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
時間:2022-10-18 03:45:35
導語:生態文明思想及當代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文明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來源和思想基礎,以人與自然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為核心的發展形態。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生態文明的相關概念,但是卻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整治環境、美化環境、發展再生資源、優化資源利用等多個角度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這些理論和實踐表達了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國生態文明思想的完善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的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社會主義生態建設的重要理論來源和實踐基礎,是對傳統生態智慧的繼承和弘揚,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我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生態文明思想在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步伐、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上都具有重要價值。
生態文明思想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傳統生態智慧的繼承和弘揚。作為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雖然沒有對生態文明進行系統的論述,卻從節約保護環境、整治美化環境、發展優化環境等多角度進行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為我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一、生態文明的思想淵源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它不僅對古代中國的自然建設和保護發揮著積極作用,也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和發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淵源。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他倡導“和合”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同屬一個整體,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是相生、共存、和諧的關系。儒家強調“畏天命”“不違農時”的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的發展。道家強調“道法自然”“無為”的發展,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類的主觀意志不應強加于自然,不應干涉自然界的發展,而應該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順應自然的發展。同時,道家也強調“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觀
1.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恩格斯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人類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命體的支撐系統,人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界。自然界給予人類的水、空氣、陽光和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在從自然界中獲取能量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使自然界能動地滿足人類自身的需求,以此維持人類自身的生存。
2.人類對自然改造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人是有意識、有目的、有主觀能動性的自然存在物。在實踐活動中,人類總是根據自己的思想、需要、利益、目的和能力能動地改造自然。但是,人類改造自然須以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為前提,并且在考慮當下利益時,也要放眼未來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任何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實現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自然規律相結合,按自然規律辦事,只有這樣做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人類社會的發展直接影響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問題進行了細致地分析后,得出結論:生態環境破壞根源在于資本的貪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以資本主義利益為驅動力,人類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喊出“向自然進軍”“征服自然”等口號,使得人類對自然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自然的可承受限度。因此,只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才能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體現
縱觀的一生,他都沒有明確提出過生態文明的相關概念,但卻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整治環境、美化環境、發展再生資源、優化資源利用等多個角度對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行實踐性探索,展示他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
(一)節約資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一貫主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我國幅員遼闊,但可以耕種的土地卻不多。為了節約土地資源,保護森林,率先提出了破除厚葬久喪的禮法,在全國極力倡導實行火葬。在他看來,“實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節省裝殆和埋葬的費用,也無礙于對死者的紀念。”[4]110這為我國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的節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48年,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堅決地反對任何人對于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破壞和浪費。”對于工廠的生產,也指出:“每一工廠應有節省原料與保護工具的制度,養成節省原料與愛護工具的習慣。”強調保護工具,因為工具的最初形式也是自然資源。同時,不僅要建立制度,通過制度的強制性保證節約資源,而且要求人們養成自覺節約資源的習慣。一生都是勤儉節約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一生都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早在1932年,他就對注意節約、發揮艱苦精神、提高工作效能的關系進行了相關的論述。1942年的下半年,由于抗日根據地相繼進入最艱苦的時期,帶頭厲行節約。建國后,面對我國各方面資源的匱乏,更是以身作則,厲行節約。1951年12月,下達了《實行精兵減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1956年,在論述《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指出:“我們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但是我國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這是一個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厲行節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一個方法。”
(二)整治環境整治環境,美化環境
人民群眾生活的衛生條件和環境是密切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就把注意力放到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上,到1952年底,就醫療衛生和防疫問題的批示和作詞就達到10次。1951年,提出:“今后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同時,為了改變中國衛生不良和遏制傳染病蔓延問題,抵御西方的細菌攻勢,1952年,為響應號召而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國衛生清潔運動。到1958年,他又在《工作方法六7十條(草案)》中規定:“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9]1960年,又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以及《關于衛生工作問題的意見》等關于提高衛生條件的政策性文件。這一系列的整治,使我國的衛生環境得到根本上的改變,提高了人民防疫疾病的能力,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森林資源不僅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還注重植樹造林,美化環境。早在1932年3月,親自簽署中共歷史上的第一個關于植樹造林的正式文件《對于植樹運動的決議案》。1941年1月,頒發《陜甘寧邊區植樹造林條例》。新中國成立前夕,主持編訂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出“保護森林,并有計劃地發展林業”的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將植樹造林與改造荒地并舉。七屆六中全會上,他在《農業合作化的全面規劃和加強領導問題》的報告中指出:“綠化荒山和村莊。”1958年4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大規模造林的指示》中要求:“迅速地大規模地發展造林事業,對于促進我國自然面貌和經濟面貌的改變,具有重大的意義。”