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專業教學論文(共8篇)

時間:2022-03-17 02:35:27

導語:服裝專業教學論文(共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專業教學論文(共8篇)

第一篇

一、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訓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實訓教學較常見的問題主要包括:第一,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實際需求,如教學案例使用較老的服裝款式,與市場流行趨勢脫節;第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實踐機會不夠,受辦學條件限制,部分院校實訓室落后,設備缺乏,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實訓機會;第三,部分院校重理論、輕實踐,實訓教學方面的師資缺乏;第四,評價體系偏向課堂和考試成績,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第五,與企業合作不足,對市場的技能需求把握不準。

二、高職服裝專業實訓教學新模式的探索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訓教學新模式:

1.以市場需要為主,開發實用性課程

為確保實訓內容與實際接軌,應遵循“實用性、應用性、創新性”的原則,主動適應服裝產業發展對高級技能型人才職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深入企業,與企業共同開發實踐課程,選擇實訓教學內容。筆者所授的服裝電腦輔助設計課程被教育部評為“優秀網絡課程”、撰寫的相關論文也獲得省實訓論文一等獎,究其原因是堅持了服裝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將服裝電腦效果圖、服裝款式設計、服裝CAD等實訓課程融合在一起,以服裝設計師的崗位工作內容為切入點,將實訓內容貫穿于課程理論教學,同時引進時裝流行趨勢預測等內容,使課程結構更加豐富。

2.整合、優化教學資源,增加實訓機會

加快建立服裝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室建設和管理,增加新型特種設備的投入,為學生提供符合企業實際要求的實踐環境,延長實訓室開放時間,使師生能最大限度地運用校內資源進行實訓操作。注重整體操練,通過大量的專題訓練,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服裝設計大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對實訓活動的熱情。

3.優化師資結構

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到同類重點高校進行培訓,去企業進行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使之具備設計師、打板師、工藝師的專業素質,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服裝行業學術會議和論壇,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拓展專業知識面。適當吸納服裝企業工程師參與教學,有助于形成優勢互補,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就業能力。

4.實踐教學評價改革

實踐教學課程的考核,以實踐操作考核為主,在操作考核的基礎上總結理論知識,能客觀地反映和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實踐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采用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并重的激勵性評價機制,注重過程,并且將課外的、過程性的、不易評價的學生自我鍛煉和技能的提升都納入教學評價,注重知識和技能的運用,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使教學評價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

5.深化校企合作機制,把握市場需求

深化校企合作,讓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參與制訂實踐內容和方案,并讓企業設計師等參與學生實踐過程的評分與指導。實行“校企產學研合作”,依托項目實習、服裝創意設計、服裝流行趨勢預測等實踐環節,模擬企業工作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與企業共同合作研發有效地鍛煉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促進了對學生與市場、社會相關綜合能力的培養,同時為企業開辟了便捷吸納高效人才的途徑。

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實訓教學新模式以市場需要為導向,開設實用性實踐課程;以實訓基地建設為載體,增加實訓機會;著力提升教師的實踐經驗和技能,優化師資結構;轉變學生的評價體系,向實踐教學評價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機制,模擬企業真實的工作場景,無疑能解決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本文作者:陳偵偵彭繼躍工作單位: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1服裝產業的科研創新能力不足

我國服裝產業多年來走的是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用于經濟發展的資源消耗嚴重浪費,2012年僅上半年87家服裝公司庫存服裝價值達732億元,大量的產業資源被無效利用和浪費。《“十二五”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實施方案》指出“節能減排”是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升級與轉型的方向,是紡織服裝產業落實建設節約型社會責任的重點,更是服裝設計教育的產學研合作的發展方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提出:“中國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纖維資源的日益緊張,環境的制約、全球化的風險,這一切都迫使中國紡織工業可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以降低物質消耗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自主品牌發展、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科學的轉變方向調整,由粗放型的產業向創新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轉變。”1912年經濟學家J•A•熊彼特最早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是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之中,從而實現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循環性。而我國企業科研創新能力明顯不足,企業研發人員占全國研發人員僅為25%,美國為80%。上世紀90年代,外貿出口的優惠政策使我國國營大型服裝企業多以承接國外訂單出口加工外貿服裝為主,造成多年來我國服裝企業設計力量薄弱,不積極主動開展技術研發活動,更缺少科研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能力。

2高校要積極與服裝產業緊密合作

2.1高校產學研合作要鼓勵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和市場經營實踐

高校服裝設計教育產學研合作鼓勵教師更加深入服裝企業內部了解產業升級和轉型需求及未來發展方向,為更好的理論教學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服裝產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服裝設計教學要根據建立節約型社會的服裝產業發展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的規劃,堅持生態美學的理論指導思想,從學校的自身師資與科研優勢出發,調整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參與到企業生產和市場經營實踐中。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法國高級時裝公會學校等很多國際服裝院校,大多課程是設在工作室或實習車間里,學生對理論既能有深刻的理解,又鍛煉提高了實踐操作技能。

