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學習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研究

時間:2022-07-04 09:14:04

導語:互助學習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助學習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研究

摘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基于我國隔代撫養的國情,為了更好的挖掘老年人在隔代教育中的價值,利用互動產品設計來幫助隔代雙方進行更有效的高質量互動。本文基于社會學中互助學習的視角,探討了隔代互動中的老年人作為幫助兒童早期發展的參與者與指導者,兒童作為學習者,如何利用產品設計來滿足互動雙方有差異性的需求特征。本文提供了基于祖孫這一特殊親子關系,提取出隔代互動中可連接的祖孫需求,并對現有的隔代互動產品特征進行總結,進而發展出互助學習視角下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的新思路。由此,可以更好發揮隔代關系的優勢,挖掘祖輩的教育潛力,拓展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的新思路。

關鍵詞:互助學習;隔代互動;用戶需求;互動產品設計原則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隔代教育的傳統,在當代社會,中國仍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在退休以后會承擔起家庭中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尤其在學齡前兒童群體中,隔代照看的比例更高。年輕的祖父母給予孫子女愛與養育,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幫助兒童社會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于此同時,第三代也能給老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積極體驗與活力。在隔代教育中,隔代雙方都能從祖孫互動這一社會交往中獲得價值。但在現有的親子互動產品設計中,很少有從隔代關系角度思考,尤其缺少關注老年人在隔代互動中體驗的產品,從這祖孫互助的角度進行隔代互動產品的開發,不僅可以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豐富隔代互動的體驗,同時也提供了隔代產品設計的新思路。

一、互助學習理論與祖孫互助

互助學習理論最早來源于1998念英國的topping,K出版的《同伴互助學習》一書,其中提到,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者匹配的伙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美國學者FuchsD和FuchsL.S指出,同伴互助學習實質上是聚焦于教學中那些常常被忽視的,學生間的社會活動,從而發揮其所具有的潛在的積極作用[1]。這種學習活動的理論是基于維果茨基的“社會構建”理念而發展起來,兒童形成社會能力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展和外界的互動,在身體發育的同時發展內在的心理功能,進而形成個人的文化[1]。互助學習可以跨越年齡界限,在更加廣泛的社會角色范圍內發生,包含祖孫關系的家庭成員之間也在發生著互助學習的行為。兒童是極為擅長模仿的群體,祖輩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成為幼兒學習的資料。在兒童成長的早期,感知覺,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是重點學習和發展的部分。他們需要大量的參與式體驗完成這個過程。祖輩通常會使用游戲及體驗類產品,語言溝通類產品,益智玩具等幫助兒童進行學習。而老年人在撫養下一代的過程中,也會在和孫輩的互動中取得收獲。李軍歌等(2017)[2]提到,照看孫輩對祖父母有積極的影響。當祖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養育第三代時,照看孫輩能夠幫助老年人提升認知功能,促進軀體健康并提升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祖父母承擔著不可或缺的功能,他們幫助兒童學習新的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的教育方式,理念進行不斷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隔代互助可以看成是互助學習的一種,且屬于互助理論中的跨齡互助(cross-agetutoring)[3]。