1973年11月,《國務院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第七條要求:“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對于植樹造林和改造荒地的重視,為推進我國環境綠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我國林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發展再生資源發展再生資源,優化資源利用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資源匱乏、經濟落后等困境,將目光轉向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和發展,并作出了諸多相應的可行性探究。1959年10月28日,在合肥市蜀山視察工作,看完當地的沼氣站后說道:“這樣很好嘛,又能點燈,又能燒飯,又能做肥料,要大力發展,好好推廣。”1959年10月31日,在《關于發展養豬業的一封信》中提到:“一人一豬,一畝一豬,如果能辦到了,肥料的主要來源就解決了……一頭豬就是一個小型有機化肥工廠。”在他看來,這種模式不僅提供了肥料的來源,而且有利于促進畜牧業的發展。之后,他又多次向竺可楨先生請教如何進行太陽能的開發和利用。關于發展可再生資源的思想在我國資源異常緊張的年代,為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局面和新能源的發展打開了突破口。此外,還提出“綜合平衡、統籌兼顧、綜合利用”的思想,即優化資源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952年,就開始關注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并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得到明確:“注意水利資源的綜合利用,通盤地考慮防洪、灌溉、水力發電和發展航運的需要。”工業資源的優化利用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工業原料的優化利用。1958年2月,在撫順視察工作時指出:“煤的綜合利用很重要,你們要好好抓一抓。”[17]對“煤的綜合利用”的號召得到全國人民的響應,各地紛紛開展技術革新。到1959年,我國工業原料的優化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大節省了我國能源資源的開銷,推動我國工業原料優化利用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另一方面是對工業廢料的優化利用。1960年4月13日,在談話中提到:“廢水、廢液、廢氣,實際都不廢,好像打麻將,上家不要,下家就要。”在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我國人民優化了資源的利用,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走上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道路。
三、生態文明思想的當代價值
的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生態智慧的繼承和發揚,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在我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來源,的生態文明思想在當代社會仍然發揮著重要價值。
(一)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價值
1.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文化生態智慧的繼承和弘揚
以儒、道、墨、法為主的諸子百家分別從各自的思想角度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進行了論述。的生態文明思想根植于傳統文化的沃土里,汲取了傳統生態智慧的精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化孕育的生態智慧為的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豐富著的生態文明思想。同時,的生態文明思想又為傳統的生態智慧注入了新生命,讓傳統的生態智慧不再是僅存在書本里的文字,不再是僅存于文化遺產里的蒼白符號。
2.的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提出:“地球是我們存在的首要條件,也是一切人類事物的基礎。”同樣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也表達了人類對于土地等永久性自然資源財產的使用必須是合理的,要充分考慮后代的生存和再生產。而的生態文明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在《論十大關系》中,說道:“天上的空氣,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寶藏,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重要因素。”這充分體現了呼吁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國未來發展,為子孫后代著想的智慧。由此可見,的生態文明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運用和發展,是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
1.為新時代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提供重要借鑒
的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提供了借鑒。生態文明建設,是從根本上對人們以往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進行最革命、最徹底的變革,為實現這樣的變革,我們必須依靠法律和制度。在其講話中也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通過法律與制度的強制性,規范人們的生活消費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改變人們的一些傳統陋習,創造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通過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和發展生態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大力推動生態倫理準則和環境管理法律制度建設等方式,改變我國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的現狀,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奠定基礎,凝聚力量。
2.為新時代以人為本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指導
當前,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和能源危機等愈發嚴重,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向心力作用,凝聚力量,以人為本,引導全國人民不斷提高生態意識,通過“雙向”交互活動引導市場。即:人們在消費活動中自覺抵制有損于環境的產品,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不斷擴大綠色產品的需求量,以此刺激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引導企業綠色生產;生產企業通過自我技術革新,采用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綠色產業鏈,引導人們樹立綠色消費觀念,提高市場競爭力。人們生態意識的覺醒,有助于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和實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3.為新時代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的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了他對生態環境的重視,透露著他對“美麗中國”的美好期待。黨的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50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已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期許。到2035年,我們要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目標。推動美麗中國目標的實現,要發揮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作用,堅持人民群眾建設美麗中國的主體地位,攜手人民共同參與生態系統保護、復墾工作,將發展與保護生態相結合,在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注重改善和保護生態系統,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為美麗中國的建設助力。
4.為新時展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指數提供依據
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是關系億萬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問題。高度關注我國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適合中國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發展的相關工作政策和理論,也建立和完善了相關的醫療衛生制度體系,為中國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新時代,我們發展醫療衛生和防疫事業,必須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做到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醫生隊伍建設、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促進計劃生育與經濟發展配套銜接、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事業發展。從這一系列政策入手,著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社會醫療衛生與防疫事業穩步前進,定能使人民健康指數不斷提高,使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佚名.淮南子[M].陳廣忠,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48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文稿:第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5].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9.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文稿:第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446.
作者:劉超 周明珠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蘭州財經大學
- 上一篇:高職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教學研究
- 下一篇:高校教育扶貧與專業集群建設研究