2.2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實現服裝產業的科技創新

高校服裝設計教育產學研合作鼓勵教師和學生依托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成立科研工作室或設計工作室、或直接參與到服裝企業的產品設計、生產和經營中去,緊密圍繞著地方服裝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服裝產業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區域創新中做出貢獻。我國紡織服裝產業設備陳舊導致能耗高、碳排放高,造成水環境、大氣環境和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工藝技術水平低、產品性能質量指數不達標,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服裝產品遭遇的反傾銷調查、綠色技術壁壘和碳關稅壁壘始終不斷,服裝產業亟需升級與轉型。紡織行業每排放1噸廢水,就能污染20噸水體,且污染物大多是難降解的染料、助劑和有毒有害的重金屬、甲醛、鹵化物等。2012年11月19日,環境保護部公布了新的《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將于2013年1月1日開始執行。與現在實行的1992年頒布的標準相比,新標準中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均明顯下調,并增加了總氮、總磷、可吸附有機鹵素等指標。武漢紡織大學擁有“新型紡織材料綠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紡織印染清潔生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9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在循環經濟(特別是苧麻生態產業園)、水處理、紡織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面料、印染清潔生產、紡織服裝數字化、新型紡織設備、服裝數字化等方面的大批科研創新成果廣泛應用,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

美國1963年和1968年分別通過了《職業教育法案》和《職業教育法修正案》,規定企業有法律義務向職業教育投資。在我國的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政府對校企雙方的經費投入和補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各級政府也要盡快完善現有的政策法律體系,出臺法規,明確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政府、企業、學校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制定相關的激勵與懲罰措施,提高企業參與的熱情。2012年東華大學將與上海市、長寧區共同打造“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這個聚集區將為上海產業轉型,構建高端服裝設計產業,進而將上海發展成為時尚之都、品牌之都。2012年北京服裝設計學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中關村科學城第四批簽約項目,是集“創新人才培養、創意項目孵化、時尚創意企業聚集、國際國內時尚創意文化交流合作為一體”的創新產業園區,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唯一的服飾時尚設計產業項目。2013年晉江市人民政府與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武漢紡織大學等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紡織服裝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等方面建立校地合作關系,共同研究與審定重大戰略合作項目,分析國際紡織鞋服行業態勢,交流紡織鞋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對晉江市紡織鞋服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重點工程項目等提供決策咨詢、評估、論證等服務;同時還聯合招收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設立師資的專業進修、企業人才的短期培訓、非全日制學歷或學位教育、實訓與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中,通過健全管理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科研技術創新、思想教育宣傳等手段,提倡全社會節約和高效利用各種資源的可持續性社會發展模式。因此我國政府更應大力貫徹落實政策,提供高校與企業良好的學科研發環境,搭建產學研合作的平臺,利用學校的師資優勢、科研優勢,切實的解決生產和營銷中的實際問題。

本文作者:袁琳工作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第三篇

1服裝結構設計教學現狀分析

1.1教學內容上重理論,輕實踐,與市場脫節

目前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設計上理論性知識過多,教師缺乏配套的實踐教材,講授的服裝結構制圖款式傳統、陳舊,結構原理教學模式化,教學照本宣科,某些環節脫離了實際要求,與市場脫節.實踐過程也多為1:5制圖,1:1的大圖練習不多,要求學生的實踐練習多是為了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對于實踐技能的掌握要求不高,缺乏后期的成衣實踐驗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質量和效率上都與實際生產有很大差距.在教學過程中,制圖方法的使用也不夠靈活,目前主要采用原型法與比例法兩種方法,在教學中,兩種方法相對獨立,缺乏交叉性.部分院校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原型法上,忽視了比例法,而企業現在普遍采用比例制圖方法,導致學生進入企業后要從頭開始學習.

1.2教學手段單一、表達媒介陳舊

對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來說,讓學生學會手繪制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此多數任課教師目前仍采用黑板制圖的方式為學生做教學示范,教師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對于低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接受難度大,適宜采用這種教學手段,能夠清晰的向學生展示制圖步驟與線條形態;但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黑板制圖就比較浪費時間,同時,板書傳達的內容也缺乏生動性.

1.3相關課程銜接不夠緊密

由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按難易程度分別被安排在大一至大三的4-5個學期完成,不同學期課程之間有著緊密的銜接性,學校在征訂教材和安排授課教師方面很少能夠考慮到教材內容與教師教學方法的同步跟進.這樣會導致同一個班級的不同學期的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被安排給不同的教師,不同教師傳授的制圖方法又不盡相同,導致學生學習思維混亂.另一方面,服裝專業課程群之間的課程《服裝CAD》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業制版》等課程仍然是相對獨立的課程,課程之間缺少實質性整合,課程實施還停留在本課程所涉及的相關內容上.

