,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按授課先后依次為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原理是設計教學的基礎,設計是原理教學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理論教學和設計教學之間脫節,在后期設計教學中具體表現為建筑設計思維慣性、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這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除了教師努力提高原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積極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外,設置有效銜接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的調研型案例教學環節尤為必要。

一、調研型案例教學的概念與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朗代爾(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多漢姆(W.B.Doham)推廣。因具有教學相長、生動具體、直觀易學、易于調動學生積極等優點,哈佛案例教學法逐漸成為全球教學模式的典范[1]。1990年以后,案例教學法在中國教育界逐漸推廣,主要應用于公共管理、法學、醫學等學科,但在城鄉規劃學和建筑學課程教學中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尤其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空白。

按照學生對案例的使用方式,筆者把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分為傾聽型、體驗型、調研型、探討型四種(表1)。調研型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要求學生運用居住區規劃設計概念、原理或方法對案例進行實地踏勘、系統分析和集中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較好地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能有效培養學生運用原理和方法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檢驗理論水平和加深理解的教學目的。

“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譯成“經驗之塔”。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做過類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結論跟戴爾差不多,只是把閱讀和聽講交換了次序,認為閱讀比聆聽記住的東西更多。

認為(圖1):學習形式主要包括

聽講、閱讀、聲音或圖片、示范或演示、小組討論、實際演練或做中學、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前四種的學習效果在30%以下,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后三種學習效果在50%以上,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調研型案例教學對應于“學習金字塔理論”中的“小組討論”和“實際演練或做中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圖1 學習金字塔理論示意

(二) 作用

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調研型案例教學安排在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之間,起著過渡的功能。調研型案例教學并不否定、代替前期的講授型原理教學,而是建立在學生對原理作用熟悉基礎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同時對后期設計教學起著鋪墊作用。調研型案例教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1)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主動學習;(2)檢驗學生對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并進一步加深理解,為后續課程設計做好準備;(3)全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的應用水平;(4)加強團隊協作、訪談、觀察、圖文表達、匯報等城鄉規劃專業技能鍛煉。

二、教學實施

案例教學不同于舉例分析,也不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實踐訓練課程。通常,案例教學要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2]。從教學實施的動態過程出發,調研型案例教學實施分為準備、踏勘、分析、討論、評價和鞏固六個階段(表2)。

(一)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充分是案例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否則整個案例教學將流于形式。在準備階段,案例的選擇是師生工作的重心。案例可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提出關于案例的一些附加要求,如:位于中心城區、建成時間較早、常住人口較多。學生選擇案例的過程也是理解基本概念的過程。教師同時圍繞教學目的制定案例調研任務書,內容涉及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成果等。為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四節課)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還需制定周密的課堂教學計劃,內容包括課堂組織、時間分配、提問順序、問題內容和教學評價等。學生需認真解讀案例調研任務書,按照3~5人自由組隊,選擇合適的案例并搜集案例背景資料。在對案例基本了解的情況下,按照案例調研任務書的要求,結合組內成員分工情況制定踏勘計劃。

(二)踏勘階段

實地踏勘分為兩階段,先是獲取案例整體感知的集中踏勘,后是學生按照分工情況進行專項踏勘。踏勘內容不局限于案例調研報告的內容,除了基本涵蓋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知識點外,還應針對往屆學生在規劃設計中出現的常規錯誤著重要求

。調查方式以測量和訪談為重點,照片為補充,主要通過測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原理和規范,讓學生了解居住者對居住環境的真實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境地。為監督學生實地踏勘,可采取教師隨時到場督導、踏勘初始和結束階段拍小組工作照的方式予以解決。

(三) 分析階段

分析階段是指學生運用原理分析、討論、表達踏勘結果,它強調分析、合作、溝通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分為小組討論和撰寫案例調研報告兩部分。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匯報踏勘成果,闡述觀點,展開討論形成一致意見。案例調研報告是對實地踏勘和小組討論結果的一種表達,也是教師對學生分析過程的評判依據。因此,教師在案例調研任務書中需對案例調研報告的排版、成果內容、深度、表達方式等作明確、詳細的規定。

(四)討論階段

組織案例討論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調研型案例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3],也是案例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最大特點。討論階段師生應該充分互動、有序展開,避免走形式、功虧一簣。學生是課堂討論的主角,除了匯報案例調研報告外,還要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教師是課堂討論的引導者,旨在營造一種開放的互動氛圍,具體任務是組織匯報流程、提出問題和看法、點評總結成果。

(五)評價階段

評價是指準確測評本次教學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一方面是指自我評價,以課堂筆記的形式體現。課堂筆記是在全班討論結束之后,小組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案例,并參考師生的觀點,總結出理解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整個教學實施情況的評價,以教學反饋表的形式體現。教學反饋表是反映學生對教學實施的安排和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有助于幫助教學不斷完善教學。

教師評價分為教師自我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兩部分。教師自我評價是教師對整個案例教學活動的自我總結,即教學活動實踐與預想教學目的、效果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對案例調研報告和匯報討論的評判,即案例調研報告成績和匯報討論成績。其中,匯報討論成績是學生課堂匯報、參與討論的體現,旨在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比例為40%。

(六)鞏固階段

“溫故而知新”,鞏固階段是調研型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師生對之前教學活動的提高和升華。教師可以在課后集中交流討論教學心得,找出教學活動中的得失,逐步深化教學改革。學生也可根據存在的問題課后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提問、搶答、測驗等方式鞏固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識點。

三、案例調研報告的要求

案例調研報告既是前期踏勘和討論的總結,也是后期課堂討論的平臺。案例調研報告在調研型案例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直接反映出學生對居住區原理的理解,關系到教學目的的實現(圖2)。

(一) 難度要求

鑒于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案例調研報告難度應適中,難度過大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度太小則會形成文字堆砌。案例調研報告的難度要適中,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要求學生運用原理分析、總結出案例存在的問題;二是要求學生從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評價案例的得失。

(二)內容要求

調研型案例教學并不要求學生運用全部的原理和知識點分析案例,有些知識點是可以通過學生課后學習獲得。在案例調研報告中,學生應立足于結構層面,主要對規劃結構、用地規劃與設計、空間與景觀、指標進行分析。

(三)量化要求

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在案例調研報告常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幾乎”等概詞,反映出對原理和規范的理解還有差距。因此,調研報告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避免調研成果的隨意性,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的思維能力。量化包括分工量化、成果量化和圖例量化。分工量化要求每位成員在實地踏勘和撰寫案例調研報告中的任務必須明確。成果量化指的是案例調研報告中多運用規劃圖、表格、數據、餅圖等表達方式,照片只作為補充。圖例量化則是針對規劃圖而言,意味著每張規劃圖必需表達的具體內容,以引導學生去調研和思考。

(四)寫作方式的要求

當前學生普遍注重圖形繪制,寫作能力普遍較差、亟需鍛煉。案例調研報告一般有“開門見山”、“夾敘夾議”和“水落石出”三種寫作方式[4]。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案例調研報告要求從“選、解、提、評”四個方面采取夾敘夾議的方式進行寫作,學生在敘述具體內容的同時把自己的結論慢慢闡述清晰。

(五)表達方式的要求

大一、大二集中在線條、色彩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大三開始,規劃圖越來越多成為交流討論的媒介。因此,在案例調研報告中有意識地加強規劃圖的訓練為后續教學做鋪墊。學生繪制規劃圖應符合規范性和簡潔性。規范性要求學生遵循規劃圖的一般表達方式(色彩、線型、粗細等),而簡潔性指的是每張規劃圖表達應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四、課堂組織的要求

傳統的課堂一般是教師“獨白”式教學,師生間的對話、合作缺失,而案例教學則把課堂定位為師生交往、對話和合作的一個公共話語平臺[5]。本著集中突破、強化提高的原則,筆者一般把調研型案例教學實施框架中需要討論、評價和鞏固的內容放在課堂組織實施(表3),其中,強化環節可以結合教學安排自行調整。

(一)準備環節

準備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開端為了節省時間,準備環節也可以放在課前進行。

,能夠讓學生明確此次課的教學任務與要求,讓學生盡快熟悉教學。教師應對匯報思路、匯報內容、匯報方式、匯報時間等提出具體要求。小組匯報順序按學生自主選擇和教師隨機指定兩種方式確定。匯報人則根據教師提出的匯報流程和要求做好準備。

