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庭院式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研究
時間:2022-12-28 10:57:40
導語:新農村庭院式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展現狀
蘇南地區的新農村建設依托良好的經濟基礎,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農村工業化和在新農村建筑中引入生態節能技術等方面一直處于全國領先的位置,目前該地區大量鄉村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并成為周邊地區學習效仿的成功典范。但在很多地區提出“學昆山,追蘇南”的口號的同時,卻忽略了近年來蘇南地區在新農村農宅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首先,江蘇各個地區的新農村建設都在進行鄉鎮合并、村莊合并,新建成的鄉村民居建筑在經過統一規劃后,戶與戶之間的外觀相似,毫無差別。對于一些地方的新農村建設現狀,群眾評價說:“這個村和那個村差不多,這個鄉和那個鄉一個樣”。其次,蘇南農宅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特征鮮明的建筑樣式,在新農村改造和社區建設中,很多村莊的傳統農宅被不倫不類、不中不西的“山寨版”歐式建筑所代替。雖然近年來大力提倡在農宅設計中加入本土建筑元素,但很多設計師在處理設計中“變與不變”的關系時出現偏差,繼而導致大量鄉村仿古建筑群的出現。現有的蘇南地區新農村住宅中不乏優秀的案例,如江蘇無錫市玉祁鎮的農宅設計,以“恢復江南古鎮風韻”為目標,新建的農家住宅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使用空間的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對傳統建筑空間的尊敬,使新老農宅在空間原型、建筑高度、體量、形態和色彩上保持協調統一,整個村莊的空間肌理和傳統風貌得意保留和延續。建筑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與文化密不可分。中國向來以天人合一的觀念考察人與建筑的關系,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和空間特征。每個地區的建筑都體現了當地獨特的文化精神,不可能有固定的案例模式供其他地區借鑒或“照搬照抄”,蘇南地區農村不缺房,缺的是更為合理的設計方法。探索合理的“自主設計”方式已成為江蘇省新農村建設中農家住宅設計的當務之急。
(一)蘇南地區新農村住宅建筑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蘇南的村莊環境和基礎建設得到了大幅提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一路高歌,鄉鎮格局也在迅速地改頭換面,農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質的改變。房子從青磚房轉變為鋼筋混凝土的歐式小洋樓,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農村的公共設施也日趨完善,但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卻出現了很多新問題。蘇南地區和全國很多地方一樣,都在進行鄉鎮合并、新農村建設、村莊合并,新建成的鄉村民居建筑都經過統一規劃,戶與戶之間的外觀相似,毫無差別。當前我國新農村住宅建設,尤其在蘇南地區,主要問題集中在:一是對農村住宅建設的經濟性需求認識不足;二是沒有很好地針對農民傳統生活習慣,解決好農民生產、生活問題。很多地方直接將城市住宅搬到農村,甚至“送城市別墅到農村”,表面上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實際上破壞了農村特有的生活模式,忽視了地域特征和傳統文化習慣。在傳統農村向新農村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我國每年消失八十到一百個自然村,以蘇南地區為代表的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新農村農家建筑的設計出現了讓人十分擔憂的情況。首先,在鄉鎮別墅大繁榮的同時,新農村的“新內涵、新風貌”被錯誤理解,具體表現在農村城市化,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向城市看齊,傳統農宅也被整齊劃一、樣式單一的仿歐式新農村別墅群代替,使得當地村落傳統文化無法繼續傳承的問題十分嚴重,當地農民對傳統院落式建筑只能懷念,卻無法廝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應該讓自然村的原有建筑形態和空間肌理消失。其次,所謂保留本土特色絕不是仿古建筑。建筑的本質是一門創造空間的藝術,絕不在于屋檐瓦片等技術與材料。說到底,仿古建筑在本質上就是贗品。