1.4師資隊伍不盡成熟

由于我國高校服裝專業設置較晚,服裝專業教師隊伍還不盡成熟.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師大體由這幾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學院派,由高校課桌到高校講臺,理論功底較為扎實,實踐經驗較少,在培養的學生方面重理論輕實踐;一部分是企業派,在企業一線從事生產多年,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功底略顯不足;還有少部分教師是20世紀90年代從紡織、染織、工藝美術等專業經過進修學習后轉到服裝專業任教,系統理論學習不夠,實踐經驗更是欠缺.

2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的改進方法

2.1加強教學實踐環節,與市場對接

目前市場上關于服裝結構設計的教材很多,但內容雜亂,缺乏系統性.專業教師團隊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經驗,自己編寫講義供學生學習參考,成熟以后可以作為內部教材長期使用.針對教學實踐環節薄弱,與市場脫節,可以把企業生產模式引入課堂,把企業的技術部門操作流程融入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甚至可以模擬企業生產,以生產服裝為具體目標,教師在講授完相關知識后,學生按步驟進行企業模擬操作,既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整體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制圖方法上,可以根據不同款式的服裝,選擇適宜的制圖方法.在結構設計課程中將原型法與比例法合理貫穿,原型法是基礎,作為服裝專業的學生,原型法是學習服裝結構的基礎,原型法是根據人體凈尺寸繪制基礎樣板,在原型的基礎上,根據服裝款式的需要進行結構變化,該方法適合款式較為復雜的結構設計.比例法是以成衣尺寸為依據,按照款式要求,直接繪制服裝結構圖,該方法簡潔、快速,適合款式簡單的服裝,這種方法被企業普遍采用.

2.2采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教具在現代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可以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采用多媒體技術來豐富授課內容,把服裝CAD技術引入到服裝結構設計授課中,利用CAD繪制結構制圖,將其制作成動態課件,用于課堂演示,使教學效果更加直觀、便捷,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制圖軟件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準備大量的制圖范例,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師還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講授更多的知識點,提高授課效率.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也是未來教學的發展方向.

2.3注重相關課程的銜接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銜接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相同課程之間的銜接.由于服裝結構課程按內容的銜接性被分在了4-5個學期,為了保持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學校在征訂教材的時候,應該訂購同一系列教材,在排課的時候也盡量安排一個老師從始至終帶完這1-5個學期,這樣可以保持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是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目前我國高校的服裝結構課程一般是每門課程單獨授課,相互融通較少.比如服裝結構設計課程與服裝工業制版、服裝CAD、服裝工藝、服裝人體工程學等課程間都是相互滲透的學科,課程群組中的課程之間安排上不僅要注意先后順序的銜接,同時還要注意課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比如人體工程學在服裝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等課程中都會有所涉及;服裝CAD課程的相關模塊也應適時地與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工業制版做到內容上的整合,實現相關課程間的無縫式鏈接.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面對我國高校服裝專業的整體師資隊伍年輕化,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的現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可以將剛畢業的缺乏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下派到服裝企業進行實習,了解市場,掌握企業的最新技術,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的聘請企業一線的制版師給學生開設講座,或者兼任部分實踐課程,讓學生了解、掌握企業中的一些新技術、新工藝,讓學生感受到這門課程在生產中的實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師資隊伍是實現高校專業課程改革和創新的原動力,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技能水平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服裝結構設計課程尤為重要.

3結語

我國服裝專業的設立和發展時間還不長,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教學仍在探索階段,對于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們也在逐步的改革,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逐步提高,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本文作者:鄧海娟工作單位:宿州學院

第四篇

一、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的院校多采用傳統的分班授課、分段授課的教學模式〔1〕,各門課程各自為政,尤其像服裝工藝這樣一門集款式設計、版型制圖、縫制工藝構成為一體的專業主干實驗課程要由服裝設計、服裝基礎制圖、服裝成衣制版、服裝縫制工藝四門課程分別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看似科目清楚,分工明確,實質上由于缺乏把各科知識銜接起來的環節,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時數比例不當,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零散、單一、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一個相互貫通的知識體系。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今服飾公司對復合型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需要。其次,服裝設計作為一門日新月異始終處于社會時尚前沿的一門學科,服裝專業的實驗教學需要有比其它專業教學更為直觀、形象、生動的創新精神。然而我們目前的教學卻是片面地遵循教學大綱固定的模式內容,按大綱指示的內容進行實驗操作,這樣一來綜合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較少容易讓學生畫地為牢缺乏創新、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對策