圖3 學生匯報

(二) 匯報環節

匯報一般按照“第一組匯報―師生提問(第一組記錄問題),第二組匯報―師生提問(第二組記錄問題),第一組回答―第三組匯報……教師點評”的順序進行。學生匯報案例調研報告時應注意三點:一是按照“選、解、提、評”,先宏觀后微觀的思路進行匯報;二是匯報不等于復述案例調研報告,匯報應是總結性的語言而不是說明這張圖是什么?哪張圖是什么?三是匯報的內容應緊緊圍繞重點內容進行;四是匯報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以內(圖3)。

(三)提問環節

教師應采取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提問題,問題應簡短明了,數量不少于兩個,不得雷同。同時,匯報小組應及時做好記錄。

(四)討論環節

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消化吸收理論知識的絕佳時機,也是課堂學習氣氛最熱烈的時候。當遭遇冷場、陷入僵局、無人發言時,教師根據不同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導、調控,展開

討論。在這過程中,偏離主題、內容空洞是易犯的兩種現象,教師應緊緊追隨學生的思路,支持學生自行糾正,回到討論主題。如果達不到效果,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提醒學生(圖4)。

圖4 師生交流

(五) 點評環節

點評是一門藝術,好的點評能給案例教學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得到升華。但總結并不是下結論,實際上也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答案,存在的只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師往往通過回顧討論過程、歸納主要觀點、提示思維盲區、進一步延伸問題等方法結束案例討論[6](圖5)。

圖5 教師點評

(六)強化環節

測驗形式為試卷,內容為20道不定項選擇題,內容、難度與教學目標相對應。先用10分鐘做題,然后公布答案、互相調換試卷批改,并利用課余時間對錯誤之處通過查閱資料進行修訂直至完全理解。

五、結語

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教學與設計教學脫節現象極為嚴重,除了學生自行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書籍以外,調研型案例教學因其啟發性、實踐性、互動性的優點給課程教學提供了一種好的選擇。案例調研除了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能力。參考文獻:

[1]雷煥貴,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學的比較[J].教育探索,2011(6):150.

[2]王名,張智勇,仝志輝.中國公共管理案例 [M].一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3]孫軍業.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樊亞利,劉紅.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篇2

關鍵詞 居住區規劃景觀設計綠色住區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什么是建筑?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卻難以回答全面,畢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都離不開建筑。顯然,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建筑,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居所,我們日常生活之地。

居住區整體環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在物質社會發達的當今,人們對居住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有需求,于是有進步。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房地產對于居住區的開發,均以環境優良為加分項,景觀設計在居住區規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使景觀設計與居住區規劃相得益彰,成為了規劃設計師們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居住區規劃

居住區規劃的定義為:對居住區布局結構、住宅群體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務設施、綠地和游憩場地、市政公用設施和市政管網各個系統進行綜合的具體的安排[【1】以上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1】。

居住區的出現可追溯到春秋至漢的里坊制,當時說的“里” ,(“里”在北魏以后稱為“坊”),也就是居住集中區。雖然里坊制采用封閉性管理措施,但作為居住區規劃的雛形,棋盤式的街道將城市分為大小不同的方格的最初形態,與現今的居住區道路系統組織作用相仿。而接著出現的里弄、街坊、鄰里單位等居住區形式,均構成了居住區規劃的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根據居住區規劃的歷史演變,不難看出,住區景觀從里弄屋宅的門前大樹,到街坊的街頭綠地,再到鄰里單位的綜合開敞綠地,最終形成了現代居住區的景觀環境體系。

圖1里坊制 圖2里弄

圖3街坊 圖4鄰里單位

圖5現代居住小區

2、居住區規劃中的景觀設計

居住區規劃如同一個結構完整的系統,由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務設施及公共綠地等組成。如果說住宅建筑、道路交通、服務設施是居住區的硬件,那景觀環境就是軟件,她的設計風格是否與住宅建筑風格相協調、她是否能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親和場所、她是否體現真正的綠色環保……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居住區規劃中景觀設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故此,對于居住區規劃中景觀設計,與公園景觀設計等將有很大區別。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包括道路兩側綠化的布置、水景的組織、路面的鋪砌、照明設計、小品的設計、公共設施的美化處理等等,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義,又涉及到視覺和心理感受。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注意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的結合。

首先,應注重居住區整體環境景觀的風格統一性。

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景觀設計的風格不再單一,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即使業界倡導適地設計,但歐陸風格、法式園林風格、美式自由風格等,還是占據了景觀設計的一席之地。當然,中國式園林風格及現代簡約風格也常見于大型的樓盤中。

為了使景觀環境能為居住區錦上添花,除了使景觀風格與居住區規劃設定的風格相統一外,景觀設計自身的風格選擇也不宜種類過于多樣。例如,現代風格的住宅適宜采用現代景觀造園手法,而地方風格的住宅則適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語言的造園思路和手法。即使在大型樓盤中出現多個不同主題的景觀分區,風格也應該統一于一個方向,做到多而不亂。

圖6歐陸風格 圖7現代簡約風格

第二,應營造“親民”景觀,突出景觀環境的共享性。

景觀設計除了美觀要求外,“親民”也很重要。住區的景觀最大的作用就是為居民所享用,從花草樹木,到亭臺軒榭,以及水體景觀,均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休閑娛樂需求為前提;景觀環境共享性的越大,越有利于達到居民歸屬領域良好的效果。因此,環境景觀應更加關注景觀環境的共享性,不僅為人所賞,還為人所用,使居民生活更舒適性,并創造自然、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

第三,應重視居住區景觀環境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住區景觀環境功能的發揮,故此,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住區配套景觀效果。

植物的配置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植物與其他要素如水體、建筑、住區道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3、案例分析――湛江公園一號商住小區規劃設計

湛江公園一號商住小區從優良的地理優勢和景觀條件出發,突出“城市里的公園,公園里的房子”的生態住區理念。

(1)景觀體系概況

規劃采用中央綜合景觀開放空間的景觀布局模式,使住宅、商業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圍繞3.5萬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園林展開。對于如此大面積的綜合住區景觀體系,如何把景觀元素通過有效、創新的手法組織起來,并使之受到住戶的歡迎,成為本住區景觀設計的首要問題。

規劃最終通過“三條軸線+五個景觀節點”,并配以豐富優美的植物搭配,構成住區的景觀體系:景觀主軸園林空間從東往西依次為入口廣場區、中心廣場區、親水平臺、景觀湖、湖岸眺望臺、主題公園廣場區、以及位于最高的水潤園,共七大景區領域。多層次的立體景觀設計,打造出極具魅力的大型住區園林空間。

圖8湛江公園一號商住小區規劃設計總平面圖

圖9湛江公園一號商住小區規劃設計景觀構成分析圖

(2)景觀細節分析

――東西向主軸

入口廣場為對稱構圖,圓弧形鋪地配以高大的景觀樹,打造簡潔、大氣的入口空間。進入小區內部,與之對景的是一個大型中心廣場。廣場西側是一個約3000平方米的景觀湖,并設置親水平臺,為居民提供休憩戲水之地。軸線往西,通過湖岸眺望臺,直接對景于中央景觀的核心――主題公園廣場。此廣場采用中心向外發散式的橢圓形構圖,形成整個小區景觀的視覺焦點。同時,幾何感強烈的平面構圖,結合曲水流觴的景觀水系,使整個景觀環境既尊貴大氣又溫馨親切。

――西北―東南向次軸

本軸線從小區西北角的次要入口進入,經百草園至小區泳池,再經景觀湖達中心廣場,最后結束于東南角的下沉廣場處,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小區泳池同為景觀的一大亮點,它與自然山石相結合,設置休閑游憩區、兒童戲水區、成人鍛煉區等幾個功能區塊,增強了小區居民對中心景觀體系的參與感。