在新農村建筑設計中,對傳統建筑元素的保留和有選擇的使用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傳統住宅建筑形式分析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蘇南地區的農宅樣式經歷了從“瓦房變樓房”到當今“樓房變洋房”的發展階段。現有蘇南地區村莊的建筑組群形式有行列式和散點式兩種形式。住宅多以院落形式組合,以合院為基本形制,客堂、天井和院落內外結合,傳統農宅門前有曬場。房屋多為磚混結構。為了立面美觀,很多農宅外墻進行抹灰處理。現存典型農宅形式主要有三種。典型農宅一:建于上世紀80年代前,建筑材料多為青磚青瓦,屋頂為雙坡頂,檐口裝飾簡潔,窗戶小而深,室內采光差。該時期建筑都有相對私密的院落。典型農宅二:建于上世紀90年代,村民的經濟條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筑大多為2-3層樓房,磚墻結構,后因美觀需要,有在磚墻外進行水泥粉刷,有的施以白色涂料或貼瓷磚。典型農宅三:建于2000年后,蘇南地區鄉村出現大量各式各樣不論不類的自建仿歐式別墅,因農村居民對建筑美學的局限,大多民居都建成為兵營式連體二層樓房樣式,在整體觀賞上有缺陷,傳統的村落形象和鄉村色彩不復存在。
二、蘇南地區新農家建筑與庭院景觀優化設計原則與策略
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高目標。社會主義新農宅的設計旨在為農民提供一個既有益身心健康又尊重地域習慣的居住環境,并能延續鄉村原有空間肌理和文化傳統。鄉村是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地方,鄉村住宅就應該保持農宅的特征,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統一的農民公寓和歐式別墅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完全脫離農村實際的所謂的現代化風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終要求是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我國新農村建設中提倡“三生”和諧的發展模式,即實現生產、生態和生活三者的共同和諧,首先就應該體現在新農村農家住宅建設中。設計合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農家庭院建筑是實現農民生產生活和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也是實現“三生”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對住宅的要求非常實際,因此在設計中不應照搬城市住宅設計的框架和原則,作為建筑師,應該將農村住宅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全新的課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開創農村住宅建設設計的新領域,為農民設計出建得起、買得起、住得起的新住宅。
(一)時代性原則
新住宅建筑應該保留自己的時代特征,尋找傳統文化同現代生活的結合點。首先要明確新農村住宅中的當代中式住宅不能是對傳統鄉村民居的簡單模仿,而是在新住宅的設計過程中,探索一種折衷的方式來保留本土元素。反映當下是建筑與景觀設計中的重點,建筑隨著時代需求而改變,是因為它要承載生活。
(二)民俗性、人文化原則
農村住宅的設計要植根于當地原有的鄉村肌理和鄉土文化,從當地傳統居住空間形式出發,以傳統的地域文化視角解讀當地的傳統地域文化,從而表達出設計過程中建筑空間的地方性原則。一個合理的鄉村住宅必須要體現鄉村特色和空間的延續感。天井與庭院是中國傳統住宅空間體系的核心,也是傳統建筑組織群體空間構成的最基本單元,是當地傳統民居的靈魂。江南農宅傳統院落一般規模較小,最早出現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住宅空間內,適合以家族為中心的團聚生活,院中植花草樹木,空間聚合感和私密感十分明顯。小院作為家庭生活在戶外的延伸,與住宅建筑的嚴謹秩序相比,院落空間更顯得靈活隨意。在庭院空間的圍合上要滿足當地村民生活的生產生活習慣和當下農民的實際需要,盡力將村民在傳統村落中的記憶沉淀延續到新的居住環境當中。因人制宜,尊重首創,咨詢設計。在進行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嚴格做到民主協商、量力而行、注重實效、突出特色和引導扶持等。確定方案前一定要廣泛征求農民的意見,將農民的意見融入到方案設計中;設計方案確定并實施時要向群眾大力宣傳,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激發起他們的建設熱情,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三)因地制宜原則