(一)協作教學

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具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特點,一件完美的服裝作品從設計構思到成品出爐,內在地蘊含著服裝設計、服裝材料、服裝結構、服裝工藝等課程的綜合知識,這靠單科教師教學難以完成,在課程設置方面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協作教學。〔2〕將各門專業課橫向交叉滲透,緊密結合,把分散的專業知識通過協作教學連成線,使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課程內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許多學生由于缺乏對服裝構成及工藝制作合理性的了解憑空想象出許多藝術與創意性極高的服裝設計款式圖,這樣的設計雖然達到了藝術要求卻通不過技術構成關而無法成為成品。這就需要我們服裝設計課教師不僅要研究款式造型的美感形式和它的時尚性與創意性而且要與版型課、工藝課的教師共同研究其版型與工藝制作的合理性。服裝版型課的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講授人體與服裝的結構關系,而且要與制圖課、版型課的教師一同深入分析人體各部位不同的活動機能在服裝制圖中所傳達出的款式造型以及服裝舒適、合體度的差異;服裝工藝課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如何掌握基本的縫制技術把衣片按步驟縫制在一起,而且要與設計、版型、材料課的教師共同研究怎樣針對不同樣式、不同構成、不同材質來設計與其匹配的縫制工藝技術。教師在協作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注重培養學生對服飾美及前衛時尚的敏銳感受力,多激勵學生參加各種專業設計大賽,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藝術修養,使其具有與時俱進的時尚設計意識與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對服裝整體結構的認識,立足于學習服裝構成、工藝技術方面表現出來的美,用良好的美感形式體現服裝的功能價值,以得體的穿著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內涵,樹立正確的設計意識與理念。

(二)項目課程教學

學生在就職過程中體會最深的就是服裝藝術專業培養模式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服裝藝術專業培養模式大多定位太多過于強調藝術,這對于個人創辦工作室而言是合適的。但對于如今正在為成為國際性的品牌而努力和處在品牌發展更上一層樓階段的國內服裝企業而言,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陳列、品牌運作、品牌營銷等方面的復合性高級人才是企業所需,服裝作為游走于藝術與商業之間的行業,商業的思維方式與運作模式對人才的要求,需要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僅僅定位為藝、工結合,更需要加入商業思考,加強商業實踐,增加市場方面的相關課程,增強學生的商業意識。我們在服裝工藝實驗課中應注重加強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將服裝專業實驗課的教學環節以模擬常規服裝企業的運轉機制進行,指導教師在此環節中轉換角色充當部門經理的角色,而學生所劃分的各個團組則按照產業鏈從市場到生產到營銷各個環節組合分別充當設計技術主力。服裝工藝、服裝CAD實驗課的實驗項目的確立可在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和范圍內,與企業結合實際項目進行設計。首先項目課題確立后由各專業課教師牽頭講解并示范課題實例的設計、制圖與制版以及制作理論等。通過專業教師直接示范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形象直觀的表現出來,確保學生能人人掌握從概念確立、創意構思、材質選用、版型打樣、縫制工藝等一系列流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效仿服裝公司團隊式的研發模式進行教學。例如全班30人可將學生劃分成團隊進行授課,分成6個團隊每隊5人協作完成5款不同樣式的服裝實體設計。每個團隊在教師的輔導下先共同討論和設計這5款服裝的款式設計目的、創意、配色、、材質選配、裁剪方法、工藝構成、營銷手段等再分別進入實踐操作。〔3〕在實踐過程中大家需相互研討各自款式的難易度親自體驗,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問題。這一環節為學生營造一個突出自我,學會獨立思索與創新的環境。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學生熟練掌握該實驗項目的創作技能和綜合知識的運用,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培養他們進入社會所需要的自學、創新能力、合作意識及團隊精神。

通過以上教學改革我們不難看出這樣的教改既能構建一個平等互助的教師協作群體,又能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協作性和創造性,改變學生的單項思維習慣,培養學生對實驗項目課題從設計方案到成品全過程的整體把握能力,提高團隊合作能力,更尤為可貴的是將學生畢業后參加社會工作時所面臨的/磨合期0提前在學校來完成,這樣做能使學生在畢業時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大多數企業歡迎。

本文作者:王海陽工作單位:蘭州商學院

第五篇

首先,加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先對知識進行詳細地講解,之后是教師的實際操作演示,接下來是學生的操作練習,最后師生通過交流,總結出練習中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這種傳統的、模仿式的學習方法,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時的難度,而且學習效率也能很快得到提高。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不能發揮學生的整體思維模式,只是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卻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這樣一旦學生遇到一點變化或問題就會顯得束手無策。為使我們培養出的學生能夠成為真正的復合型人才,教師必須講清理論要領,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再由實踐去強化理論,使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在兩用衫制圖的學習時,我主要介紹了基型的框架制圖方法,在此基礎上,重點講授了變化款式變化部位的制圖方法,并反復告之學生,無論裁制什么款式的服裝都要依據人體,每個公式和數據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都要根據人的體形特征和款式及個人的喜愛、要求進行適當地調整和修正,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