――植物配置

住區綠地是人們休息、游憩的重要場所,為了創造舒適、優美、潔凈的綠化環境,應分考慮樹種的選擇及其配置,才能達到綠化、凈化、美化的效果。

此次大型中心景觀的植物配置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有變化,避免種類單調,配置形式雷同。樹種選擇和配置方式做到可適合不同綠地的要求。如在住區主要道路兩側以喬木為主,選用花灌木為陪襯;在車行與人行的交叉口,道路邊要配置色彩鮮艷的花壇;在集中綠地的入口處和重點地方,種植體形優美、季節變化強的植物,如珊瑚樹、火棘等常綠灌木,這些花色艷麗、紅果累累的花灌木,能起到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更能顯示出綠地的整體美;在住區內部分半私密的庭院綠地中以草坪為基調,適當點綴些生長速度慢,樹冠遮幅小,觀賞價值高的低矮灌木。

圖10湛江公園一號商住小區植物配置效果圖

――綠色住區

小區住宅設計運用了多種節能設備,如節能反饋電梯、雨水收集系統、太陽能景觀燈等等。其中,太陽能景觀燈在造型選擇上與周邊綠化、景觀環境相融合,共同為居住區的綠色環保建設加分。

圖11 景觀視線分析圖(上圖)

圖12 景觀節點意向圖(左圖)

圖13 景觀設計效果圖(下圖)

4、設計感想

篇3

【關鍵詞】居住用地;開發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

1 研究背景和范圍

1.1 研究背景

在蕪湖已編控規編制過程中,存在主觀臆斷確定控制指標的現象,地塊的指標確定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控制指標之間甚至存在一定的矛盾。設計單位容易將規定性指標與引導性指標混淆,指標選擇缺乏針對性、剛性和彈性。已編成果中相同性質地塊多采取相同指標,實際上,因交通、區位、地塊大小和形狀的不同,地塊的合理開發強度應有明顯的差異。

1.2 研究的范圍

研究的范圍為蕪湖市居住用地,重點對開發強度控制核心指標――容積率和建筑密度進行相關研究。

2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2.1 研究方法

影響土地使用強度的主要因素有:用地性質、城市土地級差、建造方式和形體規劃設計、城市設計要求、城市交通與基礎設施容量。控規主要指標的確定可采取以下方法:形體布局模擬、經驗歸納統計、現狀調查分析對比、環境容量推算和典型實驗法等。

基于蕪湖市實際情況,擬采用經驗歸納統計與形體布局模擬兩種方法為主,結合其它方法進行綜合研究。

2.2 技術路線

以研究并提供科學合理的核心控制指標為目的,首先以國家《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主要指標為基礎,分析規范指標存在問題,其次采用經驗歸納統計與形體布局模擬兩種方法進行不同規模用地的指標測算,同時借鑒周邊城市相關技術經驗,對指標研究進行匯總與分析,最后推薦研究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

3 現行國家相關規范解讀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重點對住宅面積凈密度最大值進行控制,蕪湖市屬中國建筑氣候區劃Ⅲ類地區,其住宅面積凈密度最大值控制指標分別為:低層1.20、多層1.80、高層3.50。根據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規定,住宅用地占居住區用地的比例分別為:小區55~65%、組團60~75%。同時依據該規范中公共服務設施控制指標表與居住區用地平衡控制指標表,可推算出每公頃居住區用地公共服務設施建筑面積為:小區0.15~0.20萬m2,組團0.08~0.12萬m2,進而得出小區與組團容積率最大值控制指標:低層小區為0.93,組團為0.98;多層小區為1.32,組團為1.43;高層小區為2.48,組團為2.75。

4 已建用地指標調查分析

由規劃管理部門信息檔案管理中心提供了蕪湖市區近五年共計三十六例規劃與建設案例,規劃進行研究與分析。

4.1 多層住宅用地

用地容積率最大值為1.82,最小值為1.13。根據實際調研分析可知:多層住宅的容積率應控制在1.60以下;當規模超過2公頃時,應控制在1.50以下;達到小區級規模時,其數值應進一步下調,其合理數值將采取其它方法進行測算。

4.2 高層住宅用地

容積率最大值為5.26,最小值為2.49。根據實際日照效果分析可知:當用地面積大于2公頃時,合理案例的容積率可達到2.40~2.80,當用地面積小于2公頃時,容積率可以適當提高,但合理值應控制在4.0以下為宜。

4.3 混合住宅用地

混合住宅用地的開發強度參照前兩種類型住宅的合理開發強度確定:當高層住宅所占比例大時,其開發強度應略低于高層住宅用地指標;當高層住宅所占比例小時,其開發強度應略高于多層住宅用地指標。

5 模擬布局研究

規劃通過規劃模擬布局,研究不同用地合適的空間容量,反推控制指標。為了更好提高模擬方案結論的全面性與準確性,研究組選取四種不同規模用地,公共建筑的配置均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要求。

根據以上原則,抽取有相關經驗的設計人員按照不同的規劃風格進行模擬布局,并在指標計算前組織專家進行方案優化,最終得出模擬布局研究結論。

6 相關技術經驗借鑒

規劃搜集了與蕪湖在同一建筑氣候區的上海、長沙、深圳的技術規定進行分析與研究。以上三市確定的開發強度控制指標內容各有不同,上海市較為強調地段差異,并創新了小地塊(三公頃以下)根據面積折減的辦法,而長沙與深圳則與《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結合緊密,根據小區和組團來進行區分,我們認為后者參照意義較大,但上海的很多控制指標可作參考。

7 指標研究結論

從模擬布局研究及經驗歸納統計結果中分析可知,當用地面積小于2ha時,其容積率值會相應偏大,如果取較高值將失去指導其它規模組團級居住用地的意義,所以按照小區、組團(>2.0ha)、組團(≤2.0ha)三種規模推薦指標。將多層組團建筑密度指標由≤32%細化調整為:大于2.0ha的組團≤30%,小于2.0ha的組團≤35%;高層組團指標由≤22%細化調整為:大于2.0ha的組團≤22%,小于2.0ha的組團≤28%。

推薦蕪湖市居住用地核心開發強度控制指標如下表:

注:①各種住宅類型混合的居住小區和組團取兩者的指標值作為控制指標的上、下限值;

②本表中高層指標適于28層以下住宅,住宅超過28層時指標需適當調整;

③公建配套標準應符合居住區設計規范,若配套設施單獨劃地塊設置,應對用地開發強度進行適當調整。

8 研究體會與建議

8.1 近實遠虛,適應時展潮流

控規應從嚴控制和明確規劃強制性內容,對近期需要開發與建設的地塊規劃應具體、深入,體現規劃的剛性與指導性;對于遠期開發與建設的地塊規劃則應留有彈性空間,不必將指標按照目前的開發模式和技術水平確定得過低。

8.2 建立數據庫,定期分析與總結

建立電子化數據庫,將各項目的主要指標錄入,尤其以開發強度核心指標為重點,以此為基礎作定期的分析與總結。對于近期已建居住小區,應在大寒日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日照調查,以便于掌握最為科學的技術數據。

作者簡介:

篇4

近年來,本人在高校建筑學專業高年級教研組承擔著住宅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以及居住設計原理等課程的教學工作,通過與教授的磨合,以及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和值得改進的空間。無論是教者,還是學者,都認為大四上學期是個“多事之秋”。一方面學習內容信息量巨大,往往老師覺得上課時間不夠講,學生則叫苦前“識”已忘,后“識”難明。而傳統教學模式———周而復始的師徒學藝式的圖紙交流,在空間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被動的學習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缺少生動活潑的創新和突破。從傳統課程設置來看,居住建筑設計、小區規劃和施工圖設計內容各自為政,缺乏有機聯系。早先在小區規劃之后的施工圖環節往往允許學生自選規模合適的民用建筑,而今網絡資源豐富,出現了個別故意的“張冠李戴”現象。如果設計教學仍然只滿足于五年、十年不變的基本教學要求,則會被時代遠遠拋在后面。如果能將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融入到設計要求中,則一方面督促教師不斷自主的學習和掌握新理念,一方面能提供激發學生創新和主動學習的契機。

