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人文性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7 02:40:00

導語: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人文性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人文性分析論文

【摘要】公共景觀藝術設計是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項新型藝術設計。如何尋找最貼切的中國環境藝術的創作理念和生活空間中公共藝術的創作走向,將藝術與都市、人文與自然、傳統與現代、建筑特質與區域共性和諧統一,成為公共景觀藝術設計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公共藝術;景觀藝術現象;人文創意;文化環境

設計伴隨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被廣泛的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已成為現代物質與精神文明生活之需。由于現在世界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以及人們日益注重自己的居住空間環境,作為其中的公共景觀藝術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項新型藝術設計。

公共景觀藝術,在古時便已有了發展,故宮、江浙庭園、嶺南民居、那些華麗隆重的雕龍畫鳳,雅致精巧的裝飾局部,富于人情味的生活用具,與使用者的現實生活交揉在一起,它們都證明公共景觀藝術在那個個性紛呈的時代已經碩果累累。中國歷來都是一個文化大國,中華文化藝術遺產也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光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如商周青銅禮器,漢唐陵墓和明代永樂宮壁畫,還有四大石窟的壁畫與雕塑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他們最初的目的是為公眾活動而創作,像祭祀、裝飾黃陵以及進行宗教活動,因此創作內容和創作形式都能被當時的公眾廣為接受。

“公共”一詞是相對于“私密”而言,私密之外的所有領域和場所都可以理解為公共領域,是公眾可以自由進出、交換和享受新鮮的地方。只有具備公共性的地方才真正具有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的意義。因此,我們在這兒更多的是強調“公共”的性質。尤根.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一文中指出:“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p>

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帶來的種種環境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今天的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文建設和環境景觀問題顯得日益尖銳,現在的人已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的單純的實用功能,而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舒適享受,這時就應該通過景觀的有機整合,通過藝術與文化在規劃、建筑、園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體環境尤其是城市環境的藝術與文化層次,營造內蘊歷史文脈的藝術與文化氛圍,使環境能更好地為人服務,滿足現代人對精神享受的更高的需求。

一、理論上的公共藝術

從理論上來說,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公眾參與的程度是藝術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設計、雕塑、壁畫等是具有大眾性的藝術,他們直接向公眾展開,不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它們都與公眾構成一個共同的公共空間。公眾的藝術經驗以通俗的藝術趣味反映出來,這種經驗是與其生活世界是相一致的,在當今社會,生活的藝術趣味不是由專門的藝術教育和藝術訓練來完成的,而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融與生活之中。在藝術的公共領域,做為公共景觀的設計藝術應該面對公眾的反應,它是大眾的、通俗的。正因為如此,公共藝術在形式上要迎合公眾的趣味,力求使公眾在通俗趣味的潛意識中實現其功利性的目的,并注重宣傳、教育、感化的功能,這樣正好映證了格林伯格的說法,任何古典的藝術都是通俗藝術。

由于社會的需求,現代城市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門新興而富于生命力的學科。在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觀藝術的環境建設,它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形象,當我們看到巴黎、漢堡、紐約的美景,都無不為它那既有傳統文脈又有現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動。其中城市公共景觀藝術創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所達到的高度已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志之一。

國際上,戶外大型公共藝術通常稱為景觀藝術,像大地藝術、紀念性大型構筑等,許多優秀的景觀公共藝術作品也成為該地區或國家的標志之一。歐洲人是很懂得環境與生活關系的“一群人”,包括平常市民也懂這方面的道理和要求。他們追求一種生活環境的卓越和愉快并把“美術”放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使周圍的環境很有詩意也很愜意。

二、中國范圍內現階段的設計

從中國社會情況來看,現代城市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屬于初級階段。由于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建設也加快了步伐,公共景觀藝術實踐開始較前活躍,各地文化廣場的相繼建立就是明顯的例子,全國許多大中小城市都相繼建成文化廣場,但很多公共景觀藝術實踐卻處于零敲碎打的無序的個體狀態,在我們的周邊都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適、有意義,是我們的藝術應該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務。藝術應對環境服務——對人的服務,并通過此,使自我能為別人服務。這在東西方,情況都是一致的。

北京市民都很喜歡王府井大街上的一些反映老北京風情的雕塑景點,他們為什么會喜歡呢?原因就是滿足了老百姓們懷舊的心理,還有就是可以和雕塑“零距離”接觸?!耙虼怂囆g家、媒體如何引導市民欣賞各種風格的公共藝術,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老百姓不一定欣賞抽象藝術,因此設計師的作品應該引導市民深入關注環境。