其次,在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有創新思維,不怕錯,要敢于嘗試。技能的培養是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的過程。對于初學服裝專業的人來說,面對花樣繁多的服裝款式,大多數人很快就表現出了新鮮好奇,可到了服裝制圖的學習時,看到的是好多分辨不清的制圖公式,心里就開始為難起來。這時,老師及時鼓勵學生要大膽嘗試、敢于探索,幫助他們排除畏懼的心理。就拿服裝中最簡單的款式裙子來說,在布料上劃線還算輕松,可到了裁剪這一步驟時,很多學生還是拿著剪刀不敢動手。我先是讓一名敢于實踐的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并在旁邊指導,看到了他人能很好的獨立完成,以及通過同學間交流實踐感受,那些畏懼的學生也都紛紛進行嘗試,經過反復的實踐演練,學生們都能做到獨立準確地完成了。

第三,無論做什么我都時刻銘記安全是第一位。十七八歲的學生正處在青春好動,做事不計后果的年齡,他們一旦消除了畏懼的心理就會忘乎所以。正確的、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操作方法、操作姿勢都可能出現。因此,我每節課都先講明學習的注意事項,還經常強調學習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及保管,使學生逐步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實訓過程中,學生免不了要一邊聊天一邊動手操作,可手中有錐子、剪刀等物品,為避免不該發生事件的出現,我們教師一定要多注意觀察,及時發現立即阻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愉悅中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技能。

第四,我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宗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敏捷,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強,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也比較輕松。因此,在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同時,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制作成衣的時候,我告知學生一定先要對穿著者的興趣、愛好、著裝習慣等進行了解,之后是為其進行服裝款式設計,接下來是畫裁紙樣、排料算料,最后才是實際畫裁布料,進行縫制完成作品。經過長期規范的訓練,逐漸的,學生就能準確、快速地掌握技能。每每遇到問題,都能自行解決,看到新的款式時,也都能通過相互探討研究,獨立操作完成作品,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學會某一項技能的關鍵是能否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實踐中靈活自如的應用,并達到預期的目的,那才算是真正掌握了一門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每一位同學在動手操作中,真正做到思考無漏洞,操作零失誤,制圖效果趨于完美化。作為教師,我深知每一位同學潛力是不盡相同的,所以,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讓他們都能夠在自己現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進步,讓他們更好地學好服裝制圖這門課程,為將要從事服裝設計這一行業的同學們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王靜波工作單位:白城市第一職業高中

第六篇

一、服裝設計專業色彩構成的教

(一)傳統教學

在傳統色彩構成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授理論,并根據知識點布置作業,很少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對于色彩的理解程度,學生根據教師所講理論知識進行作業的繪制,就形成了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不能真正地感受色彩、認知色彩和理解色彩。也不能把色彩很好地應用于日后的服裝設計中,沒有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處于茫然和不知所措之中,他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要上這門課,這門課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就會產生乏味和厭學心理,不利于教師的教學。

(二)服裝專業色彩構成教學的改進

1.整體規劃

在進行色彩構成教學之前,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以及學生的水平進行色彩構成課程的整體規劃,不能沿用原來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素材,比如:服裝設計專業的色彩構成整體規劃可以采用模塊式教學。模塊設計如表1表1模塊設計表利用模塊式教學,學生可以更好地對知識進行規整,不會在學習以后產生不知道學了什么的現象,而且在最后加入了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鏈接了課程與專業。

2.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是現階段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長期采用多媒體教學學生也會產生疲憊感。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教師所做的課件具有個性化,及時更新知識,還需要圖文并茂,以及穿插相關知識點視頻的播放,活躍課堂氛圍。

3.作業形式

傳統的色彩構成作業介質相對簡單,紙和筆。但是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電腦繪制已經占領了主導地位,傳統意義做作業的形式也應該有所改變,所以,可以結合兩者的長處,選取最好的介質進行作業的繪制。

4.作業的展示形式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作業的展示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作業展示是教師批改作業,然后把作業拿給學生去看,這樣的做法存在的弊端是學生不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作業存在的問題,對后期的改正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現在就可以借鑒多媒體,把學生作業拍成圖片進行播放,教師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知道自己作業的問題,而且可以欣賞別人的作業的精華,揚長避短,取其精華。