2教學改革

目前,全國不少建筑院校已經從相關的教學改革中取得了適應自身特點的成果。例如東南大學建立了教授工作室制度,在四年級設置了住區設計、城市設計、大型公建、學科交叉等四類課題;中國礦業大學則將住宅設計原理和居住區設計原理整合成“個人與家庭”“鄰里與小區”“住宅單體建筑與居住環境”三個階段進行講授。南京工業大學則在教學的環環相扣上下足了功夫,授課方式也采用了多種手段相結合。這些成功的教學改革實踐給了我們不少啟發和借鑒。針對前述問題,我們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程整合、更新授課內容及進度安排為手段,對教學安排和教學方法進行了試改。

1)化零為整的課程整合。

具體方案是將居住設計原理、住宅設計、城市及住區規劃原理、居住區規劃以及施工圖設計納入到城市人居環境設計的大范疇內。作為理論先修課程,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是核心設計環節;施工圖則作為實踐加強環節。這些課程課時總量巨大,可以在理論課結束后在假期布置過渡性的任務,以設問的手段引導學生通過實習或假期調研等方式實現下一階段的知識銜接。在住宅設計和小區規劃設計階段,傳統教學曾采用將住宅戶型作為開端以作為學生從單體設計到群體空間規劃的轉換,但有悖于小區規劃的實際操作過程。為使學生更早適應社會的實踐需求,同時形成整體的城市居住環境設計理念,設計教學環節從小區開始,由城市肌理和周邊環境關系入手,從住宅樓到住宅戶型設計,最后根據戶型設計調整方案,完成住宅小區整體的設計任務。

2)化整為零的分段分層次授課教學。

由于知識點繁多,在住區規劃設計和住宅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摒棄了一次大課講完所有內容的教學方式,將課程細分為相互連貫的若干個階段:居住區規劃集中授課—社會調研與案例構思匯報—技術指標與規范解讀等專題多點展開—住宅設計集中授課—住宅精細化、可持續性等專題多點分次展開—住宅施工圖集中授課—設計流程、規范解讀等多點分次展開。如此分階段分層次授課,明確每個階段的時間和進度安排、目標和要求,便于學生吸收理解知識點。

3)點線面結合展開比較式教學。

“點”是指一對一的單獨輔導,“線”是指對三五個有相同問題的學生進行隨機評講,“面”則是指階段性全組或全班集中授課。傳統設計教學以點式輔導為絕對主導,單一的教學方式,使缺乏主動交流意識的學生相互之間“互不干涉”,等到最后評圖階段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嘗試將評圖貫穿教學始終,在任何必要的時候(比如點對點教學時發現某個問題在三個以上同學方案中都出現過),可立即將相關同學召集起來,將作業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也可以在階段性成果展示的時候,以集體觀摩的方式讓學生相互比較,自行找出彼此的優劣。我們發現,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對方案陳述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升。

4)對新知識進行專題研討的開放式教學。

學習應基于有指導的發現,而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住宅產業在近些年發生極大的變化,新技術和新需求層出不窮,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知識的更新。筆者在教學任務書和授課過程中,試加入一些迎合當前發展需求的專題:“住宅精細化設計”和“老年住宅”以及以日本集合住宅為代表的住區可持續性探索等,主要推薦相關書籍和案例供學生課下研究。在指導過程中結合每個同學的具體興趣點和知識吸收程度,對相關疑問進行解答,并通過研討、案例分析等方式幫助同學深入思考,貫徹理念。筆者發現學生在這一開放性環節常常能找到極強的代入感,他們從身邊的家人或者居住環境著眼,找到了本次設計的切入點和閃光點。

5)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強化施工圖等實踐環節的訓練。

長期以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反饋,就業者走上工作崗位后最先接觸的往往是施工圖,好的施工圖基礎會使其工作立即上手從而脫穎而出。傳統課程中常常將施工圖時間壓縮至4周甚至放在暑期實踐,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在改革后施工圖的分量增加,由原有4周變為8周,就是為了通過重點強化訓練使學生真正熟練掌握施工圖設計和繪制技巧。除上文所提常規“點、線、面”授課方式外,還請來結構老師就住宅剪力墻布置進行專門授課和課外一對一的輔導,并且邀請設計院資深高級工程師開展施工圖講座,將住宅樓施工圖的制圖規范、結構布置、設備要求、樓電梯以及地下室等等難點細致拆開解讀,最后就施工圖CAD線型、比例等文本要求進行詳細示范,并試點性輔導Revit進行繪圖,以便更快和社會接軌。

3結語

篇5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文章針對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實用價值,并從案例挑選,案例實施,案例教學評價及案例教學效果方面進行論述,同時用實際案例加以說明。

【關鍵詞】案例分析;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

城市規劃原理是我國高校城市規劃專業中的重要專業課程,因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學科交叉性,同時也是建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但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由于先期未開設城市規劃概論、城市規劃原理、城市總規原理、中外城市建設史等相關課程,因此缺乏城市規劃相關知識的儲備。同時上述課程內容在教材中均壓縮成一章或一節且未設置實踐環節,進而導致學生理解一些城市規劃思想和理論很有難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內容較多,所列舉的國內外案例又較陌生,學生很容易感覺本門課程枯燥無味。另外因建筑學專業城市規劃原理課時少而內容龐雜,教師大多采用以講為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更是讓學生易喪失學習興趣。

因此,為了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講授本門課時,必須引入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稱個案研究法,屬于行為引導型教學法的一種,是由哈佛大學于1880年開發完成的。哈佛大學的“案例分析法”,開始時只是作為一種教育技法用于高級經理人及商業政策的相關教育實踐中。20世紀80年代被我國引入到教育領域中,并逐漸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視。它通過學生在對案例分析過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討論,啟發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們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學的互動,使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提高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性和創造性。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引入學生身邊比較熟悉的案例,并通過共同的分析和討論,啟發學生主動積極思考問題,縮短規劃理論與實踐運用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同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1 案例挑選

案例的優劣決定了課程教學的成敗,所以挑選案例一定要認真嚴謹。獲取案例可以通過報紙、雜志、網絡、電視、廣播、等途徑。結合本專業特點,案例也可以是自己親自參與規劃設計項目,由于是親自經歷,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點。總的來說,一個好的案例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1 熟悉

城市規劃研究的對象是城市,所以應該選擇學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這樣才能引起共鳴,具有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陌生城市的發展歷史與現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產生親切感,進而會喪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發生的,學生的關注就會很高,對于早期發生的范例,學生會感到很陌生,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有密切聯系,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活躍課堂氣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應教學內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論、方法和原則,讓所學理論知識盡可能體現在案例分析中。

1.5 創新

案例具有啟發學生多視角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設立的問題具有引導性和創新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案例實施

教師在按上述要求準備好案例后,在教學中還要進行有效的課堂組織和引導。案例教學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具體實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這是課堂實施的第一步。通過教師用精辟的語言組織來介紹案例,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介紹的內容主要包括項目的基本概況、基本的設計步驟與方法、設計的切入點以及為何從最初的方案走到現今的設計成果等,學生對比充滿了好奇,非常感興趣。

2.2 由例導理

通過案例來導出課堂知識點,并緊扣教材講解基本理論、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時教師可以給出任務書,布置課下作業。

2.3 課堂討論

這是案例教學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最考驗教師綜合把控能力的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調

研結果展開分組討論并由學生代表發言,集體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開動腦筋,認真交流與探討。同時引導學生分析課程內容與案例的相關性,正確把握案例的特殊性與理論知識普遍性的關系,并能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釋分析案例。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扮演組織者、主持人、導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時要善于調節課堂氣氛,如遇學生意見分歧大,討論激烈時,要及時溝通和交流,在學生反應平淡時,要拋出問題,引出爭論,而學生沒有反應時,要善于打破僵局,給予點撥,當學生討論偏離正題時,要正確引導。對有些同學較幼稚或偏激的意見,不要立即做出批評,否則將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強求學生接受教師的觀點,要有耐心,多進行交流和溝通。

教師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發言,必要時可做簡要記錄。最初的發言討論是用來擴展和深化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當大家討論到一定程度,對意見比較等中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進行重點討論,對于討論過程中引申出來的問題,教師也不能忽視,這可能是學生以往學習過程中的盲點或漏洞,應及時予以糾正和點撥。

