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國際化策略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5 03:06:00

導語:銀行業國際化策略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業國際化策略管理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金融業的全球化也成為一種必然,中國銀行業如何“走出去”是一個現實問題。本文從中國銀行業面臨日趨開放的環境出發,通過分析研究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的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障礙,并從典型國家銀行國際化進程的比較中得到啟示,從而提出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的相關對策和建議。

中國銀行業面臨日趨開放的環境

隨著生產力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今世界已在對外開放中逐步融為一體,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加入WTO后,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國銀行業的國際化自然而然成為國際銀行業發展的趨勢,可以預料,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金融業是中國承諾入世后開放的十大領域之一,銀行、證券、保險業都將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企業,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如何迎接入世的挑戰便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加入WTO后,中國從單邊、自主開放變為中國與世貿組織成員間的相互開放,從中國按政策導向的對外開放變成按世貿組織規則進行開放,開放的程度會加深,開放的領域從貨物、服務領域進而延伸到生產要素領域。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海外業務,提高本外幣的一體化服務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就成為我國銀行業求生存、謀發展做出的必然選擇。

中國銀行業發展的現狀及障礙分析

發展現狀

20世紀80年代,四大專業銀行和交通銀行(五大銀行)除了中國銀行在國外設立海外機構分支機構以外,其它四大銀行的國際化重點是在國內建立國際業務部從事外匯業務,和國外的銀行建立關系(見表一)。中國銀行的境外機構設置處于重點布局階段,設立了包括行在內的400多家分支機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銀行業轉軌和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意識開始加強,于是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進程大大加快。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化,不是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在國內設立國際業務部和國外建立行的階段,而是將業務重點放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境外分支機構的數目得到較快的增長,五家銀行在境外都設立了自己的分支機構(見表二),有的銀行還通過兼并等形式參與了國際資本運營活動,如工行收購了友聯銀行,建設銀行參股建新銀行等。

障礙分析

體制制約。現行的金融體制,特別是銀行體制的制約,不能完全適應發生了深刻變化的經濟體制的需要。目前我國國有銀行業尚未完全進入企業化經營狀態,主要是不少金融組織缺乏獨立的產權,社會信貸活動背離價值規律。

設施落后。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及廣泛應用使世界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全球化突飛猛進。我國金融業近年來基本普及了電腦技術,但整體上,技術設備比較落后,與外國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國金融業的外向型人才,相對于拓展海外復雜的國際金融市場要求還是遠遠不夠的,表現為人才的絕對數量不足,特別是缺乏真正懂得國際金融和現資知識的人才。

布局不佳。現有的海外金融機構、網點,相當一部分集中在少數地區,對我國金融機構收集國際金融市場信息,調撥外匯資金,進行資金的拆借等都產生不利的影響,使我國在國外的金融機構難以向縱向發展,同時也難以使我國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為世界一流的跨國金融機構。

市場壁壘。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業市場準入方面往往要求對等,我國短期內在全國范圍內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還不可能,資本項目的開放可能會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更加謹慎。

制度接軌較難。我國銀行中的一些制度、規則,如統計方法、會計方法、財務報表與國際管理還有差距。

典型國家銀行業國際化發展的比較與啟示

典型國家銀行業國際化的發展

在銀行國際化進程中,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國家充當跨國銀行發展潮流的“領頭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英國、美國和日本三國銀行業的分別崛起。其整體發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約至二戰前,英國跨國銀行占據重要地位;第二階段從二戰后至70年代,美國跨國銀行活動頻繁;第三階段則從80年代開始,日本跨國銀行異軍突起。

英國跨國銀行的發展英國的海外銀行主要是在19世紀下半葉英帝國權力高漲時期發展的,19世紀后,跨國銀行獲得了較快的發展。英國不是采取在一個國家設立一個分行的模式,而是通過大約5000個分支機構,遍布英聯邦各國、非洲、中東及遠東以及南美許多地區開展業務,此后,業務范圍擴展到美國及歐洲,如巴克萊銀行在非洲,加勒比地區有分行或自公司,其后擴展到加利福尼亞和紐約;勞埃德銀行在南非有龐大的分行網,后擴展到北美和歐洲一些城市;格林德利銀行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有分行;標準渣打銀行的分行則遍布非洲與遠東。此外,倫敦清算銀行還在北美發展零售性業務。英國海外銀行的發展曾經歷過巨大的歷史變遷,在二戰時一度衰落,戰后才逐漸恢復。