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能美化我們周圍的環境,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但是我國的許多城市和地方在追求經濟發展中,常出于一些官員們的追求表面“政績”,或由于開發商們的利欲心,快速建造出大量既無景觀藝術價值,又無長遠文化價值的建筑垃圾,那些所謂的景觀藝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還有一種是人為的破壞,許多廣場群雕像被人為損壞多處,這已經司空見慣,這些都是對景觀的一種破壞,我們應該杜絕這種現象,尤其要提高廣大市民的整體素質,讓不好的現象不再發生。

三、世界范圍內現階段的設計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的城市化進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城市化能夠直接引發社會公共景觀藝術建設的迅猛發展,而作為藝術性的創造物,公共景觀藝術或多或少地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精神品質,不會完全附屬于城市肌體中起支配性作用的經濟力量。對于公共藝術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上,人們在大體上都是有共識的,就是希望用公共藝術來裝扮我們的城市,美化城市、增添城市的親和力。這種共識還可以做進一步的闡釋,比如有助于營造現代都市良好的環境氛圍,調節人的精神與情感世界,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公共藝術其實不僅僅是把較大尺度的藝術作品展露于可供公眾出入的公共空間之中,客觀上,它還要求藝術具有對許多“同質性”較高的社會群體進行對話的可能,并要求可以用訴諸大眾的藝術語言及展示形態來予以溝通。另一方面,公共藝術并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觀念上或樣式上的前衛性,它同樣可以表達人間恒常的理性與普通情懷,而并非要顯示精英的孤芳自賞或對大眾的訓導。在多層次社會、多元文化的時代,尤是如此。如果說,公共藝術具有較為獨特和明顯的文化價值的話,恰恰是它與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一起,被社會公眾引伸出更為廣泛的話題,并載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視覺記憶的核心之中。而非只作為公眾對藝術作品本身的關注。當然,在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民主社會中,公共藝術極易受到來自不同文化取向或政治見解的社群的異議和論爭,這已被國外公共藝術的實踐所證明。然而,這正是其“公共性”及“公共參與”的真實反映,也正是公共藝術與社會產生雙向互動的必然表現。它往往起著培養一個民族的公共意識,鍛造市民社會的品格及其公共精神的潛在作用。

四、對景觀藝術設計的思考

公共藝術在推進城市化的物質進程中是具有自己獨特作用的,它能夠為城市的經濟搭起橋梁。然而,有個問題應該引起注意,就是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給這些城市增添魅力的公共藝術作品是某種功能性考慮的直接產物,具體到單個的作品,它的產生必定有它的特定的上下文關系。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氣氛的塑造從來就是自然和歷史地形成的,以為依據某種高明的政策就可以在短暫的幾年時間里創造出奇跡,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事實上,一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風貌的形成要遠比建筑一大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筑或立體交通系統來得復雜,科學論證、專家權威的討論以及發動市民參與之類的辦法在處理這類問題并不是總能得心應手的。對此,我們在思想上應有充分的估計。

在進行本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中,我們正在呼喚著公共藝術時代的到來,這首先需要大眾的自身意識和行動。應該說,在當今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不能僅停留在某種宏大的紀念性、歌頌和宣傳的模式中,而應該使公共藝術與景觀的設計,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區生活空間中去,并以親和、自然、愉悅的伴侶的姿態公眾對話,引發互動的審美效應。城市的發展意味著人與自然的疏離,人的生存與環境、生態、資源的沖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與環境的關系在根本上也反映著人與文明的關系。文明的進程不應以家園的失落為代價,家園不僅意味著適宜生存的環境,也意味著人類為尋找和諧的生存狀態的精神需求。只有在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家園才能與文明和諧共存與發展。藝術作品的精神性首先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追求體現出來的。公務員之家

“偉大的藝術家從來不是迎合觀眾,而是征服觀眾?!边@句話可以用來評價美術史上的歷代大師,但公共空間面對的并不是主動接受藝術的觀眾,而是任何可以進入特定場所的普通市民,他們的意見足以毀掉任何和他們的趣味相違背的東西。在這兒我們看到了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與公眾的集體經驗的沖突;藝術家在畫室里思考的東西,個性的追求、自我的表現、材料的實驗、形式的探索,都遠遠超出了公眾對公共景觀藝術的傳統知識所能容納的程度。事實上,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并不都是公眾的責任,藝術家完全沉浸在自我表現中的這種前衛意識注定只是一種實驗室的藝術,如果要進入公共空間,一定要有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合點。

五、小結

總之,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要倡導藝術對公眾社會深度的人文關懷,以及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長遠維護相結合,從而逐步建立起無愧于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藝術形態。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要讓市民覺得那是一種他們遙不可及的“藝術”。

參考文獻:

〔1〕施慧.公共藝術設計[J].1997

〔2〕劉蔓.景觀藝術設計[J].環境藝術設計叢書,2000.

〔3〕翁劍青.公共藝術與公共精神.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