2.4 總結評析

教師作總結歸納,這是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在總結發言時,要從學生分析和討論問題的思路出發,并不斷提高深度,引導學生多層次思考問題,這樣才真正有利于學生對案例的認識,鞏固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3 案例教學實例

3.1 案例一:結合貴州民族大學老校區校園規劃建設,分析高校校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詳細規劃是城市詳細規劃的一種,目的是用以指導各項建筑和工程施工設計,也是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之間銜接最為緊密的一個規劃層次。而高校校園規劃正是近幾年全國大學城建設中的熱門話題。為了讓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更為透徹,我們以貴州民族大學老校區作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圍繞校園功能分區,校園建設空間規劃、校園道路交通組織、校園環境及景觀設計等內容進行調查與思考,一些同學通過分析、歸納老校區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功能分區不明確,建筑形式太單一,道路交通組織不完善,人車混行狀況明顯,人文環境氣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一些同學通過前期分析研究,認為大學校園規劃必須首先滿足學校使用者的需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關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間,營造人文環境,并以貴州民族大學老校區為例,撰寫“大學校園——我的夢”的優秀調研報告。

3.2 案例二:結合貴州民族大學教師宿舍區,分析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內容

居住區實際上是有四大物質要素來構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系統和綠地景觀。居住區規劃設計是為了給居民營造一個生活方便、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從而將上述要素進行合理、科學的組織與布局。我們的學生大多來自貴州省山區,缺少一定的生活體驗與社會體驗,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于是我們以貴州民族大學教師宿舍區作為調查對象,組織學生對宿舍區的規劃布局形式、住宅空間結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組織及綠地規劃設計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并以訪問形式收集一些老師對宿舍區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大多數學生以為宿舍區的住宅組合形式比較單一,可識別性不強,公建配套不足,車輛隨意停放,綠地面積不夠等。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學生對居住區規劃設計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3.3 案例三:結合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干戶苗寨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分析城市遺產保護規劃的基本方法

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未設置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及相關課程,學生普遍反映教材內容難以理解。因此在講授本章基本理論后,布置學生課下查閱、收集有關西江苗寨的資料。在案例分析課上,首先教師對西江苗寨保護規劃的編制思路和內容進行精心的講解,并配合圖紙的展示,使學生能夠形象生動的理解案例內容,接下來教師提出問題:①規劃中保護范圍劃定的依據是什么?②苗寨歷史建筑利用除了規劃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認為還有何途徑?③規劃中建設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為什么?④試分析貴陽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學生曾在西江苗寨美術寫生,因此在課堂上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通過對以上問題的

析與討論,學生對城市遺產的保護規劃的方法和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學考核評價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離不開對學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學生學習進步和學習效果的手段。針對案例教學的特點,我們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從教師角度來說,可以將學生課前準備、實地調研、課堂參與討論情況等作為考核內容對學生進行評價。具體的講,主要根據學生掌握案例內涵的程度,運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學生方面,可以通過學生本人對案例學習過程的反思,總結自己在其中的成長情況。

5 案例教學效果

筆者在通過教學中引入趣味性、現實性堅強的案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轉變角色,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形成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性學習的氛圍,以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無止境的,需要我們勇于創新,不斷探索,研究、總結和完善,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對于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學模式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滲透性教學:教學實踐,工程制圖

1 引言

本科教學是高等教學的初級階段,注重于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是培養面向科研崗位和基層職業崗位的科研型、實用型、技術型和技能型的全職型人才。為了達到目標,各大學校對每個專業設置了較多的專業課程和適當的基礎課程。教師要做到有效傳授知識,學生能接受更多的專業知識,就得研究和采用滲透性教學方法。

2滲透性教學的意義

滲透性教學即將某個學科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通過各門學科課程化整為零地實施教育。這種課程模式,便于將這個學科領域的各個方面內容分門別類,使學習者在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各學科的知識本來是有內在聯系的,傳統的專業劃分人為地隔斷了這種聯系,人們習慣認為理科過于強調科學精神,文科過于強調人文精神,而工科偏重于動手與實踐。實際上文、理、工知識相互滲透,有利構成寬泛、厚實、互補的知識網絡,發揮知識的整體功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改變知識分割孤立、難學易忘的狀況,促進學間、專業間、課程間知識的相融與協調應用。

3《工程制圖》課程滲透性教學實踐

《工程制圖》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始終堅持以交叉學科為立足點,聯系自然科學、建筑學、心理學、藝術美學、人文歷史等多方面知識,以及景觀生態的知識。通過知識傳導,培養學生自然、人文、工程、藝術等綜合思考能力。

3.1外延性滲透

外延性滲透是以本課為“支點”,向相鄰二級學科或一級學科范疇進行拓展。實質上就是來擴大從各學科的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工程制圖》課程內容沿:畫法幾何――觀賞植物學――景觀規劃設計――景觀生態學的脈絡,以景觀工程的基本要素為“支點”,向以生物學為主體的“觀賞植物學”與“景觀生態學”進行外延性拓展。教師采取典型案例與實踐項目的分析、講解,向學生真實展現,并以提問方式激發參與及思考,通過討論、交流、點評,形成知識與能力的共享。

3.2交叉性滲透

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也是本課教學主要特點。如城市規劃專業的平行課程――“居住區規劃”,其中綠化規劃設計是小區環境設計的重點,是與《工程制圖》課居住區種植工程交叉切入最近的課程。城市規劃專業教師重點講授居住區選址、居住建筑類型、數量、層數、布局方式,以及公建服務設施等,《工程制圖》可以結合居住區綠地系統中的實際情況,從功能性綠地、景觀性綠地、宅旁與庭園綠地、樹種選擇與種植設計等,進行深入分析。

3.3互動式滲透

互動式滲透教學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的教學結構模式。把傳道、授業、解惑看作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溝通,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這樣的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滿堂灌”,也不同于將學生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按照學生提問要求,有針對性、啟發性的進行施教,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本課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進行“鏈接”,并在鏈接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綜合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來與學生互相對話,如城市綠地景觀的調查抄繪――植物景觀設計技法――城市綠地設計。調動美術生擅長圖面表達的積極性,將景觀設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通過與規劃設計的結合,更科學、更完美地應用于景觀規劃設計中。通過課程作業實踐學生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4結語

景觀設計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滲透性教學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要完成滲透性教學活動過程,教師必須不斷知識更新、知識完善。

參考文獻:

篇7

隨著經濟的發展,小汽車源源不斷涌入普通百姓家庭,筆者從黃河口晚報獲悉:截至2012年上半年,東營市百戶居民擁有家用汽車達52輛,隨著黃藍兩大戰略的實施,東營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建設,城市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幾年內小汽車擁有量必定會以更快地速度增長。快速增長的機動車不僅增大了城市道路的交通量,也導致了日益嚴重的停車難問題,居住區停車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居住品質提升的瓶頸。

2、東營市停車位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舊居住區停車位緊缺

2000年之前建設的居住小區開發商為追求短期效益,建設時缺乏預見性,沒有考慮業主停車,造成車位容量嚴重不足,一些舊小區原本面積就不大,現在已成為有車一族爭相搶占、寸土不讓的地盤。

2.2 新建居住區停車位配套滯后

2000年之后,雖然停車位指標建設的本身存在一些問題,但在具體的實施使用中也存在與設計脫離的問題。現在新建的小區一般都配套了足夠的車位,但卻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車位建設落實率低。

2.3 地下車庫停車率低

2006年開始入住的瑞國際公館是東營市開發區的一處小高層居住小區,小區的地下車庫幾乎無車問津,但室外空地、道路上被車輛賭的嚴嚴實實,就連綠地上也都停滿了車,不足4米寬的小區道路令車輛難以進出。

2.4 收費難,物業管理不足

由于物業公司服務質量的參差不齊、部分居民對繳納物業費的理解和認識程度的不同,新建的和老舊小區都存在物業費征收難的問題。

2.5 居民素質低下,停車混亂

由于個人素質問題,部分居民車輛的隨意停放,造成堵路、堵門、堵車現象普遍,給物業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難,外來車輛的混亂停放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3、居住區停車難問題的原因解析