二、服裝專業色彩構成的學

(一)觀察生活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從生活和大自然中分辨和認知色彩是學習色彩的有效途徑,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色彩,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放一些大自然和生活中關于色彩的圖片供學生欣賞,打開學生的眼界以及思維空間,促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服裝色彩的學習、觀察也是同等重要的。借鑒優秀作品的經驗,增加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增加其學習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動手實踐

動手實踐是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最好過程,學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理解的色彩應用到作品中,只有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每種色彩的情感與應用方法,才能發現自己在應用色彩時的弊端和長處,揚長避短,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對于服裝專業色彩構成的學習,動手實踐是縮短以后在進行服裝效果圖繪制時色彩應用的保證。

(三)相互學習

相互學習是提高自己的重要環節,只有汲取別人作業中的長處和優點,把其適當地運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作為設計者不可以閉門造車,一定要不斷地吸收外面的精華。所以在作業展評時,一定要認真聽取別人作業的優點和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且在作業展評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于別人作品進行評價,這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欣賞水平。

三、小結

服裝設計專業色彩構成的教與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全面配合以及努力,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把色彩應用到服裝設計中去,使得學到的知識為以后的工作服務,縮短工作的適應時間。

本文作者:程曉莉工作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第七篇

1要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又能基于概念靈活運用

當這樣的想法提出時,學生的思維可能會立即活躍起來或者一籌莫展思考要如何變化,這時可以通過直觀的圖例來引導學生,提供給他們一些思路,展示各種可能性,講解在圖例的基礎上還能如何進一步發散思維,幫助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設計的能力。

2要幫助學生學會研究對象

我們都知道,藝術家需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對學生說,你們要學會觀察,卻不傳授觀察的方法,是只授以魚而未授以漁是不行的,所以以各種例子告訴學生如何觀察是必要的。告訴學生同樣一個對象,老師是如何觀察的,對象的特點是什么,有多少的觀察角度,有多少拓展的可能性。正是我們經驗的傳授,才能幫助大多數學生進入觀察狀態。無論是點、線抑或骨格基本型的拓展,都需要幫助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一個符號有形式上的特點,也可能具備象征意義,無論從哪方面思考,抓住每個細節點,都能拓展出一系列的作品。學習研究對象的方法,找到自己理解的切入點,并通過合適的比例和富有審美的畫面傳達出來。

3要幫助學生從服裝設計專業實例中學習

以服裝設計反哺構成,使學生對構成與專業的聯系有更直觀的認識學生剛入學對服裝了解不深,也尚未形成用專業眼光觀察服飾的習慣。服裝設計二維構成項目的學習,對服裝設計特別是服飾圖案的思維開拓尤其重要。結合服裝實例來講解,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建立專業的觀察習慣,快速進入專業知識積累和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學生受服裝實例的啟發,能將設計師運用二維構成知識的思路繼續發展,運用到構成作業中。各服裝品牌logo的應用就能對學生學習骨格有很大的啟發,像阿迪、耐克、Y-3等各運動品牌logo在服裝圖案中的運用,LV、Chanel,Dior等在配飾中對logo的運用等都是很直觀的例子。此外,2011年秋冬D&G字母印花系列服裝是重復、聚散等骨格在服裝圖案上的運用,2013年Kenzo的反捕撈環保主題系列服裝正是線構成講解時很典型的專業實例。因為服裝色彩的少色性特點,在講解色彩的對比關系和色調知識時,可以有選擇性、針對性地講解兩色配色和三色配色的基本原則,并結合服裝配色的實例,使學生可以從直觀的圖像信息中體會各類色彩關系。而使學生進行色彩明度純度的感性體驗。

4要鼓勵學生多看姊妹藝術,并學會利用現代化

的信息渠道開拓視野目前,設計專業的學生都是通過藝術考試進入學校,傳統的美術教育使繪畫藝術思維方式對學生的影響較深,要使學生從傳統思維中跳脫出來,盡快學習用設計思維和現代設計觀念來思考,進行設計創作。一是要使學生充分了解設計語言的基本元素和原則,二是要激勵學生多看國內外優秀設計作品,多思考,多積累,多學習,建立符合現代設計的審美觀,了解設計思維方式和視覺形式。設計基礎課通常是學生專業學習的敲門磚,會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各階段需要作哪些準備是必要的。審美眼光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要時間和量的積累,看得多想得多必然能幫助學生盡快進入正確的專業學習狀態。授課過程中,學生也常常會提出專業學習要如何入門的問題,所以這些提醒是必要的。現如今通過網絡足不出戶都能觀覽天下,雖然圖片代替不了真實感觀的沖擊力,但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語言的運用在圖片中還是可見一斑的。設計類的專業網站、著名設計師的博客都是很好的信息載體,如今智能手機普及,與藝術設計相關的應用也應運而生,使設計信息唾手可得。