二、隔代互動中祖孫特征和需求

在家庭中承擔起撫養第三代責任的老年人大多為低齡老年人,他們大多注重養生,身體較為健康。有自己的社交文化圈,并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且由于低齡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有比較顯著的提高,所以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對于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具有包容性和學習的動力。祖輩進行隔代教育,是一個父母角色再次卷入的過程,所以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具有反思性,會基于原有的教育經驗,積極嘗試新的教養方式。但于此同時,老年人也存在身體狀況限制,教育觀念落后等不利于隔代撫養的狀態。當撫養孫輩超出長輩的身心承受范圍時,也會有很多負面的情緒體現在老年人身上,如壓力過大,身體狀況下降等。老年人在隔代撫養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自己能夠承受的范圍調整隔代撫養的方式。本文中討論的隔代互動中的兒童主要是學齡前兒童。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學齡前兒童主要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兒童通過和外界的溝通和互動,感知覺,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這三種主要的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促進兒童感知覺的發展,需要兒童接觸豐富的信息源,多種感知覺的刺激會成為兒童大腦感知覺發展的原材料,擴大大腦儲存的信息量;促進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需要考慮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兒童進行有效而充足的溝通;促進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則需要提供給兒童一定的思維任務,充分調動其思維,開發問題解決和創造的能力。但因為老年人喜靜不喜動,很多老年人在帶孫子的時候常常會要求孫輩進行一些靜態的活動,這種養育方式其實對兒童的成長較為不利。且因為老年人教育觀念,文化水平,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兒童的語言能力,思維創造的能力往往得不到充分開發。綜合祖孫兩代人的身體和認知特點,可總結出隔代互動中的共有需求,并基于這些需求來進行產品的開發:(一)身體訓練的需求。感知覺能力的培養,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兒童需要大量的戶外活動來接受多種多樣的信息源,為感知覺的發展提供原料。對于低齡老年人來說,適當的戶外活動和身體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與孫輩共同參與規律而有目標的鍛煉,包括體能訓練和精細運動能力訓練(如手指靈活度的訓練)能夠幫助兒童和老年人進行更好的身體發展。但老年人和兒童之間的運動需求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兒童往往充滿活力,而老年人則更傾向于平緩一些的體能訓練。(二)認知訓練的需求。學齡前兒童在2-6歲,認知能力開始發展,而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人們往往看重記憶能力的發展而非思維能力的發展。更優質的祖孫互動應該是有利于兒童思維能力發展的。在新的教育觀下,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兒童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的培養。對于老年人來說,老年階段認知能力也開始退化,一定的益智訓練能夠幫助老年人緩解智能衰老。和孫輩一起進行認知相關的游戲和訓練等,老年人既是參與者,又是指導者。既發揮自己智慧積累的長處,又能夠進行一定的健智鍛煉。但老年人的健智方式和兒童的智能發展情況同樣存在差異性,在產品設計時,需要權衡互動雙方智力發展的差異,并根據其特點設計互動的方式和流程。(三)情感培養的需求。祖孫關系具有天然的慈愛和接納的特征,長輩在撫養下一代的過程,是和下一代建立緊密情感聯系的過程。孫輩會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來自祖輩的支持和安全感。情感的表達和接受是互動雙方共同的需求。(四)社交性的需求兒童社會能力的培養,除了和長輩接觸,也需要投入到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中。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主動融入社會環境是維持積極老齡化的要點之一。在祖孫互動中,常常會出現社交化的場景,例如社區里的集體互動,早教中心的集體互動等。集體的社交性活動,對于祖孫兩代的發展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代互動產品案例研究及特征分析

目前在親子互動產品市場,大部分的關注點還是在兒童的用戶體驗上。雖然隔代教育是普遍現象,但能充分激發老年人教育潛能的產品相對較少。由于本文主要是以互助學習的角度來思考產品設計產生的效果,所以會考慮能夠平衡互動雙方需求的產品設計,基于此觀點,本文總結了現有的設計案例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并舉例分析:(一)協作化。祖孫兩代在認知和體能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基于目標的協作方式,能夠最大程度上激發參與者的潛能。利用產品來搭建祖孫協作的中介,充分考慮祖孫兩代人的特點和優勢,可以促進祖孫的有效協作與溝通。很多親子操作類的游戲產品,如親子美工系列,親子智力拼搭系列產品,親子協同運動等產品,通過祖孫協同完成操作任務,既讓祖孫兩代人在合作中充滿參與感,又讓其優勢互補。圖1為由江南大學馬慧珊設計的隔代健身海盜船D•ShipD,就是一款能夠滿足祖孫兩代人需求的公共健身裝置,老人通過拉動桿子使船體上下擺動,如劃船器一般訓練上半身。而兒童則隨著船體的晃動來娛樂玩耍,在運動的過程中,配合祖輩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款產品充分考慮了祖孫身體能力的差異性,通過協同玩耍的方式,整合了老人的健身需求和兒童的娛樂需求,增強了老人和小孩的互動。(二)游戲化。早期教育講求寓教于樂,祖輩在和兒童相處的過程中,游戲是常見的手段。通過產品來搭建祖孫游戲的橋梁,既能夠很好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刺激兒童多感官的發展,也能增加祖輩的參與感,收獲積極的體驗。圖2中宜家推出的拉特奧講故事系列兒童玩具,拉特奧宜家玩具,通過豐富的角色設計鼓勵家庭中不同年齡的成員帶上道具,加入到游戲中來。用戶在游戲的背景之下,不僅能夠體驗原本游戲中的故事情節,還能創造自己的故事。在體驗游戲的同時,家庭成員也建立了更強的感情連接。(三)益智化。智力訓練是兒童早期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市面上有相當一部分產品是針對兒童智力開發來設計的,與此同時,很多老年人為了健智,同樣會使用一些益智玩具來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且由于國內老年玩具市場的空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兒童的玩具。但由于老年智能和兒童智能的巨大差異性,在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需要進行求同存異的統籌性設計,既符合隔代的認知特點,又能夠讓互動的雙方在智力探索的過程中取得收獲。圖3的《五分鐘手指操》是一款手指運動指南。手指鍛煉屬于身體智能的一種發展。該書提供了一種基于不同目的的手指鍛煉計劃,雖然不是可以互動的產品,其提供的指南卻可以涵蓋兩代人的需求,促成互動行為。老年人可以活動手指保護身體健康,也可以通過手指和幼兒進行一些互動,例如教幼兒五指歌,用手指舞講拔蘿卜的故事等。這種互動對于兒童和老年人均有益智的效果,且由于互助互學的強化作用,對于互動雙方的訓練效果也被加強了。(四)情感化。情感交流是祖孫互動中的主要需求,同時也是隱性的需求。在傳統的育兒方法中,老年人往往只重視幼兒身體素質的培養,而忽視精神方面的建設。雖然在祖孫互動中情感的交換十分的頻繁,但祖輩對于情感連接的建立卻缺少很好的觀念與方法,祖孫互動中,情感具有單向流動的傾向。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祖孫關系,情感化的祖孫互動產品設計逐漸成為重要的領域。圖4的《祖孫互動卡片套裝》卡片套裝,就是基于祖孫關系設計的一套溝通卡片,在不同的卡片上有不同的內容卡片內容,如圖5。祖孫兩代通過卡片完成任務并記錄,最后留下一套有著使用和成長痕跡的卡片。最后這套充滿回憶的卡片,也成為了老人和小朋友深深的感情連接。