3.1 機動車快速增長和停車設施建設滯后的矛盾

長期以來忽視對停車設施的建設是導致停車位數量不足的根本原因。另外,在居住區建設實施過程中,一些開發商不重視停車設施建設,從而使停車位問題更為嚴峻。

3.2 地面停車位數量有限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上規定:居住區內汽車地面停車率不宜超過10%。

3.3 地下停車位數量少且閑置多

地下車庫大部分是結合人防設施改建而成,其建設成本高,且產權不歸業主所有,致使銷售不暢、回收資金緩慢。多數開發商建設地下停車場,還只停留在滿足政府強制性要求的層面。

3.4 停車管理規定不完善

目前僅在《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停車場建設和管理暫行規定》有部分涉及停車場建設與管理的相關條文。亟待出臺相關統一的停車管理法規來確保以后的居住區停車位的建設與管理。

4、國內外經驗借鑒

4.1 國內外居住區停車管理和建設的案例

北京

1998年實施“停車泊位證明”措施,以逐步實現“一車一位”,并樹立“購車有位、停車入位、有償使用車位”的觀念。

1999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制定了北京市住宅建設執行標準:中高檔商品住宅樓1∶1,高檔公寓1∶1.3。

2004年7月初建設部出臺的《居住區機動車停車管理辦法》中明確要求,物業公司利用現有空地盡可能補建停車場。

香港

香港人口密度大,在區位上劃分比較細致,其停車位的確定按統計公式,即停車位=基本標準×需求調整系數×可達性調整系數。

英國

英國政府根據車位現狀規定了組團式停車分配指標。指標充分考慮了不同類型住宅的不同標準,標準高的套型停車率也高,并在滿足住戶的要求后,還提供了未分配車位,讓居民和來訪者共享。

日本

日本實施擁車自備車位政策,即購車在車輛登記時必須提供停車泊位證明,并由相關部門實地考察確認之后方可等級掛排。車位可以是自家車庫、空地也可是方圓2公里之內租用的固定停車泊位,但必須出具有效的證明。

4.2 案例分析

從北京、香港及英國等地的居住區停車位配建指標可以看出,居住小區停車位配建標準依據區位、戶型及業主年齡而定,并對小汽車的發展留有一定的停車余地;而日本的自備車位政策不但可以保證車有位停,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汽車擁有量的瘋長。

5、東營市居住區停車位的建設管理建議

5.1 居住區停車位配置建議

5.1.2 根據區域位置配置停車位

城市不同區位的居住小區應根據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要求,實施不同的標準。建議東營市居住區的車位配建指標,按中心城和開發區來劃分,進行區域遠近考慮。中心城片區以內的居住區停車指標標準可定的低一點,中心城之外的標準則應定得高一點,并且,西城住宅的車位標準應較東城的要低一些。

5.1.3 根據居住區類型配置停車位

隨著居住空間的發展,目前居住區分為別墅區、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賃房及限價商品房等)。對于戶型較大且檔次較高的住宅,按每戶1.5-2個車位的設置;普通商品房按每戶1個車位設置;保障性住房和檔次較低的住房,車位按每戶0.7個車位設置;別墅類住宅,每戶大于2個車位設置。

5.2 居住區停車位的管理建議

5.2.1 加強管理,避免車位設計與實際實施的脫節

在提高車位建設標準的前提下,規劃管理部門要嚴把審批關、驗收關。對停車位建設進行強制性監督,保證停車設施的落實,驗收合格后需進行定期檢查,對配建不足的小區,應及時、逐步地進行補建和落實,保證居住區停車位的順利建設和使用,避免車位設計與實際實施的脫節。

5.2.2 制定購車政策、健全停車秩序,加強車位管理借鑒日本經驗,逐步實現自備車位的政策,有了停車位方可買車,保證停車率。

在停車秩序方面,要讓車主盡義務,物業方面及時制定機動車管理規定,與業主共同維護小區的停車秩序。

5.2.3 政策鼓勵開發商建設地下車位

對于建設地下車位的開發商政府應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和補償,在融資貸款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提出相應的獎勵辦法,提高其建設地下車位的積極性。

5.2.4 鼓勵業主購買地下車位

政府及開發商加大對地下車位的宣傳,改變居民的消費意識;與業主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購買合同,明確買主擁有地下車位的年限;另外針對地面車位不足,地下車位閑置的小區,可考慮收取地面停車費來刺激地下車位的銷售。

5.2.5 探索新的居住區停車位管理方法

5.2.5.1 針前沒有物業的居住區,建議在小區居民中成立小區車輛管理委員會。

5.2.5.2 針對那些老舊小區,政府可以鼓勵建設立體停車庫。

6、結論

解決居住區停車位的建設管理問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本文通過對東營市居住區停車位配置現狀及建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結合東營實際,從不同角度為東營市居住區停車位的建設與管理提出一定建議,雖然部分建議還不夠成熟,希望能在解決我市居住區停車難問題上有所幫助,起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篇8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需求不斷變化,景觀設計的價值也越來越得到廣泛的認同。小區的環境越來越受到買房者與開發商的重視,往往對商業樓盤的成敗起到關鍵性作用,人們開始認識到居住環境當中綠化的重要性,又逐漸加入了水景,人造景觀等其它元素。與以往建筑蓋完就算完工的情況相比,居住景觀設計實現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住宅建設過程中,建筑已經不是唯一受到關注的,環境景觀的設計也成為住宅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小區的作用是什么?是庇護所?是家庭活動中心?還是工作基地?毫無疑問,三者都有,而且每一種功能都有待于體現并得以滿足。但從最完整的意義上,小區的功能遠超于這些。但我們能確定一點,就是它是為人所用,不是給人看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我們就應該從人的需要這個角度來考慮它應具備的條件。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生存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美的需要需求。那么我們就沿著這個線索,來分析一下海濱花園的環境設計。

2.案例分析

2.1人類對生活的基本需要

2.1.1實用性

每一小區所應明確體現其多樣性的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居住而言,它還應用別的用途。這些用途是什么呢?就是,食物的儲備、餐飲、娛樂、休息、以及(可能具有的)兒童撫養等。海濱花園的規劃設計就充分考慮到這些要素:

小區設有超市、幼兒園、游泳池、會所等一些輔助建筑,盡可能的為業主的生活提供方便。

實用性意味著“一地有各種功能,每種功能各就其位”,且多功能間和諧共生。盡管小區遠不止是一適宜居住的機器,它也必須能高效運作。

2.1.2安全性

這意味著遠離一切危險,盡管自然潛在的危險歷經世紀變遷已有所變化,但人類的本能沒有變,要絕對保證安全。當今機動車輛倒車和轉彎導致的災害隨時隨處可見。它不屬于我們的生活區,故不應該準許入內。

海濱花園設有地下停車場,在小區每個入口處,都有供車輛駛入停車場的專用車道,這樣就避免了車輛在小區內穿行,達到人車分流。

在設有兒童游樂區、老年健身區的地面,采用塑膠鋪地,避免可能發生的傷害。

2.1.3私密性

在匆匆忙忙、競爭激烈的世界里,人類有時極需要有-塊清靜之地—那就是我們的家,在家里,我們可以讀書,欣賞音樂,交談或是只靜靜地作一下自我反省。人類對私密空間的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但現在各小區設計普遍沒有使一層的住戶有私密感,所以在海濱花園的設計中,盡量的克服這一缺點。

在單元門入口設計了兩條道路,一條為S形的景觀道,隨著地勢起伏,即創造了別樣的景觀,又阻擋了視線,同時又保證了景觀道的靈動性。另一條為業主回家的通道,它是由景觀道分離出一條小道,這樣就保證了周邊業主的私密性。

2.2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需要

2.2.1欣賞自然

正如我們覺得需要休閑一樣,有時我們也感到需要廣闊的自由。隨著住宅和鄰里變得越來越緊湊,這種私人的開闊空間簡直成了稀世珍品。但我們能從那些多少世紀以來人類在生活空間被迫縮小中形成的文化遺產中得到一點領悟,那就是“空間可以借而得之”,生活空間應適當安排并彼此聯系,這些公共區域可以被共享,從而使局部空間顯得更大一些,表面空間的大小可以通過巧妙的透視或微型化加以拓展。另外,通過安排墻和對外開口,設計出的視域可以涵蓋當地或鄰域的誘人景致,也可一直延伸至遠山或地平線。