5要引導學生,并與學生一起投入創作之中

課程以學生為主導,使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教師針對學生的作業過程,從中引導,對共性問題進行全班講解,針對學生個例,做適當引導,幫助開拓思維。以筆者的經驗,當教師以較高的創作激情投入教學時,學生的創作熱情也會被激發,這是一種精神的感染力,能蔓延至整個課堂,營造充滿活力的學習氛圍,設計是有趣的,是美的,是滿有生活情趣的。想必每位老師能從學生的作業中體會學生做作業時抑或厭煩抑或興奮的心情,思路開闊后,學生的作業常會帶給老師諸多的驚喜,這些作業就足以表明老師的狀態對學生的影響力。在教學過程中,以上幾點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融會貫通的,需要教師適時靈活運用,例如要幫助學生學會研究對象,就需要教師投入極大的熱情,與學生一起創作,同做拓展,做拓展時也離不開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與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了解基礎與設計的關系,必然又會涉及到服裝設計實例的講解。

本文作者:黃李瀾工作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第八篇

1服裝設計專業的《色彩構成》的教學創新探析

1.1教學目標的調整

我國早期的藝術設計色彩教學幾乎不涉及到專業設計內容的,《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香港和日本引進到中國的,這一課程的引進使我國的色彩構成教學體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學生對色彩設計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但是由于我國傳統的色彩構成教學,依靠教師的講授,基本上是在教室進行,整個教學模式不注重對色彩的運用和感性的分析,對色彩構成的教學目的并不是很明確,針對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的原來的教學目標更加不明確,使學生感到課程的內容的枯燥、方式的乏味,從而養成一些模仿和抄襲的不良習慣,對將來的專業設計起到不良的影響,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專業設計的認識。因此,對色彩構成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是學生通過色彩構成課的學習,能否更好的運用色彩、掌握色彩,自由的進行色彩的表現,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首要明確的是,包豪斯的色彩教學已經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強調一切從零開始,所以色彩構成課應該是一門認識色彩的課程而不是技法課。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色彩構成的教學模式,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由于服裝設計專業對色彩的要求,更富有個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針對服裝設計專業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目標的調整:1)色彩認識目標的制定,設計強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裝設計專業尤為凸顯這一特點,培養學生從生活和大自然中發現色彩的能力,將色彩理論知識放進色彩應用設計中掌握,強調個人對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實際應用。在實際設計中認識和理解色彩調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設計色彩的應用。2)色彩情感目標的制定,改變傳統的培養學生被動的分析、觀察,整合再創造的學習色彩構成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現個性化的表現手法,鼓勵用電腦配色,增強學生對色彩搭配的感覺,強調色彩情感價值目標的樹立。從而為以后的服裝設計的學習打下個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設計的基礎。

