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及優化研究
時間:2022-11-29 09:42:12
導語: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及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過多年實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遠。新農村建設在公共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基礎差、底子薄、農村基礎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限制了新農村公共管理績效,不利于農村改革和城鄉發展一體化。本文從公共管理視角分析新農村建設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與問題,并從管理主體與管理客體等幾個方面提出提高農村公共管理效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公共管理;新農村建設;優化發展
2018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雖然經過多年改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國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狀況仍然沒有改變。隨著農村經濟改革與市場化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收入提高明顯,農村經濟社會進入轉型變革的重要時期。農村產業結構變化,農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與此同時,農村公共管理也面臨深刻的時代變化,公共事業發展需要適應農村的變革發展。特別是城鎮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農村公共管理環境變化迅速,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與時俱進,探索新農村建設公共管理新視角和新方法。
一、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同步進行,而這些都離不開公共管理事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農村公共管理不足,不利于農村產業經濟改革發展,不利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影響城鄉一體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進程。首先,在農業農村生產改革中,需要政府公共管理強化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對農村變化敏銳的洞察力和執行力,轉變政府服務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效率,加強農村市場監管水平,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保障農業農村發展安全,化解各類風險。隨著城鎮化發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向協同化方向發展,對農業農村公共管理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應對城鄉一體化對農村公共事業提出的挑戰,保障新農村順利轉型。最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治理有效包括民主治理,保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合法權益,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但是,在全國各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由于受到農村傳統治理方式與農民主觀意識不足等因素影響,農民利益嘗嘗受到侵害,需要政府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引導正確的新農村建設方向,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面臨的新形勢
1.新農村建設改變了農村社會形態。新農村建設強調農業生產關系的全面發展。生產關系的改變帶來農村社會形態的變化,對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農村建設過程推動了農業升級,傳統農業分散經營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市場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城鎮化的發展帶動農村土地流轉,農業勞動力向非農勞動力轉移,農民在市場化沖擊下主體地位更加凸顯,社會公共意識增強,更注重政府公共管理的法制化和民主化,也更加關注農村公共管理效果。因此,要求公共管理者轉變管理思維,由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非農勞動力轉變。2.新農村建設促使公共管理目標轉變。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以支持工業為主,而現階段農村發展則已經進入城鄉融合發展階段,以推動城鄉要素流動,城鄉一體化激活新農村建設活力。因此,這也促使公共管理目標發生轉變,由農業生產保障工業轉變為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和諧發展。同時,隨著農民收入提高,公共管理目標日漸多元化,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建設、農民權益保障以及農村精神文化服務供給等,以良好的農村治安保障農村社會文化環境和良好的物質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國家政策向新農村建設新目標和鄉村振興傾斜,農村公共管理目標進一步深化,不僅為新農村經濟、社會、政治目標服務,同時保障農村生態環境,全面為新農村建設服務。3.公共管理任務服務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不僅轉變公共管理目標,更需要在工作方法上服務新農村建設。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農村公共管理理念也在發生變化,政府職能向服務型轉變,真正發揮為人民服務功能。在農村建設事業中,公共管理開始以落實政府惠農政策、解決農村問題為主。當前農村管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政府命令推動,而以服務為主。因此,農村公共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意識,拓展服務內容。而在服務組織上,不僅以政府為主,也開始加入第三方自治組織,協助農村公共管理服務。