由于海濱花園的特殊地理位置—一面靠海,所以在規劃設計中我盡量利用這一優勢,使更多的房間能夠欣賞到不同角度的海景,可以充分感受到海的氣息。

2.2.2親近自然

坎托·希格諾里說過“花園的靈魂在于震撼人心的魅力”。所有人內心深處都深藏有本能的對戶外事物的渴望—渴望土地、石、水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命。我們希望親近它們、觀察它們、接觸它們。我們需要和自然保持緊密地聯系,生活于自然要素和自然環境中,并將自然帶進我們的家園和生活。

海濱花園的環境設計中,在小區內為一樓的住戶每家提供20m2的小花園。這樣業主們可以利用這一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打造出屬于自己不同的景觀環境。

2.3人類對交往環境的需要

2.3.1閉鎖原則

鄰里交往是居民日常的生活需要,但過去居住區劃分中卻忽視了這方面的重要性。著重解決生理上需要,強調了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環境質量,住宅布置出現了各自為陣的局面,出現鄰里關系淡薄的現象,甚至有些人的社會交往心理受到壓抑,導致人際關系淡化。要密切鄰里關系,就要研究在住宅布置中不同的知覺屬性對居民產生的視覺及心理刺激效應,導致居民產生不同的情感和行為。我們發現在封閉性較強的空間里,與在開放的外向性空間比,居民有較強的領域感和安全感。住宅布置成組團,比松散的自由布局或均衡、呆板的行列式布局更能激發居民的歸屬感,行為也能得到比較好的規范。

2.3.2開放空間

為什么社區需要開放空間?因為團體生活主要在室外道路場所上展開,沒有了開放空間,人們會覺得缺少社區感。開放空間的功能相當于許多娛樂場所。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有條件懷著消閑地心情到公共場所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希望那里有地方坐下來、歇一歇,欣賞周圍的景觀和生動的人群。人的相互作用往往在這種場合里體現出來,不一定非要交談、接觸。而且有意思的是,人們在這種場合里喜歡“看人”和“被人看”。E·A·古特金德說:“建筑師們有義務為人類交流而建造,要建立一種促進人們交往的環境,建立使這種交往有意義且富有成果的中心場所。

2.4人類對文化環境的需要

居住主題:

目前,我國居住主題的景觀環境設計大多定位于綠色生態,休閑舒適或是某種異國風情。雖然較之從前,已是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看多了又不免覺得大同小異,主要是內容和形式過于雷同。居住景觀的設計應該有更多值得探討的內容,比如說場所的特質、歸屬感和文脈的挖掘等等。海濱花園的概念設計就來源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因為臨海,所以整個景觀設計就以海洋為主題,如,雕塑、硬質鋪地、景觀小品等一系列的景觀元素都滲透這一概念。所以當你漫步于小區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海的氣息。

海濱花園的四大景觀帶—海岸區、淺水區、珊瑚區、深水區與小區的海洋文化緊密相連。

在深海區,設計了獨具特色的的非封閉式的涼亭及深海植物,把海的概念貫徹到底。

篇9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實踐環節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整個理工科的教學質量。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隨著城鄉規劃一級學科的成立,以及《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的出臺,全國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育必將面臨新一輪的改革和調整。對于地方高等院校,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在新形勢下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將是地方院校學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1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

雖然城鄉規劃學在2011年才正式成為一級學科,但是城鄉規劃實踐卻是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完善。可以說城鄉規劃專業就是一門先有實踐而后有學科的一門科學。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既是國家快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更是城鄉規劃專業快速發展和完善的時期。國家的發展為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場所,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也很好地指導和促進了國家的快速城鎮化。面對新形勢下國家建設和發展的轉型,如何變革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特別是民族地方高校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是地方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內容。

《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指出“強化實踐、重視能力培養是專業規范的重點。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1)認識調研的能力;(2)規劃設計的能力;(3)規劃管理的初步能力等。城鄉規劃專業實踐體系包括實踐領域、實踐單元、知識與技能點三個層次。為此,所有的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必須緊緊圍繞這“三個能力、三個層次”來進行展開。筆者認為在“三個能力”方面調研能力是基礎,規劃設計能力是核心,規劃管理能力是目標;在“三個層次”中實踐領域是對象,實踐單元重點,知識與技能點是抓手。

為此,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和安排上必須遵循上述的邏輯順序展開,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針對性教學,從基本的調研能力培訓開始到核心規劃設計能力的培養,最終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規劃管理能力。以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點為突破口,促進若干實踐單元的有效實施,培養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專業實踐領域認知。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業務實踐能力。

2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現狀及問題

湖北民族學院地處中國西部武陵山欠發達地區,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專業創辦于2004年,學制4年,經過10多年的探索、實踐,在培養體系、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先后為國家輸送了近千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為國家快速城鎮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做出了部分成績的同時,在專業學科建設方面,特別是專業實踐教學方面也還存在眾多的不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建設美麗中國,以及武陵山地區發展的需要,對武陵山地區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

2.1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有待進一步完善

經過10多年的教學實踐,湖北民族學院先后編制完成了五個版本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每一輪人才培養方案調整中都很重視實踐環節。以湖北民族學院2014年版《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例,主要實踐性環節有軍事技能訓練、暑期社會實踐、城市認知實習、測量學課程實習、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城市社會學與調查課程實習、畢業綜合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實踐設計課程有繪畫基礎、城市規劃實用軟件、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場地設計等。所有實驗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為30.85%。可見學院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認識調研能力和規劃設計能力都有足夠的重視。但是在規劃管理的能力培養方面有一定的欠缺。隨著湖北民族學院建設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民族大學定位的出臺,勢必加強應用型專業的培養和轉型。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呼之欲出。

2.2 師資力量薄弱,因材施教困難重重

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教師稀缺,特別是高學歷專業教師更是奇缺,這是當前國內開辦有城鄉規劃專業高校的普遍現象。而湖北民族學院地處西部,經濟欠發達,更是很難引進高學歷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時至今日,湖北民族學院城鄉規劃教研室共有11名專業教師,其中副教授1名,高級實驗師2名,講師3,助教5名。碩士8人,在讀博士1人,博士1人。專業構成方面,城市規劃專業6人,土建類專業3人,測量學專業2人。在現有的教師構成中具備了一定的學科交叉能力,但是總體上要進行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教學,特別是要因材施教更是困難重重。急需建設一支隊伍具有地方專業特色的一流城鄉規劃專業實踐師資力量。

2.3 認識調研環節力度不足

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認識調研是基礎,是城鄉規劃專業的敲門磚。就目前的專業認識調研環節來說主要有暑期社會實踐、城市認知實習、測量學課程實習、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城市社會學?c調查課程實習、畢業綜合考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而其中暑假社會實踐、城市社會學與調查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環節以學生自助進行為主,老師只是實踐前期指導和后期把關,未能全程參與指導學生實習。城市認知實習與城市總體規劃課程實習是專業老師全程指導,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往往是兩個專業老師要指導60個學生實習。老師的指導深度嚴重不足。

2.4 課程設計總體質量不高,學生規劃設計能力不足

對于城鄉規劃專業學生來說,規劃設計能力是核心。目前主要開設有建筑設計、居住區規劃設計、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城市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場地設計等規劃設計課程。由于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體系十分龐大,哈佛大學建筑學院的院長曾提到,大約需要1992 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個通曉規劃各個領域的通才。為此,在有限的師資條件和辦學條件下要針對性地教好每一門設計課程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更不用說因材施教。

2.5 忽視規劃管理能力的培養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規劃管理能力的培養,而規劃管理能力的提高本身需要全面掌握規劃認識調研和規劃設計能力。目前,我校與規劃管理相關的課程主要就《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一門理論課程,在培養學生規劃管理能力方面有待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案。

3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3.1 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好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必須要有好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支撐。以湖北民族學院建設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民族大學為契機,以《高等學校城鄉規劃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2013版)》為指導,結合學校現有師資教學條件及武陵山地區特色制定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專業理論課程為指導,以培訓學生認知調研為基礎,規劃設計能力為核心,規劃管理能力為目標的實踐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3.2 因材施教,因師施教,教學相長