1.2教學內容上的創新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過教育教學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教育方案的確定是《色彩構成》課程的核心內容,依據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色彩構成》教學內容上的進行相應的創新調整,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創新實踐,第一,加強對民族色彩的應用技能的訓練,加強對民族色彩的教學研究,建立我國特色的色彩體系。例如早年日本色彩體系就有“和學色”,一度成為日本色彩研究的重點。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時裝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不僅從和服中吸收色彩,還從世界各國的民族服飾中吸收色彩靈感,例如傳統中式服裝、羅馬尼亞的圍裙、印度的絢麗的紗麗、東南亞的富于變化的印染和噴繪、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色彩濃重而神秘大地毯無一不成為高田賢三的豐富靈感資源。高田賢三的服裝作品將豐富的花卉和民族圖案,生動和明亮的民族民間色彩,混合交織在一起,使之協調而舒適。他的作品由于其美麗的顏色、絢麗的花朵和精彩的圖案而極富盛名,他還也時常變化其鮮艷的色調令他的服裝設計更具吸引力,被稱為時裝界的“色彩魔術師”。另外,還可以從繪畫作品中汲取靈感進行色彩的設計應用,例如20世紀的構成主義繪畫大師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構成”作品《紅黃藍構成》畫面以紅、黃、藍為主色,黃色為大面積,穿插小面積的紅色和藍色,此幅畫作先后被三位服裝設計大師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其中有時尚鬼才約翰•加里亞諾2009年的春夏男裝成衣作品,他采用鮮艷的紅、黃、藍對比色作為服裝的主色調,其中間隔黑色,使之調和統一。第二位是時裝界的“朋克之母”———維維安•維斯伍德的時裝會作品,其作品用不同比例鮮艷色彩拼接款式上用分割形式,使服裝具有極強的魔幻的效果和視覺沖擊力。第三位是60年代的時裝大師伊夫•圣洛朗,推崇蒙德里安的抽象幾何圖案,設計以圖案是紅、黃、藍、白四色方格的一系列女士短裙,精巧與時尚結合為一體,這些短裙引領當時的流行時尚,紅極一時,被稱為蒙德里安裙。在《色彩構成》教學中可以對生活與民族民間色彩進行深入認識和挖掘并研究,主要從民間手工藝品、民族民間刺繡、京劇臉譜、繪畫作品、陶瓷藝術、自然風景等等中采集優美的色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設計色彩。第二,在教學內容上添加設計色彩應用與流行色方面的內容。現代服裝設計中流行色的應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導消費者的審美取向和促進服裝市場的消費的潮流,在服裝設計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印象繪畫大師馬奈曾說:“色彩完全是一種趣味和情感問題”,這就說明不同的色彩給人造成的情感波動和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色彩是服裝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會使人賞心悅目并產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據人們的視覺生理的規律、心理需求、情感反應而產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純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周期變化規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幾組經常變換的色調組成,每組色調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的色彩搭配組合而成。每一種色彩的流行,都代表著不同民族和季節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因此每個時期的流行色的演變規律,決定著服裝流行色發展的方向。日本曾提出流行色循環的大規律是“明色調———暗色調———明色調,或是暖色調———冷色調———暖色調”的發展變化趨勢。通過對流行色的學習和研究將《色彩構成》中的色彩規律,色彩調和與對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識融入到其中,從而從實際設計應用中掌握色彩構成的各個知識點,繼而不會出現在教學中學生掌握實際設計應用和色彩知識點脫節的困擾。第三,在教學內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訓練。服裝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服裝的色彩更是給人一種“先色奪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什么款式的服裝,如果色彩搭配不協調或者過時的,都會讓人們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在《色彩構成》課中加入色彩搭配訓練能讓學生學習配色的技巧和認識其規律,能直觀的感覺其色彩在服裝當中魅力所在,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色彩學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總是調和和美好的,人們渴望色相、明度和純度的變化,構建出一種色彩上的平衡協調的關系。人類大腦對色彩的調和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沒有受過色彩的訓練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組合會讓人賞心悅目,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這種組合。歌德認為,有些調和的色彩組合引發了人們的喜悅感受,可能和“殘像”的現象有關,這顯示人類的大腦渴望色彩三屬性建立平衡協調的關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趨勢的指導下,設計是大量運用“撞色”,還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還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運用2~3種同色系或對比色系搭配,補色的面積尺寸的配合,使服裝更加煥然一新,更加輪廓感。例如迪奧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黃、藍橙、紅綠的對比強烈的補色搭配,面積和位置的比例協調是服裝看上去依然協調富于美感。總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門學問,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增強學生對色彩搭配的感覺,強調色彩情感價值目標的樹立,體現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從而為以后的服裝設計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色彩基礎。

1.3教學模式的變化

教學模式的好壞直接關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能否落實,讓學生對《色彩構成》課產生學習興趣,最終取得達到學習效果的關鍵所在,根據服裝設計專業特點,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改變傳統模式是以技法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首先,讓學生走出課堂到面料市場去,尋找不同的面料表達出來的不同的心理感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絲綢、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質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達的輕、重、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感覺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達的情感的差異,鼓勵學生選擇不同于傳統的材料和手法進行色彩個性情感的表達。并不斷擴大訓練的表現范圍,鼓勵學生只要不偏離課程主旨,大膽的進行創新的藝術嘗試,包括用電腦等輔助手段。其次,在課堂上一些世界服裝品牌的時裝會影視資料,讓學生通過觀看、分析、總結出不同會的系列服裝的主色調、色彩調和、色彩對比的效果,從而實現一個“客觀———主觀———客觀”的認識色彩的過程,學會將設計色彩應用到服裝設計當中。最后進行一些主題式訓練,表達包括背景描述、主題陳述、靈感來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題色的社會背景、流行時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靈感來源指是來自于大自然色彩還是其他的來源,營造出的氣氛和畫面效果。色卡群是圍繞主色調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個系列色譜,一個整體的色調。(2)改變被動式的傳統模式,啟發學生自主式的學習。在《色彩構成》課中,教學目標設定方面,注重學生個體體驗,強調個性化自主學習教育,意義構建、自我意識的提升與學生自主性培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作為學生課程知識的建構者,注重師生互動過程的學習,運用反思性教學、解構性教學、主題與過程教學評論等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路向和不斷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維方式。

2結語

服裝設計專業根據其特色,需要培養具有扎實色彩搭配和創新設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要求該學科培養的人才能達到畢業時的專業特征和預期培養素質。而《色彩構成》是服裝設計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程,應順應時代的需要,夠建相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從而為以后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習打下具有個性化情感的色彩設計應用能力的專業基礎。

本文作者:黃艷梅工作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