三、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建設實踐的發展,農村社會轉型和發展目標不斷發生改變,原有的農村公共管理需要適應農村發展形式。1.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定位需要進一步明確。政府是公共管理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執行主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事業,需要政府進行長期經營和管理,引導農民與社會力量共同建設新農村。而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農村差異較大,管理成本較高。有些地區長遠的、整體的規劃實施困難。其次,在新農村建設的轉型時期,公共管理干部對新形勢下農村公共管理不熟悉,無法做到因地制宜,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2.農民主體意識增強,但主體作用難以發揮。農民既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也是新農村發展的主要服務對象。但是,市場經濟對農業農村經濟的沖擊改變了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農民由以土地集中居住,轉變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地域上的分散導致農村基層管理組織功能弱化,無法有效組織農民實施公共管理職能,也給農民在農村公共管理中發揮主體作用帶來了困難。其次,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明確。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參與度較低,農村公共管理沒有有效調動農民積極性。3.公共服務城市化傾向嚴重,公共投資較低。在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發展影響下,農村公共管理更加趨向于向城市看齊,缺乏農村農業生產生活特征,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存在不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下公共建設投資不均衡現象,新農村公共管理服務投資方向以政策導向為主,主要集中在農村生態建設、農村文化娛樂設施以及道路等硬件基礎設施方面,而在與農民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方面進展緩慢,農村公共生活設施如污水和垃圾處理等不足,不利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4.農村公共管理市場機制引入困難,缺乏多元利益競爭。新農村建設主要以政府財政和農村集體收入為主,較少有農村引入社會資本和多元利益主體參與建設,建設后的公共管理和維護也缺乏市場競爭,完全由政府承擔,政府公共物品供給能力不足,影響新農村建設可持續能力。5.信息化水平較低,公共管理信息流通受阻。目前農村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較落后,公共管理信息流動與共享程度不高,限制了農村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新農村建設已經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公共管理中醫療、稅務等服務的信息化水平,政府綜合信息處理能力提高。但是,對于較為貧困的農村地區,信息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普及率仍然較低,與城市發展的電子政務發展水平更是相去甚遠,給農村公共管理工作帶來了困難。
四、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管理優化對策
1.轉變政府公共管理意識,明確政府角色定位。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公共管理活動最重要的應該是轉變公共管理理念,以理念指導行動。改變原有政府即作為政策制定者又是政策執行者的大包大攬式管理模式,明確政府的引導與服務功能。對于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公共管理服務不到位或不作為的地方,應該放開政府壟斷,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為主,同時制定市場部門的進入標準與服務標準,發揮市場作用,由非政府部門競爭獲得公共服務供給職能,政府只承擔政策制定與執行監督的職責,促進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治理保障。2.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促進農村基層管理民主化。政府開展農村公共管理活動應該以服務理念為主,服務于農村農業農民。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除了發揮政府政策制定和引導監管作用外,還應該致力于提高農民參與公共管理的積極性,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首先應該重視農民對農村建設的知情權,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同時,推動新農村公共管理參與主體民主化,改變農村基層管理方式,推動村民自治,增加農民對新農村經濟、文化、社會管理權利,從制度上保障農民參與公共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政府公共產品供給應該結合國家政策和農民需要,根據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當地實際需求和長遠發展為目標。3.創新公共管理方式,多元化新農村建設參與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農村建設的公共管理服務也應該打破政府壟斷,改變傳統公共管理方式。通過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給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新農村建設是個龐大的工程,單靠政府的力量無法完全實現,政府不是全能的,通過政策制定,吸引社會化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發揮政府服務與監督職能。政府部門通過制定標準、完善機制、健全政策,對企業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進行監督,形成政府管理,市場化運作的公共管理模式。4.推進新農村公共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公共管理軟實力。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提供技術支持,同時也滿足了信息化時代廣泛的社會發展需求。首先,加強政府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打破政府公共事務處理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的信息壁壘,通過政府公共管理信息溝通與連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豐富的信息支持與高效率的管理服務。其次,打破政府部門與新農村建設實際的信息障礙,提高農村網絡覆蓋率,推動農村信息一體化。增加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覆蓋,搭建新農村公共管理信息化平臺,通過公共管理信息化建設,簡化政府公共管理流程,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周英佳.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公共管理的聯系分析[J].南方農機,2018.
[2]申家興.扶貧開發中的農村公共管理實踐與困境[J].現代經濟信息,2018(07):83.
[3]朱海琴.論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
[4]布雪琳.農村公共管理人才資源開發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2017(5).
作者:張亞林 劉炳茹 單位:河北中醫學院
- 上一篇: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發展論文
- 下一篇:新媒體下農業科技知識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