美國跨國銀行的發展1953年,美國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正式允許美國銀行自有資金在100萬美元以上的,經聯邦儲備局批準可以在國外設立分行并從事跨國銀行業務,由此開始了美國銀行的海外擴張。美國銀行伴隨美國工業企業對海外市場進行滲透,美跨國銀行大發展,其跨國銀行除了傳統的在海外設立分行、代表處等做法外,還有埃奇法公司等對外直接投資的專業機構,此外還有離岸銀行業務。70年代,在美國銀行的海外機構得到急劇發展,1979年末,美國銀行的海外分行已達779家,總資產增加至2900億美元,到80年代,擴張進一步加劇。

日本跨國銀行的發展日本在二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和一些國家簽訂了和平條約,重新在海外設立分支行。進入80年代,其發展走向高層次,更側重于建立當地金融法人,截至1991年底,日本銀行在海外的分行增加到318家,辦事處為424家,當地的金融法人為304家。如果將日本在海外的分行、持股銀行和辦事處加到一起,總數超過了世界上任何國家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數,隨著海外金融機構數的增加,日本海外金融實力急劇膨脹,1989年日本海外銀行銀行資本總額達19672億美元,相當于全球國際銀行總資本的40%,躍居世界第一位。

在地區上,日本銀行向海外發展的重點是北美、亞洲和歐洲,分行以北美居首,辦事處以亞洲最多,持股銀行主要集中在歐洲,從總體上看,日本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在美國、香港地區、英國、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德國、瑞士、加拿大的發展加快,數量最多,這一方面和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有關,另一方面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有關。

通過典型國家銀行業國際化發展的比較,我們發現:

第一,其跨國發展都有一定的歷史背景。英國在19世紀下半葉英帝國權力高漲時期開始發展并帶有濃厚的英聯邦色彩,美國則須經過法律的批準才可進行海外擴張,日本則主要和一些國家簽訂合約設立分支機構。

第二,其國際化進程都是步步推進的,通過不斷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

第三,都是通過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形式來進行海外擴張,從而對海外市場進行不斷的滲透,達到尋求高利潤的目的。

第四,根據國情的不同,開展海外業務特色化。如美國跨國銀行除了傳統的設立分行,代表處等做法外,還有埃奇法公司等對外直接投資的專業機構,還有離岸銀行業務。日本為使銀行發展走向更高層次更側重于建立當地的金融法人。

第五,開展國際化業務范圍廣泛而且有側重點。

對我國銀行業的啟示

銀行業的國際化發展與經貿國際化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加快銀行國際化進程。

銀行國際化應根據形勢發展采取靈活的戰略。一般而言,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受多種外部因素及自身相應戰略調整的影響,因而是不可能直線發展的。

銀行國際化的重要方式是銀行機構的國際化。國際上較大的金融機構在國外開設的分支機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位于世界大型金融中心,向該地區提供服務,成為其總行與該地區金融業務的紐帶,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另一類是向當地公司、客戶和個人提供零售業務。

境外銀行機構應首先拓展銀行的批發業務。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戰略對策

同美英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銀行國際化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銀行業面臨參與國際競爭的外在壓力和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制定和實施面向新世紀的國際化發展戰略是一個不容回避的時代課題。我國的銀行業能否在未來的全球金融業競爭中取勝,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對國際化形成一個全面而正確的認識,能否制訂一個與國際大環境的發展變化協調一致,同時又適合我國國情銀行國際化發展戰略,結合以上對我國銀行業國際化的分析,特提出以下策略建議:

適時合理地拓展我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積極向外“滲透”