四、互助學習視角下隔代互動產品開發的設計原則

在進行隔代互動產品設計時,兒童和老年人的用戶體驗都是設計的重點。老年人和兒童在智力水平,心理認知能力,運動協調能力,身體特性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設計應平衡雙方身體發展的特點,并結合各自從體能訓練,到認知訓練,再到情感發展的多重需求,進行統籌性的設計。立足于前文的闡述與分析,本文總結了一下六點隔代互動產品設計原則:(一)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產品材料對于兒童來說,早期和外界接觸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資源,而老年人擅長利用生活中豐富的原材料來升級創造。在產品設計中引入多種材料,既可以刺激兒童認知的發展,又能夠給老年人更大的操作空間,拓展互動的可能性。(二)關注兒童認知特點的同時考慮老年人的審美需求我們在進行隔代互動產品設計的時候,往往都會先考慮到兒童的需求,很容易就忽視了老年人的審美需求。兒童的產品往往有具有很強的特征例如色彩鮮艷,卡通化等。在進行隔代互動產品設計時,同樣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審美喜好,認知特點。避免因為過渡關注兒童需求而使老年人產生心理落差。綜合權衡不同使用者的偏好來進行設計。(三)基于隔代特點,設計創新的引導創新是隔代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老年人在和孫輩進行創新互動時,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參與者。而兩代人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有著較大的差異,需要綜合考慮兩代人創新力的特點,融合二者創新優勢,通過產品來引導和促進創新。(四)加入科技的元素以豐富互動的內容將科技因素考慮進互動產品設計,既是因為技術的發展而帶來的更多可能性,也是人們對于產品交互性的需要。科技元素的加入,可以將互動的場景從線下拓展到線上,從實體拓展到虛擬。老年人對科技產品普遍缺乏信心,兒童的加入,可以幫助老年人克服技術恐懼,并在互動的過程中,祖孫兩代人都能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五)充分利用老人的知識儲備,做兒童化的轉換老年人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這些經驗和學識,都是能夠傳遞給下一代很好的財富。但兒童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只能通過兒童化的語言所理解,例如通過繪本,情景故事,游戲等。將老一輩人的知識儲備做兒童化的轉化,不僅有助于老年人調動自己原本的知識體系,激發創新,更能以更積極的狀態輔導孫輩學習,獲得知識傳遞的價值感。(六)互動成果的實體化轉化對互動的成果做具體的產出,既是對互動效果的一個呈現,又強化了祖孫的情感體驗。在祖孫互動過程中,老年人對于孫輩的積極反饋十分的敏感,這些積極的反饋能夠給老年人帶來極大的心理慰藉,有利于祖孫兩代人建立更為緊密的情感聯結。將互動成果具體化,既能給孫輩帶來成就感,也能激發祖輩的創造力。

基于祖孫互助學習的視角提出相關產品設計策略,是代機協同產品設計的新方向。文章以低齡老人和學齡前兒童的隔代互動為研究窗口,探討了隔代互動作為兒童學習的重要途徑,老年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總結了基于祖孫互動雙方需求的產品設計特點,力圖從中找到能兼顧兩代人共同需求的設計原則。這種從積極的角度看待隔代教育價值,從互助共進的角度拓展隔代教育效果的方式,體現了老年人在社會及家庭中的重要價值。通過產品設計,老年人可以更好地在祖孫互動的過程中輸出價值,收獲成就感,孫輩也可以更好地成長,與祖輩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共同進步。

作者:鄧丹妮 沈杰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