當前江蘇各地新農村建筑設計中都在逐漸重視對鄉土建筑的研究,所謂鄉土建筑就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建筑,一般是由居民根據當地特有的地理人文環境來建造的,它們會隨著時代和居民需求的變化不斷發展。傳統農居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不是由先前的經驗確定的,而是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對建筑材料、建造方式及房屋形式等相對穩定的選擇觀念。這種長期形成的最佳選擇觀念使得建造的民居必然能與當地的氣候、生活習俗、經濟和技術等多方面條件相適應。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則。蘇南地區鄉村分布于平原和丘陵地帶,從而就要求在規劃中要根據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選擇建筑基地,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在新農村農宅建筑的設計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將城市建筑的設計方法應用到農宅建筑的設計上,由于各地所處的環境和居民構成的不同,為了讓村民住上符合生產生活需求的農宅,必須結合當地建筑院落布局特點,對傳統農宅建筑空間進行解構與重組,充分解讀建筑的本質———空間。根據這個設計思路,可以將新農村民居建筑設計的技術路線設定為:建造滿足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傳承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的充滿活力的和諧新農宅。
(四)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
隨著全球范圍內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了生態建筑(Aroclgoy)的概念[4]179-181。生態建筑強調人、生物以及周圍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對于當前蘇南地區的新農村建設而言,只有立足于保護鄉村自然環境,創造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共存、互補,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共榮。蘇南地區的新農村建筑在節能產品及技術的推廣方面在國內一直較為領先,但大多都僅限于對太陽能和沼氣等能源技術的利用。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在進行生態農宅建筑設計時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合理進行空間構建等多個方面使建筑與周圍環境相適應、共同發展,而不僅僅局限于節能產品及技術的使用。過去當地傳統農宅既能滿足生活需求,又可滿足生產需求。現有的大量開放式仿歐式農村建筑空間只有單一生活功能,傳統生活空間無法合理配置。生態農宅應該從現代農民生活的需求出發進行空間設計,力求實現住宅的多功能化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農家建筑的生態理念還體現在循環建造上。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選用當地最常見、最傳統的建筑材料,包括一些拆遷后可再利用的舊材料。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共存、互補,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共榮。
(五)住宅形式的多樣性原則
蘇南地區由于鄉村工業化發展迅速,很多鄉村人口正在不斷減少。而現有的各式自建農宅或仿歐式別墅一般建得過高,具有占地面積大、流線長、布局不緊湊的缺點,充斥著發展中國家常見的炫耀財富和權利的現象。當今的農宅設計必須根據人口構成和居民的不同需求進行住宅設計,提高有效面積使用率,功能緊湊,充分發揮有效的住宅使用面積,在住宅的生活設施以及功能方面滿足當代農民的需求。
(六)傳統文化的傳承
在設計中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對地域特色和傳統文脈的保護:一是在建筑類型學的指導下進行空間形態的提取,在各個功能區的劃分中注重保留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二是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盡可能選擇當地最傳統最便宜且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與色彩盡可能與周邊環境保持和諧;三是庭院植物的配置中使用當地農民最習慣栽種的鄉土植物。
三、建筑類型學的創作方法