我國銀行的分支機構發展的時間比較短,除了中國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比較分散以外,其他幾家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中國銀行業必須通過在全球范圍的廣泛布點來追逐利潤的最大化。在海外廣泛設立分支機構對于我國了解、掌握國際金融新技術,國際金融市場行情,資金的融通等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我國的金融實力還不夠雄厚,在海外設立網點應積極穩妥地進行,選擇合適時機向外“滲透”,如在國際經濟不景氣時期有選擇地收購其中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企業股票,達到部分控制或控制的目的。但在“滲透”時,遇到實力強大的國際金融機構不應與其正面對抗競爭,以保存實力,但并不是完全不參與競爭。因此,應選擇較為穩妥的競爭方式即通過及時了解、掌握和分析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動向,以局部推進戰術,逐步取得全局性的勝利。

遵循國際慣例,提高自身素質,逐步與世界銀行業接軌

我國銀行業要走向世界,必須熟悉、尊重并自覺遵循國際慣例,按國際慣例辦事。所以,我國銀行業應:一要加速銀行業的電子化進程,提高銀行業的服務效率,二要培育大批既懂得國內、國際金融業務,又懂得國際慣例及法律的國際金融人才,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使用機制;三是要在國內外業務活動中牢記國際慣例,使我國銀行業逐步向國際標準靠攏,把我國的國際金融業務融入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當中。

通過產權約束建立銀行的激勵機制和風險機制

產權是交易的前提,產權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我國在銀行業的改革中,只是改革管理體制,向西方的商業銀行學習,學習其管理體制及管理經營,但西方現代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規范的產權制度,不進行產權制度的變革國有銀行的商業化不可能徹底,這樣的銀行制度也不能適應銀行國際化發展。無論是建立內部激勵機制還是建立內部控制制度,都必須以產權制度的變革為前提,建立與現代銀行制度相適應的現代內部治理結構是銀行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合理的內部組織體系,合理的用人機制等都是銀行競爭力的源泉。

拓展銀行業的業務領域,提高國際競爭力

國際化競爭必須從各個方面增加銀行利潤,無論是表內業務還是表外業務,無論是商業銀行業務還是投資銀行業務,無論是零售業務還是批發業務。我國的各家銀行必須進行適當的分工,在發展戰略上力求特色,在國際化方面發揮優勢,避免趨同。對于規模較大、資源充足、管理水平較高或者擁有很強的職員培訓能力的銀行來說,可以采取綜合性銀行戰略。在目前從事的國際結算和融資,外匯存貸款基礎上拓展注入項目融資、證券經紀、國際并購咨詢、衍生金融證券等新興業務。對于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銀行,可以重點發展某一方面的國際業務。對于新興的銀行機構,如果資源尚不具備,我國的國內市場又很大,可以立足國內某一方面的業務,在國內同行中成為某方面業務的佼佼者。

提高銀行全面監控意識和風險認識

經濟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體化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我國的銀行業必須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創造國際化條件并積極參與國際銀行服務市場的競爭,同時,我國的銀行監管當局更應該提高適應這種開放經濟的意識,利用開放式思維來考慮銀行的監管問題。為了提高銀行監管部門開放式金融調控意識,應該:加強對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后的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研究,提高金融監管當局的風險意識;有組織地分析過去發生的全球銀行危機的案例,提高銀行監管當局的國際化風險鑒別能力,便于防患于未然;加強銀行監管當局人員的國際培訓,提高監管者的素質和水平。

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一方面是為了謀生存,另一方面是為了求發展。中國必須積極參與全球銀行服務市場的競爭,才能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經營素質,才能跟上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步伐。雖然我國銀行業國際化步伐較慢,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斷的發展同樣可以發展壯大以至完善。中國加入WTO,中國金融服務市場的即將開放,因此,我國的銀行必須有危機感,積極適應金融業國際化大環境,按照國際化戰略步驟去發展,那么,中國銀行業全面國際化的未來將讓人樂觀。

參考文獻:

1.莊乾志著.銀行發展:市場化與國際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文選德主編.現代金融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中國金融.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嚴俊偉著.國際監管:跨國銀行的金融規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亞非著.中外商業銀行發展狀況分析及趨勢研究.中金會會員通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