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不同個體有不同特征,不同老師也有不同擅長專業領域和專業設計方向。因此,在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因師施教,做到教學相長。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一支專業結構合理、專業背景豐富、年齡搭配合理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3.3 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

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更多的是要走向課外,走向社會。加強教師與業界的聯系,以及學生與業界的聯系來提升教學活動的水平。課堂上嚴把教學理論關,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設計基礎理論。課外引導學生拓寬專業視野,學習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鼓勵和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通過學校與校外設計企業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定期將學生送往相關設計企業進行規劃設計實習。此外,也把優秀的規劃設計師請進校內,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將這個學習生涯置身于專業實踐領域之中。

3.4 嚴把實?`教學環節和教學實踐質量關

嚴格按照科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各項實踐教學環節,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嚴格組織,細心輔導。建立嚴格的過程質量管理和考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學實踐環節考評機制。嚴格要求學生,全面系統掌握現行的城鄉規劃種類,及各類規劃的設計的內容深度要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

3.5 構建地方實踐教學特色

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師隊伍培養、認知調研能力培養,以及各類設計課程案例點的選擇等各方面密切與地方相結合。系統挖掘武陵山地區建筑、村落、城鎮等特色,并將其應用于城鄉規劃實踐教學各個方面。同時,與地區相關設計和管理機構密切合作,聯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設計能力。探索出一套具有湖北民族學院特色、武陵山地域特點、能充分凸顯地方城鄉規劃專業辦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

篇10

摘 要: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在涉及商業、交通、居住、景觀等方面的面積需求不斷擴大,致使這些被譽為“城中村”的規劃項目成為當今改造的重點和難點,“城中村”改造當應運地成為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動力之源。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中村;改造;鄭州

城市規劃中現代城市發展與城中村改造問題如何解決將對推進城市進程、優化城市居住生活、提高城市文明綜合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城市規劃促使市區規模擴大,經濟利益重構,社會分工細化,這種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得城市生活空間上產生疏離與隔膜,對社會和諧造成負面影響。因此解決“城中村”問題在城市規劃中起到的預防引導作用,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城中村”的存在與形成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在商業、交通、居住、景觀等方面的需求面積不斷擴大,致使原有市區緊鄰的大量的村落納入城市化進程中,這些劃入城市規劃面積中的村莊隨即出現“融合”還是“隔離”的矛盾狀態,接踵而來也就涌現出大量城市與農村生活和生產上的不協調。這些被譽為“城中村”的規劃難點一直以來成了城市規劃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城市規劃中“城中村”改造的復雜性

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更新的快速性和復雜性,城市規劃本身適應整個城市發展進程的軌道有待提高。如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上,很多城市基于市公共功能提升、城市產業結構升級、城市規劃轉型發展等項目,對現狀用地進行大幅度調整和分配,但是對于如何更合理、有秩序、分期限地實現這些用地調整和功能置換,缺乏針對性研究和相關政策支撐。對房屋產權關系,規劃中對現有權益、利益的再分配和重大調整不夠成熟,盡管在前期的規劃中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規劃模式和改造案例,但其必要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也伴隨著新的問題出現需要更深入的論證。

三、國內外城市規劃與城中村問題的研究動態

(一)我國城市規劃與城中村改造問題研究

1.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迅速膨脹,人口迅速增多, 建筑面積日益擴大。例如:在1978年,城市數量193,區域人口7682萬,建筑用地6720平方公里,到了2007年城市數量655,區域人口33577萬,建筑用地達到36351.7平方公里。

2.根據不同城市發展要求進行適合的城中村改造

(二)國外表現在自住型居住區研究

國外自助型居住區多是城市貧困人口集聚地、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多為臨時棚戶搭建,其改造方式有兩種:

1.通過行政管理手段提升社區居住品位。

2.進行重建式改造,為低收入居民建設新廉價住所。

四、鄭州市城市規劃中“城中村”概況

(一)鄭州市城市與“城中村”的分布情況

鄭州市是我國人口第一大省省會,雄踞中原腹地,目前建成區域共有近130個城中村,占地面積約70平方公里。據統計,為加快鄭州市商業貿易城市和交通運輸樞紐城市規劃建設步伐,已有一半城中村需實施改造,針對這些數據和實際情況我們就必然面對一個規劃建設、開發利用、投資回報、管理制度等方面城市規劃問題,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二)“城中村”在鄭州市存在的問題

1.“城中村”與鄭州市住房問題。近期在鄭州市調查顯示 “城中村” 的居民中 90%以上為農民工和剛畢業大學生, 人均使用面積5 平方米以下的住戶占50%,在近幾年所住社區發生案件比重達72%, 其中近1/4的案件涉及人身傷亡。土地二元結構與城市空間擴張是“城中村” 形成的直接誘因;大比例流動人口對住房消費的選擇, 是“城中村”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2.改造中和改造后城中村居住形態。目前鄭州市城中村兩大居住模式:一是城市型,也稱為城中村,二是鄉村型,是目前還有一定數量耕地的農業人口,在改造中應從實際出發。

3.城中村改造與城市公共設施。

4.城中村改造與城市生態文明。

5.城中村改造與公共交通系統。

6.城中村改造與歷史文化遺址保護。

五、鄭州市“城中村”改造新問題

最初鄭州市在進行一部分“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借鑒了一些典型城市的改造模式,采取村民自我改造和開發商直接投資兩種形式,讓都市村莊真正成為都市的元素,城中村改造過程也被稱為城市完善市政設施的“最好的時機”,根據近期的調查發現鄭州市“城中村”改造:

1.在臨近商業區的改造上存在著土地歸屬和如何利用上的矛盾點。

2.在擴充行政區的“都市村莊”改造中居住模式和居住區規劃上怎么適時的合理化。

3.因需要完成交通和新道路規劃而要遷改本改造區居民原址的情況。

4.新歷史文化遺址和原址需要擴大保護區域而牽涉到的“城中村”等。

以上這些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但又必須解決,如鄭州市的商貿城特點,在環外的“城中村”改造上采納強調生活教育模式,讓景觀和教育成為入市的形象窗口。

六、鄭州市城市規劃中“城中村”改造的再思考

城市規劃是一個整體和綜合過程,而“城中村”改造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牽涉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在實施“城中村”改造中應以確保“城中村”改造項目的順利和科學,真正成為非常關鍵和必要的建設時期,它在一個城市發展中的擴大、優化、連貫等起持續性的作用。

(一)鄭州市城市規劃中“城中村”改造需解決的問題

結合鄭州市城市規劃發展現狀需要在“城中村”改造中解決以下問題:

1.城市 “快速”發展與都市村莊規劃遲后。

2.作為商貿城的鄭州流動人口的密度日益增大并大量涌向“城中村”。

3.交通的擁擠,導致城市發展進程受到很大的限制。

4.“城中村”多而散的負面影響

5.土地所有制的問題等。

(二)鄭州市城市規劃中“城中村”改造擬采取的手段

針對鄭州市城市性質和城市發展實際情況,對“城中村”改造資源的規范和優化應走穩步、健康、創新、雙贏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大體上可以采取如:

拆 遷 改 良變 化

居民合理安置商住統一規劃“村”融“城

規劃合理科學可持續性發展

健康城市

七、結語

總之,在城市規劃進程中,“城中村”改造是一個綜合性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需要多方面思考和全方位的研究,在實事求是中創新,在統籌創新中改造,在不斷探索研究中完善鄭州市城市化進程和“城中村”改造是推進城市優化和人居和諧發展的關鍵,更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動力之源。

參 考 文 獻:

[1] 鄭思齊,“城中村”住房問題亟待改良,探索與爭鳴,2010(2):20-21

[2] 張秋梅,城市規劃設計中的街道家具,城市問題,2009(11):43-44

[3] 李莉莉高建軍,城中村的城市化與城市生態化的營力系統分析,環境科學與技術,2010(S3):686-689

[4] 鄭州市《關于加快城中村建設與發展研究》課題組,加快城中村建設與,發展研究報告[R]鄭州,2003

[5] 張亞麗謝浩松,城中村交通堵塞問題調查與分析——以河南省鄭州市信息學院路為例,城市規劃,2008(36):43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