對蘇南地區農宅建筑設計的啟示新住宅建筑的藝術特征,就是現代西方建筑美學設計理念和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組合和張揚,其空間特征是自然與人文的組合,能充分體現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特點。當前,在我國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繼承和延續傳統建筑文化,是尊重種族記憶和保護當地歷史文脈的迫切需要。在做新建筑的同時,怎樣從民族文化的內在原型中尋找與現代建筑的結合點,可以嘗試從歐洲新理性主義之類型學理論中尋求一些折衷的方式來保留本土風格。以阿爾多•羅西為代表的新理性主義建筑師們提出,現代建筑必須關注與歷史的關系,將傳統建筑原型作為一種具象的空間記憶保留下來。所有的新建筑,包括新農村建筑都應從“空間層次化”、“形體多樣化”、“立面線型化”和“環境整體化”這幾個方面去尋求發展。
(一)農宅建筑形態分析
1.提煉空間原型。從環境肌理著手,提煉出最簡潔卻最符合環境的空間形式。以類型學的形態分析方法為指導,首先對傳統農宅建筑空間進行分析與重組,保留傳統農宅組群的空間格局,在平面上將傳統的較為封閉式院落拆合為相對獨立的半開放式庭院,使原有的建筑空間變得更豐富實用。當代設計強調形態與功能并存,突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為了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設計的第一步便是“圍合”。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國人較注重住宅空間中私密性空間的保留,以便更容易達到精神自由、放松的狀態。圍合正能滿足人們的這種要求,讓人產生一種安全感。因此,圍合是傳統居住空間中最基本的空間要素。
2.合理組織空間。根據建筑本身的形態空間分析,將形態剖析、重組,使建筑各個層面的空間更加豐富。錯落的房屋結構符合當地傳統民居中講求的“出入躲閃”、“高低錯落”,同時也滿足現代家庭結構以及人居心理。封閉的圍合以及限定的入口產生很好的防衛性,讓人在進入的時候能感覺到強烈的安全感,同時對外界的喧囂產生屏蔽作用;內部形成的開敞院落,不但能有機連接各個功能區,更能喚起當地農民對傳統院落的空間記憶。在空間形式上,采用單體半圍合或者鏤空墻和綠植來形成多個單體的相對圍合,加上自身的錯層所帶來的半圍合空間與院墻相組合,形成同當地農宅形式相同的規整的“L”型平面。
3.在統一中尋求變化。住宅建筑空間上下交錯形成Z形,開放空間是兩個L型空間的重合相交,從而營造出多層次的使用空間。該建筑與庭院占地面積120平方米,通過對空間的合理組織,建筑實用空間約110平方米,庭院和屋頂平臺等開放空間約為80平米,符合蘇南農村小家庭的需求。合理的農家建筑通過規劃延續農村人際交往的家園性特征,創造和諧的新農宅。為了適應新時期農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今天的新農宅不應該是無私密性,也不應該是封閉性。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形成極富開合變化的私密性開放空間。重視農家庭院居住區與景觀區的規劃布局。在建筑界面和空間形態設計上運用多元化和理性的設計手法,使建筑空間不再受到結構的束縛,而是全力表達空間所要呈現的精神形式。
(二)農家建筑與庭院景觀的有機結合
每戶擁有獨立的院落,前院和后院由一個完整的“L”型空間構成,其獨立性和私密性都得到了保障。在建筑空間和景觀的互動和整合方面,連續性是建筑與景觀整合的基本目標之一。連續性意味著人們能夠在空間體驗層面將建筑與景觀緊密結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一體。這種空間體驗的連續性主要體現在建筑與景觀在空間上的內外視覺貫通性,這可以稱之為一種相對“靜態”的空間連續性。這種空間連續性通過視覺就能體驗到。在景觀節點設計中,景觀規劃把廊架的元素貫穿于立面之上,通過植物的襯托,使得用戶在立面上體驗到綠色的通透空間。
四、結語
全面與理性的農村生態住宅設計思路與對策是當前我國新農村住宅建設的基礎,是從根本上解決當前蘇南農村新建筑中所存問題的關鍵。蘇南地區的農村缺的不是新房,而是新的農家庭院與景觀設計理念。空間的創造才是建筑的本質,在新農宅設計中首先要有清晰的方法意識,從空間設計的本質出發,有選擇地利用當代歐洲建筑設計的理論和方法,而不僅僅是從技術、材料和政策上借鑒國外經驗。沒有合理的形態基礎的規劃設計方案,就不能適應蘇南新農宅建設的要求。“安居才能樂業,樂業社會才能穩定發展,經濟增長才具備穩定的基礎”,在建筑類型學方法指導下的蘇南地區新農宅設計方案,可以準確地尋求到傳統元素和當代建筑的融合點,有助于改善當地居民對生態節能理解的片面化和居住環境,提高當地群眾的環保意識和審美能力,并為所在地帶來直接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作者:仝曉曉 熊興耀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
- 上一篇:城市景觀設計中植物造景的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畜禽疫病防控技術課程設計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